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易掛序新解 作者:郭順紅

周易卦序新解 郭順紅 《易經》涵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我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易經的理論博大精深,而又至簡至易。其大可用於治國平天下,其小可用於齊家、處世、修身。其理論體系是建立在陰陽變易的基礎上。《易經》之義理主要體現在易經與易傳之中。卦辭、卦象、卦序結構以及易傳是易理的重要來源。 一、通行本卦序分析 《易經》又稱為《周易》,是因為在《周易》之前還有兩種《易經》,即《連山易》和《歸藏易》。總稱「三易」。據說《連山易》是神農時代之易,《歸藏易》是黃帝時代之易。這兩種易均已不傳。三易都是六十四卦,其根本區別在於卦序的不同。因此產生了不同的理論體系。 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是多種多樣的,按照六十四卦全排列可推算出有:       64!=1.2688693219×1089 種卦序。  這可是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 但已知的《易經》卦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行本卦序,(邵子稱為後天六十四卦序)     2、先天六十四卦序    3、京房八宮卦序     4、《元包》卦序     5、《馬王堆帛書易經》卦序 在這幾種卦序中除了通行本卦序外,都有明確的象數關係和易理,其排列順序有著固定的規律。 自古以來,對於通行本卦序的認識主要有三派:一是易理派,認為只能通過《序卦傳》的易理來理解卦序。 二是象數派,認為通行本卦序與其它卦序一樣有著一定的象數規律。   三是,卦序沒有什麼象數規律和易理,只是便於記憶而已。這派些學者往往對《序卦》易理提出諸多質疑,如宋代學者葉適在其《習學記言》中解《需訟》卦時說:「《序卦》:『物稚不可不養也』,物之稚者養,而壯者不養乎?」。 筆者認為:《易經》是建立在理、象、數基礎上的。可以說,沒有理、象、數就沒有《易經》。通行本卦序是流傳與影響最廣泛的一種卦序,是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也離不開理、象、數之間的關係,而且其排列規律應該遵循至簡至易的原則。  (一)卦序分析 通行本《易經》卦序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是: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咸、恆、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圖一、通行本卦序三十六反覆圖

其基本順序是將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對,兩倆一組,非反即覆。相反就是卦形的陰陽爻全部互換。如乾與坤、頤與大過等。相覆就是卦形上下顛倒。如,屯與蒙、師與比等。如果將相覆之兩卦,看作上下顛倒的一卦,那麼六十四卦就變成了三十六個反覆卦。參見圖一。 通行本《易經》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經。上經首乾坤,終坎離,共三十卦;下經首咸恆,終既濟未濟,共三十四卦。全經有四對卦為相反卦,上經三對,乾、坤;頤、大過;坎、離;下經一對,中孚、小過。其餘五十六卦為相覆卦。上經十二對,下經十六對。 通行本的卦序自古以來有許多人研究。那麼到底這六十四卦存在什麼排列規律呢?首先看乾坤至泰否這十二卦。如果將其按照陽爻和陰爻的多少的順序及相反或相對的組合排列起來:見圖二。

圖二、前十二掛排列圖

圖三、通行本卦序塔形圖可以看出這十二卦有著明顯的排列規律:以按照陰陽爻的多少以泰否為中心(三陰爻三陽爻卦)呈對稱排列。 若將圖一通行本相反覆的卦序,按照卦中陽爻數由多到少(6~0)的順序,從下到上排列起來(見圖三)。圖中的數字,代表該卦或相反覆的兩卦在原通行本卦序中的排列序號。從圖三可以看出,除了上經的無妄大畜和下經的夬姤兩組相反覆的卦不符合上述規律外,其它各卦都符合,只是下經沒有按照上經那樣水平排列的順序而已。只要將漸歸妹在圖三的塔形圖中下調兩行,就可以達到下經也呈水平排列。而且反覆卦的排列以三陽三陰爻卦為中軸,呈基本對稱分布。 按照《序卦傳》和圖三的排列順序,可以對通行本卦序的排列規律大致歸納三點: 1、按照卦義的前後因果關係銜接(理), 2、按照卦形反覆的關係(象) 3、根據卦形中陽(或陰)爻數對稱排列(數) 上述理象數三者之間又互相聯繫、包含和滲透,卦形的反覆,體現的是物極必反之理;陰陽爻數對稱分布,體現的是陰陽平衡之理。 (二)卦序的錯位 筆者認為,以上三條就是通行本卦序製作者的指導思想,非常簡單,體現了易經至簡至易的原則。假如卦序不是按照以上規則排列,那麼在三十六組反覆的卦序中就不會僅移動三組卦就能達到卦序如此的有規律性。由此看來,原卦序中上經的無妄大畜、下經的夬姤以及漸歸妹必然存在錯位,可能是周易卦序在先期流傳和傳授過程中出現的錯簡。我們可以分析如下: 據《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由此可以知:一是,在孔子時代所謂《易》,就是指六十四卦的卦辭及三百八十四爻辭。那時的一卦卦爻辭,是合刻於竹片上的,如此六十四卦以竹片韋編而成《易》,所以才有「韋編三絕」。二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已提到了《彖》、《象》、《說卦》、《文言》等為孔子所作。並沒有明確說明《序卦傳》為孔子所作。到《漢書·藝文志》云:「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可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這才明確記載了孔子作《序卦》傳。由此可以推論,《序卦》在司馬遷時代有三種可能性: 1、 卦序和《序卦傳》非孔子所作,而為後人所作; 2、 卦序為孔子所作,但《序卦傳》非孔子所作; 3、 卦序和《序卦傳》均為孔子所作,但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提到。 無論哪種情況,由於沒有記錄作者的卦序排列思想,在文化傳播不發達的古代,《周易》主要是單傳師授,流傳面很小,在傳播中出現差錯或人為修改都是很自然的。第一種情況,既然卦序和《序卦傳》非孔子所作,那麼後來的傳授者就會根據自己對卦義銜接的理解進行修改。第二種情況,就是《周易》經文可能會出現錯簡,《史記》中不是也記載著孔子「韋編三絕」嗎!由此也說明錯簡是造成通行本卦序個別錯位最有可能的情況。第三種情況,與第一種情況一樣,也可能傳授者根據自己對卦義銜接的理解進行了修改。 根據史料及最新的考古發現,許多學者對《序卦傳》為孔子所作表示懷疑。但是筆者認為,即使《序卦傳》非孔子所作,但卦序排列很可能為孔子所序。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在漢代(及其之前)就已經有多種卦序存在,除了通行卦序外,其它的卦序大多都是用於象數卜筮的,只有通行卦序重在易理兼及象數卜筮。這正符合孔子治易精神。而且孔子為《周易》作《彖》、《象》、《說卦》、《文言》等肯定是按照一定的卦理順序而排列。從卦義上講,《彖》、《象》對於「中」十分重視,後來儒家發展為「中庸」思想。從後面的卦序排列規律的分析來看,這一排列順序也正反映了儒家的這一思想。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帛書《周易》,其中有《繫辭》上下、《二三子》、《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等。帛書《易經》的卦序與通行本卦序完全不一樣,自然不會有通行本《序卦》傳。但是從其經文和傳文來看,出入很大。首先是卦序與通行本不一樣,卦名卦辭中的字也多有出入,再有就是同為《繫辭》但其文欄位落互有差異。1995年在綿陽永興雙包山一座西漢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繪有太極圖的木胎漆盤共20件。據考證,該墓下葬的年代在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前。研究表明:該墓出土的木胎漆盤沿口紋飾及其內底的太極圖包含了太極八卦、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六十四卦生成序、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年月日時周期、節氣、大衍數、十月太陽曆等等。這說明象數易在先秦乃至漢初是存在的,由於《易經》在一定時期,主要採用師授單傳, 象數易到漢以後就失傳了,直到宋代才又復出。 由上可知,《易經》在傳授過程中,出現差錯、遺漏乃至部分內容的失傳都是很自然的。卦序在傳授和流傳中也一樣會出現差錯。卦序不會象其它內容會有遺漏現象,六十四卦是固定之數,不會多也不會少,只可能會錯位。 自漢武帝黜百家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至今影響中國兩千餘年。