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悲是修行的方法,還是修行的結果?如何理解慈悲的含義?


慈悲是因為你覺得眾生苦,所以願意對他好。

你得證得了那個不苦,才能驀然回首,眾生卻在五毒無明處。

自己證得了解脫,回過頭看眾生不解脫,這時候生起的慈悲心是真實的……

否則,無非就是一攬子的妄想和妄念而已……

慈悲這個詞兒屬於登地後的菩薩,但是很多凡夫都覺得和自己的好心善心是一碼事兒。

自欺欺人,自欺欺人……


慈悲是就是緣於他人的苦而產生的一種悲憫。

對於初果之前的凡夫而言,由於並不能認知到苦的本質,所以慈悲的作用極其有限。比如,你看到外邊一個要飯的,認為他的這種生活非常苦,然後緣於此而對其產生慈悲。不過如果這個要飯的某天飛黃騰達、扶搖直上,你可能會認為他不苦了,於是這種慈悲也就消失了。

然而對於初果以上的聖者而言,由於體證了四聖諦,知道世間的本質就是苦不斷集起的過程;如果這位聖者樂意,當他以四聖諦的視角觀察世間無明眾生,這時候,貧富、善惡、苦樂等等一切世間的標準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眾生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苦滅之道的緣故,無論表象如何,最終必然會有苦的形成。基於了知四聖諦而形成的慈悲,只會隨著這位聖者無餘涅槃而消失。

所以慈悲是成就初果以後的一個附帶結果。


然而,慈悲也是聖者修行的一個非常,非常,非常不錯的方法。當初果體證了四聖諦,有了基於四聖諦的慈悲心,這位聖者可以在前期當嗔心形成的時候引發慈悲心來對抗惡意尋和加害尋——這個方法非常,非常,非常的有效,立竿見影。

當嗔心形成的時候發起慈悲心,本質上是在修行慈悲想。比如當一個人侵犯了你,如果你沒有練習過慈悲想,很可能你會給這個人打上一個「傻吊」的標籤,然後基於這個想而形成惡意尋和加害尋,因此產生身、口、意的惡行;而慈悲想的修行,則是把「傻吊」的標籤換成「苦在不斷形成」,這樣,基於這個想,就不會有惡意尋和加害尋的形成,避免了身、口、意惡行的形成。

如果當初果聖者不斷的作意慈悲想,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某一個時刻慈悲心會完全替代嗔心。也就是說,並不需要一個嗔心作為慈悲心升起的緣,而是面對世間無明眾生直接形成慈悲想。由於基於四聖諦的慈悲心是伴隨著聖者無餘涅槃而消失,所以這位聖者將永遠不再會有嗔心的形成。這意味著這位初果聖者,成就了二果或者三果。


慈悲心是由於四聖諦而建立,所以在慈悲心形成的當下,必然伴隨著正念的建立——因為慈悲心的形成本身就意味著對四聖諦的作意。

然而,就算初果聖者一直不以四聖諦的視角觀察世間無明眾生,一直都不引發慈悲心,那麼他也可以對正念、正見、正定的修習而從嗔心中解脫。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慈悲心是修行的催化劑:慈悲心是體證四聖諦後的附帶產物,並不直接導致智慧,但修習慈悲心可以非常,非常,非常顯著的增加正念和正定的修行速度。所以儘管慈悲心不是必須的,但是強烈推薦修行者能夠在慈悲心上投入精力。


慈悲的含義是「如實」,即是方法,也是結果,更是究竟。

所謂方法:於一切有情不相侵凌,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自然長養悲心,凈因增長。

所謂結果:知緣起。

明了世間諸相皆剎那生滅,以剎那生滅的感官(根)去感知剎那生滅的事物(塵),進而形成對世界的認知(識),真實嗎?

世間任何一物一事的成就均需要無數因緣條件的集起,絕無可獨立存在之事物,而呈現出果相時,是不是同時也意味著因緣集起?而此集起與呈現亦為剎那生滅,那因起果起,果滅因滅,因即果果即因,時間呢?

而此瞬起瞬滅的片段又是誰在感知?誰在思唯?如果是記憶相續,那多一點記憶的我與前刻少一點記憶的我,是同樣的我?是記憶相續還是當下之我構設出前刻之我?我呢?

您以為的您以為就真的是以為。

無實無我亦無他她它,世間諸有無非幻有,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源出無明,以妄作真,互食互愛互緣,輪迴遞轉無窮,自他不二,實為一體,因因緣緣,了無盡頭,還不慈悲嗎?

所以說每一位契入正信的大乘佛弟子都必然也必須是慈悲的。

或者說慈悲就是真實就是「我」,如果真有個我的話。

究竟:諸佛菩薩的境界:無緣同慈,同體大悲。

不懂,也闡述不了,不說了。

其實連結果也闡述不是太清,只是模糊感覺,您將就著看,參考!


有個四無量心中的一個,就是慈心。也叫愛心。基督教 是用這個發愛心,來替代一切雜亂心。

人越接近本質,越沒有好惡判斷。一切都如同流過的電影片段。本心如如不動。

在禪修經過中,隨著練習深入,慾望減少,雜念減少,觀念全部打破消失。框架消失。

好像只有覺在那裡,一切流過的信息都從眼前過去。

習氣減少。

這個時期,有人跟你發生衝突,心會變的柔軟。表現在別人眼裡就是慈悲。

在自己的感覺上,就是看到了他人因為情緒和慾望而糾纏在一起,不願意去趟渾水。

看著他人陷入這些慾望引發的糾纏中,感覺很憐憫。看著陷入觀念的框架里,自認為如何如何,感覺如同看著嬰兒學會了罵人。感嘆,人,真是無知無畏。

所以,慈悲是一種表現。是狀態。是修行所帶出來的外觀。


慈悲是自性流露,是自然而然的心行,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體現。這個善非後世之善惡的善,而是一種本能。


推薦閱讀:

如果按佛教講人死後是會去輪迴的,可是人們每年的祭祖豈不是下世的人知不道了,也就是說只是寄託自己的哀思?
如何勸說信凈空法師的好友?
想讓長輩念佛,該怎麼努力?
參加菩提書院的三級修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地藏經描述地獄為何會用類似赤燒銅柱,飛刀,流火這些物質上的描述。死後墮入地獄也有物理上的存在? ?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