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擇原理是一種哲學觀嗎?

引言:人的意識有兩種,一種是可結構化意識,而我們目前已知的所有人類認知,都是對感應信息的結構化處理的結果和階段,並形成共識;另一種是不可結構化意識,目前還沒有這種意識共識化模式。

未來的愛因斯坦有可能是人工智慧嗎?我認為非常有可能。按馮·諾伊曼的理論,一個系統實現了自指,它就可能在自指動力學指引下不斷鑽概率論中的漏洞,完成自我複製、進化和升級。對可結構化意識共識信息通過設計這樣的系統,完全可以實現自指。未來人工智慧的智商甚至超過人類十倍百倍,這就像人類發明的飛機火車一樣,延伸著人類的特種能力。而人類未來會重點探索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共識模式。

人類目前已知的所有的認知,以及未來所有的認知,都是對自身感應信息的群體化共同認可。

人的意識有兩種,一種是可結構化意識,而我們目前已知的所有人類認知,都是對感應信息的結構化處理的結果和階段,並形成共識,可結構化意識的共識信息存儲、傳播,誕生了歷史上最早的人類文明,如最早的文字的出現,是歷史學家共同認可的人類文明的開始標誌;另一種是不可結構化意識,如人類的意識本身就有不能描述出來的東西,人類未來會重點探索這種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共識模式,因為無論那種意識,形成共識才能成為人類的認知。當今時代,正處於人類認知的新拐點,或許是迎向未來新文明的開始。

1973年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布蘭登·卡特在哥白尼誕辰500周年時提出了人擇原理並將其分為兩種:弱人擇原理和強人擇原理。弱人擇原理認為:作為觀察者的我們之所以存在於這個時空位置,是因為這個位置提供了我們存在的可能。強人擇原理則認為:我們的宇宙(同時也包括那些基本的物理常數)必須允許觀察者在某一階段出現。人擇原理被分為三種,弱人擇原理、強人擇原理和終極人擇原理。

弱人擇原理(Weak anthropic principle (WAP)):物理學和宇宙學的所有量的觀測值,不是同等可能的;它們偏愛那些應該存在使碳基生命得以進化的地域以及宇宙應該足夠年老以便做到這點等等條件所限定的數值。(約翰·巴羅(John D. Barrow) 和弗蘭克·提普勒(Frank J. Tipler),1986)。

強人擇原理(Strong anthropic principle (SAP)):宇宙必須具備允許生命在其某個歷史階段得以在其中發展的那些性質。

最終人擇原理(Final anthropic principle (FAP)):包含智慧的信息處理過程一定會在宇宙中出現,而且,它一旦出現就不會滅亡。

很多人將人擇原理認為是一種哲學觀,我非常不贊同這種觀點。或許更落地的、含義更廣的說法,我認為人擇原理實際上就是人的「認知原理」,即:我們人類的所有認知,就是群體性意識共識。人的意識有兩種,一種是可結構化意識,今天人類認知,都是可結構化意識的共同認可。另外一種就是不可結構化意識,這種意識共識模式,今天還沒有。

這並不是哲學觀點,而是對認知本身的經驗總結。所有的關鍵,還是人本身。

網上有一個問題:如果物理學家先發現了質量虧損,後發現了光速不變原理,狹義相對論的表述會不會有變化?實際上很多人弄錯了理論的關鍵,把相對於傳統牛頓絕對時空觀的相對論時間-空間觀念等觀念的變化認為是相對論的核心,這個認知不僅是剛學的人,我看還有很多專門研究理論的人也是如此,我曾經看過有位很知名的外國學者還將科學理論分成了觀念變革和工具變革,他這種分類是可以,但觀念變革並不是科學的核心,只是突破原有科學理論的「思維」關鍵。這些都並沒有真正抓住科學理論的認知本質,會引發誤解。

狹義相對論關鍵是兩個基本假設,即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這是這個理論的基礎。而不是相對論時空觀。

科學,本質還是同最古老的經驗認知是同屬於種類的,即科學來自對科學理論時代的一種統稱。而科學理論,核心關鍵就是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識,加上對感應信息的可靠性思維處理的全過程,整個流程稱之為一個完整的理論。最偉大的科學理論,都是抓住了最關鍵的感應信息,進行群體性共識的「歸納」。他的偉大,在於這種對感應信息的「歸納」。至於思維處理工具,大多是用已經驗證過的方法論,包括數學、邏輯、其他認知方法論等等。

相對論時空觀,是思維處理的中間過程,而洛侖茲變換、質能公式是思維處理的結果。這個理論的基礎是兩個基本假設,基本假設才是真正的核心,決定了這個理論不是純粹思維上的。按照問題所說的,假如先發現了質能變化關係,加上相對性原理,我想用這兩個做基本假設,也應該可以推出相對論的各種結果,可能不一定用相對論時空觀,觀念是可以人為創造的。但是質能變化的實驗要比光速測定難,註定了歷史上會先有光速測量實驗。另外用質能關係作為一個基本假設的話,用到的「人為設定」的概念更難以「可視化」,至少時間和空間要比能量和質量更容易「可視化」,這個經驗認知還是不便於用於做基本假設。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推薦閱讀:

缸中之腦與懷疑主義(1)
信仰與債務——中美巔峰對決的命門

TAG:哲學 | 人擇原理 | 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