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

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及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 (1)上 古時期;神話傳說

(2)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 漢時期:辭賦樂府民歌 歷史散文(4)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駢文等

(5)唐 代 時 期:詩 (6)宋代時期:詞 (7)元代時期:曲 (8)明清時期:小說第一編 先秦文學 ——原始神話與中國文學的起源

一、原始神話

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在生產勞動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的遠祖不僅改造了自然界的面貌,也促進了自身的進步,發展了思維,產生了語文,當音樂、美術等藝術逐漸同生產脫離而走向獨立時,與之密切相關的語言藝術——文學也同時產生了。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與知識水平的低下,人們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產生了神秘感,形成了對自然神的信仰,把自然力神化並藉助想像企圖解說它、征服它、支配它,從而產生了神話。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羿射九日等神話故事。這些故事都有現實生活做基礎,是客觀現實和生活的反映。如羿射九日之所以產生,大概是遠古時代發生過多次旱災,人民群眾渡過這些災難後,久而久之,幻想出一個善射的神弓手后羿,射去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以減輕旱災的威脅。

原始神話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寶貴遺產,它通過美麗的故事,奇特、豐富的幻想,表現了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創作有積極的影響。

小結:

(1)所謂神話,是上古時代的人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所幻想出來的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敘的集體口頭創作。(2)上古神話的主要內容有: A、解釋自然現象的: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盤古開天B、反映人類同自然鬥爭的: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精衛填海C、反映社會鬥爭的:黃帝戰蚩尤(3)記載上古神話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經》、《莊子》等. 二、詩歌源頭

詩歌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是一種口頭創作。比較原始的詩歌被後人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很少。《詩經》三百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周初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類、風是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區的音樂;頌是宗廟祭祀的音樂歌詞。《詩經》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面貌和階級鬥爭的實際情況。

《詩經》的藝術成就:

1.「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中帶本質性的社會問題,使詩歌創作成為一幅幅社會生活的圖畫。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鋪陳直敘,對事物作直接的陳述或描寫。「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對事物作形象描寫。「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起,先用別的事物發端,引出所要歌詠的事物。3.重章疊句、迴環復沓的結構形式;四言句式。4.重言疊字、雙聲疊韻、隔句押韻,富於音韻聲情之美。《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對後世詩歌,乃至整個古代文學的發展有著極為巨大的影響。繼《詩經》之後,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出異彩的是《楚辭》。楚辭是楚國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並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來的新詩體。它打破了《詩經》四言詩的格調,代之以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著名的楚辭詩人有屈原、宋玉、景差等。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出身於戰國時楚國的貴族家庭,處在楚國由於強盛走向衰敗時期,曾任楚三閭大夫,為楚懷王左徒。他忠君愛國,主張聯齊抗秦,為人讒毀,先後被懷王、頃襄王放逐江南。他在長期的流亡中憂國憂民,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抒發憂憤的感情,後投汩羅江而死。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招魂》等,其中以《離騷》是為著名。「離騷」,離憂,遭遇憂患。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屈原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提出了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代表了戰國後期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詩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屈原是第一個以詩歌創作為主的真正詩人。從他開始,中國古代詩歌開創了自集體創作到個人創作的新時代;其次,屈原把民間文學和文人創作統一起來,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創作道路;其三,屈原創作了楚辭體,並創作了大量不朽之作。其四,屈原開創了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創作傳統。最後,屈原對比興手法的創作性運用,形成了以香草美人為寄託的新的藝術手法。《離騷》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的浪漫主義基礎。我國詩歌史上有「風騷」並稱。「風」指《詩經》國風,「騷」指《離騷》,二者又代表了文學。我國第二部詩歌總集——《楚辭》

(1)「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首的楚國人在本國民歌基礎上創造的一種新的詩體。

(2)《楚辭》是漢人劉向將楚國屈原、宋玉以及漢代的東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詩歌編為一個集子。它是繼《詩經》之後的又一部詩歌總集,有詩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絕大多數。 三、先秦歷史散文

我國散文起源於史官的記言、詞,甲骨文中已有完整的敘事記言,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散文完篇。春秋戰國時,散文發展日趨繁榮,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散文。歷史散文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諸子散文則以孟、庄、荀、韓四家文學價值最高。《孟子》長於論辯,說理透晰;《莊子》汪洋肆意,想像豐富;《荀子》明晰簡練,並採用民歌形式,影響後來賦的創作;《韓非子》文筆犀利,善用淺近的寓言說理。

(1)《尚書》:上古之書,記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詳。今存。

(2)《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內容從魯隱公到魯哀公共240多年的歷史。孔子編訂。記事簡單,類似現在的新聞標題。(3)《左傳》: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為春秋做傳的,記事比《春秋》多13年,春秋時期的編年史,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故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左傳》長於敘事,注意「原始察終」;善於抓住個性特點描寫戰爭,戰爭描寫成就很大;人物描寫達到一定高度;語言藝術。(4)《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記載西周末到春秋末五百餘年周、魯等八國的歷史片斷。記言為主,對事件過程一般不展開,相傳為左丘明作。(5)《國策》:又名《戰國策》,是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國別體史書,共12策33篇。戰國後期國別體史書,西漢劉向編輯。專門記錄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的遊說活動和他們的策謀。人物刻畫從外形特徵到內心世界,善在激烈衝突和戲劇性情節中展現人物,較以前的歷史散文有突破;說辭內容豐富,善假寓言。(6)名句: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滿招損,謙受益|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亡羊補牢,猶為遲也四、先秦諸子散文

1、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為代表,語錄體或簡短論文。

(1)《老子》:即《道德經》,道家經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無為)81章。老子,名耳,字伯陽,道家創始人 。(2)《論語》:儒家經典。孔子弟子編纂。反映孔子思想(禮治),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儒家創始人。通行的注本為宋代朱熹《論語集注》。孔子的「仁」「義」及重視個人修養的觀點。平實簡約而思想深邃的語言。(3)《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愛),53篇。墨子,名翟,魯國人,墨家創始人。《墨子》,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文字淺顯,質樸無華,善假具體事例說理,邏輯性強,論證嚴密,為戰國時大量論辯文打下基礎,是中國古代哲理散文發展史的里程碑。(《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2、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體或論辯文與專題論

(4)《孟子》:儒家經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人,儒家重要人物。與《論語》、《大學》、《中庸》並稱「四書」,儒家經典之一。較《論語》有發展,可說是章向篇的過渡,語錄體向對話體發展。氣勢雄偉,感情激烈,論辯中善施機巧,說理善假寓言、比喻。通行的注本為宋代朱熹《孟子集注》(5)《莊子》:即《南華經》,道家經典,反映莊子思想(清凈無為),33篇。莊子,名周,宋國人,道家學派重要人物。脫離語錄體,由對話式論辯發展為專題論文。汪洋恣肆的行文藝術:善於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來說明抽象的哲理;常以極度誇張的筆法,非常奇特的構思進行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寫,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語彙豐富,造語奇特,文辭富麗。代表作《逍遙遊》。

3、戰國後期,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宏篇鉅制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體制

(6)《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義),32篇。荀子,名況,後人尊稱「荀卿」,趙人,儒家最後的代表人物。子及其門人的論文集,皆為長篇專題論文,代表《勸學》(7)《韓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韓非著,反映韓非思想(法治),55篇。韓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韓非的政論文集,結構嚴密,條理分明;議論透徹,切中要害;辭鋒犀利,語氣嚴峻;善假比喻、寓言。注本為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8)《孫子》:即《孫子兵法》,孫子著。我國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13篇。孫子,名武,字長卿,齊國人,我國古代軍事家。(9)《呂覽》:即《呂氏春秋》,雜家代表著作。呂不韋集門人編寫,160篇。呂不韋,韓國商人,曾為秦的相國。 (10)名句 :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可忍,孰不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第二編兩漢文學秦代歷時短促,現在能看到的僅僅是秦始皇巡行各地時,李斯(李斯《上書秦王》(《諫逐客書》)等人撰寫的刻在山石之上的歌功頌德的文字,多為四言韻文,間雜以不規則的長短句,對後世的碑誌文有一定的影響。

西漢文學繁榮,主要成果是賦、散文的樂府詩。最著名的賦家是楊雄。

一、漢賦

「賦」,原是《詩經》表現手法之一,漢代成為一種新文體。「不歌而誦謂之賦」,韻文和散文的結合體,鋪敘是它重要的寫作特點。它形成、發展於漢代,並在漢代成熟並達到鼎盛,故曰堪稱漢代文學標誌的新文體。漢賦發展的三個階段及主要作家。

形成期(漢初---漢武帝)多為書寫悲憤之情的「騷體賦」,有賈誼《吊屈原賦》, 枚乘《七發》等。

全盛期(漢武帝---順帝)多為歌功頌德的長篇「大賦」,有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和楊雄的《甘泉賦》等。

轉變期(漢順帝---漢末)多為篇幅較小的抒情「小賦」,有張衡《二京賦》,蔡邕《述行賦》等。 「漢賦四大家」是:楊雄、司馬相如、班固、張衡。

二、西漢的散文

1、政論散文:政略家的策論,重在解決當時的社會政治問題。

它也不亞於韻文,賈誼的《過秦論》、《陳治安策》,晁錯的《論貴粟疏》,劉向的《說苑》等,都是西漢的散文名篇。東漢以後,政論文成就不如西漢,較重要作家作品有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仲長統《昌言》等。

2、史記散文

(1)司馬遷的《史記》,為開創我國傳記文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第一部通史: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間,縱貫三千年。《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魯迅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影響《史記》創作的幾個因素:

1)史官家庭的熏陶,太史令的便利,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和史料基礎;

2)三次遠遊,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收集了許多民間史料;

3)「李陵之禍」使其認識到武帝的橫暴、法吏的殘忍和上層社會的冷酷,增加了思想的進步性和傾向性。

攻讀、遊歷、遺命、蒙辱,這種特殊的生活遭際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馬遷的史才、史德、史膽、史識,使他具備了完成偉大歷史巨著的主客觀條件,創造出了充滿生機、活力、浪漫精神和鬥爭精神的千古不朽的傑作。

《史記》的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藝術表現:①善序事理:採用「互見法」,以人系事,注重敘事方法,講究結構藝術。②善寫人物:善抓住人物性格特徵,或在矛盾衝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同時傾注了強烈感情,使人物描寫具有濃厚抒情性,增強作品感人力量。③個性化語言:通俗簡練,明白曉暢,富於感情(2)班固,字孟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記後傳〉。班固曾被污入獄,其弟班超替其力辯,出獄後任蘭台史令,奉詔寫史,歷經二十餘年,完成《漢書》。沿襲《史記》,改《書》為《志》,去《世家》併入《傳》,成《紀》12篇、《表》8篇、《志》10篇、《傳》70篇四大部分100篇,主要記載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即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成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史學地位:史料保存豐富完整,對《史記》作出有益校正和補充。文學價值:工整嚴謹,別具風格,與《史記》形成一「密」一「疏」兩種風格。《蘇武傳》蘇武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對話描寫、細節描寫的運用,塑造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利祿不可誘,饑寒不能摧,私情不能移的愛國者形象。

《漢書》故事:《請殺張禹》朱雲不畏權貴的勇氣和正直的品格。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萬年教子》對諂媚攀附的諷刺批評。含蓄而又尖銳的筆法。三、樂府與文人五言詩

「樂府」本為掌管音樂的機構,始設於秦,到了漢武帝時,為了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的需要,開始大規模採集各地民歌,這些民歌經過加工配樂、後來就稱為樂府詩,乃至稱為「樂府」。

漢代樂府機關所采編演唱的詩,漢人稱「歌詩」,魏晉六朝始稱「樂府」或「樂府詩」,多為民歌,也有文人參與創作。後世文人多有仿作,也稱「樂府詩」。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樂府歌辭總集,漢樂府民歌多輯在《相和歌辭》、《鼓吹曲辭》和《雜曲歌辭》中。

漢樂府描述真景實況,抒發真情實感;反映社會現實,暴露社會矛盾。這一創作精神,班固歸結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創作精神。它上承《詩經》,下接「建安文學」直至唐杜甫的「新題樂府」,而中唐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則明確從理論上豎起繼承漢樂府創作精神的大旗。現存漢樂府民歌大多是東漢作品,它們廣泛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蒼茫而悲涼,控拆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學生災難。其他名篇還有《上邪》、《陌上桑》、《東門行》、《病婦行》等。東漢未年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的最高成就,也是我國詩歌史上不朽的名篇。

東漢時期還出現了文人模仿樂府形式創作的五言詩。無名氏《古詩十九首》就是東漢文人五言詩的成熟作品。南朝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

樂府詩以敘事為主,縱使抒情之作,也帶敘事性。而古詩十九首以抒情為中心,其敘事寫景皆為抒情,常借景抒情、以情融事,甚至直接抒情。大量運用比興手法和疊字。代表作《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

從東漢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楊堅滅陳(589),共393年的文學發展歷史。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的時期。由於儒家獨尊地位的動手,思想有了新的解放,社會的大變動、統治階級的倡導,以及北方民族參與中原事務,無不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詩歌最有成就:建安詩歌和陶淵明田園詩

建安——正始——太康——永嘉——陶淵明——南朝文人詩(謝靈運與山水詩、鮑照與五七言樂府詩、謝脁與「永明體」、蕭剛與「宮體詩」)——庾信與北朝詩——南北朝樂府民歌

(2)駢文盛極一時

散文受辭賦的影響,出現駢儷化傾向,形成了一種講究辭藻、對偶、用典、聲律的駢體文。

(3)散文顯得消沉、小說正在萌芽

這時的小說還不是「有意為小說」,但已初具規模,為後世小說和戲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志怪小說的代表是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的代表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4)文藝理論的興盛和文學批評正在發展

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蕭統《文選》等。

一、魏晉南北朝詩歌

(一)建安詩歌

(1)「文學的自覺」是本時期文學的最主要的特徵。

(2)特點:「建安風骨」

建安詩歌繼承並發揚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比較廣闊而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動亂社會,表現了作家積極奮發的進取精神,呈現出情辭慷慨,清新剛健的風格特徵。史稱「建安風骨」。

(3)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

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傑)

孔融、陳琳、王粲(七子之冠冕)、徐幹、阮瑀、應陽、劉楨

蔡琰(建安唯一的女詩人)

(4)曹操:

《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其里。」

(5)曹丕:代表作《燕歌行》——這是現存文人詩中最早的完整而純粹的七言詩。

(6)曹植:《野田黃雀行》第一句「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創作: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多寫鄴城安逸的生活和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有奮發進取的精神。情調樂觀開朗。如《白馬篇》

後期——多寫個人受壓抑的不幸遭遇,表現反迫害、求自由的憤懣之情。多用比興,隱晦曲折。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

藝術成就:鍾嶸:陳思為建安之傑。「骨氣奇高,辭采華茂」。

①是第一個大力寫五言詩的人,變樂府的五言敘事為五言抒情,使五言詩進一步走向成熟。

②骨氣奇高,悲涼慷慨。

③辭采華茂,語言精鍊。善於對偶和鍊字。

④工於起調,善為警句。運用比喻、誇張、象徵、襯托等手法。

小結:建安時期文學的基本特點是,真實地反映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的情感,在藝術精神上繼承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式上亦帶有鮮明的民歌風調。作品內容充實,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

