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你看得懂嗎?

科普

特哥還記得,2013年出差的時候,有一位消費者拿著酵母蛋白粉,指著問:「這個營養成分表,怎麼後面的百分數加起來都大於100%了?喲,你看蛋白質的這一欄就有125%,咋回事?」

當時特哥還太年輕,支支吾吾搪塞過去。大寫的尷尬。。。

其實,看不懂營養成分表的大有人在,今天特哥就給大家來一個科普帖。"NRV"是什麼NRV全稱「Nutrient Reference Values」,即營養素參考值。按中國營養學會的推薦量,人體每天所需能量為8400千焦耳,蛋白質60克,脂肪6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鈉2000毫克,鐵15mg。酵母蛋白粉每100g含蛋白質75克,按照這個含量,75g剛好就是每天所需60g蛋白質的的125%。

同理,酵母蛋白粉每100g所含能量為1602千焦,1602除以8400,剛好就是19%哦。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恍然大悟啦?

營養標籤的發展歷程2013年1月1日起,中國《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實施,強制要求預包裝食品商標註「食品營養標籤」。實際上,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早已實施這一制度,所以有媒體把這個法規稱為「遲到十年的營養標籤」。貼士:預包裝食品,預先定量包裝或製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具有規格固定、密封、即開即食的特點,例如包裝牛奶、速凍水餃等。作為最早實施營養標籤制度的美國,目前強制標註的有15項:總熱量、來自脂肪的熱量、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膽固醇、鈉、總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糖、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鈣、和鐵。除此以外,生產者還可以自願標註一些其他項目,比如單與多不飽和脂肪、可溶與不可溶膳食纖維、其他維生素與礦物質等。 中國目前的「1+4」標籤只強制要求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另外,如果食品配料含有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氫化和(或)部分氫化油脂,必須在食品標籤的營養成分表中標示反式脂肪酸含量。

為什麼有的含量可以標為「0」為什麼有些含白砂糖的食品,營養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卻標為0? 因為碳水化合物是不同類型糖的總稱,包括白砂糖、澱粉等,《通則》規定,「無糖」的要求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於0.5%(即0.5克)。也就是說,如果每份100g/ml的產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小於等於0.5g,在營養標籤上則會顯示為0。哪些食品可以不用營養標籤?1、食品的營養素含量波動大的,如生鮮食品、現制現售食品。生鮮食品是指預先定量包裝的、未經烹煮、未添加其它配料的生肉、生魚、生蔬菜和水果等,如袋裝鮮(或凍)蝦、肉、魚或魚塊、肉塊、肉餡等。此外,未添加其它配料的干製品類,如干蘑菇、木耳、干水果、干蔬菜等,以及生鮮蛋類等,不需要標準營養標籤。 2、包裝小,不能滿足營養標籤內容的,如包裝總表面積≤100cm2或最大表面面積≤20cm2的預包裝食品。 3、食用量小、對機體營養素的攝入貢獻較小的,如飲料酒類、包裝飲用水、每日食用量≤10g或10mL的。針對營養成分表,咱能做什麼?1、看清營養素含量單位。《通則》規定含量可以以100克、100毫升或「1份」作單位。比如薯片能量太高,企業自己看著都不順眼,就標小包裝的量25g。消費者最好都以每100g食品所含量為準,以作出比較。如果一次食用了200克某產品,其提供的能量需要用標籤上的參考數值乘以2。按照《通則》的規定,維生素A的單位將統一使用μg RE(微克視黃醇當量)。2、需要的營養素,選含量高的。如果要買豆漿,看每100g里蛋白質含量多少,有12%、15%、16%、18%,那一定要買含量最高的。喝豆漿主要想攝取蛋白質,蛋白質越高說明黃豆成分越多,不然就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這不是人們想從豆漿里攝取的。 同樣,選擇蛋白粉時,要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產品。市面上有些號稱「蛋白粉」的產品,蛋白質含量只有區區10%-30%,用它來補充蛋白質營養,委實難以勝任。此時查看營養成分表中蛋白質含量這一欄,一目了然哦。3、不需要的營養素,選含量低的。想吃餅乾又不想長胖,那就對比一下每100g的脂肪和能量的含量,誰低就買誰的。有消費者去餅乾櫃檯上對比,發現自己最愛吃的脂肪含量高達30%。Tips 有了營養標籤,我們在購買食品時可以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食品,這對需要定量攝取營養成分的特殊人群尤為重要。

要控制體重的人,對比每100g的脂肪、能量含量,哪個低就買哪個;

正在生長發育的孩子、老人和孕產婦,蛋白質、鈣、鐵、鋅含量高才好;

腎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則要選擇低鈉食品。

推薦閱讀:

熱帶雨林的創意茶包裝設計
全球最新趨勢解讀勢如破竹的金屬包裝容器
茶葉包裝盒的色彩設計與消費心理有什麼關聯關係?
一見鍾情的包裝,其實三星花了不少心思!

TAG:產品 | 營養 | 包裝 | 養成 | 營養成分 | 分表 | 產品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