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韶關客家有「六奇」--12.1.16

  素有「嶺南第一圍」和「粵北第一名宅」之美譽的滿堂客家大圍,歷經滄海桑田,至今仍然巍峨挺拔。它承載著客家人千百年的創業史,凝聚著客家人的超群智慧和辛勤汗水。一九九一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親筆題寫「滿堂客家大圍」牌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滿堂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滿堂客家大圍始建於道光十三年春(公元一八三三年),竣工於咸豐十年冬(公元一八六○年),歷時二十八年,為當地富豪官干榮所建,建築面積一萬四千餘平方米,其建築風格是北方古代城堡和清代磚石四合院的組合,既有古代雄渾樸實的氣勢,又有近代精緻高雅的韻味。無論從規模、造型、材料到工藝,都堪稱客家四角樓之最,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登峰造極之作,也是中國民居建築中「方圍」系列的傑出代表。大圍集古樸雄渾的氣勢和精緻高雅的韻味於一體,為研究客家民俗風情及近代建築的源流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源。該圍風水布局合理,內含「福、祿、壽、喜、財」五福文化。

  滿堂客家大圍具有令人稱奇的特色有六:

  一是規模大。佔地面積達二萬平方米,建有大院四個,祠堂六個,議事廳二個,水井四口,寢室、廚房、儲糧室、停厝間等,共七百七十七間房子。

  二是圍中有圍。整座大圍分為中、左、右,即由中心圍、上新圍屋和下新圍屋三部分中等圍樓組成,中等圍樓中又包裹著更小的圍樓,形成圍中有圍的奇觀。中心圍樓高十六點九米,另兩圍樓拱衛其前後,既自成體系又渾然一體,座西北朝東南,面對七重山巒,中間高兩端低,形似一艘古代官船。

  三是用料講究。圍樓用料十分考究,牆體的青磚經人工磨製,光滑規整;門框、窗框、台階、廊沿、井台等以花崗石條砌成,堅實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鋪砌成花朵和各種圖案,典雅別緻;門窗、傢具等雕刻著花鳥、動物等圖案,並貼上亮閃閃的金箔,雍容華貴。圍樓的牆基用河卵石壘砌,格外堅固。

  四是廳堂無聯無匾。整個大圍的祠堂大廳中無聯無匾,真正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五是堅固安全。圍樓內東西南北均設有樓梯,樓上樓下迴廊過道四通八達。為了有效防禦當時猖獗的盜賊兵匪,圍樓的牆基砌得格外堅固,一般厚零點六米,其中中圍樓主牆基厚達二點四至八點二米,全部用河卵石砌成,迭角放花崗岩石條。牆體上布滿了各種瞭望孔、射擊孔。各圍樓僅向外開一扇大門,門板用鐵皮包裹,並有鐵杠橫頂。若遇盜賊侵擾,大門一關,圍樓便成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大門兩側或頂部設有水池,若遇敵人放火燒門,只要打開機關,水池內盛滿的水便會傾瀉而下澆滅火焰。

  六是松木作地基。大圍使用了極罕見的松木作為基礎,共使用了九層松木作固定地基。這座龐大的建築原是建在兩條河流匯合處沖積而成的沙壩地上的,地底是沙、石、泥、水的混合物,極不結實。松木素有「水浸千年松」之稱,生松木深埋地下水浸不但不會腐爛,反而是時間越長越堅硬,可以起到固定地基防止塌陷的重要作用。

  如今,宏大的建築群歷經百年風雨,仍無一處裂縫或下陷跡象。

  (摘自香港《大公報》 文/許揚)

推薦閱讀:

客家精神主要指哪些?
客家俗諺說解:早起三朝當一工
客家葬事
「印象興寧」系列散文推薦之一:《龍燈》
神秘的儀隴客家文化(完整篇)

TAG: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