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寒暄的禮節(禮儀漫談)

寒暄的禮節(禮儀漫談)

馬保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6月23日 第03 版)

  寒暄,本意是見面時噓寒問暖,目的在於表示友好,向人打個招呼。幾句恰到好處的寒暄,可讓初次見面的人感到親近,拉近關係,以達到互相溝通的目的。善於發掘雙方的共同點,使感情互相靠攏,正是寒暄的意義所在。

  初見

  儘管彼此生疏,見面不招呼、不問候,會給人以傲慢印象,是失禮行為。對那些不想與之交談的人,可點頭致意,對想要交談的人,寒暄可先從問候開始,如「您好」、「今天天氣真好」。接下來,最適合的話題是互通姓名,如「我叫張大衛,請問,您是……」為了拉近距離,寒暄的內容可更深入一些,如:您是哪裡人?在哪個部門工作?這是建立親近感,進一步交往、發展友誼的基礎。

  熟悉人

  因彼此互相了解,寒暄用語應體現出更多關心和親近,如「多日不見,近來可好」、「這些日子在忙什麼」等。這些貌似提問的話語,並不表明真想知道對方身體怎樣、在幹什麼,而只是表達說話人的友好和關愛態度,是想要與之交談的前奏。聽者可以據實回答,也可以把它當成交談實質性問題的起始點,接續談下去。

  用語

  與人寒暄,對象不同,使用的寒暄用語、口氣也有很大差別。男士喜歡別人誇其幽默風趣,有風度;女士渴望別人讚美自己年輕、漂亮;老年人樂於別人欣賞自己知識豐富;領導者在乎聽「平易近人」等贊語;兒童則愛聽表揚自己聰明、懂事。一般說,對年長者要表現出敬重,而對年輕者則要表現出熱情謙虛。對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用語、口氣注意高雅,不用粗俗俚語,如「哥們」、「吃了嗎」。對於文化程度低的人,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不用「久仰」、「幸會」等言詞,不穿插外語。

  恭維

  恭維對方是寒暄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如對初次見面的長者、有成就的人,要表現出尊敬、仰慕,如「我讀過您的著作,受益匪淺」、「您的報告真的太精彩了」、「您比我想像的更年輕」等。這種恭維寒暄話語,聽了讓人心裡舒坦,自然就拉近了彼此關係。不過,恭維不能過分,如「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之類,會讓人感到不爽,效果並不好。

  忌諱

  寒暄用語忌諱不少,稍不留意,就會得罪人,如「你是剛來的吧」、「剛畢業吧」等,表現出對對方缺乏信任,會讓對方不爽,可以預料,談話將很難進行下去。寒暄切記不要涉及人們疾患,如對癌症患者,不宜當面談論其病症;對肥胖者、身材短小者,不要把胖瘦、身材高矮作為寒暄的話題;在逝者親屬面前,忌說「死」,以說「去世」、「走了」為雅。

  過渡

  寒暄的話題十分廣泛,天氣冷暖、身體健康、風土人情、時政新聞、體育比賽等,只要態度謙和,用語得體自然,都會收到良好效果。不過,寒暄並不是目的,而是為進行交談營造良好氣氛,時間不宜過長,待融洽的氣氛已經形成,要及時過渡到交談正題上去。

  差別

  寒暄這一特殊語言領域,中西方有明顯的差異,對外交往必須小心謹慎,注意不要引起誤會。如在我們中國人之間,寒暄時常常喜歡以關切的口氣,詢問對方是哪裡人,在哪裡工作,到哪裡去等,試圖用這些寒暄話拉近彼此的距離,以表達一種親切的情感。

  可是在西方,人們不認同,也無法理解這些話語的親切用意,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打探他們的隱私。在西方,像飲食起居、身體胖瘦、所購物品價格、個人年齡、工資收入、婚姻狀況、黨派以及宗教信仰等都屬於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打聽別人的隱私,不但有違禮節,也有干涉別人隱私之嫌。

  同樣,在西方文化環境中,得到認可或普遍使用的寒暄用語,在我們這裡卻根本行不通,如誇獎女士漂亮,西方人常常會講:「你看上去真迷人」、「你真是太美了」,西方女士聽了一定會心滿意足,會很感激。而在中國,如果一位男士在與女士寒暄時,使用這樣的讚美語言,那是自討苦吃,肯定會遭到女士的白眼,甚至被認為是輕佻、居心不良。

  (作者為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推薦閱讀:

「受命於危難之時」:袁世凱在濟南乾的那些事兒 源自:濟南日報
人民日報:山西隱秘政商圈被連根拔出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8.23)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5.15)
人民日報:牢牢把握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

TAG:禮儀 | 禮節 | 人民日報 | 人民 | 海外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