(二)正始至永嘉詩歌

1、正始詩歌:

七賢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學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①阮籍:

創作:八十二首《詠懷詩》(一生創作的總題目)

藝術:「歸趣難求」(李善)、「難以情測」(鍾嶸)。

②左思:陸機和潘岳代表了太康詩壇文學的主要傾向(形式主義);

左思是太康詩壇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左思風力」之稱。《詠史》八首是代表作。

③名為詠史,實為詠懷;運用比喻,形象貼切;借歷史事實以古證今,對比鮮明;筆力矯健,氣勢昂揚。

小結:左思的詠史詩主要寫寒士的不平與抗爭,其詩多引史實,不再是「就史(事)敘史(事)」。而是借古諷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懷。名為詠史,實為詠懷。開創了詠史詩借詠史以詠懷的新傳統。

2、永嘉詩歌

此時所盛行的詩風,以遁世思想為主要創作靈感來源。加之正始年間的談玄之風,永嘉時期的文人也盛行玄風,雖說是正始玄風的恢復,但是放誕之說減少,名理之辨卻增多。究其原因,佛教教義的影響不可說不深,也因為佛理的滲入,也導致此時詩風也散發出濃濃的禪味。既是亂世的作品,文人對於詞藻的雕飾就沒有那麼講究,也就是說永嘉詩歌比較清淡寡味,但也有優秀的作者不被此風影響,如郭璞述及神仙、黃、老時,就能跳脫感傷、遁世之情,比較能發乎實際。另外劉琨的詩歌充滿家國離亂的悲痛,處處可看到力挽狂瀾的佳作。代表作家:

劉琨:「聞雞起舞」,《扶風歌》是愛國主義詩篇。

郭璞:代表作《遊仙詩》

(三)南北朝詩歌

1、謝靈運與山水詩

(1)第一個用全力來描繪壯麗河山的詩人

(2)謝靈運 ―― 「大謝」

(3)代表作:《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詩歌寫了景物變換,時序更易,感物懷舊,表達了作者被權貴排斥外放永嘉,心情不安、進退兩難和不得志的感傷情緒。

(4)風格特徵:①生動逼真的景物刻劃;②雕琢堆砌,晦澀板重;③沒有徹底擺脫玄言詩的消極情調。

2、鮑照與雜言樂府詩

(1)創作: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

詩歌主調——抒發貧賤者的悲憤。

(2)代表作:《擬行路難》十八首

3、謝脁與「永明體」

隨關江南的開發和世家大族田園別墅的經營,南朝文人大多熱衷於以描寫景物風光為特色的山水詩。晉宋之際的謝靈運和南齊的謝胱皆為山水詩人代表,全稱「大小謝」。另一位詩人鮑照,則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精神,形成豪邁強勁風格。他重視七言詩的創作,對七言詩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1)字玄暉,謝靈運的同族晚輩,人稱「小謝」。曾任宣城太守,後世又稱「謝宣城」。

(2)代表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3)《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

(4)「永明體」:南齊永明年間(483-493),沈約等人把聲律學運用於詩歌創作,提出「四聲八病」說,創造了「永明體」,推動了詩歌向格律化發展。

中國文人詩歌發展到齊(永明年間)梁時期,出現了講求聲律的新體詩,即永明體。其特點是平仄協調,音韻鏗鏘,對仗工整,辭彩華麗,篇幅短小。它是唐代律詩的先河,反映了詩歌從比較自由的古體向講求格律的近體詩發展的趨勢。代表作家有沈約、謝脁等「竟陵八友」。

周顒發現漢字「四聲」 (平、上、去、入);

沈約等把四聲運用到詩歌創作,提出「四聲八病」說(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4、蕭綱與「宮體詩」

(1)時間:齊梁

(2)「宮體詩」:以描寫女性的姿態容貌為對象,以雕藻綺靡的形式寄寓放蕩內容的宮廷詩歌。

《梁書·梁簡文帝紀》:「餘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傷於輕靡,時號宮體。」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來自社會下層,留戀、學習市井之風。南朝樂府機構曾採集大量民歌配樂演唱,滿足統治者縱情聲色的需要。統治者及宮廷文人也有潤色或擬作新聲歌曲的習慣。這樣南朝民歌便從市井進入了宮廷,形成「宮體詩」。

代表詩人:庾肩吾、徐摛、徐陵、庾信等。故宮體詩又稱徐庾體

5、庾信與北朝詩

(1)「北朝三才」:溫子升、邢邵、魏收。

(2)庾信:他的後期詩歌達到了「窮南北之勝」的高度。

後期:代表作《擬詠懷詩》二十七首。

6、南北朝樂府民歌

(1)南朝民歌

①分類:「清商曲辭」中的「吳聲歌」、「西曲歌」和「神弦歌」。

②產生地域:長江中下游及漢水兩岸商業發達的城市。「都市之歌」

③內容:大多數是情歌,約佔90%。「戀愛之歌」

④作者:多為歌女、商人婦等青年女子。「女兒之歌」

⑤形式:五言四句居多。「小型之歌」

藝術:體制——詩體小巧

抒情手段——善於抓住人物情感的微妙變化

表現手法——比喻、誇張、雙關、隱語

語言風格——清新自然、含蓄委婉

⑥代表作品:《西洲曲》《子夜歌》《子夜四時歌》《華山畿》

(2)南北朝樂府民歌的異同:

民歌也是這一時期文學中的瑰寶。兩晉南北來,黃河和長江流域均傳誦有大量民歌,反映南北不同社會風貌和情調。南方民歌以《吳聲歌》和《西曲歌》為主,內容多為情歌,纏綿委婉,一般是五言四句,對唐代五言絕句有直接影響。北方民歌則以《鼓角橫吹曲》為主,雄壯豪放,尚武之風濃烈,多為戰歌、牧歌,如《敕勒川》等。成就最高的是千百年傳誦不絕的《木蘭辭》。

同:形式短小的抒情詩。

異:風格南朝樂府(含蓄委婉)北朝樂府(悲涼慷慨)

(四)陶淵明詩歌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中國東晉時代最傑出的詩人。

1、陶淵明作品的思想內容

(1)表現對剝削和壓迫的不滿與反抗,以及自己的氣節和守志不阿的耿介性格。

《飲酒》《雜詩》《讀山海經》《詠貧士》《詠荊軻》《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

(2)對田園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歸園田居》《飲酒》《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和郭主簿》《移居》

(3)對理想生活的嚮往。《桃花源詩並記》

2、詩歌:一類是田園詩,一類是詠懷、詠史詩。

田園詩的內容:

(1)描寫恬美靜穆的田園風光,抒發詩人閑適自得的心情。

《歸園田居》其一、《飲酒》其五等

(2)歌詠農業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

《歸園田居》其二其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3)反映了農村的凋蔽和村民生活的貧困。

《歸園田居》其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4)表現了詩人美好的社會理想。《桃花源詩》

詠懷、詠史詩:《雜詩》、《讀山海經》、《詠荊軻》、《詠貧士》等

明顯繼承了阮籍、左思詩歌的傳統,又有陶氏自己的特點,多圍繞仕與隱的矛盾,表現他與世俗的隔閡和對恬淡生活的安然;當然也有憂憤激越時。

3、陶淵明作品的藝術特色

(1)真:感情真摯,事情真實,景物逼真(神似)

讀其作品,如見其人,如歷其事,如臨其境。《飲酒》其五可以看見他的勞動帶有詩意,有精神寄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他性格孤傲高潔,和對悠閑生活的滿足。

《歸去來兮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其中的雲、鳥、松,沒有一樣不具有作者的性格,沒有一樣不寄託作者當時的心情。

梁啟超:唐以前的詩人真能把他的個性整個端出來和我們接觸的,就是陶淵明。

(2)淡:詩中有畫,平淡中有景緻

(3)高:在平凡的畫面里寄寓著高遠拔俗的意境

(4)白:白描的手法和質樸無華、明白如話的「田家語」

4、藝術影響:

陶淵明是東晉最偉大的詩人。在玄言詩盛行的時代,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中國詩歌開闢了一塊新的園地。

陶淵明淳樸自然的藝術風格、清新雋永的意境對後世詩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賦:

多為抒情小賦,以陶淵明賦作最有價值,《歸去來兮辭》是其代表作,另有《閑情賦》、《感士不遇賦》。代表作家作品:

①曹植《洛神賦》:寓言寫志,感情真摯,抒情性極濃。

②王粲《登樓賦》:「魏晉之賦首」(劉勰)。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白曉暢。

③禰衡《鸚鵡賦》:托物言志,感情強烈,風格清新。

④向秀《思舊賦》:以情寫景,情景交融,抒情凄惻深永,寓意含蓄深刻。

⑤左思《三都賦》(「洛陽紙貴」):撫今追昔,抒發治亂興亡的感慨。

二、魏晉南北朝散文:

1、駢體文

散文的辭賦化、駢儷化,原是魏晉南北朝的一種文風傾向。但由於人們競相追求,成為時尚,並逐漸形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稱之為駢文。

2. 駢文的特點:

駢文,亦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每句四字或六字的,又叫四六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介於散文和韻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因全篇多由雙句,即儷句、對偶句組成,因此得名。

其特點是:

① 對仗工整;(句法講究)

② 聲律鏗鏘;(平仄相押)

③ 用典講究;(援古證今)

④ 藻飾華麗。(詞彩清麗)

駢文忽視思想內容,一味地追求形式,助長了當時的形式主義文風,甚至造成形式主義文風的泛濫,對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但駢文並不能與形式主義劃等號。

駢文與駢賦:隨著駢文的發展,作為駢文之源的辭賦,也趨向駢體化,產生了駢賦(或稱徘賦)。駢文和駢賦都是介於散文、詩歌之間的文體,關係密切,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不清。作家作品:南北朝駢文、駢賦重要作家有鮑照、孔稚圭、庾信。鮑照《蕪城賦》、孔稚圭《北山移文》,庾信是駢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作品有《小園賦》、《竹杖賦》、《枯樹賦》等。

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賦》,以敘事史詩般的規模和氣魄,騷體賦式的濃郁抒情和文采,以及序文、賦文用典的貼切,對偶的勻稱,宮商的抑揚,在駢文創作中前無古人。駢文的基本特點:對偶、用典和講究詞藻。哀嘆故國之滅亡,自身之飄零。3、嵇康:最著名的文章《與山巨源絕交書》

4、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志》與《史記》《漢書 》、《後漢書》合稱「四史」

5、王羲之:《蘭亭集序》是一部詩集的序,是他著名的散文。

6、北朝:酈道元《水經注》:地理著作,具有文學價值。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歷史著作。是現存最早的文史典籍中寺塔記的典範之作。

三、魏晉南北朝小說

1、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

2、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3、小說的分類:

由於佛道的廣泛流行,神話和志怪小說也開始興趣,著名的有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干寶的《搜神記》等。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多記漢晉士大夫階層遺聞逸事,反映了東漢至東晉士族和生活面貌。

志怪小說:代表作品是干寶的《搜神記》

志人小說:代表作品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和葛洪的《西京雜記》。

(志人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的一種,又叫佚事小說或清言小說。)

四、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

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文學批評。曹丕的《典論·論文》首開文學批評之風,其後文學批評著作不斷出現。南朝劉梁間著名學者劉所撰《文心雕龍》,以駢文體對西周以業的文學作了系統的批評總結,體大精深,為古代文學理論與風格,論述了詩的起源和發展,頗有獨到的見解,是一部詩歌批評名著。這一時期著名的文學作品選集則有粱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徐陵的《玉台新詠》等。

1、主要代表著作及觀點

(1)曹丕的《典論·論文》(「建安七子」的最早出處)

① 地位:這是我國最早的一篇文學批評專著。

②文章的主旨:反對「文人相輕」的惡習。

(2)陸機的《文賦》,地位:這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較系統而完整的文學創作專論。

(3)鍾嶸的《詩品》,地位:中國文學史最早的詩歌理論批評專著,即我國最早的「詩話」。

(4)劉勰的《文心雕龍》,地位: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傑出的、自成體系的、集大成的著作,對中國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蕭統的《昭明文選》,地位:中國現存編選最早的古代詩文總集。

第四編隋唐文學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到隋唐五代時期,發展到一個全面繁榮的新階段,整個文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齊放的局面,詩歌、散文、小說等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隋朝及唐初,六朝綺麗浮艷的形式主義廣詩風仍然籠罩著詩壇,宮體詩泛濫,尤其是唐朝上宮儀還形成了「上官體」的詩風。初唐四傑五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擺脫形式主義的束縛,開始寫實,以剛健清新之調初開唐代獨特詩風。到了陳子昂,更是大力掃蕩齊梁詩風,標榜「風雅比興」、「漢魏風骨」的傳統,倡導詩歌改革,為唐詩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一、唐朝詩歌

(一)隋及初唐詩歌

1、上官儀:

貞觀時期,南、北朝文學由對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貞觀文學的領袖。貞觀詩風主要受南朝文學的影響,逐步走向宮廷化。上官儀是貞觀後期的重要詩人。其創作成為代表當時宮廷詩人創作最高水平的典型範式。

「上官體」:上官儀的五言詩多為奉和之作,內容空洞,無非是欣賞宮廷享樂,讚美貴婦容態;形式浮艷,「綺錯婉媚」,講究對仗,追求詩歌的聲辭之美,體物圖貌,筆法精細。時人紛紛仿效,號為「上官體」。

2、王績: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先驅。作品《野望》。

3、「四傑」與沈佺期、宋之問(合稱「沈宋」)

「初唐四傑」: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4、「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宮廷詩人)

5、張若虛(初唐體):《春江花月夜》被後世譽為「孤篇橫絕」。

6、陳子昂:提倡「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主張恢復漢魏風骨和風雅比興美刺的興寄傳統,反對齊梁詩風,倡導「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詩歌美學風範。此序成為唐代詩歌革新的基本綱領,為唐詩的健康發展確立了正確的方向。

創作:《感遇》三十八首、《薊丘覽古》七首。

《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二)盛唐詩歌

開元、天寶時期在文學史上有「盛唐」之稱,是詩歌最繁榮的時期。流派迭起,名家輩出。有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的描繪恬靜田園和幽靜山水的山水田園詩派,有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描寫邊疆奇異風光和徵人羈旅生活的邊塞詩派等等。在盛唐詩壇最負盛名的是李白和杜甫,他們分別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推向了高峰,在文學史上全稱「李杜」。

1、王維、孟浩然和山水詩派

(1)山水詩產生的歷史淵源:建安時期,出現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曹操的《觀滄海》

東晉陶淵明:宣告了田園詩的誕生

謝靈運:成為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詩的詩人,

(2)孟浩然:第一個大量寫山水田園詩的詩人。孟浩然詩,清代沈德潛說是「語淡而味不薄」。

它的淡表現在:一是語言淺易完全是平常語,家常話;二是敘述平直,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逐一寫來,這個味:

1)是質樸的人、事有味,醇厚的感情有味;

2)是清新的風光有味,高潔的意趣有味;

