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塔之演變(10)
中國佛塔之演變(10)
宋王朝從公元960年開始建立,歷時300餘年。十一世紀初,社會經濟繁榮起來,同時佛教盛行,原有的寺院大批恢復,又建立了許多新的寺院,隨之而來的是大量造塔,在我國佛塔史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宋代塔大都是佛塔,平面八角形、六角形的塔很快取代了方形塔。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特別是磚石結構的高層建築,極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壞。古代工匠們從長期對地震震損情況的觀察中,認識到了建築物的銳角部分容易損壞,鈍角或圓角部分卻因受力較為均勻而不易震損,另外還有利於減殺風力。所以,人們自然而然地改變塔的平面。
若從宋代全部塔的類型來看,其中很大部分是樓閣式塔,它們多數採用八角形,也有少數採用平面方形和六角形。由於空筒式的唐代塔易於倒塌,故宋塔的內部結構改變為壁內折上式,塔梯、樓層和外壁三方面結合成一體,使塔處于堅固耐久的狀態,這類塔都能登臨眺望。宋塔所用材料有磚、石、木、琉璃、金屬等,但木塔已被淘汰,數量最多的是磚塔。總之,宋代造塔選用材料是很豐富的。
宋代樓閣式塔每層之間的距離較大,明顯地表現出塔的一層與樓閣的一層約略等高,一眼看去,好似高層樓閣,氣勢宏大;每層塔身均以磚(石)製作出與木構樓閣相似的門、窗、柱子、額枋、斗拱等部分,其形制亦與木結構相彷彿;塔檐大部分仿木結構塔檐,有挑檐檁枋、椽子、飛頭、瓦隴等部分。磚木混合建築的樓閣式塔,出檐更為深遠,平座、欄杆等均與木結構一樣,只不過是從磚體塔身內挑出而並非從木樑柱內挑出而已;塔內部均設有樓梯,可供遊人登臨佇立或向外眺覽。塔內的樓層,一般均與塔身的層數相一致,但也有一些塔設有暗層,內部樓層之數多於塔身外觀之層數。
1、南方地區樓閣式塔
南方地區的樓閣式塔以江蘇、浙江、華南地區為主,主要採用磚、磚木或磚石結構,而福建地區有許多採用石結構的。樓閣式塔是宋塔中的典型代表,當你面對這些塔,仰望那層層向上反曲的飛檐翹角,頓能產生一種飛動、輕颺和向上之感,給人以舒展、歡快和敞亮的氣勢美。
楞伽寺塔俗稱上方塔,位於石湖上方山頂。據清同治《蘇州府志》記載,塔為隋代大業四年(608年),由吳郡太守李顯所建。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塔已是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重建的。
此塔雖經明崇禎十年至十三年重修,民國時也維修過,並於底層東向正門前增構短廡,外貌有些改觀,但主體結構仍為宋代遺存,現狀尚為完整。1963年小修,加固塔體,並安裝避雷針。1993年鋪砌塔基平台,並加築磚牆護塔。2011年進行了大規模整修,重新安置了高4.5米的塔剎。
江蘇蘇州上方山楞伽寺塔(1999年蘇州郵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蘇州上方山楞伽寺塔(2009年5月攝)
蘇州上方山楞伽寺塔(2011年9月修建)
北寺塔位於蘇州古城區北部報恩寺內,「報恩寺」俗稱北寺,是蘇州最古老的佛寺。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1年),相傳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北周顯德年間(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
北寺塔始建於南北朝梁代(502-557年),初建為11層。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寶塔。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築於當時的原物。
北寺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高76米,為吳中諸塔之冠,登塔遠眺,可俯瞰蘇州全景。
江蘇蘇州北寺塔(20世紀30年代末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北寺塔 (20世紀20年代日本精養軒旅館出版的明信片)
(唐宋以後寺院布局已變成前殿後塔或寺旁另建塔院,殿堂作為禮佛、誦經、參禪的中心,而塔的地位下降了。它僅作為寺院佛的象徵標誌。)
江蘇蘇州北寺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北寺塔 (20世紀70年代香港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北寺塔 (20世紀80年代中國旅行社蘇州分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北寺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北寺塔 (網路照片)
(至今古老的北寺塔仍然是蘇州古城區的最高建築。)
江蘇蘇州北寺塔塔剎 (網路照片)
