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講稿(2):孔子的生平

好,在鋪墊了這麼多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

接著推薦書:錢穆《國史大綱》,這是我推薦學生入門的不二法門。要一口氣讀完上下冊,比金庸小說精彩得多。〈國史大綱〉。錢穆知道嗎?錢穆不會不知道吧?錢穆這兩年最火了。這兩年最火的是錢穆和錢穆的學生。大家都去買書了。還有一部是錢穆先生的〈孔子傳〉。還有一部錢穆先生的書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叫〈師友雜憶〉。這個很好看。和〈八十憶雙親〉放在一塊。〈國史大綱〉是商務印書館的,〈孔子傳〉和〈師友雜憶〉是三聯書店的。大家可以去買來看。

那書推薦完了之後我們開始進入正題。首先我們來談第一個問題:以孔子開篇的理由。

我的課歷來以孔子開篇。一般認為老子是早於孔子的。這樣一個觀念在上個世紀經古史辨的努力已經基本否認,但是近年來這個觀念又有所反彈。為什麼呢?是因為在地下挖出了新的東西。古史辨最後定下來〈老子〉這本書的成書年代基本是在〈莊子〉之後,戰國末期。但現在挖出了一個老子的本子,那個墓是戰國初期的。基本上大家都不會認為這個書是後來的盜墓者帶進去的。我們一般思考問題不是這樣思考的。一般認為戰國中前期的時候老子這本書就存在了。這本書跟今天的本子距離很大,只有一些片段,並不是全本。因此我們不知道這個人帶到地下的是一個老子的全本呢,還是老子的筆記呢,還是老子的諸傳本之一。但無論如何,老子中的有些句子在戰國中前期已經進入書寫,進入流傳。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推知,——因為我們不可能把地下都挖一遍之後才得出結論。——大概我們可以推知,老子的年代一定是早於莊子的,也早於孟子,至少跟〈中庸〉的年代差不多。甚至我個人以為,就是早於孔子也並不希奇。很多人認為不可能啊,因為很多人認為老子這本書里有極高的哲學品質。這麼高的哲學品質怎麼會那麼早就出現呢?那是因為他沒有看到論語里已經有極高的哲學品質,中庸裡頭已經有極高的哲學品質。

那麼因此我們在辨別孔老先後的問題上,我不認為孔子早先於老子。在史記里記載,孔子曾經向老聃問禮,現在大家的疑問是老聃到底是誰,有沒有這個人,以及老聃和老子是什麼關係。這個都確實是不清楚。我們即使相信史記里的說法,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我們仍然以孔子開篇,其理由在於孔子思想的重要性。我們是以重要性衡量的。我以前講孔子要講三堂課,給你們講兩堂課,當然不是我偷工減料,我壓縮了一下。因為還要跟你們講其他的東西。我講老子就一定只講一堂課,以此來區別重要性。

孔子生於西周創辟以來的禮樂文化衰頹破碎之際。在這個時候他想要有所拯救。孔子所面對的情況叫「禮壞樂崩」。其實禮壞樂崩幾乎是先秦諸子的共同處境。幾乎所有的先秦思想家都面對這樣一個基本的思想文化處境,就是禮壞樂崩。記住我今天反覆說了「禮壞樂崩」,因為很多人都說是「禮崩樂壞」。上完我的課以後大家一定要堅持說禮壞樂崩哦。有一次我一篇文章,我明明寫的禮壞樂崩,結果編輯就給我改成禮崩樂壞,他以為我錯了還不好意思提醒我,直接就給我改了。結果我一個學生讀了就質問我,老師你上課講禮壞樂崩,你寫文章怎麼是禮崩樂壞?搞得我很狼狽。現在編輯一般都比較大膽,改的時候很自信。我有一次一篇文章里引用陸象山的一句詩:「墟墓興哀宗廟欽。」人家看這話不通,給我加了一橫,叫「墟墓興衰宗廟欽。」當時我就……這麼好的朋友又不好意思提醒人家,不想顯得有學問。沒辦法。以後告訴他改動之前要跟我商量一下,否則人家以為是我的錯,搞的我多麼沒有面子。

我在這裡稍微講一下為什麼叫禮壞樂崩呢。崩這個詞在我們今天還常常用,說一個皮筋崩斷了。其實這是古代的語義傳到今天的結果。樂崩的意思是什麼呢?樂是幹嘛的?樂是感染我們的。樂是打動你感染你的東西。樂崩了的時候,它就不再具有感染力。而那個感染力實際上你要細想它是一個非常具有彈性的東西。比方說我就聽不得當今的一些廟堂音樂,尤其聽不得什麼閻維文啊,什麼……什麼小宋啊……宋ZY同志啊,確實有點聽不得,覺得她不打動我。這是樂崩,不再具有那個彈性。崩的實質就是好象影響你的那根線斷了。用得非常準確的。而且它的典故很清楚。出典出在哪?出在〈論語〉,〈論語〉裡頭。