作為儒學經典的《易經》,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史上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集中國古文化之大成。鑒於孔子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後代學者對《序卦傳》和卦序為孔子所作,認同者多,懷疑者少。 由於《周易》中沒有記錄卦序的排列方法,因此歷代對於卦序的研究都是圍繞流傳下來的卦序,在探索其規律性。儘管歷時上千年,但均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其整體的規律性問題。 為什麼沒有人能夠解決卦序整體規律呢?主要是沒有跳出古人的框框。歷代學者對於《序卦》的研究大多只是在證「真」,而不能證「偽」。也就是說,認為《序卦》乃孔子所作,不能有任何的懷疑,只是從認可卦序的角度研究發現卦序中存在有哪些規律性,而沒有大膽地、突破性地去證明卦序中有哪些不符合規律的部分。研究易學不能離開古人,但是也不能迷信於古人、拘泥於古人,不能陷於古人的框框,而應敢於突破創新。這才是治易的精神,才真正把握了易經的精髓。易《繫辭》不也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綜上所說,卦序在《易經》傳授過程中出現錯誤也是在所難免的,只有站在辯證、客觀而不拘泥的觀點上研究卦序乃至《易經》才能有所發展和突破。

圖四、通行本卦序關係圖

(三)卦序的調整 《易經》是以理、象、數及其關係為基礎的。卦序作為《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符合相應象數關係。易經的根本原理是至簡至易,在《易經》中,有其理,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數,反之亦然。 圖三的塔形圖的陰陽爻基本上的交替對稱排列就符合了一定的象數之理,而且非常簡易。圖四為通行本卦序基本關係圖,由圖四可以看出塔圖中存在的錯位問題。為此我們對圖一通行本卦序三十六反覆圖的卦序作如下調整: 將下經夬姤調到上經剝復之後,上經無妄大畜移到臨觀之後,漸歸妹移到遯大壯之後。 卦序中出現的差錯,可能為錯簡所致。調整後達到卦序塔形圖的平衡。 參見圖五所示。

由於在原卦序中,原本處於上經的夬姤卦被放到了下經,以至於原來建立在反覆卦基礎上的卦序出現上下經反覆卦數不平衡,所以傳易者不得不將坎離與咸恆互換,以使上下經反覆卦的數量均為十八個。因此,坎離成了上經的結尾,咸恆成了下經的開始。現將其調整回來,這並不影響塔形圖的排列結構。 (四) 調整後新卦序的理、象、數關係 調整後的卦序象數關係參見圖五。 經過簡單的調整新的卦序已完全符合了前面所述三點的基本規律性和象數關係。我們還可以通過圖五發現更多的理、象、數關係: 在泰否至既濟未濟這個軸上及其兩邊對稱位置的卦,卦形有的相反,有的相反後再相覆(反覆)。如,乾與坤、大過與頤,離與坎、巽兌與震艮、中孚與小過、夬姤與剝復等均相反。這些都處於塔形圖中的同一水平位置。 同人大有與師比相反,小畜履與謙豫相反覆;需訟與晉明夷相反,臨觀與遯大壯相反;屯蒙與革鼎相反覆,無妄大畜與萃升相反覆。這些都不在塔形圖中的同一水平位置,而是交叉位置。 豐旅與渙節、咸恆與損益均為相反,噬嗑賁與困井相反後再相覆。泰否、隨蠱、漸歸妹、既濟未濟自身相反後相覆。這些都在塔形圖的中軸上。 在塔形卦序中,卦與卦、反覆卦與反覆卦之間的關係,排列的非常清楚。 整個卦序分為上下兩經,上經三十二卦,下經三十二卦。全經共三十六個反覆卦合三十六周期之數。上經十八個,下經十八個。上下經各分四個區段(見圖五),上下經的四個區段相互關聯。上經的1區、2區、3區、4區分別與下經的1區、2區、3區、4區相關聯對應。 上下經的2區與各自的其它區有明顯的特徵: 上下經的2區中都是相覆之偶卦,沒有相反之卦,也沒有八純卦(乾、坤、坎、離、巽、艮、震、兌)。上下經的2區之間有交叉相反、相反覆關係。 所有上下經的1區和3區,在水平對稱位置的兩邊都呈相反關係。 上經2區有十對(偶數)相覆卦,以泰否、隨蠱為中軸;下經2區有九對(奇數)相覆卦,以損益為中心。 上經2區的[師比、同人大有],[小畜履、謙豫],[泰否、隨蠱]六對三組卦與下經2區的家人睽,蹇解,損益三組卦有某種象數關聯。 上經的2區關聯相呈交叉形式,下經的2區關聯相呈平行形式。上經的同人大有、師比;小畜履、謙豫呈水平交叉狀,與此相對應,屯蒙、無妄大畜;需訟、臨觀的關聯也呈水平交叉狀。下經的家人睽、蹇解的關聯呈水平平行狀,與此相對應,遯大壯、晉明夷;革鼎、萃升也呈水平平行狀。 乾坤分布於塔座底的兩端,為眾卦之源。既濟未濟為塔頂,為卦之歸根。