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秋拍預覽 | 精金美玉 腕釧生姿——宮廷玉器與清代飾品賞析

精彩的中國嘉德2016秋拍已進入倒計時階段。星光璀璨的夜場《含英咀華——明清宮廷藝術聚珍》玉器部分將會通過材佳藝精的宮廷玉器臻品帶您細細品味精緻考究又不失端莊大氣的皇家風範。

清乾隆

御制白玉雕仿青銅器饕餮紋花觚

H 25.3cm

花觚口外撇,形如喇叭狀,頸部向下弧形內收,鼓形腰,喇叭形圈足,通體纖細修長。整體造型從上俯看,為海棠花形,器面弧度舒展流暢,繁複而不失靈動,這樣的花觚造型可以說是乾隆朝仿古器物的一種創新,養心殿後殿陳設中有一件乾隆仿哥釉花觚,造型與此件完全相同。但是,與製作瓷器相比,琢制這樣造型的玉器難度顯然高出許多,正因為如此,從現存乾隆玉器實物中,我們見到的一般是四齣的海棠花形,如此件的複雜做法的玉質器物絕少寓目。

在清宮中花觚大致有兩種用途,一種是作為「五供」—即香爐、蠟扦、花觚組合, 成套供奉在佛堂等宗教活動場所,這時的花觚都是成對出現,其中也都插有或珠翠寶石、或絹或紙製成的供花;而另一種則是更為純粹的文人清供,有時其中插鮮花或如意。按照慣常的作法,一般會在花觚口內加裝一件銅蓋,中開口,保證花觚中所插之物豎立、穩定,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青白玉花觚。此種在文人書桌及庭堂插花的用途可從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的畫面中看到。令人驚嘆的是,此件花觚口沿四周向內出鋬一圈,這樣的作法不但在工藝上大大增加了掏膛的難度,而且使掏出的玉料體積、數量大大減小,可以說費工、費時、費料。這樣豪氣的作法,非御用器物不可有。同時,從實用角度看,這一圈鋬口正起到了銅蓋的功效,與清宮的作法不謀而合,這樣的細節是難以臆想的,由此更可以旁證此物必為宮廷舊物。

清乾隆

白玉留皮童子牧牛

L 9cm

白玉,整料雕琢,打磨精到,質地細膩溫潤,光澤豐潤,皮色斑駁,有古拙意趣,立體圓雕童子牧牛圖案。牛雙角彎曲作站立狀,前蹄低伏拱背,低頭,韁繩穿鼻上,橫過面部。左上牛背之上,一牧童似從後方爬上牛背,一手緊扯韁繩,一腿剛跨上牛脊,似搖搖欲墜,眉眼盡開,正開懷大笑,右下牧童背身而立於牛前蹄下,腳蹬牛面,正欲掰住牛角,制服倔強的老牛,兩童皆赤腳露臂,腦後挽雙鬏,稚趣可愛。天真童子牧牛、馴牛之中,人牛相持,正合禪宗「牧心如牛」之深意。田園之樂,我境合一,禪意悠然,令人觀之忘俗,愛不釋手。

童子牧牛,本為田間小景,古人寓目成詩,早將之入詩境。五代至宋,禪宗盛行,受佛教影響吸收了眾多「以牛說法」之故事,常常將調養心性、尋道悟道之過程比喻為「童子牧牛」;人之為人須時刻保持一正念,後念即生,前念自滅,不為之迷惑,此過程視如「牧牛」。宋元時「童子牧牛」開始多見於文房用品圖樣之中,如硯滴、筆架等,多為瓷製,尤以龍泉窯燒造的硯滴最為新穎別緻。至明清時期,文房書齋中童子牧牛、和合戲牛一類圓雕立體玉擺件更為常見,以其寓意吉慶,意趣清新,漸為插屏、筆筒山子常見的主題紋飾之一。如清代,雍正時期宮廷玉作對童子牧牛擺件頗為青睞。

清乾隆

黃玉雕玉蘭花插

H 11cm

花插採用整塊黃玉,色澤類秋梨,質地如膏,雕琢玉蘭花一朵,嬌美靈動,花瓣向外翻卷,底以靈芝一叢拱繞,宛如綬帶,又如玉蘭之串枝,翻卷有致,使花下梗葉交錯盤結。整體造型流暢,掏膛勻凈,工法細膩,剖制打磨俱精。清代常以玉蘭花形作為花插常見題材,玉蘭花氣質清麗優雅,用玉器來表現可謂有相得益彰。本品巧妙藉助玉質天然美色、溫潤質地,施刀設勢,將玉蘭之清雅盛放、楚楚動人之態雕琢盡出,黃玉之溫潤美亦體現得淋漓盡致,玉色中散布橙色沁,更顯光華內斂,天然奇巧,極為可人。配有鏤雕牙座,蝙蝠飛舞、虯虯老松環繞,樹下仙鹿奔走其間,與玉蘭、靈芝紋樣呼應,寓意福祿延年,富貴之氣逼人,局部以透空技法處理,平添輕靈意象,襯托玉蘭之仙姿玉骨。此器取材較大,置於案頭,實為文房佳器,配有牙座,更顯敦厚平穩,陳設效果絕佳。