那麼在這樣一個禮樂文化衰頹破碎之際,孔子想要拯救。孔子的拯救,他的途徑是這樣的,第一是復古,第二是開新。而孔子的復古和開新,其實恰恰是一體的兩面。因為在當時禮壞樂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禮樂文化已經流於形式。周禮,曾經被偉大的精神,曾經被偉大的真實性所充實和照亮的周禮,曾經在人的具體生活中有著那麼鮮活顯現的周禮,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時代,突然,或者說逐漸地變得不再鮮活,不再真實,不再真誠。有兩種人,一種人人慾橫流,活得很真實,但很沒有道德;另一種人活得很道德,但活得很不真實。這樣的結果恰恰在於,禮樂文化的形式化,漸漸地流於形式。在這樣一種時候,孔子的復古,不是要簡單地回歸和原原本本地復原周禮的每一個細節。孔子的精神恰恰是要回到周公致禮作樂的那個偉大的精神實質本身。

我在想如果孔子生活在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他會不會站出來批評我們所有的物質性生存。比方說孔子說我堅持一定不用手機,孔子說我堅決不上網,孔子說這樣的技術性環節、這樣的物質性存在無法安置精神。我相信孔子一定會這麼說。孔子一定是在這樣一個現實的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告訴我們如何建構我們的精神生活,如何建構我們的精神實質,並且把這精神實質變成有根源的有傳統的一種精神,與古代的傳統有著內在的精神同一性的……孔子一定是在做這件事情。因為在〈中庸〉里孔子曾經有這樣一句話說:「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下面的話就說得特別狠:「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這個意思就是說,第一,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致禮作樂?顯然不是。是不是人都要致禮作樂,是不是人都想不朽,那怎麼行?只有某些人,某些有很高的道德修養的,同時又有很高的藝術創造力的人,前提是不僅有道德修養,同時要有極高的藝術創造力,才能致禮作樂。我們知道聖人在中國古代不僅指道德,也指聰明。聰明的實質,當然跟我們今天意義上的聰明不同,聰明主要是「作」。孔子說我「述而不作」,孔子不敢居聖。「述而不作」中「作」的實質就是,聖人必有偉大的創造。這樣偉大的創造力能夠給我們提供一種生活的想像,提供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因此一個民族的聖人實際上就是一個民族的先知。先知,我記得小時候老是讀不懂先知到底是什麼,先知不就是預言家嗎?他能預言以後所有的事情,所有具體事情的發生,比方說預言某一天某個總統遇刺,預言某一天某個戰爭的爆發,預言某一天突發海嘯,預言某一天會發生大地震。後來……我是比較笨的,想事情經常會想得很慢。比方說讀懂海子的一句詩可能用了我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我才真的懂了,突然一天夜裡懂了海子那句詩。

那麼先知這個意味著一種生活可能性的開創者。他開創了一種可能的生活道路。這種先知在古代有很多啦,在伊斯蘭文明裡有穆罕默德,在……這個也不用多舉了吧……在印度文明裡有偉大的佛陀。那麼,孔子說他要創造,但他又說自己「述而不作」。孔子是述而不作嗎?他真的是述而不作嗎?孔子是「以述為作」。通過重新的闡釋,通過重新的把歷史、把周禮的元素重新組織和安排,把六經重新整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作」。那麼這樣的方式恰恰是把復古和開新融為一體。但是孔子後來被尊為「庶王」。在孔子以前所有的聖人都是有德又有位的,要麼是君位,要麼是居於宰臣之位,就是能做事。但孔子一生卻一直沒有這個「位」。所以他的政治理想、他的禮樂理想,都不能最終地實現。所以這對於孔子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我猜想孔子的本意是,孔子後來教育學生的時候,從他對學生的教化中……我猜想孔子最初是希望自己能夠實現恢復……他不說恢復西周,他說「吾其為東周乎」,「哪怕回到東周也好啊!」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是完成不了這個使命的。所以他寄望於他的幾個學生,顏淵、子路、子貢這些人。結果最後他最欣賞的兩個學生,都先他而死。顏淵死的時候他說「天喪予」,子路死的時候他說「天祝予」,天詛咒你。到晚年的時候他已經相信,在一個短期的時間,甚至在一個非常長期的時間裡,已經不再有可能恢復東周那樣一個文化。最後他在晚年的時候開始寫《春秋》:「知我者其為《春秋》乎,罪我者其為《春秋》乎。」作《春秋》對於孔子而言是一件非常僭越的事。孔子說「罪我者其為《春秋》乎」,實際上他作《春秋》這個事情是僭越的。他沒有這個位。他第一不是史官,也不是天子。他沒有這個位。他作《春秋》就是在儒史的基礎上,改寫。而這個改寫恰恰在某一字的褒貶之上,建立起了一個價值的系統。他想通過這個,通過自己對文獻的整理,通過他所作的《春秋》,保存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可能性,希望在某一天,它能再次出現在這個大地上,出現在這個文明裡。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這些後世人說孔子沒有得君而行道,既是這個文化的不幸,又是這個文化的大幸。正因為有了孔子的不能得君而行道,所以孔子才有了整理六經教化弟子的行動。而正是經由孔子的整理六經和教化弟子,中國文化才有了這樣一個基礎,能夠維持兩千年持而不墜,幾經艱辛持而不墜。面對著一次又一次更強的意志性文化的衝擊它仍能保持它的基本方向。比如我剛才說的北京共識。其實我們的官員是一些教養很一般的人。很一般的官員……有很多官員沒什麼教養,沒什麼修養。但你會發現他那樣無意識的舉動里,都會強調出中國發展的獨特性,可見這個文化的強勢。

