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香港國民教育老師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自己也是一個被閉關鎖國思想灌輸的殘缺品,在世界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並不高,甚至是比較低的,這讓我們在香港這個西方文化色彩濃厚的地方進行國民教育十分吃力,甚至連起步都很難。有人說:「但這並非絕對辦不到。滿清這樣一個半開化小民族不也成功地對漢族思想教育兩百多年嗎?英國殖民者不是也成功地把西方殖民主義思想紮根在香港人心中了嗎?」然而,如果我們認同這種強化國民教育背後的價值觀,那麼我們還具備現代文明社會的人格嗎?

國民教育到底應該如何實施?英國人在香港從來沒有搞過,但實際效果卻非常好,香港人親英思想遠遠超過任何一個亞洲國家。英國人深知香港人的特性,喜歡賭就給你個賭馬場,喜歡社會地位就給你的太平紳士,喜歡錢就拿點地皮給你炒,關鍵是讓你們華人感恩戴德而離不開英國人。英國人雖然是外族,區區數百人都把香港管得井井有條,靠的是利益誘導與法治精神,我們得佩服人家。英國的教育機構當年歧視華人開的中文學校,靠的不是打壓,而是冷落,他們的強勢文化與國際接軌,當地華人文化教育就自然抬不起頭來。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至今華人文化並不被香港社會十分重視,我們不可能硬把一本國民教育課本塞給他們,那只是搞形式主義。

再看看我們自己的國民教育情況,六十多年來我們用思想教育替代了國民教育,更確切地說,這種思想教育是起伏不定的政治思想教育,隨著政治形勢變動不已。當然,我們培養的大部分公民是守法民眾,但這離香港人所期待的還有相當距離。香港人從英國那套中脫離出來,普遍抱著很高的期待,然而我們無法用我們自己的東西成全他們的期待。我們只談「舞照跳,馬照跑」,這些只是生活方式表面的東西,香港人並非武打片中的那種精武館信眾,而是確確實實具有西方文化底蘊的人群,對於精神文化需求甚至大於內地同胞。我們需要一些真正明白與關心香港特殊文化發展的大陸教育幹部從事這項工作。

在這裡要簡單釐清一下英國殖民地的國民教育與中國王朝的庶民教育之間的差別,這讓我們可以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對比,看看我們自己與英國人教育思想的差距。

從一開始英國人在香港基本上就是自由貿易的宣揚者,新興的工業資本家也迫切要求廢除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以便使英國可以到其它國家地進行貿易。在這種形勢下,舊的重商主義殖民理論的根基已經發生動搖,廢除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根除舊的重商主義殖民體系的弊端,實行自由貿易成了英國政府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雖然沒有實施民主制度,但香港一向享有十分高度的經濟與思想自由。自由主義與宗親文化至今是香港意識形態主流。

雖然我們一再宣傳英國對殖民地的壓迫,但事實上英國人對於各殖民地的自治權方面有許多讓步。英帝國本質上是商業帝國,它主要關心的是利潤。為此它可以用一切手段來獲取利潤,比如詳盡的帝國貿易法律,使用奴隸,而很少考慮為英帝國的臣民做些什麼事情。因而過去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掠奪搶劫行為未受到人們的指責。但這種情況到18世紀末由於「福音教派」及「人道主義」運動的發展而發生了變化。福音教派特彆強調個人拯救,強調個人的靈魂對上帝負責。他們堅信所有的人在上帝眼裡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必須對那些不幸的兄弟同情,理解,而不論他們的種族、膚色,因為這些人是人類大家庭的成員。福音教派的復興,極大地刺激了人道主義活動的發展。「人道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基督教那種「所有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這種信念。開始於這時期的人道主義運動,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殖民地的態度。

按照輝格派政治家伯克的「殖民地託管」理論,那些擁有帝國的國家應對其統治的臣民負責,因而給殖民地一個好的政府是大不列顛道德上的責任。帝國的統治應當公正,永遠不出現暴政。正如伯克在彈劾黑斯廷斯的一次演講中宣稱:「我們呼籲平等精神,正義精神,保護精神,慈悲精神,這些應當成為每一個英國統治的地方的特徵」。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英國人成功地灌輸了特定的香港式的殖民思想,但恰恰這也是一種自由平等的價值觀,與中國目前主流意識形態不一樣,這也正是當今香港國民教育難度大的原因之一。

 同時,我們也要認清中國國民教育的歷史包袱,這樣才能設身處地的理解香港人的感受。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古典中華文明再也沒有真正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崖山之戰是宋對蒙古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崖山之戰也是中華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在蒙元統治期間限於衰落;而之後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閉的道路。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正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滿族是游牧民族,雖然起初是個高效武裝部落,但文化落後,因此滿清入關後,不得不學習吸收華夏文化的營養來彌補自身的文化缺陷,但同時也被漢文化的缺陷所禁錮。通過學習滿清發現:華夏文化的思想十分適用於對國民進行封閉控制,通過儒家等級觀念就可以打破民族敵對勢態。滿清興起了規模空前的文字獄。滿人入關後大力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表面上只是髮型的改變,實際上是對漢族人民思想的一次徹底清洗,造就了中國人的逆來順受。滿清科舉考試實行的「八股文」,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中國人的創新精神也逐步走向了衰落,閉關鎖國,固步自封,日漸落後。滿清通過奴化教育等手段將大漢民族變為了一個更加麻木不仁、一盤散沙、思想守舊、不斷內耗、內殘外寬、女性化的民族。

 

顯而易見,我們的國民教育起點相對比香港的更低,更確切地說,我們面臨的國民教育是一場與舊時代庶民教育的徹底決裂的博弈,要樹立公民精神,灌輸普世價值,培養社會公義與責任感,建立現代法治精神與文化觀,只有這樣才能掌握推行香港國民教育的主導權。(那小兵在香港國民教育議題討論會上的發言)。


推薦閱讀:

近幾年,香港沒有以前火,原因在這
獨家!香港著名風水師麥玲玲詳解2018年十二生肖運程
香港今起限每人帶2罐奶粉離境 違者可監禁2年
春節臨近,香港商場再次發生圍堵內地旅客事件!
學生黨月底去香港,可以給一點建議嗎?

TAG:教育 | 香港 | 國民 | 國民教育 | 老師 | 假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