從整個易經卦序上講,表示天地萬物的變化既濟而又未濟,生生不息永無止境。一個事物的終結又是下一個事物的開端。 上經始於乾坤、屯蒙,以闡述天道為主線,最終歸於人道咸恆;下經始於坎離、遯大壯,而以闡述人道為主線,最終歸於天道既濟未濟。 上下經的分割不是隨意而定的,而是依據特定的象數結構。從圖六可以看出:咸恆、坎離處在卦序塔形圖四層結構中第三層的底部,也就是第二層與第三層的交界處。在此處劃分,上下經的易象結構特點完全有所區別。 上經首乾坤(天地),終咸恆;下經首坎離(日月),終既濟未濟。象徵天地相感相應,乃永恆之道;日月交相輝映、循環流轉,周而復始。站在人倫角度,男女相感互應,乃自然永恆之道;水火交融既濟終未濟,乃社會自然之法則。 圖六塔圖卦序排列共有十層結構: 1、 乾、履小畜、需訟、泰否、屯蒙、師比、坤 2、 同人大有、無妄大畜、隨蠱、臨觀、謙豫 3、 夬姤、大過、噬磕賁、頤、剝復 4、 離、咸恆、坎 5、 遯大壯、漸歸妹、晉明夷 6、 家人睽、損益、蹇解 7、 革鼎、困井、萃升 8、 巽兌、豐旅、震艮 9、 中孚、渙節、小過 10、 既濟未濟 這十層結構均以三陰三陽相覆的卦為對稱中點,而且卦序在變化時總是從兩端向中央反覆遞進,然後上一層結構,再如此演進,其中也有反覆,最終達到頂峰,三陰三陽爻的和諧平衡(既濟未濟)。即乾坤——泰否——隨蠱——咸恆;坎離——損益——既濟未濟。這說明這種卦序排列法,符合由過陽(乾)、過陰(坤)向陰陽平衡發展的趨勢。不僅達到陰陽爻數的平衡(三陰三陽),而且三陰三陽也由兩端到中央再到平衡方向發展(即泰否——咸恆——既濟未濟)。這正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沖氣以為和」的思想。 從卦形的陰陽爻來看,共分為七列,兩邊對稱排列。 全陽爻者一卦,全陰爻者一卦,一陰五陽者六卦(三組),陽五陰者六卦(三組),二陰三陽者十五卦(九組),二陽三陰者十五卦(九組),三陰三陽者二十卦(十組)。 所有相反卦都分布於二陰三陽和二陽三陰卦和全陽、全陰所在之列(奇數列)。 泰否、既濟未濟為三陽三陰爻中軸的兩極,泰否所處的位置很特別,為塔底的中央。 卦序塔共四層,坎離位於卦序塔的上下分界處,在第三層底部的兩端,咸恆夾於其中。 咸恆與漸歸妹上下相接,象徵男女感應、婚姻嫁娶的延續性與必然性。 夬姤、剝復左右呼應,象徵事物的分與合、亂與治的複雜變化。 卦序中的十二辟卦,臨觀、遯大壯分別在上下經中的第二層結構中,其他八個則都在十分特殊的位置之上。(參見圖六下部分)。

(五)調整後卦序義理銜接的合理性 調整後的卦序象數關係非常清晰,分布也很平衡。那麼發生改變部分的卦義銜接合不合理呢?我們簡單分析來看。 觀——無妄。觀,從卦辭上來看,有外觀與返觀之義。外觀就是觀察事物的變化與規律,內觀就是反省自身是否符合規律,因此能夠正確地外觀與返觀自然就會無有妄為。 大畜——噬磕。大畜,蓄之大也,象徵物質積聚。噬嗑,咬合,象徵獎懲法制。物質的積聚是複雜的社會變化過程,需要建立相應的獎懲法制建設。 剝復——夬姤——頤。剝,落也,五陰剝一陽。復,恢復、回復也,一陽復生。姤,遇合也,一陰遇五陽。夬,決斷、決裂也,一陰決五陽。從一年四季的卦氣變化來講,有冬至一陽生(復),夏至一陰生(姤)等。事物的發展是周期變化的,任何事物興盛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衰落,衰落到一定程度,也必然會恢復;事物到一定程度會出現分裂,到一定時期又會形成新的聚合。剝是講由盛而衰的變化,復是講由壞變好過程;姤是講遇合、聚合之道,夬是講決裂、決斷方法。治久必亂(剝),亂久必治(復);合久必分(夬),分久必合(姤)。此乃自然之道也。頤,養也。事物也不可能永遠分裂,聚合時就需要頤養之道。 大過——咸。大過者,大為過分也。小過是陰過於內外(上下),大過是陽過於中。內陽剛必以陰柔濟之。 咸者,內陽悅於外陰也。咸者,感也。物過者,必有所反求。也就是矛盾的事物既對立又統一,兩者相互依存。下經小過之後續之以既濟,與此對應,上經大過之後應接之以咸。事物的過也是相對的,純陽和純陰相對於中庸來說都為之過,陽和陰都會向相反的方向尋求平衡。因此,才會有相感相應。男女相感乃天經地義之道。 在社會實踐中也應如此,如人有了過錯走了極端,首先要採取感化教育工作,應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除非不得而已,盡量不採取極端的手段。 艮——豐。艮者,止也。豐者,盛大也。艮卦上九卦辭是:「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事物的「止」是相對的,物極必反。止到極點,就會豐大。 在通行卦序中除了卦形反覆及陰陽爻數的交替變化外,卦義的前後因果相續,也是卦序的重要來源。