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公祭孔子雜議

2007年6月17日 張功耀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恢復對孔子的公祭以來,公祭孔子的規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不倫不類。有人說,祭孔源於周朝的「釋典」。其實非也。釋典的目的在於尊先聖先師的治學遺風,鼓勵教學先進。而且,值得特別指出的一點是,「釋典」並不強調祭孔,被祭對象大約就是那些德行和學問都受到公認的學者。於是,被祭對象多有變革,唐虞祭夔和伯益,周祭周公,魯祭孔子,就是這樣的例子。從戰國到秦漢,釋典應該祭誰,如何舉行祭奠儀式,一直沒有明文規定,即所謂「秦漢釋典無文」。三國時,釋典的祭奠對象由太常決定,其中,沒有孔子的名字。晉宋以降,釋典「全無實典」。事實上,祭孔是從孔門後代的私人祭奠發展起來的。遠在公元前110年左右,漢武帝出於排斥竇太后政治勢力的需要,聽信衛綰、趙綰、董仲舒的讒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由之,孔子這個已經死了330年的人,成了漢武帝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孔子也因此獲得了比他生前高得多的榮譽。不過,此時的孔子還沒有被神化。孔子被神化,是從孔子的後人在朝廷裡邊擔任要職之後才逐步做起來的。漢元帝時,孔子後裔孔霸擔任漢元帝的老師。漢元帝賜給他一個「褒成君」的爵位和謚號。漢平帝時,孔子的後人孔均得寸進尺,又要皇帝追授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在中國,榮耀祖宗的目的是為了活人的利益。從那個時候起,孔子的後人託庇孔子的陰福,都相繼榮耀起來了。魏文帝時,孔子的第21代孫孔羨,建議官修孔廟,「邑百戶,奉孔子祠」。這個建議被採納。孔子紀念館(孔廟)從此興盛起來了。晉泰始二年(266年),晉武帝頒詔:「大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孔子才正式享受到了國家級的「先師」祭祀。到了唐朝貞觀年間,孔子的「先師」地位逐步下降。貞觀21年(647年),在孔子的「先師」地位旁邊增加了左丘明等22人與孔子「並為先師」。唐永徽年間(650年-655年),周公被尊為「先聖」,凌駕於孔子的「先師」地位之上,另外還增加了顏回和左丘明為「從祀」。唐開元27年,孔子被追謚為「文宣王」。但在祭祀上,依然是周公高於孔子。唐朝的這種祭祀方式,估計是從孔子的主張及其與周公的關係當中推導出來的。眾所周知,孔子一生主張克己復禮。但是,創造周禮的是周公。作為一
推薦閱讀:

孔子的謚號是什麼?
淺析儒家文化發展與儒學精神
孔子為何不受隱士待見?
《論語斬件》1.12 禮之用
【第288期】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13章》孔子因何要求為政者「正其身」?

TAG:孔子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