那麼由於他的教育和他對文獻的整理,中國文化從此別開了一個新的局面。

我們顯然不能簡單地用宋代的儒者或者明代的儒者那樣悲觀地看待中國孔子以後的歷史。因為宋代的儒者和明代的儒者都是以孔子以及以上古三代來批判現實。有人說中國文化是沒有批判性的,這是胡扯。沒有批判性諸子們在幹嘛?二程在幹嘛?王陽明在幹嘛?王陽明他們都是用古代資源,用那個理想的古代世界來批判現實的。那個批判性之強,遠超過我們今天。而且那個道德人格之強,我們看王陽明……東林黨人實際上有很多人都是陽明的信徒。東林黨人有幾句話只要我們一讀都會非常感動,叫「冷風熱血,洗滌乾坤」。這樣的一群人。怎麼能說漢語文化,怎麼能說儒家精神里沒有批判性呢?這很荒謬。當然我們要回過頭來要看到,我們不能簡單地那麼去看,把孔子以後的世代中國文化展開的世代視為一個文化墮落的過程。不能那麼講。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前人講得很詳細了。有人說,孔子開了私家講學之先。這話說得沒錯。那麼這些讚譽我認為,說的都不錯,說得都是很客觀的,很實在的。但是都只是見到了孔子的小體,而未能識其大體。我剛才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那些偉大的靈魂中最偉大的靈魂,那麼,我把這個話轉譯為這樣一個話:我們在這裡將孔子視為中國文化本根中的最高價值的人格化體現。中國從上古至周代的種種文化積累、價值演變,至孔子而得以集中的綻現。此後中國文化雖歷種種變遷,而終能持而不墜,實賴孔子所造之規模使然。這是我對孔子的一個評價,這也就是我以孔子為中國哲學史的開篇的理由。

前兩天講張載有一句話特別打動我,張載說自己為這個文化唱此絕學的時候,苦於有相同精神追求的人很少,苦於學者少,因此,張載說了一句話叫「貪於學者」,令我深有同感,「貪」的意思就是渴求,珍視。楊明見了所有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講仁義道德,他說老感覺自己像一個開飯店的,不管人家是不是飽,是不是要吃飯,他都要不停地勸人家吃。我也是這樣。

好,我們下面進入正題,二,孔子生平。因為我已經推薦你們看《孔子傳》,你們可以去看。《孔子傳》這部書很有意思,它是錢穆先生一生中唯一一部被退稿的書,80多歲,錢穆氣得夠嗆,我80多歲第一次被人家退稿。為什麼退稿呢?是當時,香港孔孟學會,請他寫《孔子傳》,寫完之後呢~錢先生一直有一個觀點說,孔子跟六經無關。這個觀點我不同意啦。這是錢先生自己一個獨特的見解了,他有自己深刻地考慮在裡面,但是孔孟學會一看這個,就堅決退了稿。錢先生大怒,他說,你找我寫就應該知道我一貫的觀點,我從20幾歲就一直說到現在,孔子跟六經無關呀。這個很有意思~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那麼孔子生日時哪一天?哪天?我也記不住了,非常抱歉。不過我知道這個是台灣的教師節。你看我們的教師節是何等的沒有來由,教師節安排在9月10號,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不知道幹嘛的。呵呵~你哪怕隨便找一個皇帝的生日,哪怕MZD的生日我們也勉強將就了,有點紀念意義,整一個9月10號真是沒文化呀!這麼沒文化真是讓人受不了。你要是有機會訪問台北和香港的話,你回到北京就會覺得北京這個城市特別沒有人情味,覺得特別沒勁,你說除了那個步行街,醜陋的步行街以外,那個步行街這兩年好看點了,以前那個招牌,這麼大,橫著放,橫著放的招牌真難看。你去台北逛的時候,你會覺得台北特別有人情味。因為台北下雨多嘛,專門會有那個管,特別長,到處都有可以逛街的地方,北京絕大多數街道,你要逛街就覺得很傻,只有匆行趕路才覺得比較恰當,北京已經快變成一條大道了。你要從德國回來,你就會覺得北京特別沒有文化。特別自卑,每次回來,我去了兩趟柏林,第一次回來覺得簡直自卑的快絕望了。鬱悶了整整好幾天,我怎麼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精神百態怎麼如此的醜陋?每一個建築都讓我觸目驚心,每個建築每天都在傷害我。從美國回來終於覺得平衡了,原來有跟我們一樣沒文化的地方。