3)是鍛煉而成的淺語有味。如頷聯的「合」、「斜」,頸聯的「面」 、「話」,語極淺易,鍛煉之功極深。

4)是攝取的意象有味。詩中的「雞黍」 「綠樹」「青山」 「場圃」 「桑麻」 「菊花」等意象,雖極普通,但在這首詩中的特定情景中,韻味雋永,看出鍊字的功能。

自然平淡,清曠沖逸是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

(3)王維:他的山水田園詩中,創造出「詩中有畫」的靜逸明秀詩境,興象玲瓏而難以句詮。

作品:《使至塞上》(它是一首寫景的詩。)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渭城曲》「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邊塞詩派

高適:「高常侍」。代表作《燕歌行》風格凝重深沉,雄渾悲壯。

《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岑參:代表作:《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詩以「奇才奇氣」寫「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王之渙:今存詩絕句六首,全是精品。《登鸛鵲樓》、《涼州詞》為名作。

《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李白:「謫仙、詩仙、酒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1).人格: 狂放不羈 追求絕對自由

(2)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1、熱烈追求理想,渴望建功立業;

2、批評政治黑暗,鞭撻統治階級的腐朽;

3、蔑視權貴,鄙視塵俗,追求自由;

4、反映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

5、描寫山河壯美,寄託熱愛自然之情。

(3)詩歌類型:

樂府、歌行:149首。

律詩:118首,多為五律。

絕句:五絕48首,七絕45首。

李白最擅長的詩歌體式:樂府詩、歌行體詩、絕句。作品:

《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登金陵鳳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新唐書·李白傳》

$李白的樂府——古題樂府在李白手中得到了創新:

一是借古題寫時事;二是用古題抒己懷。

《蜀道難》為例:

①《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曰:「《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詩寫作年代無法詳考,一般以為寫於早年,是李白天寶元年初到長安時作。

②主旨蠡測: 1.罪嚴武 2.諷章仇兼瓊 3. 諷玄宗幸蜀 言險著戒,非專指一人一事4.送友人入蜀 5.即事名篇,別無寓意6.寄託作者功業難成,仕途坎坷的感慨7.反映詩人憂國之思,揭露時弊 8.歌頌山川的奇險和壯麗

③全詩分為三部分:

從開頭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第一部分,概括寫出蜀道之難(突出「高」和「險」),以遠古神話傳說敘述蜀道的來歷,渲染了蜀道的神奇色彩和迷離境界,為下文具體描繪蜀道之艱險難行作了鋪墊;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為第二部分,從蜀道的高峻難行、山水奇險來具體描繪蜀道之難;

最後的內容為第三部分,主要寫蜀地形勢的險要,進一步深化主題,縱使越過千難萬險到達蜀中,但蜀中歷來多為戰亂割據之地,這是自蜀道之險之外的人為之險,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蜀道是更加艱難了。

④本詩是最能代表李白詩歌風格的一首詩,充分體現了其浪漫主義特色。全詩運用想像、誇張、比喻、暗示、渲染等藝術表現手法,氣魄宏大、語言雄健奔放,揮灑自如。在時間上由古到今,在空間上由遠及近,情感上由淺入深,表現了由秦入蜀的道路之高、險、奇、難。

$、李白的歌行

李白的歌行主要有《陪侍御叔華等樓歌》、《襄陽歌》、《扶風豪士歌》、《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江上吟》、《玉壺吟》、《梁園吟》、《夢遊天姥吟留別》、《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李白歌行的價值,表現在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傍依,筆法多變,達到了任隨性情之所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神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李白的絕句

李白的絕句,如行雲流水,語言明快,具有一氣流貫的俊逸風神和爽朗情韻。多寫詩人在大自然懷抱和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審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屬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李白絕句受樂府民歌的影響極為明顯,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如他的《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峨眉山月歌》、《獨坐敬亭山》、《早發白帝城》等。

4)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①強烈的主觀色彩:「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

②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驚人的想像、大膽的誇張、生動的比喻與噴髮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意象的選擇與組合,氣勢充沛,誇張驚人。

③清新俊逸的語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5)李白的地位與影響

李白是時代的驕子,一出現就震驚了詩壇;中晚唐韓愈、李商隱等詩人都對他推崇不已;宋以後,論詩者皆「李杜」並稱。在後人心目中,李杜為千古詩壇兩顆巨星。

李白對後世的影響,首先是他詩歌中所表現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個體人格意識受到正統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中,李白狂放不羈的純真的個性風采,其獨立之人格,凜然之風骨,瀟洒之風神,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閃爍著絢爛的光輝。他的詩歌的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幻莫測的想像、清水芙蓉的美,對後來的詩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4、杜甫:是銜接唐詩巨大的轉變的偉大詩人。他的詩,被後人稱之為「詩史」。

《秋興八首》,可以說是杜甫晚年律詩中的精品。

(1)杜甫詩歌的主要內容:

①諷喻時事,表現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三吏》、《三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

②反映民生疾苦,表現對人民的深厚同情,《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③揭露統治階級荒淫腐朽,表現詩人強烈的憎惡,《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麗人行》等。

寫景、詠物、懷友、描寫日常生活,浸透著人民的思想感情。

《登高》、《春夜喜雨》、《秋興》八首、《江畔獨步尋花》、《絕句》四首 、《月夜》、《月夜憶舍弟》《夢李白》二首、《不見》、《登岳陽樓》等

(2)杜詩的風格是沉鬱頓挫:

沉鬱,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覆低回。其感情基調是悲慨。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通過登高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夔州悲婉凄涼立體秋江圖,抒發了詩人獨自登台所引發的無窮悲慨。情景兼勝,一氣流轉。通篇對仗,句句合律。通首作對而不嫌其笨(施補華《峴佣說詩》)。風格沉鬱頓挫,在這詩里表現得十分明顯。詩中景的壯闊和情的凄清,形成詩的跌宕;開頭的飛揚和結尾的軟冷,又形成了詩情的頓挫和章法的頓挫。上述兩個方面,典型地體現出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這首詩通過敘寫無邊秋色、不盡長江以及詩人的孤苦形象,抒發了詩人萬里悲秋的複雜感情,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深沉隱憂。這首詩不但工對整飭,一氣流轉,情景交融,氣勢磅礴,境界雄渾,風格沉鬱,而且語言凝練,字字精當。被譽為「曠代之作」(胡應麟《詩藪》)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十四字含有他鄉作客、萬里作客、經年作客、潦倒作客;深秋登高、獨自登高、多病登高、暮年登高等多層可悲之意,義豐詞約,概括性極強。

(3)作品:《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春望》「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望岳》「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4)杜甫的地位和影響:「詩聖」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三)中唐詩歌

(一)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代表)

1、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卒謚「文」,後人又稱為「白文公」。

以四十四歲(815)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一生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兼濟天下」是其主導思想,創作不少諷諭詩。後期「獨善其身」是其主導思想,創作了感傷詩、大量閑適詩、雜律詩。

2、白居易的詩歌理論

A、為時為事而作的創作原則。

B、諷諭美刺的創作要求。

C、著誠去偽的創作態度。

D、關於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內容為「根情」、「實義」,形式為「苗言」、「華聲」。)

3、創作:(諷喻、感傷、閑適、雜律)

(1)諷喻詩:《秦中吟》及《新樂府》五十首。

(2)感傷詩:最廣為傳誦的是敘事長詩《長恨歌》和《琵琶行》。

《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A、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全詩以「長恨」為中心,以李楊的悲歡離合為線索來結構情節,前半寫實,後半想像,情節曲折跌宕,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的色彩。

B、全詩無論是寫實還是虛擬,字裡行間都帶有濃郁的抒情氣氛,把敘事、抒情、寫景融為一體,注重意境的創造。

C、詩行整飭,語言精美流暢,用韻諧和,聲韻婉轉優美。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

(二)其他新樂府詩人

1、劉長卿:存詩五百餘首,五律居多,自稱為「五言長城」,與錢起並稱「錢劉」,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澈上人》等。

2、韋應物: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任江州刺使、蘇州刺使,亦稱韋江州、韋蘇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王、孟、韋、柳並稱。《觀田家》、《滁州西澗》為其代表作。有《韋蘇州集》。

《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3、大曆十才子:以錢起、盧綸成就較高。錢起被公認為十才子之首,盧綸以邊塞詩著稱,《塞下曲》六首為其名作。

4、韓孟詩派:韓愈和孟郊是詩派的領袖,此外還有賈島、盧仝、姚合以及張籍、王建、李紳、李賀、李翱、皇浦湜等。

(1)理論主張和美學追求:

① 「不平則鳴」與「筆補造化」

②崇尚雄奇怪異之美: 崇尚雄奇怪異之美,既是韓愈、孟郊的詩歌理論主張,又在創作中努力實踐它。形成韓孟詩派「奇崛險怪」 的風格。

(2)韓愈:字退之。謚曰「文」,故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

有《昌黎先生集》。韓愈「以文為詩」的特色。

(3)孟郊:以苦吟(「寒」語)著稱,注重鍊字鍊句,追求構思的奇特超常。所做多五言古體。作品:《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後人評價孟郊:「郊寒島瘦」 (蘇軾《祭柳子玉文》)

「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元好問《論詩絕句》)

(4)賈島:亦以苦吟著稱。「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題李凝幽居》)以「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流淚」(《送無可上人》詩注)而自豪。還有「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寄朱錫珪》)等名句。

5、劉禹錫(「詩豪」):與柳宗元稱『劉柳』,晚與居易為詩友,號『劉白』。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的詠史懷古之作。

《竹枝詞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6、柳宗元:創造出峻潔、澄澈的境界。沉鬱悲涼的基調。

作品:《江雪》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7、李賀( 「詩鬼」 「鬼才」 ):

(1)李賀詩集:清代王琦選輯歷代評、注,編撰《李長吉歌詩匯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李賀詩歌集注》。

(2)李賀詩歌的內容:

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富有藝術個性的詩人之一,李賀詩多為樂府歌行。充滿傷感的意緒和幽僻怪誕的個性特徵。

(3)詩歌的特色:浪漫主義

8、元稹

寫作新題樂府十二篇,其中以反映農民痛苦生活的《田家詞》最著名。與白居易一起形成了新樂府高潮。詩風淺切平易,世稱「元白體」或「元和體」(貞元、元和年間的新樂府)。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韋叢)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薛濤)

9、李紳《憫農》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晚唐詩歌

晚唐政局動蕩,危機四伏,詩歌中籠罩著哀婉感傷的情調。杜牧、李商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李商隱以富有藝術特色的《無題》詩蜚聲詩壇,杜牧的感懷傷世之作豪爽俊逸,意境深遠。李、杜二人齊名,有「小李杜」之稱。晚唐深刻的社會矛盾同時促進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派的形成,代表詩人有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他們直接繼承了新樂府運動的傳統,寫出了一批揭露黑暗統治、反映人民苦通俗讀物刺激物優秀詩篇。

1、杜牧:字牧之。晚年居祖父樊川別墅,著有《樊川詩集》四卷。最出色的是其懷古詠史詩。杜牧詩最受人重視的是寫景抒情七絕。杜牧的詩眾體兼備,內容豐富,情調豪放爽朗,風格清新俊逸。作品:《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的詩以俊爽豪宕、雄姿英發的風格卓立於晚唐詩壇,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

2、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有《李義山集》。朦朧詩境。

作品:愛情詩:《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二、唐代散文古文運動

詩歌之外,唐代的散文、小說等文學樣式也有重要的發展,齊梁以來柔靡浮艷、形式呆板的駢文曾是文學發展的障礙。武則天時,陳子昂倡導詩文改革;唐玄宗時,蕭穎士、李華、元結等人開始寫古體散文,開古文運動的先聲;其後,韓愈、柳宗元等人發動了古文運動,即在文體、文風和文字諸方面進行全面革新。他們反對駢文,要求「唯陳言之務去「、」文從字順各識職「,並且身體力行,在貫徹自己的文學主張,寫出了許多內容充實、文辭古樸的散文,結束了駢文長期經濟文壇的局面,散文成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獨立於文壇。

(一)唐代古文運動

(1)古文運動的社會背景

安史之亂後,世風日下,藩鎮割據,吏治腐敗,民貧政亂,面對嚴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慨然奮起,參政議政,思欲變革,以期王朝中興。伴隨著強烈的中興願望,是復興儒學的思潮。韓愈、柳宗元將復興儒學的思潮推向高潮。由此而觸發了文體文風改革。

(2)關於「古文」的概念

講究對仗、藻飾、用典和聲律的駢文發展到唐代,已統治文壇400多年,其華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達思想、反映現實的障礙。所謂「古文」,乃是指先秦兩漢盛行的散文,它以質樸自然、散行單句為特點,是與魏晉以來的以浮華誇飾、對仗駢偶為特點駢文即「時文」相對的稱謂。

(3)韓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論

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韓愈、柳宗元提出了更為明確、更具有現實針對性的古文理論。主要主張是:

其一,「文以明道」、「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這是韓、柳古文運動理論的核心。

其二,加強修養,為文養氣。

其三,反對因襲,強調創新。

其四, 反映現實,「不平則鳴」。

其五,陳言務去,文從字順。

(二)韓愈的散文:

(1)論說文,《師說》等重在宣揚道統和復儒思想,少文采,但反映現實,揭露矛盾,有一種反流俗、反傳統的力量,行文中充滿強烈的情感。

(2)雜文,《雜說》等冷諷熱嘲,議論犀利,短小精悍,構思精巧,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馬說》

(3)傳記、碑誌 長於敘事狀物,敘議相生。人物描寫栩栩如生,有的近乎用小說筆法。如《張中丞傳後敘》、《祭十二郎文》等。

(三)柳宗元的散文

(1)柳宗元的雜文有兩個特徵:

一是正話反說,借問答體抒發自己被貶被棄的一腔憂憤。

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擊政敵和現實。《三戒》等寓言結構短小且極富哲理,其傳記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

(2)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劇人生和審美體驗的結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藝術的表現自然,將悲情沉潛於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遊記「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記》。這是作者被貶永州為司馬,於元和四年、七年先後兩次遊歷永州西山所寫的八篇遊記。

(四)晚唐散文: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人。

三、唐代傳奇與變文

唐代中後期城市經濟繁榮,產生了與此相適應的傳奇小說。唐傳奇多取材於現實生活,而且是文人有意識的文學創作。中唐是傳奇小說的極盛時期,著名作品有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柳毅傳》和《南柯太守傳》、元稹的《鴛鴦傳》等。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發展到新的階段。

俗講和變文是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流傳發展起來的。俗講本是僧徒用通俗語言夾敘夾唱講佛經故事的形式,後來一些民間藝人利用這種形式講唱民間故事和歷史故事。人們將唐代俗講僧和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底本,叫做變文。存世的變文發現於敦煌,有《降魔變文》、《伍子胥變文》等。

(1)「傳奇」:即唐代短篇文言小說。「傳奇」始見於元稹《鶯鶯傳》。

(2)唐傳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①初、盛唐為發軔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之間的一個過渡。代表作家、作品有王度《古鏡記》、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張鷟《遊仙窟》;

②中唐為興盛期,傳奇題材由神怪逐漸轉向現實生活,藝術成就較高。代表作家、作品有陳玄祐《離魂記》、沈既濟《枕中記》、陳鴻《長恨傳》、白行簡《李娃傳》、元稹《鶯鶯傳》、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

