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的中國式教養,你是如何毀掉你的孩子——不是孩子太差,而是父母太差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好孩子,也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好與壞,都是這個社會給的,而社會對自己孩子輸出最多,當然是家人,而家人自然是以父母居多了。

有人問中國教育為什麼這麼變態,主要背後有一群非常變態的家長!更可怕的是,中國父母們總是忽略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但中國父母的邏輯非常奇葩,比較傾向於責怪孩子,不是反思自己的。

1.缺乏教養——管生不管養

中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成長,有不少人是不聞不顧的,只是在高興的時候,拉過來親幾口,說上一句「寶寶乖,乖寶寶」;不高興了就照著臉打幾下,順帶罵上一句「養你有什麼用」!平常時候,基本上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什麼缺位呢?有的父母是忙,忙著掙錢,忙著加班;有的父母是玩,忙著打遊戲,忙著打麻將……這些家庭的子女一般由於缺乏鼓勵和引導,普遍對成功缺乏渴望、對規則缺乏敬畏,長大後大多數會成為平庸之輩,而且一部分人還會誤入歧途,因為融入到那個群體里,才能夠找到一絲存在感。

說實話,這些孩子的父母其實比孩子更需要教育的。

但是,你要是去批評他們「管生不管養」,他們就大不願意了,反而會覺得自己管教得妥妥的。

「我給孩子不缺吃、不少穿,還給掙下不錯的生活,讓他(她)上好的學校去接受好的教育!」他們認為做到這樣了,就功成圓滿了,而其他的事就看子女的造化了。當然,做了這一切,從不會關心孩子的教養,更別提自己的教養了。

當他們的孩子被人指責了,甚至找上門來興師問罪,又往往會走向兩種極端,以顯示自己的為人父母的「強大」存在:

一種是無限縱容,「我的兒子怎麼會錯,一定是你搞錯了」,即使真有錯,也是護犢情深的,「我的孩子還小,誰小時候不會犯錯,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所以,這種類型的父母就是不管孩子,管起孩子來就是嬌寵。這種父母就是熊孩子背後的熊大人。

另一種是無限打擊,「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又是你惹事生非了」,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管教無非就是一個「打」字,相信能打出一個「聽話」的孩子。所以,這種類型的父母就是不管孩子,管理起來就是一頓棍棒。這種父母認為所謂的教孩子,就是教訓孩子,就是通過百般羞辱來實現這種教的。

這樣的父母往往只在孩子「犯錯」時,才會出來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但這種「存在感」無非就是無限縱容或無限打擊。雖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但又是殊途同歸的,那就是他們的孩子根本沒有正確的是非觀,根本不知道哪些是禁止做的。

這樣的家族教育真的有還不如無,確實會把一個好孩子都教成壞孩子的,最終你的不教養或教養無方,背負責任還是父母和孩子自己!

還有一些父母,其實比上面這兩種更為可怕的,什麼都不管倒也罷,還把自己孩子當作了出氣筒,比如把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裡,領導怎麼罵自己的,就怎麼罵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垃圾筒」,釋放自己對社會不滿的垃圾情緒,感覺整個世界都是欠他的:這個鄰居多麼不好,那個親戚多麼垃圾,你的爺爺年紀大腦子不好使,你的奶奶老眼昏花手腳不靈……滿滿的仇恨,滿滿的負能量,都傳輸給了自己的孩子。這種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會把負面情緒發泄到別人,甚至發泄社會上去的。因為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父母的諸多不足。這種孩子很容易成為「垃圾人」的。

我們家長只會覺得孩子無可救藥,但其實背後最無可救藥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因為問題就出在父母身上。

2.過度教養——老鼠教不出雄鷹

上面這些是缺乏教養或者說教養無方,而一些父母則表現為「過度教養」,讓孩子根本沒有自我選擇的可能,甚至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讓他們的成長無比窒息。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的父母普遍心理。因此,我們很多人很容易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和需不需要,但一定要孩子如何如何努力,一定要達成某個人生目標,而這個目標恰恰又是父母沒法達到的目標。

更為可笑的,一旦孩子的目標沒有達成,就被視為自己和孩子的失敗。這種失敗是雙重的,因此對孩子是特別具有殺傷力。

在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有父母,特別一些女人,有了孩子就撲心撲肝,都撲在了孩子身上。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她們作為女人屬性徹底消失,完全進入母親角色。她網路上的頭像、信息等等,不再是她自己的了,而是她的孩子,她也沒有了自己的網名,微博、微信上就叫XX媽的。

在生活中,她已經徹底喪失了自我,不再是她自己,只是XX的媽媽,只是自己孩子的代言人。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狀態上曬的,永遠是她的孩子,沒有其它的內容。如果有,也是與孩子有關的東西,比如孩子的奶粉、孩子的玩具、孩子的衣服……等等。曬的內容,無非就是孩子哭了、孩子笑了、孩子說話了、孩子走路了、孩子在遊戲、孩子在旅行、孩子在學習、孩子去比賽、孩子得獎了、孩子……等等,結尾不忘記評價一下孩子,孩子真棒、孩子真給力、孩子……最後,就沉浸在自我預設的感動之中,付出這麼多,原來都是值得的!