孔子的先世是商的王室,殷商的文化是非常高的文化,我不記得是哪位先生說的了,他說:西周對殷商的征服,實際上是一個較低文明對較高文明的征服。這個較低和較高是從文明的細節上來說。比方說我們看清代,你比方說看《紅樓夢》這樣的東西,比如明清小說這樣的東西,你常常看到一個文化爛熟的表現,這文化完全成熟了,成熟到以至每一個細節安排得都沒有任何意外,你看那個小說沒有任何意外,明清小說將男女之情的筆調,是完全喪失了愛的能力的人的筆調,完全沒有愛。那個文化精緻到去雕一個小桃核,你去看台灣故宮,那個台灣故宮太寶貝了!你隨便看一件寶貝都十分的了不起,你可以看到蘇東坡寫的《後赤壁賦》的原稿,你可以看到朱子寫「無極而泰」的,那個至大至高。你去看清代的裡頭,刻得什麼舟呀,舟裡面的船呀,恨不得在裡面再寫一篇《蘭亭序》呀。這個文化精緻到這個程度的時候,這個文化的生命力也就沒有了。其實殷商的問題恰恰如此,文化到了一個爛熟的地步,必然被一個活潑潑的,更具鮮明活力的文化所取代。

那麼孔子的文,恰恰是跟他的殷商王室的血統是有關的。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紇是魯陬邑大夫,武藝絕倫,武功極高,以勇稱,是當時最勇猛的人之一,大力士,到什麼程度呢?大家看過《隋唐演義》吧?托住那個千斤閘,懸門。古代那個城門這麼打開,拴拿掉了就能撞,只要把弔橋打開就能撞開,懸門一下,那就撞不開了,然後那個裡面人也出不來了。隋唐英雄傳里,托這個的人是誰來著,我記不清了,好像是李元霸。就是李元霸,他把這個托起來了。叔梁紇就是這樣一個人物。當初他們一塊兒去跟晉國打仗的時候,他們去進那個城裡,懸門已經開始往下墜,叔梁紇舉著,讓所有人都走,然後他自己再走。這裡面講的,第一就是力量大,這個我們大家都看到了。第二個,「入先勇也,出後義也」這是典型的義的行為。孔子是一個比較偉大的人,當然要一個比較偉大的人才能生出來。

他娶於顏氏女生孔子,孔子名丘,這兩個字就不要連讀了,不能稱聖人名諱,至少在我這裡是這樣的。他為什麼名丘呢?是因為他生了之後~我不知道他那個頭型是什麼樣子的,大概說是像丘一樣的頭頂,不是很清楚。是生具異相啊。而且他父親娶她母親的時候,是60多歲,有一些人說:孔子野合而生。一些內心不是很乾凈的人,一些試圖這樣解釋的人,望文生義。因為孔子父親娶她母親的時候,已經60開外了,而他母親還只有17歲。還沒有到正式結婚的年齡,倒是有一點非禮,嗯,有一點非禮!在這種情況下的野合,不是在立法之內的。像我們今天,也發生這種事情,楊老先生,這個,個人的事不宜評價。不過我這裡插一句閑話啊,我老覺得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係裡頭,楊振寧是有問題的。其實楊振寧這樣一批人得享這樣的大名,其實是不應該的。還有一些是應該更令我們感動的人,比如鄧稼先,大家知道鄧稼先吧?鄧稼先怎麼死的?放射性,就是那個原子彈沒有爆炸,他說我是負責人,他去把那個原子彈彈頭拿出來。他是深知後果,他死得是極慘。楊振寧後來見他的時候,他和楊振寧的照片,鼻子下的血跡都沒擦,因為擦不幹,他是身體的全部孔竅全部流血。何等偉大的人!離我們這麼近,我們還能感受到他的偉大。有很多科學界的人是很令我們敬佩的。

孔子自己說,「十有五而志於學」。是說孔子治學時是15歲。那麼這個治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知識的掌握,也不是為了干祿,這個立志是為了行道和得到。所以說,孔子立志,十五立志,這個「志」,是志道。我們現在常常說「我而立之年了」,說自己「不惑」了,到了50,就敢說自己「知天命」了,這真是什麼話都敢說呀!這是人孔子,聖人自誇,聖人解釋自己成德的次第,到50歲才能「知天命」,你也能行?大部分人的年齡,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把年齡活在自己身上,當然也未必活到了人家的身上,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到死也就是三十,而立。因為「而立」這個「立」是立什麼呀?不是說你成家立業就叫「而立」了,那叫「立於禮」呀,什麼叫「立於禮」呀?「立於禮」就是說行道已經~「禮」對他已經不構成障礙了。「禮」是他成就個人的根基和依據,是他骨子裡的衝動,這是何等高的一個道德高度呀!所以我們以後再寫文章的時候,千萬不要再做這種僭越之事啊。有點不自量力,這個~來不來就說自己「我這件事情做得太中庸了」。你哪是中庸呀,你分明是庸俗嘛!「中庸」是何等高的一個德行,就敢隨便說。我們學過哲學史的人,有些話,我們就知道,以後就不會說了啊。

