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共同體的建構

中國宗教共同體的建構[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發布日期:2014-01-17]王曉朝  新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界對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民族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談論不少,而對宗教共同體談論不多,即使偶有涉及,亦以懷疑或猶豫的態度對待之。  共同體這個詞是古人創造的,但他們似乎搞不清國家與共同體的區別與關聯。亞里士多德認為,國家是許多家庭及村落的聯合體,為達成完美和自治的生活而組織。西塞羅指出,共同的利益或善是共同體形成的原則。  馬克思對「共同體」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他認為,個人不可能單獨實現其自由發展,只能依靠共同體才能完成。共同體是一個從「自然形成的共同體」,到階級、國家、貨幣等「虛幻共同體」,到「自由人聯合體」這一「真正的共同體」的發展過程。個體發展的最終目標不是消滅各種既有的共同體,而是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共同體。「真正的共同體」是有待建構的目標,而不是現實,還有非常遙遠的路要走。聯合國社會發展事務高級主管雅克·佈道說: 「一個共同體是遠大的人類事業。它要求其成員相互寬容、慷慨大方。但同時它也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依賴於更多的共享價值和已為人們所接受的社會風俗習慣,而不只是法律和制度」。  在全球化時代,諸宗教的共存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實。宗教共同體意味著現存各宗教之間的普遍聯繫,其實質是「宗教間」共同體,不是歷史與現實中存在的宗教國家,也不是現存宗教組織形式或實質上的聯合。它旨在建設一個共同的世界,讓所有的人、所有的群體、所有的民族共享和平與繁榮,不再仇恨,停止殺戮。  建設宗教共同體的設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相適應的。「中國目前正處於劇烈的社會轉型期和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包括傳統宗教和民間信仰在內的信仰多元生態景觀,已成為中國當下有目共睹的事實。這一生態景觀在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變得更加斑斕複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發揮宗教文化的積極作用,從而為我國宗教開闢了廣闊、健康和良性的發展道路。中國宗教共同體的創建不僅能使中國宗教積极參与社會公共事務、為社會和諧做貢獻,也彰顯了中國各宗教自身的價值。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宗教團體與教徒個人已經為我國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希望工程、溫暖工程、扶貧工程、公民道德建設、救助弱勢群體、幫助殘疾人士、臨終關懷和保護環境等,都有宗教團體的身影。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推薦閱讀:

七地菩薩是否遠超阿羅漢?
愚化比教化更適合傳教,我們呢?
力哥眼中的伊斯蘭(21世紀全球最大的麻煩)
佛教經典中有沒有對不信佛教的人進行詛咒的文字?佛教排斥異教,視其他宗教為邪嗎?
佛教有哪些方面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

TAG:中國 | 宗教 | 中國宗教 | 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