如果坐下來跟她喝個茶、聊個天,話題永遠是圍繞著她的孩子,一切都是孩子,孩子多聰明、多可愛、多懂事、多天才、多…她能在自己獨家故事裡沉醉著,可以不間斷地講足三天三夜的,如同祥林嫂一般絮絮叨叨個沒完沒了。

這樣的母親確實很愛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驕傲,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全部。這是母性的本能,無可厚非。但是,許多人往往不是刻意要隱匿掉自己,她不再擁有自己,只是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乏善可陳,所以把人生的寄託和希望全放在了孩子身上。

以為用自己的陪伴長度能夠改變孩子,讓孩子成為天才,處處都為孩子操碎了心,她的人生就是帶好孩子,而是帶好孩子就是讓孩子成為天才,成為明星,成為……她們以為只要犧牲自己的人生、事業,就可以為孩子換來更輝煌的人生!

其實,這樣的孩子只不過是她的工具罷了,她的關心恰恰有毒,而這種關心恰恰抹殺了孩子的自我意識、本性、天賦、思想等等。

這樣的孩子,在孩童期間會過分地早熟,母親會哄著甚至逼著他們去做她以為正確的事情,走她既定走的人生路,去活出她希望的那個樣子。而等到孩子成人後,這樣的孩子又會過分地晚熟,慢慢地發展成為媽寶,成為長不大的「大小孩」,精神上無法斷奶了。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孩子更多地為她而活的。畢竟她作為母親這麼含辛茹苦,總會對孩子灌輸這樣的話:「我這輩子就這樣了,我家以後就靠你了!」

那麼,這樣孩子是否會優秀?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教不出雄鷹,你自己甘於平庸,把夢想寄托在小孩身上,選擇做一隻笨鳥、懶鳥、異想天開鳥,卻總想讓自己的孩子先飛!如此時間長度就能實現質變,那麼全世界的母親倒不如都去做全職媽媽得了。最好的教育,作為父母其實就是做好的自己,是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孩子一起飛!

因此,與其「我沒做到,那你替我做到」,還不如「我做到極致,你可以青出藍勝於藍」,這才是真正的霸氣,真正的言傳身教。優秀的媽媽並不是為孩子而活,而是在孩子面前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孩子看到媽媽也這麼努力,自然而然也會效仿的。

3.適度教養——需要有收有放

我覺得,還是適度教養為宜,不能缺失,也不能過度。該抓的時候,一定要抓,而且要抓好,畢竟父母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該放的時候,一定要放,而且放好,畢竟子女們終有一天要獨立去面對社會的。

陪伴確實是最好的教育,畢竟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但更要尊重孩子是獨立和變化的個體。

我們現在的孩子缺乏的是獲得幸福的能力,還有面對困難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社交能力等等。作為父母,相對於孩子是生活方面的「老司機」。不帶他們,這是管生不管養,是錯的。但帶了他們不放手,總覺得自己帶著好,也是錯的。

畢竟孩子有孩子的認知,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認知否定孩子的認知;孩子有孩子的感受,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如果樣樣強迫他們接受父母的那一套,那麼孩子的生活將被父母的期望所綁架,會活得沒有自己,會活得沒有幸福感,最終只不過用父母的慾望來壓抑了子女的理想。

因此,作為父母,在履行起監護人的責任時,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能夠落在孩子身邊不遠的地方,默默地看著,給他們適當的引導和鼓勵,路還是要他們自己來走的,當然,腳上的泡也要他們自己走出來,只有這樣更理解生活。

每日觀鑒∣獨立、理性的觀點歡迎助力觀鑒,掃碼打賞作者
推薦閱讀:

震撼心靈的美丨中國式美學
【中國式家長的九大硬傷】
終結「中國式送禮」須拿收禮者開刀
中國式囤房
中國式美麗【詩詞配畫】

TAG:中國 | 孩子 | 父母 | 中國式 | 教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