孔子年輕的時候,因為他父親早死,他出生很快就過世了,然後,母親又在他很小的時候去世,所以他生活是相當貧困的,他說「吾少也賤」,我小的時候也貧賤。「故多能鄙世」,孔子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在那個時候可以視為全才,禮、樂、射、御、書、數無一不精。禮樂就不用講了,是一個君子的日常生活,射御是什麼?是打仗。御是開車,射是射箭。然後書呢?書不是說書法,也不是會寫字,而是說有文字能力。然後呢?數是什麼?數是會計,孔子做過會計,孔子做過乘田委吏,乘田呢,就是放牧牧羊,委吏呢,就是倉庫保管員。但是這些事呢,孔子做的一定不是很長,因為他到30歲的時候,據錢穆先生考證,就家居授徒了。

那麼他所講授的對象,都是當時的「士」。「士」是我們常常見到的一個詞,那麼「士」在當時國民的成分裡頭,又是什麼樣一個成分呢?這個據徐復觀先生說——徐復觀先生是熊十力的弟子,被視為港台新儒家之一。——徐復觀在《兩岸思想史》中說,「士」本是國民中的農民,農民脫離了土地,成為參政輔政的預備軍,這是「士」的來源。我相信徐先生的論述,當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士」階層的某一部分來源,一定是這個來源。那麼還有一部分來源,我認為徐復觀先生沒有注意到,就是貴族,由於支脈延伸,貴族最初是一代啊,一代是一個人,封地封爵,隨著支脈的延伸,隨著支脈的擴大,族系的擴大,只有長子這一系,可以繼承爵位和祿位,以及封地,那麼其他的這些人,逐漸地淪為平民,因此它還有一個這樣由上而下的過程。因此在很多「士」的過程里,這也能幫我們解釋為什麼在先秦的「士」有那麼高度的自覺,主體性的自覺,道德的自覺,知識的自覺,是因為他在貴族的教養之中,有了這個教養之後,物質文化,以及官位地位他會失去,但是文化教養的基本氛圍,還是能在家世的繼承中得到保持。所以我們看孔子的教育對象主要是這批人。

那麼孔子教育弟子的名聲很快就變得很大,這個很大的證據,錢穆先生講,魯分晉齊,季孫、孟孫、叔孫,當時魯國的三個大夫,當時的三家與魯公的公室構成了兩股對抗的政治勢力,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三間的勢力已遠遠大於魯公公室的勢力,無論從財富,從政治勢力來講都大於他。當時孟齊子臨死的時候,就讓兩個兒子跟隨孔子學習。但是孔子在教育這兩個孩子上面,不是很成功,因為後來,孔子在魯國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時候,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的政治方針,逆私家,尊公室。那麼當時三家都是有自己的都城的,有都城是什麼意思?有都城我就有了城牆了,我高興不聽你的,我把城門一閉,你能把我怎樣?我有軍隊,有糧食,什麼都有。孔子當時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三家的城牆打掉,這件事呢,季孫和叔孫反而都接受了,而且都完成了,只有一家沒做,就是孟孫,而孟孫又是孔子的弟子。可見教育人是很難的呀!孔子這樣的聖人,也很難把他們教育好。

孔子35歲的時候事齊,離開了魯國去齊國。這個時候,據錢穆先生考證,是和「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有關。這個佾呀,就是行,當時,只有天子可以用八行演武吧。當時的季孫氏竟然用八行,八行就意味著他用了64個人,當時大夫應該用幾行呀?四行,32個人。孔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的意思是「這個我們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嗎」?是這個意思嗎?不是~不是~這個「忍」,是忍心做,說「這是你都忍心做,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做的」。這兩個意思是不同的,當然是我後面說的這個是,對的。忍的本意是殘忍的意思,我不知道你們現在的座右銘是什麼,我常常看到一些人,來不來就在牆上貼一個「忍」字,不知道大家都忍個什麼?殊不知這個字,可以說是漢語文字里最貶義的一個詞。我們現在把「容忍」放在一塊,其實容和忍是不同的,我們可以說寬容,最好不要~我們可以認為「容忍」是偏「容」的,但在一塊兒,「忍」這個字,就是壞字。這是都忍心做,還有什麼不忍心做?孔子通過這件事就看出季孫氏的僭越,以及國將亂,對公室已經完全沒有避諱了,已經能明目張胆的僭越,孔子在這個時候就離開了。孔子有句話說「危邦不居,亂邦不住」那很多人就說,好!那治邦要你幹嘛?孔子認為這樣,危邦和亂幫是自己無力做,無力扭轉,不能參與局勢,不能左右局勢的時候,君子要遠離危難之地。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就孔子而言,孔子極端強調士的尊嚴,在危邦和亂幫生活不在於生計不在於生存,而在於隨時有可能,喪失作為「士」的、作為君子最起碼的人格尊嚴。孔子的意思是說,在一個天下大治的社會裡,自己做一個隱士,也沒有什麼關係,而在一個可以有為的亂世里,自己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沒有關係。你隨時有可能,不是威嚴而是尊嚴,喪失你作為士,你作為君的最起碼的人格尊嚴。孔子要避諱的是這個,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在一個天下大治的社會裡,自己做一個隱士也沒有什麼關係,做一個老農民也沒什麼關係;而在一個可以有為的亂世里,自己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在一個自己無可作為的亂世里,亂國里,孔子說我還是離開。孔子在當時的魯國就是這樣。