蘇州盤門瑞光塔位於原普濟禪院(宋代改名瑞光禪院)內,相傳三國赤烏十年(247年)孫權為報母恩所建。現塔於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建,後歷經兵火,至清咸豐年間,禪寺被毀,瑞光塔也慘遭毀損,僅保存磚砌塔身。塔剎於光緒五年(1879年)六月被風吹折,塔檐也逐漸殘毀。1990年5月31日瑞光塔修復竣工。修復後塔高53.6米。從塔基發掘的磉石等物證說明,瑞光塔建於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
江蘇蘇州盤門瑞光塔(清末外國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盤門瑞光塔 (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盤門瑞光塔(清末上海國際圖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盤門三景(瑞光塔、盤門、吳門橋) (清末上海國際圖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盤門瑞光塔(2010年2月攝)
靈岩山寺位於蘇州市西南郊15公里的木瀆鎮靈岩山。多寶佛塔,也稱靈岩山寺塔,位於大雄寶殿東側。梁天監年間(502-519年)重建寺,並增建佛塔一座,原作九層,時稱永祚塔;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重建,又毀。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再建,為七層八面樓閣式風格,塔身全用磚砌,木構扶梯、腰檐和迴廊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被雷火焚毀,僅存磚砌塔身。塔剎僅存鐵鑄覆缽、仰蓮和球狀束腰,而塔身依舊巍然屹立。1989年9月對佛塔進行了全面修復,重新安裝了高達七米的塔剎,塔高34米。在塔身復建了盤旋而上的木梯及四周的腰檐和迴廊,還在塔台四周配置了石雕欄杆,恢復了宋塔原貌。
江蘇蘇州靈岩山寺多寶佛塔(20世紀30年代末上海美術風景圖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靈岩山寺多寶佛塔 (196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靈岩山寺多寶佛塔(1999年蘇州郵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靈岩山寺多寶佛塔 (20世紀80年代朝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靈岩山寺多寶佛塔(1996年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靈岩山寺多寶佛塔 (2009年2月攝)
江蘇蘇州靈岩山寺多寶佛塔塔剎 (網路照片)
羅漢院位於蘇州城區風凰街定慧寺巷內。唐咸通二年(861年),吳門名流盛楚在此創建佛寺,取名般若院,到五代時期更名羅漢院。雙塔為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增建。塔曾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明、清幾度維修,其中以重修塔頂相輪居多,結構式樣仍保持不變。雙塔東西對峙,一名舍利,一名功德。兩塔相距14米,均為七層八角樓閣式磚結構塔。形制完全模仿木塔。兩塔規模大小和結構形式完全相同。東塔高33.3米;西塔高33.7米。
江蘇蘇州羅漢院雙塔(20世紀2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羅漢院雙塔 (20世紀30年代上海美術風景圖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羅漢院雙塔(1978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蘇蘇州羅漢院雙塔 (1999年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千年古鎮常熟梅李原地處長江江灘,聚沙塔作為鎮江之寶,鎮潮水衝激,故取名「聚沙塔」。據史料記載,此塔為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邑人錢道者所建。塔八面七級,塔身為青磚扁砌實牆,塔室為正方形,其上各層相閃二門二窗。以上施腰檐平座,低層有副階周匝,翼角起翹。塔內有樓板及扶梯,可盤旋而上,直至塔頂,系樓閣式磚木混合結構。聚沙塔下原建有「法雲禪寺」,後寺院塌毀,塔四周也是荒灘廢墟。1986年依塔修建公園,取古塔之名為「聚沙園」。
江蘇常熟聚沙塔(2009年9月攝)
江蘇常熟聚沙塔(2009年9月攝)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生死觀
※中烏篇--對烏克蘭目前混亂局面的全面分析!中國儘管踏進了半隻腳,卻依然很被動!(之二)
※中國結算修訂賬戶管理規則 全面放開一人一戶限制(2)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