比如,上經的開頭乾坤屯蒙,就是源於中國古代的宇宙生成理論。按照中國古代宇宙的演化論,先有天(乾),後有地(坤)。 有了天地,然後生水,水為生命之源。坎水()一動(震),就產生了萬物,萬物的積聚就是屯()。因此卦序乾坤之後是屯(參見馬王堆帛書《天一生水》篇)。 (六)後天六十四卦序與先天六十四卦序 通行本卦序(後天六十四卦序)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在所有卦序中是兩個非常特別的六十四卦排列順序,從序卦卦理和卦象上來講,先天六十四卦是易之體,後天六十四卦為易之用。 《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先天六十四卦主要反映了事物總體的變化規律。事物總是由陰(坤)到陽(乾),由陽(乾)到陰(坤)周而復始的變化(「生生之謂易」)。事物的陰陽既對立(在圓圖中以上下示之)又統一(統一在一圓內)。所以古人以六十四卦序反映一年之陰陽二氣變化。冬至一陽復來,夏至一陰姤至。由此, 邵子創製了先天卦氣圖,他對先天卦序活學活用,將其擴展用之於一元消長之卦氣變化,用經世理論推出的歷史年表非常準確。 後天六十四卦序主要揭示了事物具體的變化規律。卦序的反覆和卦爻的平衡排列,揭示了事物陰陽相生、物極必反、和諧取中等規律(在塔圖中均有所示)。能夠指導人們正確對待和處理實際問題。在社會實踐中使我們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先、後天六十四卦序是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兩者相互補充,同為《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七)小結 綜上所述,筆者在研究卦序的過程中沒有採用傳統的研究方法,而是首先找出卦序中絕大多數卦排列的基本象數規律,並檢驗這些象數規律是否符合易學原則,然後根據這些象數關係反推卦序易理,使得易理與其象數關係相互印證,最終還要落實到易經的根本——易理上去。 經過研究,筆者認為通行本六十四卦序有著嚴密的組織結構和精密的理、象、數關係(參見圖六),這種關係符合符合易理的陰陽平衡、至簡至易原則,只是在流傳過程中稍有差錯,使得其基本規律遭到破壞。經過調整後恢復其本來面目。使得卦義銜接更加嚴密。卦序整體更加直觀、更加嚴謹,象數關係更加平衡。卦義與卦序的聯繫顯得更加緊密,在新的卦序中,依據卦象,對卦義有了更加準確的理解。與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一樣,圖六的塔形反覆圖可作為修改後的通行本卦序(後天六十四卦)卦象圖。 圖六上面部分為後天六十四卦反覆塔形圖,整個卦序排列象座寶塔,橫向、縱向、斜向都有相反、相覆、相反覆關係的卦相互聯繫,全塔整體結構嚴謹牢固。塔圖表示出了卦爻變化的規律。下面的部分為六十四卦反覆順序圖,第一行為上經,第二行為下經;上下經平衡對稱。橫圖表示出了卦序的排列順序。 調整後的通行本後天六十四卦排列順序: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無妄、大畜、噬嗑、賁、剝、復、夬、姤、頤、大過、咸、恆、坎、離、遯、大壯、漸、歸妹、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萃、升、困、井、革、鼎、震、艮、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二、新卦序歌(仿朱熹《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無妄矣,大畜噬嗑賁剝復,夬姤頤兮大過至, 上經咸至恆為齊。坎離遯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漸歸妹,家人睽蹇解損益, 萃升困井革鼎繼,震艮豐旅巽以兌,渙節中孚小過至,下經既濟終未濟。 三、新序卦傳 序卦(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遇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有過者必反求而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相感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二)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生生之道必有坎險。