明清宮廷的仿古玉器中黃玉所見甚少,物以稀為貴,可與羊脂白玉相媲美。古代五行以中為黃:黃色在中央,也是大地之色,故稱「中色」;因此其認為:「蒸栗色佳,焦黃為下,甘青色如新柳,近亦無之。」

清乾隆

碧玉雕饕餮紋鳳銜活環耳蓋爐

D 22.5cm

玉爐以碧玉為之,翠色鮮妍奪目,黑褐斑點散布。整器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器型結合商周時期青銅鬲、罍之造型,圓蓋,圓鼓腹,下承三足。爐由爐蓋和爐身兩部分組成,通體滿飾仿古饕餮紋飾,蓋鈕碩大,滿雕龍紋,蓋面淺浮雕出戟紋,出戟之間浮雕變形獸面紋。本品爐身滿雕饕餮紋,藉以玉石之自然紋理。爐體兩側肩部浮雕兩鳳首,雙目圓潤,鳳尖喙下彎,下頜垂羽,尾羽迴環頸側,上以陰線勾勒如意頭,雙鳳匍匐於兩耳之上,耳中承活環,耳部曲線柔美自然。整體造型凝練沉穩,圖案布局合理,紋飾繁縟細密,雕工精細,打磨精良,既具宮廷造辦之莊嚴奢華,又不失乾隆仿古玉器之雅緻脫俗,仿古卻不同於古,於富麗中增添古雅之姿。玉爐作為清代宮廷最為重要的陳設用品,可以擺放在宮廷的任何地方,如大殿大廳、佛堂供桌、書房几案之上,以它古樸、穩重的風格來詮釋人們對古文化的理解和烘托出宮廷的莊嚴氛圍。

清代宮廷,特別是清代中期以後,有大量的仿照古代青銅器所製作的器物,尤其是玉爐、玉瓶、玉壺等室內陳設用品,更是大量採用了古代青銅器的造型。乾隆皇帝對清代仿古玉器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乾隆對古玉的收集和研究推動了宮廷藏玉的發展,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中期

白玉填金松梅紋碗一對

D 15.5cm

玉碗一對。質地細膩通透,如膏如脂,造型雅緻柔美,碗口外侈,下出圈足,碗壁薄厚均勻。整器用料頗奢,取整料開琢,不惜靡費,磨製精到,拋光細膩,碗內及外壁陰刻填金繪歲寒圖兩幅,筆意秀勁,以老松、梅花各一樹為主要構圖,余處留白。老松枝幹嶙峋,扶根石中,閱歷風霜,枝間新葉生髮點點,鬱郁蒼蒼,風骨傲然;梅樹一枝斜橫,清雅數朵綻放枝頭,含苞待放幾束點綴其間,一派孤瘦雪霜之姿。此對玉碗形制與官窯瓷器中碗的造型一致,以玉為之,難能可貴,當系宮廷內製。玉碗內外弧度圓潤優美,線條婉轉流暢,碗壁打磨薄厚均勻呈半透明,陰刻紋飾於胎骨上再填金,填金細膩,色澤光潤,工藝精湛,尤其在燈光下碗壁呈現朦朧半透明,寶光盈盈,紋飾處呈現剪影效果,極具美感,令人稱絕。配以鏤空蓮花幾座,愈顯玉碗高雅格調及精良材質。成對保存,料工相宜,堪稱佳作。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有清乾隆青玉梅蘭詩句硯屏,取松、竹、梅、蘭四友中之梅、蘭為題材賦詩作畫,琢於硯屏之上,並填金裝飾,可見乾隆對此類題材的喜愛之情。玉碗製作工藝之高超,可謂清朝康乾盛世宮廷玉器的典範。