在這個裡面說點感慨,就比如說,對比當時的很多知識分子,在解放後許多人文知識分子選擇了留下,一些人走,像錢穆就是毅然決然地走。陳寅恪是想走而又有猶豫。所以走到了廣州想再看一眼。有人說陳寅恪是首鼠兩端,去國、背叛,要麼你背國你走,要麼你留下,其實不是。陳寅恪知道離開也沒有用,離開了也是花果飄零,離開的那種生存同樣也是一種沒有價值的生存。而且陳寅恪留在這個國家,他是那個時代,幾個少數保存自己尊嚴的人之一。當時有名的老一輩的大知識分子,一個是陳寅恪,一個是梁漱溟。其他人,有些人因為去世比較早,得以保全,包括我的師爺湯用彤先生,他去世的比較早所以得以保全。像馮先生這些人,因為死的太晚,而留下了一些自己可能想來就後悔的文字,那些醜陋的,包括批孔子的。這點應該向孔子學。科技知識分子,因為XXX對科技知識分子一直是比較客氣的,還是比較重視的。XXX痛恨或者說一直想治的都是人文知識分子。那麼他去齊以後,很快,第二年,就發生了季氏,發生了魯國的內亂,魯昭公奔齊,逃到了齊國。可見孔子的聰明。孔子到了齊國以後,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麼孔子所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是針對齊景公當時的具體政治形勢而說的,齊景公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什麼呢?一,當時的陳氏後施於國(?),也是一個私家高於公事的情況。這是從外面,這是齊景公的外憂。內患是什麼?齊景公當時有很多寵幸的妃子,大家都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所以齊景公遲遲不立太子。孔子一上來就告訴他他應該做什麼。但同時這個也告訴出了,傳達出了一般的政治原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就齊國當時的具體的政治形勢發的,同時又是一般的政治原則。結果呢,齊景公最後不能用孔子的話,即不能用孔子所建立的道義,也不能用孔子。孔子就走了,就離開了。

孔子從齊國返回魯國之後,仍然沒有受到重用,就退而修《詩》《書》《禮》《樂》,這裡的「修」實際上是學習,繼續地研討。而這個時候孔子的弟子越來越多,很遠的地方都有孔子的弟子來,我們知道《論語》的第一句話叫「友朋自遠方來」,這是漢代的筆法,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這是漢代的,友朋/自/遠/方/來,不是自/遠方/來,「放」是並的意思,明白了嗎?是友朋自遠處一起來。我們注意古代我們現在習慣念的雙字詞都不存在,這個讀法我認為是很漂亮的一個讀法,這個話錢穆先生考證認為這句話是孔子35歲左右的時候說的。這批弟子中已經有很多很有名的人了,比如子路、冉求、宰我、顏回、曾減,這些人都已經是,孔子的這些弟子我們去看《史記》的《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年51的時候,到了51歲,他才「作」,才為魯國所重用。做到了魯的司空,後來又做大司扣。但前後時間很短,因為他的幾項政治的主張都沒有實現。最後他就再次退居。孔子終不見用。

那麼後來孔子從大司扣這個職位去職的一個直接的原因在《論語》中有一個非常直接的話叫「齊人歸女樂」,齊人,當時齊國的人,齊魯挨著嘛,齊國人當時說,魯國用了孔子這個大賢人,很快就會比我們強大,然後就送了一些美女呀,和一些,當時齊國產美女阿,盛產美女。然後呢,送了一些美女和女樂,樂手呀,這些都是會唱歌會跳舞的人送去。季桓子,當時季桓子執政,就收下了。「受之,三日不朝。」三天不參與朝政。孔子就走。這個原因是一個直接的誘因。這個直接的誘因當然後面有它的問題,背後的潛力(?)在。這之前,孔子對季桓子的一些建議季桓子已經不太聽了。像孔子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大臣,這種大臣的意思是說,有建議你聽我就在這,如果我的建議你不聽,這個祿位對我來說,輕得不能再輕,說走就走。孔子走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地方有描寫,他去魯的時候,是非常慢地走,從魯走到齊,走了好幾天。他其實在等,就是說等季桓子來追他。這個就是說他一方面必須保持自己他士的尊嚴,另外一方面他真的渴望在他的社稷父母之邦做點事情。可是沒有。然後他就去了衛和陳,到衛又遇到了衛靈公和南子,見南子,見南子的時候,南子要見,知道孔子是大賢者要見,孔子說那我就去見見吧。然後子路就很不高興,子路很不悅。孔子沒辦法就向子路發誓說,我如果有什麼壞的行為,天驗之,天驗之。然後見南子描述是有描述的。南子見了孔子這樣的大賢人也很規矩,隔著帘子之後,之後描寫得非常漂亮,中國古代的字極有傳神的能力。見南子的時候,聽到帘子裡面傳來環佩之間的叮噹聲。說明南子在回禮。就這麼一點就將這個場景完全傳達出來了。可以看到一個真正正直的人,一個聖人出現在面前的時候,誰也不敢亂來,誰也不會亂來。

