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行就是觀察己心

修行就是觀察己心

2008-12-13 12:28:57|分類: 不退大乘 |字型大小訂閱

佛法在人間,要能普遍、要活用。佛法不只是深山閉關,佛法不只是念佛往生,不只是放在藏經樓,是要能深植人心,要能活用在日常生活,要能用佛陀的慈悲、智慧加入群眾團體中,付之行動,表現在行為上,才是「佛法不離世間法」。 每個佛弟子所要做的,不只是個人的念佛、拜懺、消災,更應四眾弟子同心 協力,走入人群,結合智慧與力量,傳播佛法,甚且更具體的了解眾生的疾苦與 需要,而給予不同的幫助,行菩薩道。 執教佛教藝術、史學的陳清香老師談到,她自己很幸運地在大學時代接觸佛 教,這對她的信仰、人格及知識上的吸收,都有很大的助益,對佛教徒在日常生 活中的實踐她提出三點,供大家參考: 一、豐富的學識,不僅是佛學上的,各宗教間的,及一般世俗常識,應有一定程 度的學養,佛弟子不僅該擁有出世的胸襟,更該兼具世間的學識,學佛的三階段: 聞、思、修,其第一即重多聞,以高深的理論、學術為基礎,才易令人信服,正 如名和利,地位和頭銜,是渡化的工具、手段,使之達成弘法、利眾的目的。 二、對佛法的體認:包括義理上、修行上。義理上包括名相、哲學思考,佛學與 其他宗教不同,對佛教典故應有基本認識,才有機會跟有緣眾生談道。在修行上, 不論是修禪、凈、密、律,佛弟子每天應把握一段時間,如早上起來,或臨睡前, 作一段功課,或誦經,或持咒,或打坐,或禮佛,使心靈凈化、安詳,才能有智 慧去面臨日常的各種困境、考驗。 三、戒律清楚:佛法浩瀚,莫不以戒律為綱領。持戒而後禪定而後智慧。日常生 活中,不論說話、行為,心念皆能以戒為師,則不難隨地自在,隨時清涼!把佛 法如法的在行、住、坐、卧間實踐出來! 一位連居士表示,他本身從事公車駕駛員工作,大多時間在公車上,於是他 心持佛號,每一乘客上下車時,他皆念佛迴向與之結法緣,他覺得每一乘客都是 佛,他多有福報可載送他們到各處啊! 一位陳記者也提到,因工作採訪的因緣,他得以認識各道場、師父,把這些 事迹、人物,以筆寫下,來與各眾生結緣! 而東吳大學凈智社畢同學,多年來默默把每個月的打工錢,捐到寺廟,或兒 童。佛七時,買些禮物送給小朋友。前日,又捐兩萬元輔助兒童夏令營的創辦經費。 另外一位文化法律系雷同學表示:佛法是在工作中、學習中實踐出來,多做 少說,做了十件事,再講半句,能做人所不能做,忍人所不能忍。欲成佛教龍象, 先為人民牛馬! 又有一位呂同學表示,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心態是最重要的,要能對人 付出關懷,對眾人慢慢溝通,接引到道場,才能對佛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慈濟一會員提及「戰勝心魔」最為重要。人,常常對無謂的人與事起煩惱, 要能找出煩惱的癥結,才能對症下藥,心結要靠自己來解開,否則佛陀在世也無 法轉眾生的業。 過去,有一位忠厚老實的農夫,家徒四壁,僅有一把鋤頭賴以維生,他對這 把鋤頭,總是心存感激,也十分愛惜它。 有一天,這農夫忽然領悟到,自己生命一天天的老化,鋤頭也會隨著時日消 逝而逐漸磨損,所以自己應看開一切,趕緊修行。於是把鋤頭收藏好,決心剃度 出家,並發願:「此生此世如果煩惱不斷,決不罷休。」說也奇怪,當他聽經聞 法,心定下來的時候,忽然想起那和他相依為命的鋤頭,便不顧一切還俗;回到 家中,拿起鋤頭左瞧右看,愛不釋手。又一段時日後,又回到師父面前虔求懺悔, 然後再出家,又經一段時日,又再還俗。如此來來複復已是六次了。 對鋤頭愛戀不斷,道業何能成就?這一次他抱定決心,拿起鋤頭跑到恆河邊, 對鋤頭說:「我這一生的生命是你養活我,慧命卻斷在你手中。今天我要丟棄你, 永遠不要和你見面。」閉上眼睛,毅然將鋤頭拋進河內。 當鋤頭脫離手中,此修行者忽然感到無比輕安和滿足,不禁手舞足蹈,大聲 喊叫勝利! 平常我們也和這農夫一樣,為世間的人、事、物,愛得那麼執著,以致荒廢 道業,徒增痛苦。要邁向成佛之道,當於時時刻刻,每一當下提起毅力和勇氣, 戰勝自己的心魔。 陳清香老師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順境也有逆境。