清乾隆

白玉仙鶴盒一對

L 6.8cm

盒白玉質,細膩潤實,色澤溫雅 ,略帶沁色,巧雕作雙鶴一對,鶴體態豐腴收頸斂翅,凝神靜氣,格致悠閑,似在水濱小憩。長喙引於胸前,雙肢屈膝收於腹下,羽翼豐滿,刻劃真實,富以生動層次之感。鶴雙目皆以圓磨寶石鑲嵌,色澤紅潤,鶴頭頂則嵌飾以紅瑪瑙,宛如點睛之筆,將仙鶴之紅纓白羽、仙骨絕塵之姿態妝點而出。背部、尾羽巧留皮。鶴身以陰線刻法、鏤空及圓雕等工藝雕琢,刀工技法精湛,鶴頸腹相連處橫剖而開,以鶴腹中為容,別有乾坤,可謂匠心獨運。仙鶴自古象徵延年益壽,雙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比肩,因而古人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乾隆帝對宮廷玉作水平要求極高,琢磨拋光之精幾近於炫技,而構思創意之巧亦不可落俗套,此件乾隆時期鶴形玉盒即為同類經典之作,材美器佳,富靈動之氣,置於案頭,頓覺意韻清雅。

在今天,手鐲作為一種首飾,常被人們作為服裝的配套裝飾或是作為藝術品來修飾自己。然而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如繁欽的《定情詩》有云:「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細緻小巧的手鐲往往承載著真摯純潔的愛情或海誓山盟的重託。秋拍日場《明清瓷器玉器掌玩藝術》專場中飾品珍玩部分將為您呈現眾多的配飾珍品,一展浪漫秀美的「腕上奢華」。

白玉連珠紋鐲一對

D 7.7cm

白玉細膩無瑕,質地溫潤。雕琢連珠紋,粒粒滾圓飽滿,排列規整,整體渾為一體,比例協調,簡潔大方,雅緻秀麗,打磨光滑細膩,完美展現了玉質之華美和工藝之高超。本品精巧過人之處,則是將連環之間巧設的隔片,與玉珠整體琢出,工藝之精,令人讚歎!琢刻隔片,既使本品造型富於變化,又將琢玉之工藝發揮至極,不禁令人叫絕稱讚!手鐲亦稱「釧」或「環」,是戴在手腕部位的環形裝飾品。手鐲寓意吉祥平安,被人們認為具避邪與獲得好運之意。

白玉咬尾龍形鐲

D 7.4cm

此鐲白玉質地,細膩潤滑,色若膏脂,質地溫潤綿密,包漿自然。龍口尾相銜成鐲,龍身如繩股般扭轉,頭部以陰線淺刻鼻頭與後飄的龍鬚,側面翎羽絲絲刻畫,龍眼鑲紅寶石。龍尾亦淺陰刻出扇形龍鱗,層層排列,線條清晰。整器規整圓潤,線條婉轉流暢,琢磨精細,工藝精妙。

清中期

雪霏地套紅料二龍戲珠紋手鐲

D 8.5cm

手鐲以玻璃胎製成,雪霏色玻璃地上套紅色料,色偏赭石色,更顯其穩重大氣。整體雕刻二龍戲珠圖案。雙龍首首相向,眉高目圓,露齒吐舌,須髯飄搖,蜿蜒矯健,龍身周圍祥雲環繞。龍首間雕一圓潤寶珠。明清之際,女子飾品豐富多彩,尤以腕上鐲、串品種繁多,常見玉、金為材,以料為鐲之材,並非多見,因材質特性所致,取玻璃圓柱形彎曲而成,且套色工藝,雕琢龍紋,非一般工藝所及,定為王公貴族家眷所有。本品遞藏有序,為具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的紐約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遠舊藏。

金浮雕西廂記暗八仙手鐲一對

W 7cm W 7.7cm

金手鐲呈橢圓形,鐲身寬扁沉重,厚薄均勻,兩側起線,造型高貴典雅。該器以魚子紋鋪地,運用浮雕技法,在開口兩端表現西廂記內容,器身裝飾暗八仙,寓祝頌長壽之意。背面有楷書陽文銘款「正和」「足金」。手鐲製作技藝高超,形象生動,包漿渾厚,品相佳美。紋飾雕刻精美,以小見大,方寸之間展現了一幅優美的畫卷,巧奪天工,並且寓意吉祥。暗八仙從八仙紋飾演化而來,運用八仙各自的標識器物來代表神仙本人,因此叫做暗八仙。暗八仙的圖案從清代康熙時期開始盛行,並一直流行於清代。暗八仙紋飾由於八仙故事的廣泛流傳和民俗含義的播揚,深受喜愛,因而成為重要的傳統裝飾題材。此對手鐲不僅工藝精湛,且不惜成本,每隻分別重140克和135克。遙想當年,必是富貴官宦之家,女眷所有。

手串與佛珠都屬於念珠,是佛教僧尼與善男信女念佛計數的法器,它們不僅僅是美麗珠子的組成,也是清代朝服或常服的重要配飾。傳稱因十八羅漢或是佛家有十八界之說,通常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亦有二十一、三十六、五十四、一百零八顆子珠等,不同的子珠顆數均有不同的含義。