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物不可終麗,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壯必有所進,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物不可以終歸,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物相益必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行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附、對《繫辭》蓍法的初步探討 《繫辭上》第九章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乃天地之數之首數也;小衍之數五,乃天地之數之尾數也。周易筮儀中,而用四十九之數。在「分而為二以象兩」後,「掛一以象三」,一般都認為是從左策或右策中取一策掛於指間,筆者認為是不正確的,從易理上講也是講不通的。眾所周知,「分而為二以象兩」,就是太極生兩儀,「掛一以象三」,而三是如何而來?從易理上講,三既不是只由陽而來也不是只由陰而來,三是由陰陽交合而來,「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所以說,「掛一以象三」,應該是從左右分開的兩策中各掛一策,以表三。然後左右策分別揲四,歸奇於扐。此為一變。 在下一變前,應該將「再扐而後掛」得到的五策或九策中的一策,放回到下一變所要分的策中,以表一以貫之、生生不息之意。 經過十有八變,得到六個爻位的老陰、少陽、少陰、老陽數字。 如此筮得老陰、少陽、少陰、老陽( 6、7、8、9)的概率情況分別是8、24、24、8,比率為1:3:3:1。 具體演算方法如下: 第一變:用四十九根蓍草 1、 將蓍草隨意分為兩份。「分而為二以象兩」。 2、 從兩部分蓍草中各取出一根,掛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掛一以象三」。 3、 將左邊的蓍草每四根一組的數出。「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4、 將3餘下的蓍草(或一根、或二根、或三根、或四根)夾於食指與中指之間。「歸奇於扐以象閏」。 5、 將右邊的蓍草重複3、4兩步。 6、 將食指與中指之間所夾的蓍草及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一根蓍草置於一旁。 將剩下的蓍草同夾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一根蓍草合起來進行下一變。 第二變:用剩下的四十五根或四十一根蓍草 1、 同第一變的1。 2、 同第一變的2。 3、 同第一變的3。 4、 同第一變的4。5、 同第一變的5。6、 同第一變的6。 第三變:用剩下的四十一根或三十七根或三十三根蓍草 1、 同第一變的1。 2、 同第一變的2。 3、 同第一變的3。 4、 同第一變的4。 5、 同第一變的5。 6、 同第一變的6。 第三變結束之後,剩下的蓍草有四種可能性:三十六根、三十二根、二十八根、二十四根。將剩下的蓍草數除以四,得到的結果可能是:九、八、七、六。這就是「三變成爻」,如此重複六次便得到一個六畫卦,即「十有八變而成掛」。(參見鄧球柏著《帛書周易校釋》) 朱子在《易學啟蒙》明蓍策第三中詳細討論了出現老陰、少陽、少陰、老陽的各種可能性。按照朱子的蓍法,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出現的概率情況分別為四、二十、二十八、十二合計六十四,比率為1:5:7:3。老陰和老陽、少陰和少陽都不平衡。(參見朱熹《易學啟蒙》,清 李光地撰《周易折中》九州出版社 2002.9) 在新蓍法中,得老陰、少陽、少陰、老陽( 6、7、8、9)的概率情況分別是8、24、24、8,比率為1:3:3:1。達到了陰陽平衡。 總結: 易數用以推演易理,而易理用以反證易數。在易理中講究陰陽平衡。所以傳統的蓍法在演繹的結果上存在一定的陰陽不平衡。新的演繹方法解決了不平衡的問題。而又與《繫辭》蓍儀不違背。得到的演繹結果的概率與金錢策完全一樣。

推薦閱讀: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4??作者:傅味琴
A-易道醫為什麼是所有醫術他爺爺呢+被隱藏起來的道醫 作者:范無極
《高崗傳》作者:高劉矛盾實際也是毛劉矛盾
《愛著的時候》作者:毛夫

TAG:周易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