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系列 — 匈人入侵前的歐洲草原

觸發羅馬正式分裂的導火索,是歐洲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那場「黃禍」——匈人入侵。這一事件之所以為中國人所熟悉,是歐洲人在考察過中國歷史後驚訝的發現,匈人很有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中的「匈奴」。也正因為這個推論的存在,所謂漢帝國打敗匈奴,逼迫匈奴西遷,並最終導致羅馬帝國崩潰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對於偏安歐亞大陸一隅的中央之國來說,能夠間接「毀滅」世界另一頭的強大帝國,本身就足以讓民族主義者感興趣,並拿來大書特書了。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鑒於沒有足夠有記錄來對接東西方這段歷史,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千古迷案。不過幸好我們已經用了上百萬字的篇幅,詳細解讀過漢匈之戰,以及中亞(包括西域)、蒙古高原的地緣結構,所以只要再將歐洲草原接上,就有機會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了。  「歐亞大草原」的歐洲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東歐草原」。因之前曾經完全隸屬於沙皇俄國和它的繼承者蘇聯,也可以更精準的定位為「南俄草原」。現在的話,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草原故地被烏克蘭、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所瓜分了。之所以說是「故地」,是因為現在的南俄草原,已經是世界級的糧倉所在了。甚至可以說,當烏克蘭人把蘇聯遺留下來的軍工底子賣的差不多後,他們唯一能夠指望的,就是這片黑土地了。

  南俄草原之所以能夠得到開發,是因為這片草原雖然自然降水不足,但卻並不缺水。那些從東歐平原中部彙集來的雨水,最終都通過這一地區注入了黑海或者裏海。加之千百萬年來所形成的肥沃黑土,只要引入灌溉技術就可以連片開發成耕地了。問題在於,歐洲大草原是一個整體。周邊的定居民族如果想進入開發,他們所面對的對手,並不僅僅是「歐洲游牧民族」。即使能夠取得一定進展,也隨時有可能被來自東部的游牧力量所阻斷。在我們後面的內容中,就會涉及到這一地緣衝突。  一般來說,大家會對亞洲草原的歷史比較熟悉。包括匈奴、突厥、蒙古在內的,源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權,與中央之國的歷史密不可分。相比之下,大多數人對於歐洲草原的認識,可能就是從所謂「匈奴西遷」開始的了。最早出現在西方歷史記錄中的歐洲游牧集團,就是曾經多次在行文中出現的「斯基泰人」(西徐亞人)。中國人對這個馳騁歐洲草原的游牧部落聯盟應該也不陌生,在中國歷史中,他們被稱之為「塞人」。在匈奴崛起之前,中亞草原也曾經是斯基泰人的天下。大月氏人在伊犁河谷擊敗「塞王」的事件,使他們第一次進入中央之國的視線。  這些游牧者進入西方人的視線,大約是在公元前8世紀,也就是希臘文明崛起的年代。當然,這並不是說直到公元前8世紀,這片草原上才有游牧民族。只是因為在沒有與文明地區接觸前,無人記錄他們的存在罷了。鑒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斯基泰人與伊朗高原的接觸最多。所謂「帕提亞人」,其實就是斯基泰人的一支。當然如果再往前算,曾經先後統治伊朗高原的米底人、波斯人,與帕提亞人一樣,都是東遷後的雅利安人後裔。  斯基泰人所接觸到的歐洲文明,主要是希臘人,在通過海路跑到黑海北岸和他們做生意的希臘商人之外,最讓斯基泰人刻骨銘心的應該是馬其頓人了。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先後在歐洲的多瑙河、中亞的錫爾河畔,擊敗斯過斯基泰騎兵。甚至可以說,斯基泰人的草原聯盟,或者說草原帝國就是在這之後解體的。也正因為如此,後來大月氏人進入天山北麓,並征服斯基泰部落在東方的土地時,對手並沒有受到來自歐洲方向的支援。  在羅馬擊敗迦太基,並開始滲透東地中海時,南俄草原也迎來了一次更新換代。逐漸取代「斯基泰」這個標籤的是「薩爾馬提亞」。對薩爾馬提亞人,大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最起碼在圖拉真征服達契亞時,我們就已經提到,匈牙利草原和南俄草原的主人,都是隸屬薩爾馬提亞人的部落。至於斯基泰人,在公元前1世紀,本都王國控制黑海時期,他們在歐洲的空間,就只剩下克里米亞半島一帶了。  其實所謂薩爾馬提亞人與斯基泰人,無論在種族還是文化、語言上,都屬同族。歐洲草原上的這種權力更迭,與我們所熟悉的亞洲草原上的情況類似。外人看到的是一個個繁雜的游牧部落名,但從本質來看,這片草原的基本地緣特徵,並沒有絲毫變化。絕大多數情況下,草原上的部落只是對外換上了勝利者的標籤罷了。就好像被東漢帝國和鮮卑包夾之下的北匈奴西遷之後,留在漠北的十幾萬人,很快更便併入鮮卑一樣。  雖然說薩爾馬提亞人是斯基泰人的繼承者,但他們在亞洲的擴張,卻遠沒有當年的斯基泰人來的兇猛。這其中的原因相信大家已經想到了,那就是亞洲游牧民族的崛起。下一節,曾經讓整個歐洲為之戰慄的「匈人」也將正式登場了。
推薦閱讀:

傅小強:歐洲面臨越反越恐安全困境
多重治理難題考驗歐洲政黨(人民觀察)
15年近250次選舉 歐洲極右勢力如何崛起?
浪漫在歐洲——古羅馬的呼喚
歐洲創意經濟考察報告

TAG:歐洲 | 草原 | 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