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黨政治的產生和變化

2004-08-10 11:42目前,全世界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只有二十幾個國家由於種種原因不允許政黨存在(如實行君主制的海灣國家、梵蒂岡等)。世界各國儘管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不同,但絕大多數國家的政治運作都是通過政黨來實施的,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普遍形式。現代政黨政治的產生從17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最早出現的托利黨和輝格黨(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前身)算起,政黨已經存在300多年了。19世紀30年代,以美國民主黨和國民共和黨的成立為標誌,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政治,到現在也有170多年的歷史。政黨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所謂「君權神授」的封建專制社會裡,國家權力被有意無意地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任何挑戰君權的政治活動都被看成是大逆不道,當然也就不存在政黨政治。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思想。他們認為,國家權力不過是人們為了組成社會,讓渡出自己的部分權力所構成的公共權力。人們可以把這些權力授予公共機關來行使,也可以在認為必要的時候收回它們。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就是爭奪公共權力的行使權,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這種鬥爭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越來越採取組織化的形式。於是,就產生了政黨。後來,工人階級由自在的階級成長為自為的階級,逐步認識到了自己的階級利益,也採取組織化的形式,建立了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黨,來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因此,政黨是政治發展的產物,是進行鬥爭的組織。政黨具有不同的類型。政黨是不同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的代表。世界上政黨千姿百態。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現有各類政黨5000多個。這些政黨有的擁有幾千萬名成員,有的只有幾百名成員;有的長期執政,有的根本不可能問津執政地位;有的組織嚴密,有的結構鬆散;有的是明確的政治組織,有的卻類似於某種利益團體。學術界一般根據政黨的階級屬性及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把政黨分為三大類:資產階級政黨、工人階級政黨和民族民主主義政黨。這是近現代以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相繼走上歷史舞台,亞非拉民族日益覺醒的產物。近30年來,隨著新社會運動的蓬勃興起,綠黨等新型政黨也逐漸成為一些國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冷戰結束以後,以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意識形態為背景的政黨,也在一些國家趨於活躍。各種類型的政黨,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之下,以不同的方式作用於國家政治生活。執政是政黨從事政治活動的最高形式。政黨通過從事各種政治活動,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目的。大多數政黨都把謀求和維持執政地位,使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作為主要的政治追求。任何政黨執政都必須履行一定的公共職能,都有對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對外代表整個國家利益的責任。但由於各國的社會制度不同,政黨的階級屬性不同,各類執政黨執政活動的本質是不一樣的。資產階級政黨執政,不管採取哪種執政方式,從根本上講,都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工人階級政黨執政,則是為了維護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由於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共產黨一黨執政或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執政黨對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負有更加重大的責任,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當代政黨執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最近二三十年來,政黨執政的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深刻地影響了政黨政治的運作方式及其影響力。面對執政環境的深刻變化,各國執政黨紛紛更新執政理念,充實執政內容,改進執政方式。首先,社會階級階層關係新變化和社會信息化對政黨政治產生深遠影響。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新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中傳統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規模逐漸縮小,而數量龐大、形式多樣、分界模糊的各種新中間階層加速發展,社會結構由所謂「啞鈴型」社會向「橄欖球型」社會轉變。社會階級階層關係日益複雜,深刻地影響了政黨的活動方式,政黨的階級代表性也隨之呈現出多樣化、間接化、隱蔽化的特徵。執政黨既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基本群眾,又要儘可能廣泛地顧及其他社會階層的利益、願望和要求,尋求不同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共同點。由於經濟全球化特別是全球產業結構調整,這種階級階層關係變化在發展中國家也陸續出現,並對政黨政治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和大眾媒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民眾了解政治、表達願望、提出要求、行使權利都比以往更加便捷。這一方面有利於擴大執政黨與民眾的溝通,更好地發揮執政黨的教育、宣傳和組織功能;另一方面又增強了民眾相對於執政黨的獨立性,許多過去只能通過執政黨及其各級組織來做的事情,現在可以選擇媒體的途徑來做,從而降低了執政黨的影響力。面對這種情況,如何繼續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和社會動員力,有效地解決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政黨政治疏遠的問題,目前成為各類執政黨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其次,公共行政管理模式變革也給執政活動提出新的要求。西方國家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科層制模式。科層制也稱官僚制,是一種分級、分部門、分職責的組織管理制度。這種科層制模式在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管理中長期處於主導地位,成為保證社會有序發展的重要工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弊端開始出現。比如,官僚機構臃腫,行政成本過高;效率低下,對市場信號和公眾要求反應緩慢;公職機構和人員思想僵化,責任心下降,創造力缺乏,等等。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水平,近20年來,一種被稱作「新公共管理」的浪潮從歐美國家向全世界擴展。傳統公共行政管理採取的是一種固定的、程序化的「統治」和「管理」,新公共管理所強調的則是一種靈活的、多樣化的「治理」。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行政管理模式,它的主體是多元的,它強調民眾的積极參与,而不只是充當消極的被管理者。在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中,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惟一主體,管理職能在既定的層級體系中貫徹實現,政黨一旦執政,便大權獨攬,令行禁止。隨著治理的推廣,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如社會團體、利益團體、壓力團體等,都成為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一部分,執政黨如何在這種新的力量對比中發揮主導作用,回應民眾要求,協調社會力量,不斷面臨新的考驗,需要在黨的角色定位、執政方式以及黨與民眾的關係等方面進行新的思考,採取新的舉措。再次,世界政治局勢和政黨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蘇聯和東歐國家執政的共產黨紛紛喪失政權。此外,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長期執政的黨也接二連三地丟掉政權。這些相繼失去政權的大黨老黨,有的是在競爭性政黨體制下失去執政地位的,有的則是在非競爭性政黨體制下垮台的。它們儘管性質不同,執政環境迥異,在其興衰成敗的歷史軌跡中是不是存在一些共性的東西呢?各國執政黨都在深入思考這個問題。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加緊實施和平演變戰略,加大了對現存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打壓、遏制的力度。特別是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遺餘力地向全世界推行它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肆意進行文化侵略和意識形態滲透。在巨大的壓力甚至直接的武力干涉下,一些國家的政府被推翻了,社會被搞亂了,領土被肢解了,執政黨分崩離析。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執政黨執政能力的強弱,對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成稿:2004-08-10作者:黃宗良
推薦閱讀:

現代繪畫藝術欣賞(圖片1)
現代漢語語法簡表
現代中東史
專家說霍去病等有歷史局限性不值得現代青少年學習,應該怎麼駁專家的話?
為什麼現代儀器、解剖找不到中醫、氣功中的奇經八脈、十二經脈?

TAG:政治 | 現代 | 變化 | 黨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