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真正稱得上是「真心向佛者」呢?

文章《佛不靈》當中說到,「若是真心向佛者,不必如此痛悔、磕頭,只是哀傷、悲苦的心才一動念,佛就滿他的願了」,看到這裡,我有些內容不明白,想請教什麼才真正稱得上是「真心向佛者」呢?


聯繫上下文很好理解嘛

那些拜佛、禱佛、求佛的人,一陣假惺惺磕頭如搗蒜之後,似乎並未見佛菩薩立馬滿他的願,便說「佛不靈」,恨恨地起來,收住自己的哭嚎哀禱,拍打拍打身上的塵土,又沖向下一個他以為靈驗的神廟去表演了。

他們有真心向佛傾訴過一句話嗎?他們有真心聽佛一句話嗎?不是佛不靈,而是表演不靈。

佛為一切智,表演不靈,正是佛的靈處。若是真心向佛者,不必如此痛悔、磕頭,只是哀傷、悲苦的心才一動念,佛就滿他的願了。

摘自《心籟》

作者:凈宗法師

心外求菩提。則菩提魔起。心外見輪迴。則輪 魔起。心外求佛。則魔佛現來。心外見持戒。則律魔現起。心外見眾生。則眾生魔起。心外修定。則禪魔起。心外求法。則眾魔競來。心外見國土山河。則觸處即為魔鄉。心外見魔。則魔族轉盛梵王。心外無得失。心外無是非。

卍新續藏第 01 冊 No. 0026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拒不受持佛教的人是談不上「真心向佛」的,真向佛應受持佛教:

護法居士:正法:【法印】 四殊勝法常應念誦?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凡人說話就不能那麼圓滿,沒想到讓你更不明白了。

《佛不靈》是一篇文章,它多少是結合生活中的情形來說明佛法的,不是規範、嚴謹地表達佛法。所以,我們如果真正想了解佛法的內涵,應該聽專門講法的視頻、錄音。像這些文章,都是佛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果你基本原理沒弄清楚,想從這裡了解究竟什麼是「真心向佛」,當然就找錯地方了。

怎樣真心向佛?你可以看《觀經》的「三心章」,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或者《阿彌陀經》講的願生心,要從那裡去找答案。「真心向佛」,簡單說就是真願往生,一心靠倒阿彌陀佛。你是不是真的向佛,自己心裡應該明白。

為什麼說「不必如此痛悔磕頭」呢?因為有那麼一部分人,樣子做得非常好,好像很虔誠,但都在自己這邊表達。「向佛」,就要向佛那邊,徹底靠上佛,全靠佛,不是向著自己。

打個比喻,子女要仰仗他的父母,他那個真心,不會說「我要怎麼靠我父母?我使勁磕頭,使勁懺悔吧」,像這樣的想法,父子之間不存在,這是外人之間。子女他要靠父母,心念一動不就行了嗎?不是很自然、很親切嗎?在那裡做樣子,磕了多少大頭,出汗,卻不了解佛的慈悲,那都是表面做樣子。

所以,我這裡講的意思是,我們靠佛,要從心裡發出來。如果外表做得很虔誠,「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這有自力的嫌疑,也跟阿彌陀佛有所不親。

當然,不是說就不磕頭,這個也要正確理解。

有很多人,每天很虔誠地磕頭拜佛,他內心總有一個想法:「我這麼虔誠,都念佛拜佛多少年了,怎麼好像不靈呢?我往生成嗎?」這很顯然就不對勁了。他如果真心向佛,一念歸命就知道:我往生是定了的事,阿彌陀佛早就發了願,成就了。

他當然也會去拜佛,但不會有這種「你看我每天這麼虔誠……」,這是一種諂媚,是疑惑心的作用,所以不能叫作真心向佛者。


推薦閱讀:

佛教是否使用「這不是真正的佛教」的邏輯,是否有真正的佛教?
重生和涅槃----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八節/共十三節
阿庫婭文集 打坐與念佛2:上師 支線攻略V0.1
請問讀大藏經前須作哪些準備工作?閱讀時注意什麼?
宏圓法師:一心專念,決定往生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教文化 | 漢傳佛教 | 佛教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