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祛病延年的大成拳養生樁

大成拳生養生功是一種優秀的養生功法,也是傳統武術內家拳的重要功法;是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晚年專心致力於養生醫療事業、以傳統武術內功為基礎,綜合了儒釋道中的氣功精華以及現代醫學理論和自己多年練功實踐經驗,總結、推新而創編的。五十年代被衛生部推廣普及,收得了公認的養生祛病的效果,對許多疑難雜症也有較好的療效,從而體現了養生功的適用性及較高的研究價值。傳統的許多養生功法有從疏通經絡入手、有從治理臟腑著眼、有從各種高難奇特的姿勢及各種呼吸方法與複雜的觀想來進行修鍊。由於煉功方法難度很大,功理玄奧,而真假難辯;或不能正確掌握功法要領和嚴格遵守煉功禁忌,極易發生偏差。故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拋棄繁複,取其精華,直指養性修身之方便法門,以宇宙原則原理為本,以舒適自然為要求,意不守點,氣不走線,神、形、意、力、氣、法並重,養煉統一,動靜相兼,性命雙修,法合自然,從而避免了出偏差的流弊,也避免了誤入養性修身之歧途。 大成拳養生樁在大成拳養生功法和武功中都具有重要的位置,其它一切功法皆由此派生而出。養生樁亦名渾元樁,渾元是指宇宙萬象的囫圇一體之元氣,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一個龐然大物,在它的包圍中,前後左右、上下內外、過去現在未來通達無礙。混元氣既然是個龐然大物,也包羅了人體小宇宙的方方面面。《靈樞、刺節真邪篇》指出: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真氣推動一切正常生理活動,並奉養周身,使之生生不息。《淮南子、厚道訓》中說:「乎形者、生之舍也;氣者體之充也;神者身之制也」。即形體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精神是人體的生命主宰,氣是生命信息的體現,它充斥全身,把形神結合成一個統一體。在人體來講,經絡氣與混元氣的關係乃是條與整體的關係,臟腑氣與混元氣的關係乃是塊與整體的關係。人體所有的經絡與肢體器官全部通暢,真氣充盈之後,才有人體小宇宙的混元之氣;人體小混元氣於大宇宙和合,便得養生之妙,自然祛病延年、超然物外、身心自在。混元氣是遍及臟腑經絡的多能之氣,其能量強大充滿人體小宇宙而變化無窮;但由於後天自身的各種不良習氣和種種客觀原因,致使身體遭到破壞、內氣不斷耗散,造成經絡不通、氣血不暢,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得不到滋養而氣血淤積,正氣不足、邪來相害,病由此生。傳說養生樁是人類祖先在觀察自然界的過程中發現大樹紮根地下生機盎然而壽命長久,大樹外型雖然靜止不動,但卻時時刻刻生長壯大,故而模仿,作為養生修道的方法。數千年來流傳盛廣,在儒、釋、道、醫的史料中都能找到關於養生樁的記載。大成拳養生樁的修鍊方法,既是以身體保持合理科學的間架姿勢,兩腿如大樹紮根地下,牢固不動,運用一些良性合理,輕鬆自然、美好向上的意念誘導方法,逐步把身心調到最佳的狀態,妄念不生、內外一體,從而血脈自然得以通暢,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相繼得以滋養,神經得以調節,新陳代謝得以加快,筋骨得以強壯,精氣神自然得以統一。人與宇宙渾然一體、正氣浩蕩、而邪不可干。王薌齋先生述及站樁時說:「習時須首先將全身之間架,配備安排妥當,內清虛而外脫化,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項豎、神庄、力均、氣息平靜、意念放大、發挺腰松,周身關節似有微屈之意,掃除萬慮,默對入空,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以神光朗照顛頂,虛靈獨存,渾身毛髮有長伸直豎之勢,周身內外,舒適挺撥。自身覺如雲端寶樹,上有繩吊系,下有木支撐,其悠揚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氣浴殊近相似也。然後再體會自身肌肉細胞動蕩之情態。鍛煉有得,自然為正常運動。夫謂正常者,即合乎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貧血者,可以增血;血壓高者,能使其下降而達於正常。蓋因無論如何運動,都不可使心臟失於常態。然在精神方面,須視此身如大冶洪爐,無物不在陶溶中。但須覺察各項細胞為自然同時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更不許有幻象。如依上述之鍛煉,則身體之筋肉不鍛而自煉,神經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氣質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之自然力,由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達。然切記身心不可用力,否則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則氣滯而力板,意停而神斷定,全體皆非矣。……只要呼吸一失常態,或橫膈膜一發緊,便是錯處,願學者宜慎行之,萬勿忽視。」

大成拳養生樁以渾元樁為主體、以托球樁、扶按式、休息式、坐式、睡式等為輔。渾元樁:選擇空氣流暢、舒適安靜的地方,平心靜氣、呼吸自然,身體盡量放鬆,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這樣肩部正好對準湧泉穴,如同井眼對著泉眼,真氣上下相通,天地之氣相交,有利於氣血通暢運行;兩腳平行站立,形成矩形的支撐面,身體左右重心放於兩足之間、前後重心置於腳掌與腳跟之間,兩膝微屈、臀部微坐、佇身中直端正。這個動作從力學講穩定性大、根基牢靠,從運動學角度來看,膝關節微曲,髂腰肌、臀肌、小腿三頭肌、前股四頭肌收縮,脛骨前肌,長屈肌收縮,股二頭肌起伸展作用。兩腳平行站立時,人體下肢關節易於內外旋轉,有明顯的通經絡,使氣血直達趾端的作用。能延長練功時間,提高練功效果。小腹松圓,胸部虛空,這樣出現了「上虛下實」的體狀,可以把上陽亢盛之氣導引下來,達到陰陽平衡,「頭直項豎、面帶微笑」。這個運動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練功周圍環境產生的聲、光、色、形的影響,二是可避免練功時發生的頭暈感或昏睡狀態,同時也便於面部神經、肌肉的放鬆。眼帘松則神收,則心靜,則身松。練功時雙手慢慢抬起,置於下頜前方,雙肘微低於肩,十指自然分開,手心向內,呈橢圓形環抱狀,兩手肩距離約為兩拳,與胸部距離約為三拳,意想雙手抱大氣球;用力則破,不抱則飛,雙手抱於胸前,可產生一個環形磁場,利於五臟六腑疾患的調治,能很快的置身於宇宙的混元場中。雙肩稍往後張,使心胸開闊,有利於增加肺活量和精神舒放,總之整體樁架應給人以渾圓之感。雙耳似聽非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過去不追、現在不想、未來不思、一心清凈、心不散亂。神得以收,氣得以固,象木樁插入地內,如如不動。外部看似未動,內部卻生機盎然,氣血川流,內外細胞無不工作。即王薌齋先生所云: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方是生生不已之動的修鍊方法。練功過程中應盡量保持樁架不得變動,但也不要硬撐 ,若堅持不住,可以變換為扶按式、托球式、休息式等樁式來進行調節,雙腳也可以做稍息狀進行調節。待輕鬆後再恢復渾元式。收功時,兩腿輕輕伸直 ,緩緩放下雙手 ,原地休息一會,雙手用適當的力量從頭到腳拍打全身,然後如獅子般抖動全身,促進功態恢復常態,鬆快自在,而精神煥發 。


推薦閱讀:

石榴不為人知養生功效
十二時辰的養生觀
祛濕暖胃養生湯二款
古代的食物真的就比現代美味嗎?
太極之養生之道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