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棍棒教育到底是否可行?

河南衛視和少林寺聯手打造的兒童教育真人秀《少林英雄》的播出已近尾聲,隨著9個萌娃在少林寺的修行程度日益加深,節目內容變得越來越精彩,而每期提出的兒童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尖銳。本期節目就聚焦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很大爭議的「棍棒教育」,掀起了巨大的反響。

在本期的《少林英雄》中,小和尚們將迎接節目開播以來最為嚴苛的一次考驗——學習象形拳。和小洪拳相比,象形拳難度更高,師父對待萌娃的訓練也更加嚴苛。在孩子們經歷穿過沙包陣、背水碗俯卧撐還是平舉水桶折返跑等眾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萌娃們的頻頻出錯,偷懶走神開小差,更是換來師父們嚴厲的懲罰。清規戒律下的木棍體罰更是引來眾多觀眾的討論,成為至今為止最激烈的一波討論,有人認為練功就是要吃苦才行,也有人覺得這樣的體罰有些過分,進而引出了當今社會下「棍棒教育」的新一輪辯論,到底現在能否再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呢?

打孩子是一種大愛 「棍棒教育」不可或缺

在當今社會,棍棒教育真的可行嗎?雖然多數家長也不贊成體罰,但是當父母遇上「熊孩子」,真的可以做到當初說好的「不體罰」嗎?事實上絕大多數被家長打過的孩子並沒有「長偏」,都過上了正常的生活,很多人如今回顧自己小時候挨打的情形,都表示並不冤枉,甚至還有人感謝父母當年的嚴厲,及時糾正了自己的壞毛病。節目中的孩子們雖然由於師父的嚴厲吃了不少苦,也都表示不恨師父,因為他們理解師父的苦心,要求不嚴格就學不成功夫。路邊的隨機調查中也有超過半數的人表示,有了孩子,雖然會心疼,但該打的還是會打。

無論是培養出「一門三北大」的中國狼爸蕭百佑,還是培養出「哈佛女兒」的虎媽蕭美兒,都是棍棒教育的堅定實行者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對於現今眾多家長不贊成的打罵不同的是,這個從小讓孩子們背《三字經》、《弟子規》,背不上來就要揍人的虎爸認為:「『打』是一種威嚴、一種法度、一種文化,更是對孩子的一種大愛。」社會上也有很多父母提出每次都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以及「不打不成才」等。對比當今眾多80後父母對孩子的放任教育、溺愛教育,棍棒教育也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關心和愛護。對於眾多說不通的孩子而言,「棍棒教育」更是對其基本的社會規範的塑造。

棍棒教育過時 弊大於利應淘汰

中國自古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準則,從80年代生人往前數,幾乎所有的男孩從小都有因為調皮搗蛋被棍棒伺候過,如果上升到功課問題,那麼男女都不能倖免。但時至今日,大部分人已經開始轉變觀念,反對棍棒教育,層出不窮的社會和家庭悲劇也多少印證了這個傳統做法的過時和不盡科學的一面,尤其是眾多從小接受棍棒教育的80後在自己當父母后,更是很少對孩子實行棍棒教育。

對此,親子教育專家尹建莉指出,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沒有一位聖賢說過孩子應該打,恰恰相反,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和顏悅色地說,而不要聲色俱厲地批評。「棍棒教育」不過是一種精神底層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如果在生活中體會到太多的冷酷無情,容易使孩子變得輕則自卑、沒主見、不獨立,重則有建立起冷漠殘忍人格的趨勢,追究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長史,幾乎全部可以看到他們在童年時代接受過極端嚴厲家庭教育留下的痕迹。

家庭教育應慎重 棍棒教育要有度

對此,棍棒教育應該如何對待?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究竟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浙江省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棣雲也認為好的教育,父母只需當好「父母的角色」,從小把孩子帶在身邊撫養,傾注自己無私的愛,通過親情的紐帶,與孩子建立起信任感,然後家長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有了權威性,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之間學習家長的一言一行。在教育過程中,家長更多的應該是言傳身教,多為孩子展示正確的做法,而不是禁止他們做什麼,即使孩子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出現了錯誤,他也提倡以誇獎為主。

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註冊培訓師徐婷主張,在家庭教育中,應讓孩子承擔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通過分析孩子的目的,家長可以對症下藥:多陪伴孩子,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協商,尊重孩子,聽取他們的意見;降低要求,不要盲目比較,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和孩子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

少林寺修行是為了練功打基礎、磨練意志而施以懲罰有情可原,但在日常生活里,和孩子互動溝通,讓他懂道理,把控好孩子教育的大方向,要比動手打有用得多。當然對其不聽管教的「熊孩子」而言,棍棒需有度。究竟在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們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期待這周五播出的《少林英雄》。

推薦閱讀:

上帝創造了女孩 寫於2016.4
如何評論《國家形象宣傳片》這個欄目?
二十年目睹社會之怪狀集·特寫——焦慮時代的你、我、他
舍友變後媽」,是社會之恥
這種心理疾病竟致敗光千萬家產?光國內就有110萬患者!

TAG:教育 | 社會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