③晚唐為衰落期,作品數量有增無減,但質量下降。但另一特點是出現了大批傳奇專集代表作家、作品牛僧儒《玄怪錄》、李復言《續玄怪錄》、裴鉶《傳奇》、杜光庭《虯髯客傳》。

(3)、代表作品:

愛情婚姻題材:蔣防的《霍小玉傳》、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以及李朝威的《柳毅傳》、沈既濟的《任氏傳》等;

(4)傳奇的影響

①許多傳奇作品成為元、明、清三代戲曲的重要題材來源。

《鶯鶯傳》——董解元《諸宮調·西廂記》、王實甫

《西廂記》以及李日華《南西廂》

②對後世小說(包括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也有影響。

第五編 兩宋文學

一、宋詞

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它是一種合樂而唱的新詩體,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稱「長短句「。現存最早的民間詞是敦煌曲子詞,是自唐玄宗至五代的作品。大約到中唐,文人也模仿民間詞進行創作,白居易、劉禹錫、張志和等都擅長填詞。至晚唐,詞已相當成熟。

五代時,成都和金陵成為詞的兩個中心。韋莊等「花間詞人「活動於西蜀成都,而建都於金陵(今南京)的南唐,中主李、後主李煜,以及馮延巳等人也莫不爭制佳作,低只吟淺唱。其中以李煜的成就和影響最大。

到宋代,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趣,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隨之強烈,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都有歌樓伎館,有些官僚豪紳家裡也有歌伎舞女,為可以歌唱的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詞在宋代文壇占統治地位,與唐詩並稱,相互輝映。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著錄詞人1330多家,作品有19900首。

宋代詞人創作風格各異,有婉約派、豪放派及格律派之分。

婉約派,因其詞風委婉柔美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約987-1053)耆卿,福建崇安人,是宋初影響最大的詞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市民氣息,風行一時,當時稱「風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柳永的名篇《雨霖鈴》,是時人傳誦的佳作。女詞人李清照(1084-約-1151)繼承了柳詞的風格,詞作委婉含蓄,清新淡雅,視為婉約派正宗。由於生活的巨大變化,她的詞以宋室南渡為界,前期詞的基調明快輕鬆,後期詞充滿著身世飄零、國家殘破之感。

豪放派詞風豪邁奔放,代表詞有有蘇軾、辛棄疾等。蘇軾(1037-1101)被視為一代詞宗,是中國歷史是最富盛名的文學家,詩、詞、文均達到極高境界。他將詞的題材從狹隘的個人情感中擺脫出來,「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開拓了比較廣闊的天地。蘇詞境界宏闊,視野高遠,氣勢恢宏,感悟奔放,《水調歌·把酒問清天》、《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代表作。南宋陸遊(1125-1210)雖以詩見長,但詞作亦佳。他的詞表達抗金建功的宏願,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也表現孤芳自賞的情調,名作如《訴衰情》、《卜運算元·詠梅》等頗具感染力。辛棄疾(1140-1207)繼承和發展了蘇詞的豪放風格及北宋愛國詞人的傳統,並吸取了豐富的民間語言,採用了大量的散文化詞句,廣泛地熔煉歷史題材,為其作品的現實內容服務,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和語言技巧,開拓了詞的境界。辛詞詞風慷慨激昂、豪雄、悲鬱。《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樂·千古江山》等作品意境開闊,令人振奮。

格律派,因其注重格律而得名,其詞辭藻工麗,音律典雅,但內容狹隘,意境不高,代表人物有周邦彥、姜夔等。

(一)唐五代詞

1、詞的概念及與詩的區別。

詞是原配合隋唐以來新興燕樂歌唱的歌詞,後來逐漸脫離音樂,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在唐代稱為曲子詞,後來簡稱詞。曲子時就音樂而言的。詞又叫詩餘、樂府、長短句;亦稱樂章、歌曲、倚聲、琴趣等。

2、詞是「倚聲填詞」,而詞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樂。燕樂是中原音樂融合胡樂(主要是西域音樂)的產物。

3、早期文人詞多限於小令,沒有長調。

4、作品:白居易 《憶江南》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5、晚唐詞——「花間派」與溫庭筠

(1)《花間集》五代後蜀趙崇祚輯於廣政三年(940)選錄晚唐五代溫庭筠、韋莊、皇甫松等十八人詞500首,編為《花間集》十卷。《花間集》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人詞總集。

(2)花間詞派

代表人物是溫庭筠和韋莊(並稱「溫韋」),其中溫又有「花間鼻祖」之稱,韋成就最高。花間詞派因《花間集》而得名。

(3)溫庭筠精通音律,是晚唐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詞風穠艷細膩,綿密隱約,代表了縟采輕艷的花間詞風。其詩與李商隱齊名,號「溫李」。

(4)韋莊擅長寫詩,其詩今存約三百餘首,詞與溫庭筠齊名,稱「溫韋」,

6、南唐詞人

1、馮延巳:開北宋一代風氣。

2、中主李璟:代表作為《攤破浣溪沙》

3、後主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通曉音律,是唐五代詞人中成就最高的。。「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這正是李煜的貢獻所在。

(二)北宋詞

1、北宋前期詞人

(1)晏殊《浣溪沙》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2)晏幾道:號小山,晏殊第七子,與其父合稱「二晏」。

(3)張先:詞貼近日常生活,主要寫「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

《天仙子》「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後山詩話》:尚書郎張先善著詞,有云:「雲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墮飛絮無影』,世稱誦之,謂之「張三影」。

(4)范仲淹:沉鬱蒼涼的風格,則成為後來豪放詞的濫觴。

(5)歐陽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壇領袖。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6)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有《樂章集》。做過定海曉峰鹽場督官、屯田員外郎等小官,世稱「柳屯田」。

柳永的詞:①慢詞的發展與詞調的豐富②市民情調的表現③俚俗語言的運用④鋪敘與白描⑤羈旅行役之感與抒情的自我化。

2、北宋後期詞人

(1)蘇軾的詞

①詩詞一體的詞學觀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

蘇詞的歷史性貢獻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的發展方向。

②對詞境的開拓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變革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舉凡詩歌可以表達的題材如懷古、感舊、記游、悼亡、說理及描寫農村風光,皆可入詞,開創了豪放風格。

③以詩為詞的手法

「以詩為詞」的手法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所謂「以詩為詞」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蘇詞中較成功的表現有用題序和典故兩個方面。

④蘇詞風格的多樣性

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盪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

他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到清代陳維崧等人;

2)秦觀:字少游,號淮海居士。有《淮海詞》。創作特色:傷心人的傷心詞。秦觀詞詞境凄惋,音律和美。他繼承李煜、二晏和歐陽修的婉約詞風,是北宋婉約詞的典型。對後世婉約詞派有很大的影響。

《鵲橋仙》「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3)周邦彥:詞自成一家(《碧雞滿志》卷二),是北宋詞「集大成者」(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將長調漫詞的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三)南宋詞

1、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我國第一流的女作家。其生平第一手材料是其所作《金石錄後序》及其詩文。她詩詞文成就皆高,有《漱玉詞》。

(1)前期:多寫自己的閨閣生活。委婉細膩、清新明朗,如《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等。前期詞的主要風貌:題材上以吟唱愛情、人生為主,意象多從室內外和日常起居中選擇,風格委婉輕盈

作品:《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後期:詞境由明亮輕快變成了灰冷凝重。這類詞寄寓家國之痛和故土之思,風格凄涼壓抑,如《聲聲慢》、《永遇樂》等

作品:《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2)「別是一家」的詞論:李清照有《詞論》一文,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詞語塵下

(3)「易安體」

①情感表達上,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

②語言表達上,第一,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一經她提煉熔鑄,就別開生面,精妙清亮,風韻天然;第二,善於用最平常最簡練的生活化的語言精確地表現複雜微妙的心理和多變的情感流程。

2、南宋前期詞人

(1)張元干:代表作《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

(2)張孝祥:名篇《六州歌頭》更是滿紙忠憤之情。

(3)岳飛:今存詞三首。其《滿江紅》傳誦千古。

3、南宋中期詞人

(1)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是其代表作。

(2)劉過:詞風奔放淋漓,與辛棄疾近

(3)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今存《稼軒詞》六百二十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而以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愛國思想為中心主題,進行了多角度的抒寫。辛詞情懷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飛動,境界雄偉壯闊,語言雄健剛健,有一種雄豪壯大之美。與蘇軾並稱。

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

①意象的轉換:刀槍劍戟、戈箭弓矛、鐵馬、軍旗、將軍、士卒等意象就自然呈現於筆端。稼軒詞創造的戰爭和軍事活動的意象,使詞的意象群再一次出現大的轉換。

②以文為詞和用經用史:辛棄疾在蘇軾「以詩為詞」的基礎上,進而「以文為詞」,即將古文詞賦中常用的章法和議論、對話等手法移植於詞。以文為詞,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語言的變革。稼軒獨創性地用經史子等散文中的語彙入詞,信手拈來,如從己出,不僅賦予古代語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的擴大豐富了詞的語彙。稼軒詞真正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語不可用,合乎規範而又極盡自由的藝術境地。

③多樣的風格:雄深雅健,悲壯沉鬱,俊爽流利,飄逸閑適,穠纖婉麗,都兼收並蓄。其中最能體現他個性風格的則是剛柔相濟和亦莊亦諧。

《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抒發英雄失意的抑鬱心情。首句總寫楚地秋色,一望無涯。「搖岑」三句專寫遠處的山峰.是詩人撫時感事的愁與恨。「落日樓頭」以下八句,寫作者的自我形象。這三句用落日的殘照、斷鴻的悲鳴,暗喻、烘托國家的危急與詩人的孤獨,使上文的「愁」、「恨」二字更加具體化。三句情景交融,一片蒼涼。「把吳鉤看了」是一種嚮往戰鬥的情緒。

下片即承歇拍,用三個典故繼續抒寫詞人的「登臨意」。堅持理想,嘆息流年,感慨國事,給讀者留下了難以抑制的憤慨。

藝術特點:

一、 善於以景寄情。如上片所用的「清秋」 、「落日」、「斷鴻」等景象,便是以景物渲染了詞人的悲涼情緒。

二、成功地運用了兩個典型的細節。

三、善於用典。下片三用典,先兩次反用,桓溫的故事又只用上句而略下句。這都體現出作者用典的靈活性。

四、妙於跌宕。「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情緒何等高漲;然而,「無人會,登高意」,又是何等悲涼。「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以是痛心疾首;「倩何人」兩句,又是徒濕青衫了,把悲憤的感情又推上一層。

④「蘇辛」並稱:文學史上向來「蘇辛」並稱,他們都極大的提高了詞的地位,開拓了詞的內容,在婉約之外別立一宗,都極大地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蘇辛」之差主要是蘇軾詞風曠達,辛棄疾詞風豪健。

4、南宋後期詞人

姜蘷: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有《白石詞》傳世。

姜蘷的影響

①姜蘷上承周邦彥詞風,以綿邈的風神,救辛派末流的浮躁,又以瘦硬之筆矯婉約派的媚軟,獨扇清逸雅正之氣,卓然成為南宋一大家,他在轉變詞風,發展詞律,提高詞藝等方面,都有可貴的貢獻。

②姜蘷詞技巧高,語言美,格律精,南宋詞人如善煉警句的史達祖、沉博密麗的吳文英、別開生面的蔣捷、工於詠物的王沂孫、備寫身世之感的張炎等,將它奉為標準,互相標榜,結社唱和,形成了「風雅」一派。

二、宋詩

(一)北宋詩

宋詞的發展,使得宋詩相形風絀。其實在宋代,也有一大批傑出的詩人,其中成就最高的當推陸遊,而黃庭堅則開創了江西詩派。

1、宋初詩人

(1)「香山派」(白體)

宋初館閣唱和之風盛行,多模仿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等人互相唱和的近體詩,內容多寫留連風景的閑適生活,風格淺近清雅。這種詩風僅僅模仿了白居易詩風的一個方面,而且與五代詩風一脈相承。香山派代表詩人有:王禹偁、蘇鉉、李昉。

(2)「晚唐體」

「晚唐體」因師法晚唐詩人賈島、姚合而得名。詩人除寇準外,都是隱士或僧人。

(3)「西昆體」和《西昆酬唱集》

「西昆體」因楊億編輯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派,歐陽修說:「蓋自楊劉唱和,《西昆集》行,後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昆體」。西昆體代表作家有楊億、劉筠、錢惟演。

2、梅堯臣:字聖俞。有《宛陵集》。在藝術風格上以追求平淡為終極目標。他說:「作詩無古今,惟有平淡難」

開宋詩之一代面目者,始於梅堯臣、蘇舜軟二人。

蘇舜欽:字子美,號滄浪翁。有《蘇學士文集》。蘇舜欽與梅堯臣齊名,稱「蘇梅」。 但兩人風格迥異。

3、王安石:字介甫,臨川人,號半山,死謚號荊國公。有《臨川集》。

王安石後期因退出政治舞台,心情漸趨平淡,流連山水、參禪學佛詩風也隨之趨於含蓄深婉。主要是抒情寫景的小詩,多七言絕句,被稱之為「半山體」。這些詩注意了藝術的錘鍊,描寫細緻,修辭巧妙,韻味深永。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書湖陽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5、蘇軾的詩

蘇軾是宋詩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筆力雄健,想像豐富,比喻新奇,風格多樣,發展了以文為詩的宋詩特色。現存詩歌約二千七百多首。

作品:《題西林壁》。以文為詩,始自昌黎,至東坡亦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5、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老人。有《黃山谷集》。

①黃庭堅以詩受知於蘇軾,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之一。

②「山谷體」的內涵。

章法上迴旋曲折,決不平鋪直敘;修辭上善於出奇制勝,重視鍊字造句,務陳言,力撰硬語;聲律上一是句中音節打破常規,二是詩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諧以致圓熟的聲調。黃詩以鮮明的風格特徵而自成一體,被稱為「黃庭堅體」或「山谷體」,最典型地體現了宋詩的藝術特徵。

③陳師道:師從蘇軾,詩學「山谷體」,與黃庭堅並稱「黃陳」。

6、江西詩派

①江西詩派的形成

在黃庭堅的影響下,北宋後期逐漸形成了江西詩派。江西詩派因黃庭堅是江西人而得名,其他作家並非全是江西人。

最早提出「江西詩派」名稱的是呂本中,他在《江西詩社宗派圖》中把黃庭堅作為詩派的開山祖,又列舉了陳師道、晁沖之等二十四位詩人作為這一詩派的成員。南宋陳與義雖未被列入宗派圖內,卻被後人推為江西詩派的重要作家。宋末元初的方回,又提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說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江西詩派詩人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並不完全一致,其成就高低也各異,但又確實有著黃庭堅影響下的共同特徵。

②江西詩派形成的原因:

