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蘭讀《論語》心得體會(9)

《學而篇第九》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本節主要談及儒家學說關於忠孝的倫理道德觀念。

曾子認為,通過「喪葬之禮」可以寄託和培養個人對父母及其先祖盡孝的情感。

而儒家思想一直堅持:「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正因為如此,老百姓在孝的前提下,自然會效忠君王,也更加易於統治者治理天下。

談到「喪葬之禮」,不得不說它早已成為幾千年中華文化文明史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從不同民族、宗教、地域等各種不同的喪葬習俗中窺見一二。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之稱。

喪葬儀式則大體分為:停屍儀式、報喪儀式、招魂送魂儀式、做"七』儀式、弔唁儀式、入殮儀式、喪服儀式、出喪擇日儀式、哭喪儀式和下葬儀式。

而下葬的方式,最常見的便是土葬,也是一直以來被廣泛運用的方式;其他的諸如火葬、懸棺葬、樹葬、天葬、崖葬等喪葬習俗多受到民族、宗教、地域等因素的影響。

我國解放以後,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杜絕疾病蔓延,規定除少數民族外,其餘一律採用火葬。

通常情況下,人死後屍體被送到殯儀館,一般三天內舉殯,舉殯份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兩部分;舉殯之後則是「靈車」將遺體送到火葬場火化;親人則可將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或是將骨灰撒入大海、植樹等。

對於「喪葬習俗」,夾雜著太多文化、情感等因素在內,我不想做過多評判。

在這裡,我只想結合身邊的一些現象說說自己的看法。

記得曾經聽愛人說起過這麼一句話:在溫州沒錢,死都不敢死!

我很是納悶。

愛人於是和我聊起溫州本地的喪葬習俗,具體的流程不作贅述,在這裡只想說說溫州地區的特殊現象:

一則通常情況下,溫州地區,不管紅事白事,「人情」都很重。

聽婆婆講起,如今白事最低「人情」都是一千了,更別提其他的「人情」了,所以一年下來,「人情」開支起碼都要萬元以上。

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很大的負擔。

溫州地區的確有錢人多,可那畢竟只佔其中的一部分,相當一部分溫州人還是得拿著與物價不成正比的報酬,講究著延續了N年並且呈現直線上漲趨勢的「人情」。

二則是有個例外,樂清地區,白事幾乎不收禮,開銷卻是相當大。

可能有些朋友會納悶,樂清不就是溫州的嗎?難道隔個縣市,相差卻是如此之大?

話說對了。

我所嫁的這個地區是永嘉縣,喪葬習俗相對簡單,通常在家停放三天就可以出殯了;可樂清市則不然,屍體通常在家停放七天,而這期間,要擺酒請整個村的人白吃白喝,收到的禮金只是象徵性地抽一張毛爺爺,其餘的都如數退還。

而整個溫州地區的酒席是以海鮮為主的。且不說正席鮑魚、生蚝之類的,單是開席之前的水果拼盤多是荔枝、櫻桃等;乾果類的則大多以開心果、榛子等為主;冷盤拼盤多是鴨舌、花蛤等。

以上簡單列舉的幾樣,我想很多朋友看了便會有大致的印象了吧!

如此說來,一場白事下來,普通家庭通常是要把家底掏空的。

愛人之前還和我說起過,樂清有個上門女婿,在丈母娘過世後直接就喝農藥自殺了,聽之不禁扼腕嘆息。

結合上面的現象,我不免深思:

難道親人之間的情感非得通過如此方式才算是表達地徹底嗎?

難道人與人之間的維繫非得靠如此紐帶才算是展現地通透嗎?

答案是否定的。

當親人離世,自己難免傷痛感懷,這份心情旁人又如何能夠體會呢?

所以,我覺得追悼會的方式挺好的:

一方面,可以儘可能簡化不必要的繁文縟節;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緬懷和哀悼不流於形式。

至於某些地區人情偏重以及一些吃喝陋習,但凡讓普通老百姓吃不消的行為,我想有關部門是否能夠通過特定的方式加以引導呢?

不管怎樣,我依然堅信:隨著人們精神層面的日趨豐富以及認識層面的逐步提升,今後的喪葬習俗會變得益發地簡單合理且更能體現人們對於逝者的緬懷與追悼!

結語:

當父母健在,願我們用關心來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莫要等到他們老去才發現唯有輕嘆息;

當父母老去,願我們用耐心來呵護他們的心理需求,莫要等到他們離去才發現唯有罔思念;

當父母遠去,願我們用真心來緬懷他們的付出和愛,莫要等到自己白髮才發現唯有空悲切!


推薦閱讀:

讀《陽宅十書》心得(文:李守力)
一年級語文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
《感應篇》心得分享之十八
(25)孫氏內家拳傳人張西可實戰與練功心得 (四)
就把多年習武的心得都羅列下來 李京華

TAG:心得體會 | 論語 | 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