標籤:

歐洲四大末代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同級兩艘:俾斯麥號(Bismarck)、提爾皮茨號(Tirpitz)。俾斯麥號以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1898年)命名,人稱「鐵血宰相」。提爾皮茨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1849年 -1930年)命名,人稱「德國海軍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一直想擺脫《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國海軍就開始對建造3.5萬噸的戰列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對其武備、裝甲和航速進行了可行性論證。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準備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艦體受穿越基爾運河水深限制,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長寬比為6.67∶1,上層建築比較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列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盡量採用現成的技術,決定採用雙聯裝380毫米口徑艦炮,主炮塔採用前後對稱呈背負式布局各布置兩座(搭載8門主炮)。其主炮理論射速很高,達到同期戰列艦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但遠距離著靶存速性能相應降低。其裝甲防護與當時流行的被稱為「重點防護」裝甲防護設計有所不同,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

黎賽留級戰列艦是法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同級艦:黎賽留號(Richelieu)、讓·巴爾號( Jean.Bart)、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未完工)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黎賽留級戰列艦3艘在建,戰時只有黎賽留號(Richelieu)接近建成。未完工的3號艦「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1930年代是法國潛在對手——義大利以及德國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30年代中期,義大利開始建造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而德國開始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里,法國作為海軍五強之一,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主力艦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主力艦從未達到或超過17.5萬噸的條約限制線。

19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30毫米口徑主炮的威力,不但無法與新型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建造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是義大利建造的一種戰列艦。維內托級首批2艘:維托里奧·維內托號(Vittorio Veneto)、利托里奧號(Littorio);2艘改進型:羅馬號(Roma)、帝國號(Impero,音譯為「因佩羅」號)。

20世紀30年代法國針對德國的「袖珍戰列艦」開始建造新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原有的戰列艦已經顯得陳舊落後了。最初,義大利海軍準備建造一種可以和「敦刻爾克」級相抗衡的新型戰艦,最後,義大利海軍決定設計建造35000噸級的戰列艦——即後來的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該級艦是一級充分體現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作戰意圖的主力艦,其特點是航速較高,最大航速達到30節,以及相對有限的續航力,續航力14節/4700海里。維內托級採用長艏樓船型,艏樓延伸到後部主炮塔。裝備15英寸/50倍口徑的主炮,具有威力大和射程遠的特點,最大射程達到42,800米,但是身管壽命、射速比較低,散布大。

三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兩座在前、一座在後。四座三聯裝副炮塔分別安排在前後主炮塔兩側。與同期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級的防空能力較弱。維內托級戰列艦在尾部裝備一部彈射器,設計配備三架水上飛機。

英國皇家海軍在1937年陸續開工建造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後,就意識到其不足,主要表現在火力和航海性能上。英國海軍隨後設計了獅級戰列艦,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獅級戰列艦於1940年10月停建。與此同時面對緊迫的戰爭局勢作為應急方案在時任海軍大臣丘吉爾的影響下,英國海軍採納安裝4座雙聯裝15英寸口徑主炮炮塔(1924年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勇敢號、光榮號改裝成航空母艦的遺物)的方案。命名為前衛號戰列艦(HMS Vanguard 1944年)。

前衛號防護設計較「喬治五世」級有所改進,根據實戰經驗改進了艦體水密隔艙結構,因為重量補償的原因主裝甲帶減少了一英寸。針對喬治五世級航海性能不足的缺陷,在適航性方面的改進最成功,前衛號航海性能十分優良。前衛號重新設計了艦艏舷弧,艦艏干舷提高,增設防浪板,提高在惡劣海況下的航海性能,優化的艦型設計,艦體的長寬比適中,艦艉採用方形艉,提高了推進效率。前衛號裝備了比較完備的雷達火控系統,除對空、對海搜索雷達外,不僅主、副炮裝備了火控雷達,各種口徑的防空火炮也裝備了炮瞄雷達。前衛號戰列艦火力方面略顯不足,主炮口徑、威力、數量都偏小。

前衛號於1941年10月在約翰·布朗(Clydebank)船廠開工,是英國設計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艦。1944年11月下水,1946年完工服役,並一度作為皇室出訪的郵船,被當時有人諷刺為「最豪華的王室郵船」。1949年改為訓練艦,1954年退役。於1960年拆毀。成為英國皇家海軍最後一艘被拆毀的戰列艦。

武器:8門雙聯裝15英寸/42倍口徑主炮,16門雙聯裝5.25英寸/50倍口徑高平兩用炮,73門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六聯裝10座,雙聯裝1座,單裝11座)

推薦閱讀:

本雅明,這個歐洲最後的知識分子|《單向街》
春天在哪裡?歐洲鐵路如何應對極寒天氣
歐洲發布全新多發性硬化指南,20條建議助力治療
對捷克的直觀印象
【國關青年說】高勤:「內憂外患」時代的多速歐洲

TAG:歐洲 | 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