A黃庭堅的詩論及其影響

黃庭堅喜論詩,也喜在理論上指點他人。黃庭堅做詩、論詩皆有一套法則,有利於初學者入門,這使他有為數眾多的追隨者,確立了他在江西詩派的影響和地位。

B杜甫典範地位的確立

到了北宋,尊杜成為詩壇的共識,杜甫在詩歌、詩藝上的追求和創新被宋人逐漸發現並成為他們學習的重點,這樣就確立了杜甫在宋詩中典範地位。

C「點鐵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點鐵成金」是黃庭堅詩論中影響最大的一點,所謂點鐵成金就是變化前人的語言或詩意,推陳出新,這為宋詩另闢新境。

③西詩派的發展和演變

南渡初期的詩壇,仍受江西詩派的影響。但靖康之變使詩人受到極大的震動,他們開始擺脫江西詩派「資書以為詩」的束縛,汲取杜甫詩歌的愛國精神,寫出充滿悲壯情懷的愛國詩篇。呂本中是後期江西詩派最重要的詩論家,他提出了「活法」說,主張擺脫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這是江西詩派發展到後期新的變化。

(二)南宋詩

1、陳與義和曾幾:開始擺脫江西詩派「資書以為詩」的束縛,汲取杜甫詩歌的愛國精神,寫出充滿悲壯情懷的愛國詩篇。此時創作成就較高的詩人是陳與義和曾幾。陳還被後世奉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宗」。

陳與義:創造了雄渾深沉的詩風。《傷春》是廣為傳誦之作。

曾幾:是陸遊所師法的愛國詩人。對陸遊的影響最大。風格大都明快活潑,閑雅清淡,饒有情趣。

2、中興四大詩人:南宋中期出現所謂「中興四大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和陸遊。他們都擺脫了江西詩派的影響,他們的詩在思想、藝術方面各有特色。

①楊萬里和「誠齋體」:楊萬里以自然為師,改變了江西詩派以書為師的方法。景物詩表現出一幅幅江南山水圖畫,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他的幽默風趣,在宋代詩壇別具一格,自成一家,號「誠齋體」。誠齋體的藝術特徵是活潑自然,饒有諧趣。詩人每每從平常的事物中敏銳的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間,並用淺近自然的語言把他的所見所聞表現出來。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②范成大:范成大詩最有價值的是使金詩和田園詩(風格溫潤委婉)。

3、四靈派:「四靈詩派」:是指徐照(字靈暉),徐璣(字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號靈秀)四個詩人,他們都是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所以又稱「永嘉四靈」或「永嘉派」。

4、「江湖詩派」:得名於《江湖集》。四靈與江湖派二者間有很明顯的淵源關係。其中戴復古、劉克莊的創作較為出色

5、宋末愛國詩人(他們的詩沉鬱悲壯,感慨凄涼)

(1)文天祥:字履善,號文山。是光照千古的民族英雄,也是傑出的愛國詩人。有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其中《過零丁洋》、《金陵驛》、《正氣歌》都是他的代表作。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愛國志士,著名愛國詩人。「六十年間萬首詩」,清人趙翼說陸遊詩風凡三變:「早年拘泥,中年放肆,晚年平淡」。

陸遊詩歌的題材有三種:

①抗敵復國主題:梁啟超《讀陸放翁錄》云:「……亘古男兒一放翁!」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②隱逸情趣。《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

③愛情詩。沈園二絕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陸遊詩歌的藝術成就

①詩風雄渾豪健,氣勢奔放,境界壯闊。兼李白豪放飄逸與杜甫沉鬱頓挫為一爐,而又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

②善於憑藉幻境、夢境來表達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壯志豪情。

③陸遊最擅長的詩體是七言詩。其中七律對仗工整而不落纖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七絕筆致流轉,情韻深長。

陸遊散文中成就較高的是他的遊記、傳記和筆記。遊記的代表作是《入蜀記》。

三、宋代的新古文

(一)北宋散文

北宋文壇興起了聲勢浩大的新古文運動。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1007-1072)與韓愈、柳宗元一樣,主張「文道合一」,提出作文要與現實結合的觀點,力倡革新。他的散文清新嚴密、洗鍊自然,無論說理、敘事、抒情,都能婉轉透闢,曲盡其意,鐃有風趣,名作有《月黨論》、《醉翁亭記》、《王代史·伶官傳序》、《秋聲賦》等。

王安石是新古文運動的積極推動者,也主張文章的實用性,其文簡勁精潔、深刻峭峻,能切中時弊,分析透徹,有很強的說服力。曾鞏的作品嚴密周詳,語文簡練含蓄,多為書信,雜記的形式。(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蘇洵(1009-1066),蘇軾、蘇轍(1039-1112)父子三人,號稱「三蘇」,同為新古文運動的重要人物。蘇洵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風,主張散文應「有為而作」,其文雄健奔放,論證精闢,代表作有《管仲論》等。蘇軾認為散文應酣暢淋漓、簡明透徹地表述作者的思想感情。他的作品「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水平。他的論說文《教戰守策》,記敘文《石鐘山記》、《喜雨亭記》,賦體散文前後《赤壁賦》等,均名各篇佳作。蘇轍則以政論文見長,剖辨明晰,論理嚴謹。

新古文運動掃除了晚唐以來的浮靡文風,使散文內充實,意境開闊,開創了散文創作的新階段。

1、北宋散文力求革新,重要作家有柳開、穆修、王禹偁與范仲淹。

范仲淹:在藝術上,文采斐然,寄慨遙深;語言流暢,音節和諧。代表作品如《岳陽樓記》、《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秋香亭賦》等。

2、著名散文家:如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相繼馳譽文壇,另有周敦頤、司馬光也斐名於世。

蘇洵:《權書》中的《六國論》最見風格。文章借古諷今,針對性極強;宏論滔滔,有戰國縱橫家說辭特色。

周敦頤:有《愛蓮說》一文傳誦於世。

司馬光:著名歷史學家,用十九年時間主編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歷來膾炙人口

歐陽修:有《歐陽文忠公集》,存文五百餘篇。其中成就較高是政論、墓志銘、序跋、雜記和遊記。

對前代的駢文、律賦進行了改造,創造了文賦,如其《秋聲賦》既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形式。其次,他對四六文也進行了革新,以散體單行的古文筆入之,為四六體注入了活力。如《醉翁亭記》駢散相間,句式靈活,顯得生動活潑。

王安石:其文體現了他的經世致用思想。風格簡潔峻切。《游褒禪山記》把記敘與議論巧妙結合,藉以發揮他的治學、治世的哲思。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與父弟合稱「三蘇」。是歐陽修以後的文壇領袖,多才多藝,詩、詞、文、書、畫都是一代大師。有《蘇東坡集》。

蘇軾思想:蘇軾受到儒、釋、道三家的影響,思想較複雜。但他並未固執於任何一家,而是兼收並蓄,各有取捨,從而形成了他的複雜思想和性格。大體說來,他以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從政,立志做一個經世濟民的人物。他又以釋、道二家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思想處置人生憂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隨遇而安,不悲觀,不頹唐,永遠保持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南宋散文

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文天祥的《指南錄後序》前後輝映,堪稱雙璧。

四、宋代小說―――話本小說(「宋元話本」):中國古代最早的白話小說。

1、話本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流行於宋元時期,又稱宋元話本。當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城市人口的劇增,通俗的民間文學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話本小說是宋代民間文學的代表。

在宋代城市的大眾娛樂場所「瓦肆」中,有一種以講故事、說笑話為主的活動,即「說話」。話本,就是說話人說話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講史和小說兩大類。前者是用淺近的文言講述歷史上的帝王將相的故事;後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話來講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講史話本有《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全相平話五種》等。這些話本以正史為主要依據,但也采入一些傳說、異聞等,同時也不免虛構,以增強吸引力。它們的情節往往較曲折,篇幅較長。元明清的歷史小說正是由此演變而成的。

作品人物形象鮮明,頗具個性色彩,善於通過行動、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女性形象塑造尤為成功,如《快嘴李翠蓮》中的李翠蓮、《碾玉觀音》中的璩秀秀等。情節安排曲折生動,脈絡清晰,引人入勝。基本運用白話,通俗簡明,生動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代表作有《錯斬崔寧》、《碾玉觀音》、《志誠張主管》、《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等。

2、諸宮調

諸宮調是宋金元時期流行於民間的一種說唱文學。它的結構形式是取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聯成短套,再用不同宮調的許多短套聯成長篇,雜以敘述,說唱故事,故稱諸宮調。它是以唱曲為主,說白為輔的一種說唱文學,它用琵琶等樂器伴奏。諸宮調可以說是唐宋說唱文學的總匯,代表作《劉志遠諸宮調》和《董解元西廂記》。

北宋末年是諸宮調的鼎盛期。諸宮調雖然產生於北方,隨著宋朝南渡,也傳到了南方,遂有南北諸宮調之分。南北諸宮調的區別主要是曲調腔譜的變化。據研究者的意見,南諸宮調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北諸宮調則是琵琶和箏。《董解元西廂記》就是北諸宮調,所有又稱為《弦索西廂》;南戲《張協狀元》中有一段諸宮調曲詞即是南諸宮調。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① 根據唐元稹的傳奇《鶯鶯傳》改編的故事;

②「美滿團圓」結局對原作主題的改變;

③藝術上的成功:

A、改變和增設人物,刻劃生動;

B、結構宏偉,情節曲折;

C、渲染景物,增強氣氛,富有詩意,敘事、寫景、抒情交融;

D、大量古典詩詞和民間口語入曲,生動活潑,雅俗共賞。

五、遼金文學

1、重要詩人是元好問,他的紀亂詩生動的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際的歷史畫卷。

2、金朝入主中原後,宋雜劇繼續流傳,並被稱為「金院本」。據記載,金院本共有690種之多,可以想見當時雜劇演出的盛況,在南宋,雜劇則叫做「官本雜劇」據記載,也有280多種。

第六編元曲

元代的文學和前代相比,最突出的成就在戲曲,雜劇和南戲都出現繁榮局面。後人常把「元曲」和「唐詩」、「宋詞」並稱。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起源於民間小曲和少數民族音樂,分小令、帶過曲、套曲三種。元代小令今存3800多首,套曲450多套,有名有姓的作家200多人。散曲作家前期有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盧摯等,後期有喬吉、張可久、張養浩、劉時中等。此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散曲名家。如回回人薩都刺、畏兀兒人貫雲石、蒙古人阿魯威等,都聞名一時。

一、雜劇

1、元曲常識

四大悲劇:《竇娥冤》關漢卿,《漢宮秋》馬致遠,《梧桐雨》白樸,《趙氏孤兒》紀君祥。

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六大家加王實甫,喬吉)。

四大愛情劇:《拜月亭》關漢卿《牆頭馬上》白樸 《西廂記》王實甫《倩女離魂》鄭光祖。

折:元雜劇以「折」為單位,通常每本劇有四折,內容複雜的劇本則用多本連演的形式。如《西廂記》為5本,21折。「折」是音樂組織上的一個單元,因為每折都用一個套曲「折」又是故事情節的一個大段落,每折戲相當於一幕。楔子:是全劇的一個組成部分,表示四折戲之外的一段故事情節。通常每本戲一個楔子,少數兩個,也有些無楔子。題目正名:每本戲末尾都有「題目正名」下面有四句或兩句詩,概括全劇內容。是劇情的提要。最後一句多是此劇的全名。此句末三字或四字又是此劇的簡稱。題目正名的作用,一般認為與近代戲劇門口的廣告相似。用紙或木牌書寫,介紹劇情,招徠觀眾。如:「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

宮調:就是音組,或稱調門。作用在於確定主音和限定管色高低。元雜劇中主要有九種宮調,統稱「五宮四調」或「北九宮」由於調門不同,在表現感情方面也有不同。

曲牌:曲牌就是曲譜,劇作家倚聲填詞,組成套曲,一套曲即一折,只能用一個宮調的曲牌。

旦:扮劇中女性。主角為正旦,此外還有復旦、貼旦、外旦、老旦、大旦、小旦、花旦、搽旦(壞角色)。

末:扮劇中男性。主角為正末,此外還有副末、沖末、外末、大末、二末、末泥等。

凈:以扮剛強獰惡的人物為主,多扮男性,也偶有扮演女性者。有凈、副凈、二凈等。

雜:不屬於以上三類的其他角色的統稱,如孛老(老漢)、卜兒(老婦)、駕(皇帝)、孤(官員)、詰(和尚)、邦老(強盜)、禾(農人)、徠兒(兒童)、等等元雜劇一本四折一楔子末本、旦本:一唱到底

(二)關漢卿雜劇的思想內容:

1、公案劇。多側地反映元代最基本最尖銳的社會矛盾,歌頌人民的反抗鬥爭,揭露社會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如《竇娥冤》題材來源:《漢書·於定國傳》東海孝婦情節:標準的一本四折一楔子。原名竇端雲其父竇天章。竇天章考科舉把端雲賣給蔡婆婆做童養媳,取名為竇娥。賽盧醫想勒死蔡婆婆,張氏父子救之。張氏父子想與蔡、娥兩人結合。蔡娥不同意。張驢兒用計希望讓娥毒死蔡,卻毒死其父。張驢兒收買桃杌太守要屈打蔡,娥為婆婆認罪。娥上刑場時發三個誓。結果皆靈驗。第四折寫娥父竇天章中科舉歸來,為女兒昭雪。《竇娥冤》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批判A元代社會的高利貸剝削,B官吏的貪贓枉法和地痞流氓的橫行無忌,C社會道德素質低下,第一層次,竇娥指天罵地的表達對天氣鬼神的怒憤,第二層次與婆婆訣別,第三層次,發下三樁願望a血濺白練(因怨而恨)b六月飛雪(因冤而悲)c大旱三年(因冤而誓)三樁誓願表達娥對自己冤屈的強烈不滿竇娥的形象及其意義:竇娥的性格主導方面是剛強和善良,竇娥的冤獄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千萬個冤獄的一個縮影,竇娥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竇娥的形象體現了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歌頌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2、婚姻愛情劇:一類是表示弱者反抗惡勢力,如《救風塵》(如果《竇》是關的悲劇代表則《救》是喜劇代表)

A《救》的情節B劇本反映的社會問題:一是妓女地位低下,從良艱難;二是間接地反映了知識分子的不幸遭遇

C趙盼兒形象的主要特徵:一是成熟、老練,對現實有較清醒的認識,二是具有正義感和狹義精神,為解救他人,不計前嫌,挺身而出,三是勇敢、機智,採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進行鬥爭,出奇制勝,另一類是表現一般的婚姻愛情,肯定女性對婚姻的自主選擇。如《拜月亭》(關愛情劇代表作)

3、歷史劇:不但表現了一定的歷史生活。而且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反映了人們對英雄的崇拜心理和價值觀如《單口會》(關歷史代表作)。劇本一、二折通過喬公、司馬徽對關羽和蜀漢英雄的誇耀作為鋪墊和烘托,把英雄形象塑造的更加感人,鼓舞了人們向民族壓迫者進行鬥爭的信心和勇氣。

關漢卿雜劇的藝術成就:

一、善於在強烈的戲劇衝突中去塑造人物,各階層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既有鮮明的性格,又能深刻地反映時代的本質。

二、矛盾集中、情節緊湊。

三、語言上的成就1、自然、真切、質樸,成為「本色」派代表作家。2、語言性格化,隨人、隨情(關漢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作家)而變,做到雅俗兼收,串合無痕3、運用少數民族語言