尤其於她本身研究歷史、 佛法史跡,常有「求不得苦」,資料不足,或有困惑百思不解時,她會暫時停止 鑽研,讓頭腦輕鬆,以冷靜態度安定一下,有時,反更容易得到解答,真是「踏 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印度、曰本、韓國、泰國、中國大陸,凡有關佛教史跡,陳老師大都參訪過。 身歷其境常常使陳老師感動,感受到各高僧大德的願力及悲心,他們悲智雙修, 以智慧來了解眾生的苦,眾生的需要,以悲願來渡化,本著無量的願力,全心全 意地貢獻給每一眾生! 每一佛弟子,日常生活中應常常「觀心」。遇困難煩惱時,觀察了解其因緣, 並從中解放出來。勿失出發心,隨時省思,調整心態、作法、行為,再出發,而 怎麼走就看自己了! 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成佛的道 場就在人世間,世法的圓滿,就是佛法的實踐。人成即佛成,即要以無所得的安 詳心態做一個無為、無執、無心的修道人,讓每一個當下,皆能活在責任義務、 般若法喜中,散發生命的光與熱。 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現在我們這些人學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這個,選那個。今天覺得這個好,學一學,過幾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選一個。學佛修行哪有這樣挑挑選選的?      以前我們講過藏地一個成就者,他是怎麼成就的?他每時每刻都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調整自己的心態。相續中生起一個惡念,他就放一個黑豆。相續中生起一個善念,他就放一個白豆。就這樣觀察、調整,觀察、調整。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都是黑豆,沒有幾個白豆。慢慢通過調整,通過改正,一樣多了。直到最後,全是白豆,沒有黑豆的時候,他已經圓滿了,成就了。  所有的成就者都是這樣不斷地觀察、調整自己的心態,最後才成就的。不是我們現在修法這樣,今天選這個,明天挑那個的,憑自己的感覺。感覺不太好,一下就甩了。你們已經甩過多少個法門,甩過多少個上師三寶,還能有救嗎?真的,這不是隨隨便便的,這不是兒戲啊,這都是有因果的。你做這些惡業的時候,對境是什麼呀?對境是功德圓滿、福慧圓滿,三界所有眾生的祜主!你還什麼事都沒有似的。因果就像個秤似的,不會有一點點的差錯。他給你秤得一清二楚,到時候一定都會報應。不要再這樣了。   依止上師善知識,然後去學修,這都是一種緣分。自己能遇到的、得到的,這就是緣分。憑緣分找上師善知識,憑根基去找法門。所有的具德上師都是佛菩薩的化現,都是一體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脫離痛苦的方法。你只要能堅定不移的學修下去,都能讓你解脫,甚至讓你成佛。別分別、別執著、別排斥。你分別、執著,甚至排斥,你失去了三寶,失去了佛法,你還能學嗎,還能修嗎?你當時在上師三寶面前皈依的時候,皈依了所有的佛,所有的法,所有的僧。不是一兩個佛,也不是一兩個法,也不是一兩個僧人。所以沒有必要分別。   你既然皈依了,修法了,就堅定不移地學修,別再懷疑,別再找再找其他的路。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依止那個上師;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按道理來說,都不是如法的。你遇到這個路了,沒有好好地走,又回頭,又找到一個路,又走又回頭……這是緣起不好。你總是這樣,永遠達不到目的。這可不是好事啊!這個特別可怕。如果你們以前有這樣的情況,多念點緣起咒,能恢復恢復。緣起也特別重要。

轉自:佛友空間http://852661159.qzone.qq.com


推薦閱讀:

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交?
「止觀」 中的 「觀」 到底是怎麼修的?
希阿榮博堪布:最好的修行次第是什麼?
身處逆境,不忘修行,是為高人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