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說教育(之二)——明師出高徒 - Qzone日誌

禪說教育(之二)——明師出高徒 平等思維唐曾磊  宋朝蘇東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蘇東坡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註:八風是指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為風。)   禪師從書僮手中接看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就叫書僮帶回去。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之批示,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的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的說:「罵你什麼呀?」   蘇東坡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呵呵大笑說:「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打過江」了呢?」蘇東坡慚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說的,行到才是功夫。   真正的明師修行境界比較高,當然知道弟子的修行境界,但弟子往往不自知,所有就有了妄自尊大。佛印禪師當然明白蘇東坡的修行境界,但蘇東坡自己不明白,所以經常會找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修行水平,而這種顯示聽起來雖像那麼回事,但實質上不過是所謂的「口頭禪」。所以他們一旦略有所得,就會翹尾巴。而只要翹起尾巴來,露出來的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   試想,如果佛印看了蘇東坡的詩,不是這麼做,而是跟他討論,說你的境界不夠高,還是會被八風吹動之類的話,蘇東坡會承認嗎?蘇東坡在世間當然是極其聰明、文采極高的人,一般人哪裡說得過他?這樣的人需要辯得過他嗎?   佛印禪師什麼都不說,只用了兩個字就讓一個「八風吹不動」的蘇東坡「一屁打過江」了,並且讓蘇東坡慚愧不已。可以想像,蘇東坡這次一定受益匪淺!   在學習過程中,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更好地教好學生?   我們可以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傳授知識。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在這個層次,教師們起到了知識二傳手的作用,他們多用講解的方式。他們把知識從書本上幾乎原封不動地轉移向學生,這樣的老師非常普遍,應該不需要我舉例了。這樣的老師往往也是非常負責任的老師,他們非常辛苦,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如春蠶之吐絲不斷,如蠟炬之滴淚不幹……在這個層次,學生會感到學習的壓力,內容繁多、題海無邊,悟心不開、如在霧中。這樣個層次當然是教得累,學得苦。雖嘔心又瀝血,卻事倍而功半。   第二層次,內化能力。   在這個層次,教師們起到了講解知識、傳授經驗、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的作用。他們也多用講解的方式。這些老師對知識可以融會貫通,並對知識進行了相對深入地總結和歸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經驗或理論體系,他們往往不會採取簡單灌輸的教學方法,講解也往往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可以給學生帶來除知識以外的更多的啟發,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確不同凡響,知道的就是比他們多,他們總能從老師那裡學到東西。很多時候這樣的老師講課會非常精彩,讓學生們覺得忘了是在上課,對老師的博學嘆為觀止,從心裡產生崇拜,並讓學生願意效仿,並下定決心: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生遇到這些的老師就比較幸運了,他們會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這門課,從而會學得很不錯,但這種喜歡的背後缺乏靈性,學生可以因此而達到優良或優秀,但他們依然會產生宿命的感覺,那就是,他們會發現有人很聰明,他們無論怎麼努力都超不過這些人。老師們給他們的是一條通向高山的路,他們滿懷希望歷盡千辛萬苦走向那遙不可及的山頂,但每次登上一個山頂,往往是看到了更多的山頂在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一座比一座更高的書山,他們會懷疑真的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嗎?   第三層次,啟迪智慧。   在這個層次,教師應該稱為師傅,師傅的意思是沒有或者很少講解。師傅讓學生跟著干,讓學生自己在做中去悟到。這種師傅就是人們常說的明師。明的意思是通達,聞一而知百的意思。   師傅要改變的不是一個人的腦子裡是不是要多一點知識,而是讓一個人去改變。師傅具有的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品質,這種品質不止是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內有所彰顯,而是瀰漫於他們所有的方方面面,所以,他們以他們存在的自然方式給學生們啟迪。   學生們自己去選擇題目,或從老師那裡領到一道題目,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會來找到師傅,師傅給他們的往往不是一個答案,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看似隨便地給出一個問題,或一個眼神,或一個否定。學生就會進入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中。當他們學會的時候,他們往往覺得沒什麼好學的,他們會發現學習不過是在不斷地發現一些障礙,並破除這些障礙而已。障礙破除了,題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學習變得簡單,變得跟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沒有什麼區別,似乎對自己都有啟示。學習在慢慢變成一種需要,是一個人生命的意義。知識只是一些工具,利用這些工具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知識只是起點,而絕對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能夠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那個智慧才是最關鍵的。傳統的知識學習已經成為一種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他們會發現學好知識、考一個好成績,不過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得到的遠遠不是這個。好成績,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副產品而已。他們發現他們在漸漸走向人生的解放,他們已經走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的路上。   這三個層次依老師的境界而分,老師走到哪一步,就會提供哪一步的教育。
推薦閱讀:

美國教書保命指南3| 如何做好課堂管理
51歲考註冊會計師有用嗎?
蘭州大學是西北最厲害的大學嗎?
縱容就是犯罪
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熱衷招收體育特長生?

TAG:教育 | 說教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