結果衛靈公又問孔子打仗的事,孔子說,我只知道禮樂之事,打仗的事我不知道。孔子不知道嗎?孔子當然知道。然後就走了,說衛靈公不是仁者。此後,孔子遊歷陳、蔡、渉(?)等國家,先後歷十餘國。曾經在陳絕糧,在陳國的時候斷了糧食,斷了好幾天。孔子的弟子,隨從的人都已經精神萎靡,身體萎靡,但孔子卻懸歌不絕,仍然保持他安樂的心態。子路非常不高興,去問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怎麼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這個大家都熟呀。在外遊歷了14年之久,那個時候孔子已經67歲了。孔子67歲的時候他終於發現,徹底的絕望了。他前面真的懷抱著很大的希望嗎?並不是,那個時候他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是到了67歲以後他發現,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沒有必要了,於是他回到自己的魯國,去做文化的整理工作。再次通過教育來保持他的洞見,保持一種文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孔子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孔子是個音樂家。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基本上不參與政事了,而當時孔子的弟子已經成長起來了,像冉求、子路、子貢這些人都做了季氏的家臣。

孔子卒於哀公十六年,年73歲,《禮記·檀公》這一篇對孔子的以前的事情有一些記載,說孔子有一天早上起來,背著手,拿著拐杖,逍遙於門,在自己的庭院裡頭很逍遙,然後唱著歌,說「太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現在來不來誰過世了,一寫悼念文章就「哲人其萎乎」僭越,看見無所不在的僭越,這個話不能亂用,何必亂用呢?用這樣的話也不表你學問高,又不表示你語言的創造力強,何必呢?你的悲痛之情完全可以用自造,自己發明的詞來傳達,來營造。子貢聽到他唱這個歌,就「趨而入」,趨是一路小跑進來,這個時候可以看到孔子晚年的時候,子貢一直陪在他身邊。子貢年輕的時候做過一些事情,包括做生意什麼之類的,做生意作很大,是當時的比爾·蓋茨,做得非常大。《史記·貨殖列傳》里講商人的時候,第一個是陶朱公嘛,陶朱公是誰?范蠡。第二個是誰呀?就是子貢。孔子死後,子貢到哪個地方都特別有派。一出門的時候,後面就有從者幾輛車跟著,到了哪都是與諸侯王分庭抗禮,比他老師有譜多了。穿著好衣服,騎著好馬。然後見了孔子另一個弟子叫子由,孔子的這個弟子子由當時很落魄,子貢不小心說了一句讓自己後悔了大半輩子的話,說:「子病乎?」「病」的意思說你有什麼問題嗎?不是說你生病了,是說你的生活有問題嗎?或者那個「病」就包含有錯誤的意思,子由非常不客氣地告訴他說:「是貧,非病。」是貧,只是貧窮而已,並不是我犯了什麼錯誤。然後,子貢當時就不好意思了,子貢是一個善於不好意思的人。這樣一個,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子貢是最大的賢者,但子貢的一生對孔子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看《論語》里子貢對孔子的評價,「孔子是天,不可接而生也。」到孔子晚年,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子貢是一直在他身邊的。他趨而入之後,孔子就對他說,昨天晚上作了一個夢,夢見「坐檻(?)於兩人之間」,在兩個門框之間被祭奠,說我大概要死了,然後孔子7天之後就死了。死了以後,孔子葬於魯城北。今天這個還是孔子原來的,孔子葬的那個地方現在還是,歷代,孔子一直受到尊崇。太史公去寫《仲尼世家》的時候,他曾經到孔子的墓的地方去訪問。在孔子死以後,孔子很多的弟子,家都搬到那個地方了,就守那個墓。就聚族而居。一直到了《史記》那個時代,日益繁盛,太史公就說了幾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外加一句,我覺得中國古代,你說中國古代文學不發達,其實中國古代小說之類的很不發達,一直到明清以後才發達起來的,其實中國最偉大的文學是在史書,即使後來有了那些小說以後,最偉大的文學仍然是《史記》。哪個國家要跟太史公搬諾貝爾文學獎,我認為是對太史公的侮辱,是對諾貝爾獎的抬高。諾貝爾不就是一個造炸藥的。又不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也算一個造炸藥的,造得更大。孔子死了以後,他的弟子為他「皆服三年」,服喪三年,服喪三年在當時是什麼?是服,服父母之喪的是服三年,「三年新喪畢」,結束了,大家可以出去做事了,大家相語絕去,同學就相互離開,大家都抱頭痛哭。子貢又單獨留下來,又單獨呆了三年,他一直在孔子的墓前廬墓而居了六年,這六年如果按我們今天計算,子路該損失多少收入阿。那個時候不能像今天一樣還可以在廬墓裡面一邊打手機一邊來指揮生意,那個時候做生意不是這個樣子的,可見子貢後來對孔子的尊崇。而且我常常在想像那段時光,在孔子死了以後,當這樣一個偉大的人,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價值的人格化,活生生的真理現身在你的身邊的時候,他活著本身就是我們生存的意義。他給了我們生存的尺度,給了我們生存的價值,當他過世以後,孔子的很多學生都非常的不適應。所以那段時間,圍在老師的墓的周圍,替老師守墓的這段時間,應該是孔子的弟子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之一。大家相語講學,共同盡德盡道這樣一個過程,是一個非常難忘的時光。這是對孔子一生的一個簡單描述,然後下面我再講一下孔子的形象。

