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但影響最大的還是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其核心就的是如下幾個基本概念:道、德、仁、義、禮、智、信、法。這裡我們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看這幾個基本概念表達的是什麼樣的管理思想。

  道

  「道」,本義為道路,引申為規律,而且是最本質的規律,所以就是「本性」。老祖宗認為本性包括自然的本性(天之道)和人的本性(人之道),「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也就是說,自然界的本性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物極必反,事物長到一定程度就會衰老,強大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收斂。但是「人之道」就不是這樣的,人的本性是貪得無厭、得寸進尺,用西方話語來說就是馬太效應,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是贏家通吃。

  老祖宗早已經意識到任由人的本性無限制地發展不僅會給他人帶來災難,最終也會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一直在考慮通過什麼辦法來限制人性的膨脹。德、法、仁、義、禮、智、信都是在上述人性假設的基礎上構建的管理理論體系。

  「德」治

  「德」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性提出的對人性的要求,「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也就是以「不貪」為最高的德性標準。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教導「為上者」(管理者)要以自律、無為來約束自己,讓被管理者成為自己生活和生產的主體的思想。如「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功成遂事,而百姓皆謂我自然」、「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等觀點,都是提醒管理者不要去干涉和控制被管理者,只有讓民眾成為自己的主體,才能確保政權的長治久安。

  由於「德治」對管理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那些專制統治者自然不願接受,於是一些以「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為最高追求的知識分子設計了各種各樣不約束「為上者」,而只約束「為下者」的管理制度,結果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也就導致了「世風日下」。下面我們根據老子提供的這個思路來看看當時以及後來的專制統治者及其智囊們是怎樣挖空心思來對付被管理者的。

  「仁」治

  「仁」,本義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關係,儒家將「仁」的觀念用到了政治上面,將君臣關係比喻成父子關係,並且提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價值觀念。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父母願意要兒子去死的,哪有什麼「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道理?可是儒家就是憑藉著這樣的強盜邏輯賦予了統治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生殺大權,哪還有什麼「仁」可言?

  「義」治

  「義」的本質是「利」,是交易,是兩個平等的主體之間互換東西。「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只有小人才談利益交換,君子之間是不談錢的,只談兄弟感情。就象「仁」把君民間隸屬關係偽裝成父子關係一樣,「義」也把君臣間的利益關係偽裝成兄弟手足關係,將本質上的金錢關係蒙上了一層親情。孟嘗君的食客三千,實際上都是有利用價值的,不僅僅要充當雞鳴狗盜之徒,關鍵時候還必須「捨身取義」的。儒家將那些勇於替主子賣命的人稱為「義士」,潛台詞就是:人家不僅平時好吃好喝招待你,還放下千金之軀的架子和你稱兄道弟,你可不能忘恩負義,關鍵時候要為人家賣命。這就是儒家鼓吹「義」的本質所在。

  「禮」治

  「禮」,本義是先民跪拜祭祀的儀式,儒家把本來用於祭天祀神的禮制用到人間政治上,就是使用權力,把君民之間的關係等級化,並把這種等級制度儀式化,以此來作為統治的基礎。一部《禮記》,將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衣食住行,言行舉止,通通作了嚴格的規定,不得越雷池一步,這已經不只是「計劃經濟」那麼簡單了,而是「計劃政治」、「計劃文化」,會導致什麼後果不言而喻,所以老子說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也就是說連前面的「仁義」偽裝都不要了,已經沒有了任何忠信可言,因此必然是引發動亂的禍端。

  「法」治

  「法」,本來只是規定人們不能做什麼的,依據法律來治理國家主要是設置一些不能違犯的基本原則,不象「禮治」那樣將只能做什麼都規定得死死的,但是儒家又制定了「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的補充條款,根本沒有什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顯示的只是十足的討好主子的嘴臉。

  智、信

  既然沒有平等公正可言,那麼就只有比智力(博傻)了,聰明者獲得更多資源,不那麼聰明的就只有自認倒霉了。可是正常人誰又比誰傻多少呢?被騙也只是五分鐘的事,五分鐘後誰都能想明白。等到誰都騙不了誰的時候,就知道信用的重要了,當大家都在呼籲建立信用體系的時候,可知社會的信用已經到了什麼程度了!

  從上面的簡單分析來看,除了老子的《道德經》外,我們是無法從儒家的理論中找到符合現代社會的「人性假設」的,儒家理論的前提是「媚上」的,用於建立人際關係,維護家庭倫理道德很有價值,但用於管理則難免體現出「愚民」傾向。

/*0324 BlogMore*/img{ border:none}.moreArticles {margin-top:50px; font-size:14px;}.moreArticles ul{ list-style:disc;}.moreArticles ul li{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font-size:14px;}.moreArticles h2 { margin:0px; padding:0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height:30px; }.moreArticles h2 a{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nBg_oth{ position:absolute; left:505px; top:505px; width:644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6d6b6a; z-index:900; background:#fff;}.editMya{ width:642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a8bac1;font-size:12px;}.editTop{ background:url(../images/box_top_bg.jpg) repeat-x; height:22px; padding-top:3px; padding-left:12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color:#4e7786;}.editTop span{ float:right; padding-right:6px; padding-top:2px;}.editLeft{ width:396px; float:left; padding-left:12px; padding-top:12px; font-size:12px;}.f000{ color:#000;}.selectAticle{ height:25px;}.selectAticle .fright{ float:right}/*0324 BlogMore*/
推薦閱讀:

Time-cost究竟是個什麼東東?
技術不懂 業務不精 人員不熟悉的情況下如何融入一個團隊做管理?
軟肋
忠誠是一種職場生存方式--牛津管理(二)
縫扣子和拿榔頭的人

TAG:中國 | 文化 | 管理 | 中國傳統 | 思想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管理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