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該如何解釋清靜經?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對於這句話應該怎麼解釋?通俗點該怎麼說?

關於清靜經有什麼具體的解釋嗎?


真常要應物,應物而不迷,不迷性自住。

道家講和光同塵,學道的人如同世俗人一樣生活在世俗之中,以此來磨練心性。

如常人一樣去應對事物,而又能不迷,又能平靜。

如此才能常靜,而不是在寂靜的山上能靜,在嘈雜的世俗就靜不下心了。

如此清靜,就能漸入真道。

這方面,練氣銘描寫得就不錯。

夫學道之人,入有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綠萬境,取捨無常,忌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註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從此已後,處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換一下思路,將這四句的前兩句加進來,你會不會覺得要容易理解的多呢?比如說: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個人認為全句的重點不是靜,而是性。在清靜經中,真靜是得性必要手段。那麼性要怎麼說呢?

引用一下百度的說文解字。

性無外乎三種意思:1、心;2、生;3、性。

而這裡的性,我認為應該看做是第一種解釋,也就是心的意思。中華語言博大精深,我就不更加深入的展開了,你只要知道,這個心,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

舉兩個例子吧。

孟子:「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荀子:「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上面兩位大家話中的性,我認為與經中的性意思一致。


(以下內容,可能會引起修真人群不適,請自動屏蔽,拒絕謾罵,和諧網路環境!)

結合全文來看,題主所提問的部分,我認為是此本經書中真正作者自我思想的部分,《清靜經》全文分三節,上下兩節分別是《老子》道經與德經的總結,而中間篇節,才是清靜經本身所要表達的內容。

至於後面仙人葛翁等三人的批註,我一向認為,除了修真的人會視為珍寶外,其他人一定會棄如敝帚。畢竟在經文中就已經很明確的說了:「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另一部經典《老子》(道德經),在《老子》中,作者所闡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行動基礎在於道的自我運行,但卻並沒有說明,什麼是無為,什麼樣的狀態才是無為的狀態。

在清靜經中,似乎給出了答案,悟道的過程,其實是得性的過程,得性後,由性驅使的一切,便是真正的無為,所以道之於宇宙,性之於人。宇宙的道便是人的性。

這樣理解的話,這個「強之謂道」的事物就很厲害了。在之前的例子中,不難看出,孟子與荀子等諸多大家都將性視為先天之物,無法後天改變。而在清靜經中,卻說性是可以通過悟道來塑造的。這說明,在道家眼裡,性與道一樣,都是混沌一片,所謂的「真、善、美」是由「假、惡、丑」這種辯證關係襯托出來的,那麼,善惡真的重要嗎?

善惡的有,融入道中即是無。人之善惡,表現出來即是有,深藏不露即是無。這種道家追求的有無的境界,其實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做,只不過完成的層次與質量有很大差異罷了。

當然,道家還是推崇「真、善、美」的,不然《老子》也不會專門著德經這種行為規範了。


真常應物,是說修真不能怕干擾而避事避物,兩耳不聞身外事是不對的。真常得性,是說雖常應物,但不迷失本心,不執於物。這樣常應常靜,常清靜也。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真常應物:比如一面鏡子,你站在它前面的時候,它照出你的影子,你離開了,它恢復原來的畫面。

真常得性:你在陽光下照鏡子它很亮,你在小黑屋裡照鏡子它很暗,但它都能成像,不因外界的改變而改變它成像的特性。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鏡子不管你怎麼照,怎麼擺弄,它成像的本質不變,你用它照什麼就照什麼。

再說個例子,結合上面的鏡子應物理解:

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天空很亮,太陽落山了天空很暗,天空的亮暗雖然跟著太陽的升降而改變,但天空本身是不變的。


我覺得,清靜經本身,不需要解釋。。。就好像經里說的,真常之道,悟者自得。。。要是覺得悟這個字太玄,可以參考經里的另外一句,吾得真道者,曾誦此經萬遍。。。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念力和定力?
怎樣修心去妄念?
閑話《道德經》(四)玄之又玄
林shi《道德經》第九章

TAG: | 道家 | 全真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