孔子長得像什麼呢?我們中國文化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它不重「形」,中國畫畫重什麼呀?「神」。它不重那個直接的外觀的傳達,所以我們今天就……比方說我一學生到我家裡來,送我一個大的孔子像,然後和我聊起來,我也不知道放在哪,不知道該放在何處。所以我們很難把一個偉大的人用形象傳達出來,能夠那麼有效的震撼你。像佛陀那樣的震撼力。比方說古希臘雕像所帶來的一種震撼力。中國文化的震撼力不是這個震撼力,或者說中國文化的震撼力,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的表現不是空間性的,這個我將來跟你們講張載的時候會詳細的論述。中國思想更是時間性的,更追求本質。因此我們現在已經不大能知道孔子的形象是什麼。我們能在《論語》里看到一段,說《論語》中有一篇,孔子的身高是九尺六,比項羽高,高不太多,也就高了一尺多。差距也就是姚明和奧尼爾的差距。反正很高。當時說他是「長人」,號稱「長人」。那麼孔子的長相像誰呢?孔子到了鄭國,有一天跟弟子失散了,然後孔子就獨自立在郊的東門,在東門等著,然後子貢就到處找,到處問,終於子貢找到了,找到了之後,孔子就說,你怎麼找到我的啊?子貢就跟他說,說我問了一個人,一個人跟我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那個時候估計有堯的畫像。——他的脖頸像皋陶,他的肩像子產——前兩者都是大聖人,後一者也是大賢人,大賢者。——從腰以下不及禹三寸,比禹短三寸。這個人夠厲害的。接著一句「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聽了以後就笑了。「形狀莫有」,他知道前面都是表揚的,「賢者之像,形狀莫有」,說我若喪家之狗呀,「然哉然哉」。看到孔子的幽默感。

孔子的幽默感體現在另一篇也比較充分,有一次他的學生治理一個小地方,就請他去,他去的時候,還沒走到那個小城,就聽到裡面有懸歌之聲,孔子就莞爾一笑說:「殺雞焉用牛刀?」結果他的學生一點幽默感也沒有:老師我聽你說,「君子學道者愛人,小人學道者易使」,那麼你怎麼能嘲笑我這個呢?孔子不得不把他的幽默感趕緊收起來:「這個事是我錯了。」很有意思。那麼孔子家居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家居,在家庭生活中有是什麼樣子的呢?家庭生活里,孔子和他的兒子是這樣:君子遠其子。君子為什麼要遠其子阿?遠其子是為了教育他。只有遠其子才能教育他的兒子。孔子的兒子叫魚。孔子當時在生活中,給他的弟子講很多東西,但他們做來做去,就是做不到他那麼完滿。他弟子老覺得他隱藏了什麼東西,然後孔子就說我沒有隱藏任何東西。結果他的學生還是不信,向魚打探,說他怎麼教育你啊?魚就說,有一天我父親立在中庭,我趨而過之,趨而過之,一路小跑嚇得不行。然後他父親說,問他「讀詩乎?」他說:「未讀。」「不讀詩無以言。」後來隔了一次,又趨而過之,孔子問他說「讀禮乎?」他說「未也」。孔子說「不讀禮無以立。」孔子對兒子的教育就是這麼嚴格。然後那個人說,那個人特別善於總結,說「問題得三,知道要讀《詩》讀《禮》,君子要遠其子。」這是孔子的整個生活面貌。下堂課我們講孔子的思想。


推薦閱讀:

中國邏輯史的開創者是孔子而不是鄧析(2)
為什麼四大聖哲之一是孔子不是老子?
道統論說的具體是什麼?
南老師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西周春秋重民輕神思潮與孔子的神鬼觀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