(三)王實甫《西廂記》的貢獻

1、 把張崔故事編寫成規模宏大的戲劇;

2繼承了「董西廂」的反封建主題,並使主題更深化,反封建思想傾向更鮮明;

3糾正了「董西廂」的不足,充分利用了戲劇樣式的長處,是題材更集中,矛盾衝突更尖銳,情節結構更合理,人物性格更鮮明,心理描寫更細膩,語言更洗鍊。達到西廂故事的高峰。董西廂相對於鶯鶯傳是一次質的飛躍,而王西廂相對於董西廂是一次較大量的提高,以至於是王西廂成為西廂故事的高峰,成為元代愛情劇之首——王西廂。

《西廂記》的藝術成就:1、體制上革新突破(多達5本21折,多人演唱)2、衝突集中,主線突出,結構嚴謹。3、人物性格鮮明(善於在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中完成人物性格塑造,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4有抒情詩般的歌唱語言和富有概括力的道白語言,華美如詩詞,白描尚本色,語言上具有兩幅筆墨

(四)白樸及其創作

1、《牆頭馬上》是他的愛情劇代表作。通過李千金與裴少俊的愛情故事,極力宣揚男女自由結合的合理性,表現了一種要求自由的民主思想傾向。作品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展示、突出李千金潑辣、堅強個性;喜劇特色濃郁;曲詞清新明快、樸素生動。

2、《梧桐雨》是一部著名悲劇。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悲歡離合的故事。他的內容除遵從正史外,多以白居易的《長恨歌》為據,劇名也取自《長恨歌》中的詩句「秋雨梧桐葉落時」。長恨歌主要寫愛情,梧桐雨主要表現樂極生悲,從唐楊的愛情導致國破家亡。反映社會現實,統治者的享樂導致社會動蕩。體裁上長是詩歌梧是戲曲。主題思想:通過李楊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事件,以及唐朝由盛而衰的過程,表達作者對歷史的反思。藝術手法:濃郁的抒情色彩,細緻的心理刻畫,華美典雅的語言

(五)鄭光祖《倩女離魂》

《倩》的深刻內涵,這個故事歌頌了幽閉深閨的婦女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劇本通過離魂的幻想情節,將倩女身軀和靈魂分為兩處,一個卧病在家,一個追隨情人。兩者正好表現封建社會中深閨少女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現實中只能承受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理想翅膀卻載著她飛躍家庭的牢籠去追隨自由的愛。最後兩者合為一體,實際上是理想取代了現實,愛戰勝了禮教。

《倩》的藝術特色:1採用現實與浪漫主義結合的手法,塑造一個熱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2具有詩情畫意的生動描寫和細膩的心理刻畫,朱權《太和正音譜》說:「鄭德輝之詞,如九天珠玉,其詞出語不凡,若咳唾乎九天,臨風而生珠玉,誠傑作也。」

(六)馬致遠及其他劇作家的創作

《漢宮秋》元人雜劇的精品。是在《漢書·匈奴傳》、《漢書·南匈奴傳》以及《西京雜記》等基礎上的創作,她與傳統體裁有四點不同:一是變漢強番弱為漢弱番強,二是把毛廷壽由一個普通畫師塑造成一個佞臣奸相形象,三是變昭君為元帝的寵妃,和番的原因也成了因匈奴以武力強索,朝中文武無能禦侮,元帝迫於無奈。四是把昭君嫁給單于生子,改為行至邊界投水自殺。主題思想:通過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愛情悲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的精神,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醜惡無能和漢元帝政權的腐朽。藝術特色:詩情畫意的意境,典雅清麗的語言,唱詞具有優美的音樂感

水滸戲:《李逵負荊》(康進之)、《雙獻功》(高文秀)

家庭戲:《瀟湘夜雨》(楊顯之)、《秋胡戲妻》(石君寶)

神話戲:《柳毅傳書》(尚仲賢)、《張生煮海》(李好古)

歷史戲:《趙氏孤兒》(紀君祥)

二、南戲

南戲:早期稱為戲文。南曲戲文,原本溫州一帶的地方劇種,故亦稱溫州雜劇為永嘉雜劇。誕生於北宋末年,但屬於村坊小戲階段。大約在南宋中葉宋先宗時期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戲劇形式。

南戲,元初衰落。到元後期,北雜劇由盛而衰,南戲卻得到發展,它不像元雜劇那樣在折數和宮調上有嚴格的規定,押韻和宮調都比較自由,演唱風格清峭柔遠。登場演唱的角色可生,可旦,聲腔也發展成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等腔,現存元代南戲劇本有16種,片斷119種,存目33種,在現存劇本中,《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傳至明代,被稱為「四大傳奇」,高則誠的《琵琶記》藝術成就最高,不僅是南戲藝術的集大成者,還為明清傳奇的發展開拓了路徑,被稱為「曲祖」。

四大傳奇:荊釵記白兔記(劉知遠白兔記) 拜月亭(幽閨記) 殺狗記

《琵琶記》《琵琶記》是高明的精心之作。這部戲為南戲的體制、寫法,作了最後完善和定型工作,成為明以後傳奇作者遵循的軌範。《琵琶記》也成了標誌南戲中興的重要作品,做尊為「南戲中興之祖」思想內容方面的成功之處

1、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宣揚封建道德的主觀意圖。作品對現實生活的如實描寫,揭示了一個嚴酷的事實。封建道德不能庇護它的信奉者免於悲劇命運。2、塑造了一個「苦難」的化身——趙五娘(被蔡伯喈拋棄所以反映了婦女地位的低下),反映了我國婦女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慘遭遇。3、刻畫蔡伯喈複雜矛盾特點的同時,悲劇原因(是封建制度而不是某一個人)得到深刻揭示。4、作為背景出現的災荒年人民的苦難生活,地方惡霸的為非作歹,真實的反映了元代的社會面貌。藝術特色:1採用雙線結構,客觀暴露社會上的貧富懸殊和苦樂不均,文勢也因此有起有伏,千姿百態

2心理描寫細緻,如「糟糠不厭」3語言運用上,無論是曲還是白,都較接近口語,又有一定的文采。在語言的個性化方面也相當成功。

三、散曲

1、小令(葉兒):是獨立的一支曲;

套數(套曲):由幾支同一官調的曲子聯綴而成;

帶過曲:介於小令與套數之間。最多不能超過三支曲。

2、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抒寫的是一個漂泊天涯的遊子思家而不得歸的惆悵心情。作者把秋天傍晚幾種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創造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用景物來點染「秋」,同時也用景物來表現「思」,很好地表達出旅人彷徨悲苦的心情。藝術構思巧妙、雖重在抒情,卻主要寫景。以景傳情語言凝練,刻畫準確,格調清逸,音節和諧

3、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寫潼關懷古形勢的險要「如聚」——山峰聚集「如怒」——水之波濤洶湧,擬人描寫手法用景色的特徵,寫統治階級與老百姓是對立的,無論國家是興還是亡,百姓都受奴役。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曲眼,借懷古,為老百姓唱出了一曲憤懣不平的悲歌。作者從興與亡的對比中,強調人民群眾與封建制度的根本對立,道出了在封建時代,勞動人民所處的被奴役地位不會根本改變的歷史本質真實。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既不失古典詩詞所具有的豐厚意蘊,又是有元散曲通俗生動的特色。用字警闢,造意深遠,風格豪放老辣

4、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高祖指漢高祖劉邦)新奇之處:1、別開生面的主題思想。(作品撕開了最高統治者的神聖面具,客觀上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統治者的憎惡與鄙視)2、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採用第一人稱,通篇以一個不識帝王的鄉民眼去看,以鄉民的理解力去理解,以鄉民的口氣去表達3、別具一格的諷刺藝術。包括漫畫、誇張等手法,寓庄於諧,具有強烈的諷刺力量。

四、元代詩詞及散文、小說

元代詩詞及散文、小說,基本上只是繼承宋代創作的成就,很少創新。僅傳統的詩詞出現了一些較好的作品和優秀的作家。虞集、楊載、范槨、提奚斯被稱為「元詩四大家」、薩都刺的詞風格豪邁;楊維禎的七古歌行追求新異,竹枝詞清新通俗話;王冕的詩暴露了社會黑暗,有不少優秀作品。

第七編 明清文學

(一)明清小說

明清文學的重大成就是產生了一批不朽的小說名篇,包括長篇和短篇小說。

1、長篇小說又稱章回小說,特點是分回標目,揭示每章主題,它是在宋元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明清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合稱「中國四大古典小說」。

(1)《三國志通俗演義》,今稱《三國演義》,作者羅本(約1330-約1400),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三國演義》不僅是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在我國影響最大的長篇歷史小說,它生動地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在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面的公開與隱蔽的鬥爭,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離亂之苦,結構嚴謹,情節曲折,塑造了許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它的藝術成就使中國小說進入了新階段,而它那些關於政治的縱橫捭闔與軍事的韜略計謀的描寫,為不少中外政治家、軍事家們所取法,影響極為深遠。

(2)《水滸傳》是經過長期的民間流傳,元末明初時由施耐庵等在講史話本《大宋宣和遺事》等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它藝術地再現了北宋末年官司逼民反的歷史,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行,讚頌了農民趙義的英雄們可歌可泣的鬥爭事迹,成功地塑了許多不朽的農民英雄形象,如宋江、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

(3)明中葉吳承恩(約1500-約1582)的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雖主要出自作者之手,但也吸收了宋元有關唐三藏取經的傳說。它敘述了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唐僧師徒歷經千難萬險到西天取經的故事,歌頌了敢於反抗壓迫、戰勝困難的鬥爭精神,全書想像奇特,語言詼諧,閃耀著浪漫雄渾的異彩。

(4)《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約1716-1763,一作1764),名,字夢阮,號雪芹。其先世原為漢人,清軍入關前入滿州正白旗內務府籍,祖上三代世襲江寧織造,是一個軒受康熙帝賞識的貴族世家。曹雪芹少年時曾在金陵過了一段富貴豪華的生活,後來家境破敗,移居北京西效,窮困潦倒。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紅樓夢》的。《紅樓夢》描寫一個貴族大家庭由盛而衰的的變遷,圍繞這個家庭中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展現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悲慘命運。它是一部全面批判當時社會的現實主義傑作,無論是典章制度、道德倫理、文化教育、宗教寺院,清空是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在書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全書結構嚴密,語言清新、精練,人物配置恰到好處,縱橫脈絡清晰貫通,體現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也是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

《紅樓夢》的版本。曹雪芹原稿原名《石頭記》,以抄本形式流傳,後才有刊印本。大體以乾隆五十六年(1791)或乾隆五十六年(1792)為界線,前為抄本系統,後為印本系統。

①前八十回抄本,因有脂硯齋等人的評語,又稱《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簡稱脂本脂評本

②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為印本系統。程偉元曾先後兩次刊行,均以高鶚的修改續補本為底本,故稱「程高本」「高續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書屋活字排印本,稱「程甲本」,第二年重印本,稱「程乙本」。

關於《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有功有過,功大於過

①由於有了後四十回,而使《紅樓夢》成為一部結構完整,首位齊全、渾然一體的文學作品。

②他寫出了全書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劇結局,如黛玉之死,賈家之敗等,從而保持原有矛盾的發展,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傾向。

③有的情節描寫生動精彩,如瀟湘驚夢、黛玉迷性、焚詩稿、魂歸離恨天等,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紅樓夢》的悲劇世界

¥悲劇環境:

(1)賈府後代「一代不如一代」

(2)生活奢侈、道德淪喪

(3)家族內部重重矛盾、互相傾軋。

(4)這個家族在社會上作惡多端、為所欲為

(5)隨著綱紀倫常的日漸解體,整個家族人心渙散、貌合神離

(6)下層奴隸要求自由的鬥爭和通知階級內部分化出來的叛逆者的衝擊。

¥寶黛釵愛情婚姻悲劇和大觀園的毀滅

(1)叛逆者賈寶玉、林黛玉的理想和愛情悲劇

(2)薛寶釵的悲劇

(3)「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女兒國」的悲劇

《紅樓夢》的悲劇,具有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可理喻的命運感,無論是好人壞人,叛逆者還是衛道者,全都逃不脫毀滅的命運,這樣就使得《紅樓夢》在悲劇的探索上,排除了任何錶面的偶然考慮,意志尋求到社會的最深層。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曹雪芹才能在他的《紅樓夢》中隊現存制度永世長存提出了深刻懷疑,從而使《紅樓夢》達到了批判現實的歷史高度,讚美依稀可見的光明,這正是《紅樓夢》遠遠高於《金瓶梅》等其他世情小說的獨特成就。它是通過作品中人物形象來反映的。

賈寶玉: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生活。貴族階級的叛逆者。他的叛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道德觀、價值觀上反映出來。他離經叛道,反對「仕途經濟」

(2)在婦女觀上,反對「男尊女卑」觀念

(3)在愛情觀上,追求真摯愛情與自主婚姻,反對封建禮教

¥林黛玉也是貴族階級的叛逆者,由於寄人籬下的處境,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1)具有強烈的自尊和自強

(2)純潔、脫俗、不趨炎附勢、奸詐虛偽

(3)從不看重功名富貴,支持寶玉,反對仕途經濟的思想、言行

(4)反對以「門當戶對」「父母之命」為條件的封建婚姻,對具有共同的思想和情趣的愛情堅貞不渝。

¥《紅樓夢》對傳統寫法的打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了現實主義,突破了我國古典小說的傳統

A對現實描寫的精確真實B能全面的反映社會真實

(2)賦予愛情以思想境界和深刻的社會意義,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格局

一般「才子佳人」的模式:一見鍾情——後園約會——郎中狀元——夫榮妻貴

A重知己,不講郎才女貌,不局限於外表的吸引B重情操,不涉風流韻事

(3)表現悲劇的審美理想與審美評價,打破了「大團圓」的俗套

由中和美向悲劇美的轉化

(4)塑造出「真的人物」,打破了好人全好,壞人全壞的模式

(5)《紅樓夢》調動了我國詩詞、散文、繪畫、音樂、建築、雕塑等一切藝術表現手段,創造出詩化的性格和詩化的意境與風格,這又是對以前敘事體小說的一個突破。作者往往將環境、人物、場面、情節等進行詩化,達到人境合一、情景交融、神形兼備的藝術境界,給人以整體感、和諧感。

(5)明清著名的長篇小說還有《金瓶梅》、《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儒林外史》、《鏡花緣》等。

金瓶梅,一、版本1.萬曆本:今存最早的刊本是萬曆四十五年的《金瓶梅詞話》,人稱「萬曆本」或「詞話本」。書中插有大量詩詞、曲賦和韻文。這個本子及其傳刻本,統稱「詞話本」或者「萬曆本」。2.崇禎本:因其最早刊本為崇禎年間的《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故一般稱這個本子及其傳刻本為「崇禎本」,一般認為此本是詞話本的批改本。3.蔣劍人——潔本4. 張竹坡——《第一奇書——金瓶梅

二、思想內容的深刻性1.揭露明代統治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描寫當時從朝廷到地方大小官僚勾結惡霸豪紳,欺壓盤剝人民的血腥圖景。2.寫出了古老中國從封建宗法社會開始邁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艱難步伐。(西門慶是一個官僚、富商、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第一代商業資本家的典型)3.展示了一個與傳統的溫柔敦厚大異其趣的女性世界。