珊瑚切面十八子手串

L 14cm

此手串以十八顆珊瑚珠串成,每顆珠面細緻打磨出菱形切面,稜角光滑圓潤,每顆珠子之間加牙染色墊片為飾,翡翠結珠與佛塔下系翡翠背雲,鏤雕並以陰線刻荷花及荷葉紋理,翡翠為墜腳,花瓣形銅質角托相包。

紅珊瑚在東方佛典中被列為七寶之一,自古即被視為富貴祥瑞之物。在中國古代,紅珊瑚就被視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貴權勢,所以又稱為「瑞寶」,是幸福與永恆的象徵。手串色澤紅潤,潤糯溫和,打磨工藝精良,包漿醇厚,賞心悅目。

紫檀108佛珠

L 37cm

一百零八顆桶形紫檀小珠打磨光滑飽滿,穿繩為串,取銀質劉海戲金蟾為墜,工藝精細,刻劃生動,因年代久遠氧化成黑色,別具韻味。佛珠的一百零八顆珠子意在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一百零八種煩惱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樂、舍三受,合為十八種。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合為十八種,總計三十六種,再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

紫檀108佛珠

L 66cm

此串由一百零八顆飽滿圓潤的紫檀珠串成,珠粒光滑,質地堅硬,精光內蘊。結珠四顆青金石,青金石佛塔下墜銅製盤長結,嘎烏盒和天鐵寶杵。紫檀木主要產自熱帶地區,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且木質堅硬,緻密,適於雕刻各種精美的花紋,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紫檀色調深沉,穩重大方而美觀,故被視為木中極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說法,自明代開始,紫檀便為皇家專用。

翡翠雕團壽字手串

L 29cm

十八顆飽滿圓潤的翡翠珠鏤雕並陰刻團壽紋穿成手串,上穿紅珊瑚結珠亦雕鏤陰刻團壽紋,兩側小珍珠相伴,中間結珠為一顆較大珍珠,兩側伴紅珊瑚珠。珍珠佛塔下連金屬背雲,背雲中央鑲紅寶石一枚,一對墜腳分別系兩顆粉色碧璽,墜角有鏤空金屬託相包,上串珍珠。此手串不僅翠材極為珍貴,設計也頗為精心,金屬之光,翠石之澤,相映成趣,是為點睛之筆,蕙質匠心,令人拍案叫絕。

核雕十八子手串

L 12cm

核雕手串做工精細,珠粒渾圓飽滿,大小均勻無差共十八顆,每顆珠粒上均浮雕不同主題的紋飾,或人物故事,或草木花卉,或飛禽走獸,不一而同,各富奇思。此核雕串刀工細膩,設計巧妙,工料具精。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複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出神入化。核雕所塑造之意境萬千,常有山水、人物、園林等意象,世間百態盡在其中。

珊瑚鏤雕手串

L 29cm

手串由二十四顆紅珊瑚珠組成,每顆珠粒飽滿圓潤,大小均勻,包漿油潤亮澤。珠粒鏤雕螭龍紋,打磨細緻光滑,珠粒之間以牙染色墊片為飾,結珠為三顆綠染色珠,下系棕色琥珀珠,背雲與墜腳皆以珊瑚製成,背雲上陰刻團壽紋。此珊瑚手串料佳色艷,綠色的青亮與珊瑚的明快相映成趣,珠粒刻畫細膩,刀工精湛。紅珊瑚自古就被視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貴權勢,所以又稱為「瑞寶」,是幸福與永恆的象徵。

珊瑚手持

L 28cm

手持取天然珊瑚琢磨成珠,大小均一,色澤粉紅若嬰兒面頰,嬌艷明麗,溫潤可人。有斜橫紋理及自然色暈,顆顆不同,而使全器獨一無二。紅珊瑚又被稱為貴珊瑚,骨質細密,硬度與象牙相仿,自古便是吉祥富有的象徵,一直用來製做珍貴的工藝品,亦有天子、重臣用作冠飾,清代皇帝在行朝日禮儀中,就經常佩紅珊瑚製成的朝珠。加之其本身的稀有及不可再生性,近年已逐漸成為廣受追捧的收藏新貴。本品珠串上下配兩綠松石結珠溫和油亮,綠松石佛頭連接一顆雕琢相結繩紋的珊瑚珠,兩側共穿五串墜飾,由玉飾、金片組成。本品不僅取名貴品種珊瑚為材,更增添了玉器、金片為飾,更顯彌足珍貴。與本品制式相仿者,可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雕橄欖核羅漢手串、菩提念珠。

◆ ◆◆

推薦閱讀:

[律詩絕句]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賞析
(6)八字賞析(偷雞摸狗的八字)
茶館趣聯賞析
〖詩詞鑒賞〗唐代詩詞賞析:《白居易篇》99首<61-80>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賞析

TAG:宮廷 | 飾品 | 賞析 | 玉器 | 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