三、《金瓶梅》成功地實現了六項轉變,1.從相沿加工「說話」藝人的集體創作,轉變為作家個人的獨立創作,《金瓶梅》成為與過去的「世代累積型」不同的第一部「個人獨創型」長篇小說。2. 從反應古老的歷史題材,轉變為直接反應當時的現實。3.從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神仙鬼怪轉變到以社會上的普通人物為小說的主人公。4.由追求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轉變為著力表現普通的、日常的生活真實,變傳奇手法為寫實的手法。5.從誇張的、粗略的細節描寫轉變為細膩、逼真甚至是不避瑣屑的細節描寫。6.從線性結構開始過渡到為網狀結構。(便於表現豐富多彩的內容)

2、明清短篇小說可分為白話和文言兩個系統。白話短篇小說以「三言」為代表,文言短篇小說以《聊齋志異》成就最高。

(1)三言二拍,明代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是作者凌濛初對「三言」的模仿之作。《聊齋志異》為清代蒲松齡所撰,他借鬼怪狐仙之事隱射現實的黑暗,發泄憤世嫉俗之情,構思奇特,語言精練,想像豐富。

(2)擬話本:明代中葉以後,隨著話本小說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潤色加工宋元明舊篇的同時,開始有意識地模仿「話本小說」的樣式而獨立創作的一些新小說。這類白話文短篇小說,人們稱之為「擬話本」。從魯迅起,一般又將「三言」之後的白話短篇小說都歸屬於「擬話本」一類。

(3)市民社會的風情畫

商人成為時代的寵兒①商人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表現:a傳統觀念變化:士、農、工、商變為一品官、二品客《將興哥重會珍珠衫》《楊八老越國奇遇記》三言,《贈芝麻識破原形》《疊居奇程客得助》二拍,②從商人的命運變化看,商人的形象有了極大的突破《施潤澤灘闕遇友》《賣油郎獨佔花魁》三言,《轉運漢遇巧洞庭虎》二拍

形象:為富不仁——善良、正直、誠實

充滿智慧,以智慧來獲取利潤而不是投機取巧

婚戀自主和女性意識的張揚

①頌揚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建立在真正相愛的基礎上的婚姻。

②頌揚女性為追求人格的尊嚴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對貪官污吏的抨擊和清官的市民化。

(4)「無奇之所以為奇」(藝術成就)

將平凡的故事寫的曲折工巧

①採用巧合誤會的手法,使情節迷離恍惚、波瀾起伏《十五貫戲言成巧禍》

②運用一些「小道具」貫穿始終,使故事既結構完整,又巧妙多變 。如《將興哥重會珍珠衫》

③突破單線結構的模式,嘗試用複線結構、板塊結構和變換視角,把簡單的故事寫的搖曳生姿

④悲喜劇情節交互穿插,創造一種「奇趣」

細緻入微的寫心藝術

主義語言的通俗化,適宜普通人案頭閱讀

¤「姑蘇抱瓮老人」見「三言」與「二拍」「卷帙浩繁,觀覽難周」(《今古奇觀序》),故從中選取40種成《今古奇觀》。後三百年中,它就成為一部流傳最廣的白話短篇小說的選本。

3、明代短篇小說還有:

《剪燈新話》——瞿佑,《剪燈余話》——李昌祺,《覓燈因話》——邵景詹

(三書後人合稱為「三燈叢話」)

4、清代小說

蒲松齡和《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

寫作原因:寄託他的孤憤之情

作品內容:

¤最富有現實意義的,是集中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敗的政治,鞭撻那些無惡不作的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同情被壓迫人民的痛苦遭遇,或進而歌頌被壓迫者的反抗鬥爭的故事。《席方平》

《席方平》刻畫人物性格的三個特點:

(1)以席方平所受的壓迫和多重性顯示其鬥爭的正義性,從而刻畫他不畏強暴的膽略。

(2)以席方平所受刑罰的殘酷性顯示其鬥爭的艱苦性,從而刻畫他剛毅頑強的精神。

(3)以席方平反抗道路的曲折性顯示其鬥爭的徹底性,從而刻畫他毫不妥協的決心。

¤對八股取士的科舉製作了深入的揭露和尖銳的抨擊。

(1)揭露試官們不學無術、貪贓枉法、營私舞弊、顢預無能的可恥面目。如《考弊司》《司文郎》《賈奉雉》

(2)揭露八股取士、功名利祿對封建士子靈魂的腐蝕。如:《葉生》《胡四娘》《鳳仙》《鏡聽》

¤描寫男女愛情和婚姻生活

這是作品中占篇幅最多,成就最高的一個部分。除了寫人與人相愛之處,還有人與狐、人與鬼、人與仙的戀愛故事。這些故事大多謳歌真誠、純潔的愛情和建立在基礎上的美滿婚姻,故事寫得曲折動人,娓娓動聽。如《小翠》《嬌娜》《青鳳》《嬰寧》《小謝》等

《聊齋志異》思想內容的複雜性

(1)作者思想複雜(2)題材來源的複雜 (3)創作時間太長

《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

《聊齋志異》在藝術上代表了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所已經達到和能夠達到的最高水平。

(1)用傳奇法,而以志怪

傳統的志怪小說,大抵敘述鬼神怪異之事,篇幅短小,又僅「粗陳梗概」,語言簡約而顯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傳奇小說則「敘述婉轉、文辭華艷」,小說的主體是人間、人事、人情、人態。而蒲松齡借用傳奇的特長,來寫花妖狐魅,使小說內容精彩且充實,情節離奇而生動,展現出極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2)情節曲折,敘述井然

作者反對「硬鋪直陳」,加之寫的是花妖鬼怪之事,便於馳騁想像,所以許多作品情節怪異譎詭,變幻莫測,極盡騰挪跌宕之能事。同時,它們也有自身的邏輯性,合乎人情事理。

(3)描寫豐美,形象生動

較之以前的文言小說,作品家中了對人物環境、行動狀況、心裡表現等方面的描寫。如《紅玉》

(4)語言精練,辭彙豐富,句式富於變化

(5)《聊齋志異》的餘響

《聊齋志異》一問世,就風行天下,翻刻本競相出現,相繼出現了注刻本

《閱微草堂筆記》與《聊齋志異》的抗衡主要變現在:

①體制上,反對《聊齋志異》在傳統的志怪小說中,用「描寫委曲」的筆墨,廣泛反映社會生活。而是努力模仿漢晉筆記小說,「尚質黜華」,記事簡要,多做議論,要求回到古代筆記小說的水平上。

②內容上不同於《聊齋志異》是通過志怪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作者孤憤,它記述見聞,是要「不乖於風教」「有益於勸懲」。

吳敬梓和《儒林外史》——對八股取士的批判

八股文:亦稱「時文」、「制義」、「制藝」。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起股」至「束股」部分是正式議論部分,以「中股」為全篇重心。在這四段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

《儒林外史》講的是明代故事,但反映了清代現實,它是明清之際批判八股取士制的進步社會思潮的組成部分。它因小說的形式,將這個批判的歷史課題與哲學思想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作品批判八股取士,是以功名利祿為軸心,以各類型士大夫的「文行出處」為切入口展開的。

①揭露客場的腐敗②揭露官場的黑暗

③揭露程朱理學的罪惡④揭露八股取士如何蠱惑人心、扭曲人性、摧殘人才

《儒林外史》的理想成分:

《儒林外史》的理想成分,表現在「辭卻功名富貴」的理想人物身上。這些理想人物,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類是具有民主思想的離經叛逆者。如王冕、杜少卿;

一類是具有儒家正統思想的賢人君子,如遲衡山;

一類是自食其力的「奇士」,多是市井小民。如鮑文清、沈瓊枝等。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①嚴肅的寫實與「公心諷世」相結合;

②喜劇因素與悲劇因素相結合

③合理的誇張與冷靜和解剖相結合

④善於抓住言論與行動、外表與內心、現象與本質等喜劇性的矛盾通過對比,讓人物處於自相矛盾、自我暴露的地位。

《儒林外史》的結構:

《儒林外史》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通過故事的傳遞,人物的相互銜接,較大場面的組織,前後呼應等藝術手段,使全書連綴結合,從而構成一個藝術整體。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論及「全書無主幹,僅趨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賓俱起,雖雲長篇,頗同短制」。

(二)明清戲劇

1、明代戲劇的繁榮

明代戲劇品種紛繁,有雜劇和傳奇。特點:(1)作家作品多,(2)題材變化多,(3)戲曲創作顯示出明代風格

①產生接近專業化的劇作家,②劇本採用戲劇合集的形式,③南北戲相互融合。

2、明代雜劇

(1)可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1368——1487),作家:一是由元入明者一部分是明初成長的作家:朱權《太和正音譜》

中期(1487——1572),中期成就最高、影響更大的戲劇家是徐渭。《四聲猿》包括《狂鼓史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一夢》《淮才藍替父從軍》《女狀元辭凰得鳳》

「以奇立骨」:才華、性格、遭遇;

王驥德《曲律》稱《四聲猿》為「天地間一種奇絕文字」;

思想內容上,打破了封建統治思想的束縛,洋溢著狂傲的反抗思想;

題材音律上有不少創新:

①寫成最早的一部雜劇合集,②徐渭是大量寫作短劇的第一個作家,從此短劇大為盛行

③首開以南曲寫雜劇的先例

後期(1572——1644)

寫南雜劇的有:徐復祚《一文錢》陳與郊《昭君出塞》

寫北雜劇的有:孟稱舜《英雄成敗》王衡《郁輪袍》

南北曲兼寫的有:葉憲祖《易水寒》《四艷記》

(2)明雜劇體質上的變化:

(1)結構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體制自由多樣,出現了很多短劇。

(2)音樂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有南、北雜劇

(3)演唱形式靈活自由。可多人唱、連唱、輪唱

明雜劇體制變化的特點是傳奇化。

3、以戲曲理論著名於世的:

(1)呂天成《曲品》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戲曲批評專著。

(2)王驥德《曲律》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南北曲源流宮調、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劇本結構情節、賓白、科諢等方面的理論著作。

(3)朱權《太和清音譜》。

4、明代傳奇

傳奇三變:①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說,宋代話本小說也有傳奇一類。②元末明初,將元雜劇稱為傳奇。③明清以來,指稱除雜劇以外以南戲為主譜成的明清中長篇戲劇。明代傳奇實際上就是南戲的改成。

明朝建立後,雜劇繼續衰落,南戲則仍在發展,到成化年間,演變成傳奇。萬曆以後,形成了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高峰,湧現了大批作家和優秀作品,此時南戲的四大聲腔(崑腔、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都已成熟,尤其是崑腔傳奇躍為全國性的大劇種,產生了湯顯祖這樣偉大的劇作家。 (1)初期創作極為蕭條

(2)中期發生轉變,轉變的標誌是出現三大傳奇

①李開先的《寶劍記》這是一部根據小說《水滸傳》改編而成的戲曲

②王世貞的《鳴鳳記》是古代戲曲第一部描寫現實重大政治事件的時事劇

③梁辰魚的《浣紗記》是第一部用崑腔曲調寫作的劇本,對崑曲的發展和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3)明代後期是傳奇創作最為繁榮的時期

繁榮的標誌:一是大批劇作家湧現,二是戲曲創作流派的正是形成和相互競爭。

①吳江派:明代後期,沈璟曲學的影響逐漸擴大,於是在沈璟的周圍形成了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戲曲流派,因為沈璟是吳江人,後人稱之為「吳江派」。

吳江派作家共創作傳奇作品約115種,現有37種改編當代傳奇作品20種,現存14中,可謂洋洋大觀。作品大多以倫理教化或懲勸世風為主旨,一般嚴守格律,曲詞本色,便於上場演出,構成吳江派戲曲的基本特色。

②臨川派:或稱玉茗堂派。代表人物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追隨仿效湯顯祖風格的被稱為臨川派。代表作家有吳炳、孟稱舜、阮大鋮等人。但他們大多隻集成了湯顯祖重文采、重才情、不受形式、格律束縛的特點,往往忽略了他重視立意,以情反理的傾向。

③臨川派與吳江派之爭主要表現在:

A思想觀念上的分歧:臨川派主張「以情格理」的至情論,反對封建的理學思想和孔教觀念,而吳江派則相反。

B對曲律的看法不同。吳江派主張「合律依腔」,而臨川派主張內容重於曲律。

C重文采還是重本色的不同。吳江派主張本色,臨川派注重文采。

④湯、沈戲曲觀念的評價

就明後期曲壇的詩集情況來看,沈璟致力於扶衰救弊,湯顯祖矚目于振聾發聵。二人的文化品位仍有高低之別:沈璟「合律依腔」的努力對文詞派撥亂反正,有利於戲曲藝術在藝術形式方面完善和規範;而湯顯祖「意趣神色」的革新,對傳統觀念橫衝直撞,則有利於戲曲藝術在藝術精神方面的充實和激揚。後者無疑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4)湯顯祖

生平和思想

①政治思想:政治、廉潔、頗多善政

②哲學思想:接受王學左派的影響,反對程朱理學,追求個性解放

③文學思想:反對復古思潮,提倡「自然靈氣」,重視細想內容,注意辭藻華麗

《牡丹亭》的思想內容

臨川四夢中成就最高的是《牡丹亭》,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說:「若士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亭》」

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做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表達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

意義:

a 猛烈衝擊了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

b反映了青年婦女的苦悶,喚醒了青年女子的青春理想

人物形象

①杜麗娘是劇中的主角,是一個熱愛生活、追求自由、勇於反抗的婦女形象。杜麗娘全靠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在探索一條通向自由解放的人生道路。這就是這個形象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②杜麗娘文學形象的本質特徵:追求愛情、堅持理想、生死以之、敢於鬥爭

a 青春的覺醒和對愛情的期待

b 對理想生活和愛情自由的執著、熱烈的追求

藝術特色

①把握浪漫手法,引入傳奇創作

(1)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

(2)藝術構思富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

(3)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②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

(1)採用抒情詩的手法,傾瀉人物的感情

(2)真有奇巧、陡峭、尖新、纖細的語言風格

5、清初劇壇

清初劇壇,承晚明戲劇高度繁榮。

(1)李玉《清忠譜》的思想意義:

劇本反映了明末尖銳的反閹黨鬥爭,刻畫了周順昌剛直耿介、堅強不屈的性格,歌頌了顏佩韋等正義純樸的市民群眾,以及他們英勇鬥爭的從容就義的高貴品質,對罪惡滔天的閹黨表示了莫大的憤慨,從而寫出了廣大人民對清正廉明的政治的追求和希望。

《清忠譜》的人物形象

周順昌是劇本著力刻畫的清官、忠臣形象,即具有「清忠」的特點(題目的緣由)。「忠」是從他與魏閹的鬥爭來表現的。鬥爭中,他耿介剛烈,至死不屈,一個鐵骨錚錚的形象躍然紙上。「清」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他生活簡樸廉潔,不講排場,不擺闊氣,清廉正是他做忠臣的先決條件。

《清忠譜》的藝術特色:

①善於利用有限的舞台以表現廣闊的群眾鬥爭,善於把群眾與個人、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明寫與暗寫、前台與後台很好的結合起來。

②主圖突出,線索分明。整部戲緊緊圍繞周順昌和蘇州人民與閹黨的鬥爭,繁而不亂,敘述井井有條。

③語言簡樸,不假文飾而又富有個性。

(2)蘇州派的特點:

①大多為平民專業作家,戲曲創作的數量與質量在中國戲曲史上當屬一流。據不完全統計,蘇州劇派有名目可知的作品約有160中,全本保存下來的有60多種。

②個人與群體共同合作。這種以發揮個人智慧為主,兼取其他同仁之長的成功道路是蘇州劇派得以維繫發展,在中國戲曲史上產生巨大影響的重要原因。

③作品多寫政治題材。如李玉的《清忠譜》,一批作品,從多角度體現蘇州平民最佳群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戰鬥精神。體現動蕩時代涌動與劇作家心中的焦慮。

④市民形象頗具光彩。作家多數從市民視角展現他們的新生活、新思想,故在中國戲曲人物畫廊中給人以新的景觀。

⑤戲劇結構集中,場面生動。

(3)李漁的戲劇創作及理論

李漁,他既是我國古代集大成的戲曲理論大家,又是清初頗有特色的戲曲作家。

①戲曲創作:

《笠翁十種曲》,是個劇有一個共同點:全是演婚戀故事,這反映了他的戲劇觀念,「十部傳奇九相思」,戲曲主要是演男女情事的,也反映出晚期以來商情的思想,贊成愛情婚姻自主,反對父母包辦兒女婚事,特別欣賞對情的執著。

李漁是我國戲劇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並大量寫作浪漫喜劇的作家。

十種傳奇都以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為結局,雖然他沒有做出堪稱傑出的作品,甚至表現出媚俗傾向。

②戲曲理論——《閑情偶寄》是一部雜著。

國內研究認為李漁的戲曲理論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完整性:系統性

《詞曲部》從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六個方面論戲曲文學

《演習部》從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套五個方面論戲曲表演

其戲曲理論包括戲劇文學和舞台表演藝術兩個方面。

二是實踐性

①緊密結合舞台實踐

②針對前人以及當時戲曲創作中的弊病來闡述劇本作法。

③他自己有較豐富的創作導演實踐。

(4)洪昇和《長生殿》

《長生殿》的藝術構成

《長生殿》所寫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情緣」,是中唐以來文學史上的一個傳統題材,歷史皆有作者選取這個題材進行創作的。

①唐代白居易《長恨歌》陳江寫《長恨歌傳》宋代樂史的《楊太真外傳》

②元代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白樸《梧桐雨》明代吳世美的《驚鴻記》

③屠隆的《彩毫記》

《長生殿》是洪昇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經十餘年,三易稿而始成」的作品

《長生殿》主要思想的討論

①愛情主題說②愛國主題說③「雙重主題」說

通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既頌揚了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同時又批判了他們的愛情所帶來的眼中後果,用以「垂戒來世」。

(5)孔尚任與《桃花扇》

①腐朽透頂的南明王朝

按作者的理解,明亡的原因之一是權奸誤國原因之二是文爭武鳴 原因之三是昏君荒淫

②《桃花扇》傳奇,共四十齣,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發展為線索。描寫南明王朝的興亡歷史,反映明末腐朽動蕩的社會現實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從而達到總結明亡的歷史教訓而為後人鑒戒的目的。

③桃花扇底系興亡——《桃花扇》的歷史意識

侯方域贈扇(合)

李侯的結合,不僅僅由於外貌的相互傾慕,而與當時的政治鬥爭有密切聯繫。

李香君以血染扇(離)——通過內外兩條線的描寫,寫南明王朝的腐敗。

侯方域出逃在外,反映了外鎮的情形——軍國重臣擁兵自重,同室操戈。

李香君孤立守樓,暴露了廟堂的黑暗——統治階級荒淫腐敗,排擠忠良

李侯棲霞山相遇,再見桃花扇(合)

反映了當時形勢的發展與變化

李侯雙雙入道,扇毀人散(離)

他們因為國破家亡而隔斷花月情根

創作主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桃花扇》以明末名士侯朝宗和妓女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故事作為線索,寫出南明的亡國痛史,寫興亡之感。

④李香君的特點:

作為一個下層女子,李香君不僅有著獨立的人格,而且作為市民階級的代表,能主動直接的參加當時的政治鬥爭,她的身上有著濃重的政治色彩,她的強烈個性,也在政治鬥爭中體現出來,比如《卻奩》,寫她敝屣金玉,守玉嫉邪,可見其磊落襟懷,明辨是非,《罵筵》可見其嫉惡如仇,勇敢機智。

她使清流文人相形見拙,更不要說處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這一方面是歷史的反映,另一方面劇中形成的貴賤顛倒的對比不只是表明作者突破封建的等級貴賤觀念,其中也包含他對尊貴者並不尊貴,卑賤者並不卑賤的憤激情緒以及對所做的思索。

(三)明代散曲

1.作家作品之數量,遠遠超過元代,據《全明散曲》統計明代有名可靠的散曲作家達四百多人,留下的小令共一萬零五百多首,散套兩千零五百十四篇。

2.各種內容和形式,各種體裁和風格,紛紛湧現。

第一時期:明初至成化年間(1368——1487)主要北曲。

第二時期:弘治到嘉靖初年(1488——約1541)南散曲開始創作,但北散曲仍佔優勢。

第三時期:從嘉靖年間崑曲流行以後到明亡(約1542——1644)隨著崑山腔的興起,一些地區南曲興盛,而北曲漸趨消亡。

(四)明清詩文

明代詩文的作家作品數量浩如煙海,僅《明詩綜》即收錄詩人三千四百多家,而著錄於《千頃堂書目》的明人別集則達四千九百多種,數量之巨,超過以往各朝。

明初詩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他們經理了元末大動亂,對民生疾苦、社會瘡痍有著極深的感觸,寫出了一些揭露黑暗、抨擊暴政的作品。宋濂、劉基、高啟為三大家。

1、宋濂:著有《宋文憲公全集》,五十三卷,以散文著稱,他的散文以傳記文最為出色。

議論性散文:《送東陽馬生序》

傳記文 如《王冕傳》《秦士錄》等

(1)善於抓住人物富有特徵性的細節來刻畫人物

(2)用人物自己的語言、動作描繪人物的性格特徵,描繪人物特徵

寓言體散文 如《燕書》《龍門子》

寫景散文

作品風格特色:

(1)由於宋濂受正統儒家影響較深,故其文風,醇正有餘,恣肆不足

(2)雖然寫的自然流暢,筆力雄健,能熔鑄經史,而又不見斧鑿,但總顯得缺乏一種宏大的氣魄。他的散文這種典雅溫潤的氣度,成了後來台閣體的先聲。

2、劉基: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他的詩文都有一定的成就。

寓言體散文:高啟《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1)金陵山河的壯麗,(2)發思古之幽情,(3)歌頌新朝盛事

3、台閣體:

是明代文壇上以宰輔權臣楊士奇、楊溥和楊英為代表的一個詩派,三楊歷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位極人臣,倍受寵信。他們所寫的,除朝廷詔令外,多屬應制,領聖或應酬、題贈之作,飽含富貴福澤之氣,多以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為全旨,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實,實則脫離社會生活,既缺乏深堪切實的內容,又少縱橫馳騁的氣度。這種文風由於得到了統治者的提倡,一些利祿之徒競相仿效,故而成為風氣,併流行了一百年左右。

4、李東陽(茶陵詩派)

從台閣體過渡到前後七子的人物是李東陽(茶陵詩派),在成化、弘治年間,他以台閣大臣的地位主持詩壇,頗有聲望。

¥明朝中期:

1、這段時期流派多,鬥爭複雜,特別是復古和反覆古的鬥爭幾乎貫穿明中葉以後整個文壇。

2、前七子,指的是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徐禎卿,

後七子指的是李攀龍、王世貞、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

主張:為反對台閣體的空洞無物、時文八股的淺陋閉塞,故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1)文學觀——一代不如一代

(2)創作觀——尺尺寸寸模擬

(3)模擬方法——重形式而輕內容

創作:取得了較客觀的成果,能寫出一些面對現實、揭露黑暗的作品。但是由於方法的錯誤,也出現了不少內容貧弱,形式古奧的作品。故其成就受到限制。

評價:掃蕩了「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台閣文體,也打擊了違反藝術規律,枯燥淺俚的性理詩,使文壇耳目為之一新。但他們畢竟由於理論上的述誤,以模擬代替創造,擬古而不能創新,創作上也出現了很大的缺陷。

3、唐宋派:

(1)主張: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更自覺地倡導唐宋古文,所以被稱為「唐宋派」。他們的理論建樹主要在散文方面。

(2)主要成員: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人。

(3)創作:

①主要表現在散文領域。代表人物歸有光寫的較好的是一些記述家庭瑣事和親人聚散的抒情小品。如《項脊軒志》

②茅坤評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將唐宋古文名家標榜為效法的「正統」,正式提出了「唐宋八大家之說」

(4)意義:雖然歸有光不能以重大題材來反映明代現實,但在復古派把持文壇的渾濁氣氛中,他卻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實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

明朝後期:

這段時期,文壇上的主要傾向是反覆古主義

1、李贄(1527——1602)是晚明時期傑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標新立異而對當時文壇產生很大影響的文學家。

(1)文學思想:在文學方面,他的論文綱領是「童心說」

(2)文學實踐:

①散文創作:「文字潑辣、痛快淋漓、長於分析、時有警句」如《又與焦弱侯》中,對道學生做了無情的揭露:「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②評點戲曲、小說:評點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琵琶記》《幽閨記》等,這樣點評小說,李卓吾有開山之功,這種點評本身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使小說得到廣泛流傳,二是成為我國文學批評的一種特殊形式。

2、公安派:

晚明文學領域裡,一個具有相當影響的文學流派。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響尤為突出,因為他們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稱公安派。

(1)文學思想:主張進化,反對模擬。他們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提出「性靈說」,重個性,貴獨創。

①文學史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提倡進化)

②提倡「性靈說」

要求:真——要有真情實感趣——有吸引別人的地方新奇

(2)創作實踐

在創作上注重有感而發,直寫胸臆。「變板重為輕巧,便粉飾為本色,致天下耳目於一新。」

公安派的得失(評價)

(1)優點:他們在文學上反對形式主義和擬古主義,在思想上反對封建禮教和儒家道統。他們的作品也能打破傳統詩文的陳規陋習,抒發個性,清新流暢。

(2)不足:但是由於不適地表現自我,忽視社會實踐的作品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思想貧乏,風格輕佻。其末流更是「衝口而出,不複檢點」,以至「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故而又有竟陵派出來加以匡救。

3、竟陵派:繼公安派之後,以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鍾、譚均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1)文學觀念:受公安派的影響,提出重「真詩」,重「性靈」

(2)兩派不同之處有

①公安派主要著眼於作家自己的創作,以為「古何必高,今何必卑」。竟陵派則看重向古人學習,從個人詩詞的精神中去尋求性靈,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

②公安派在「信口而出,信口而談」的口號下,不免淺俗率直。竟陵派大力倡導「幽深孤峭」的風格。在糾正公安末流之時陷入另一極端。

(3)竟陵派的得失

提倡學古人的精神,積儲文學底蘊,這與單純在形式上蹈襲古風猶很大區別。客觀上對糾正擬古流弊有積極意義。再者敏銳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膚淺的弊病,企圖另闢蹊徑,絕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膽識,但他們偏執的將「幽情單緒」「孤行靜寄」的境界當做文學的全部內蘊。將創作引上奇僻險怪、孤峭幽寒之路,縮小了文學表現的視野。

末期:

明末詩文大致可以分為文人詩文和志士詩文兩類:前者以張岱、張浦為代表,後者以陳子龍、夏完淳為代表。

文人詩文

1.張岱與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體制寫說書人的神態《柳敬亭說書》散文的特點:

(1)切近日常生活,善於運用生活細節,增加文章的情致。從中透露出作家體察生活涵義、領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

(2)率性、任真、清新空靈,兼雅趣與諧趣於一身。它吸取了十個的抒情特性,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無論是寫景、敘事還是說理、抒情,都神韻飄舉,趣味盎然。

2.張溥

文學上主要是復古,實則要使古為今服務

創作有《五人墓碑記》,歌頌蘇州市民不怕犧牲

志士詩文1.陳子龍2. 夏完淳

清詩概況

清初詩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抗清愛國志士,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他們的詩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氣節。另一類是仕清又懺悔者,如錢謙益、吳偉業和龔鼎孳,人稱「江左三大家」,他們的晚年在痛苦中度過,思想矛盾都表現在詩中。

康熙年間的詩壇領袖王士禎創立神韻說,影響極大。

乾隆年間的袁枚創性靈說,沈德潛創格調說,翁方綱創肌理說,王士禎——神韻說,他們的創作和理論都有各自的特點。

袁枚與蔣士銓、趙翼三人被稱為乾隆三大家

¥清詞概況

清代的詞人、詞作、詞論均多於前代,被稱為文學史上的"詞之中興"。以陳維崧為宗主的陽羨詞派、以朱彝尊為領袖的浙西詞派、以張惠言為代表的常州詞派、以及被稱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己"的納蘭性德,在詞創作方面都極有建樹。

清散文概況

清初散文沿著明代"唐宋派"的路線向前發展,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學者主要寫經世致用之文。另外較重要的散文作家有侯方域、魏禧、汪琬都較有成就。侯方域、魏禧和汪琬——「清初三大家」。

康熙至乾隆年間產生的桐城派,是清代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方苞、劉大槐、姚鼐,他們的古文理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清代中葉,散文流派多,占統治地位的是桐城派。它的理論由方苞創立,經劉大櫆補充,姚鼐發展而成,他們尊奉程、朱道統,並以繼承秦、漢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統相標榜。稱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散文流派。其主要三位作家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

(1)創始人為方苞,他宣稱「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韓、柳之間」,大體可說明其理論的道統與文統的實質性內容,他提出的「義法說」為桐城派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2)劉大櫆——擴大者,提出「神氣說」(P316)

全背過獨愛文章的精神氣勢,講究章句與音節,則從散文的藝術性著眼。神即精神、神韻,氣指洋溢於文章字裡行間的氣勢。神與氣統一,則形成的藝術境界或雄渾、或飄逸、或靜穆。

(3)姚鼐——集大成者

A 他主張「道與氣合,天與人一」「義理」

B運用傳統的陰陽剛柔說將多種風格歸納為「陽剛」和陰柔兩大類、

C把文章的藝術要素提煉為「神、理、氣、味」和「格、律、聲、色」八字,前四者是內在的「文之精」,處在高層次,後四者是外在的。

清代的駢文在乾隆時期得到復興,以阮元為代表的文筆派為文尚駢尚偶,為駢文力爭正統地位。經過論爭產生了不拘駢散之論。


推薦閱讀:

文學欣賞淺說
休涕淚,莫愁煩,人生如朝露
怎麼看《西遊記》里的豬八戒?
每天小情書——最暖心的情話送給愛人

TAG:中國 | 文學 | 古代文學 | 發展 | 古代 | 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