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減少醫患衝突,需協調機制發力

  不管患者對醫生的治療有怎樣的看法或質疑,都不能突破法律底線,使用暴力手段。同時,期待醫患糾紛調解機制儘快發揮作用。

  近日,同仁醫院一位出診女醫生徐文被她曾經的患者王寶洺持刀砍傷。9月18日,衛生部對這一暴力行為發出了強烈譴責,國內醫療界同行乃至公眾對此也是義憤填膺。昨天上午,同仁醫院耳鼻喉科的醫務人員專門為受傷大夫舉行了祈福捐款活動。

  「行兇者」的行為應該受到譴責。不管患者對醫生的治療有怎樣的看法或質疑,都應該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與醫生或醫院進行溝通,而不能突破底線,使用違法的暴力手段。暴力手段最終不僅自己要承擔法律責任,還會進一步惡化醫患關係。

  不幸事件已發生,為受傷醫生祈福的同時,迫切需要深入反思的是:如何化解各種潛在的醫患糾紛,醫患之間如何才能達成和諧?

  從同仁醫院公布的王寶洺的治療經過看,患者曾於2006年、2007年先後到該院做「全麻支撐喉鏡下CO2激光右聲帶擴大切除術」和「氣管切開術」。而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8年8月,王寶洺就將醫院「推上了被告席」,認為院方有「偽造病程記錄、偽造醫生簽名、偽造手術記錄、偽造手術現場」等問題,「但至今都沒宣判」。

  也就是說,這起醫療糾紛實際上已經延續了四五年的時間,中間還經過司法程序,但雙方一直未能達成和解,以致矛盾和仇恨越積越深,最終釀成血案。顯然,現有醫患糾紛協調機制並未充分發揮作用。

  國外應對醫患糾紛比較好的經驗,是設立倫理委員會。美國幾乎所有的醫院都設有倫理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只負責傾聽醫生、病人和家屬的意見,並提供建議。委員會成員並非只是來自醫院,而是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醫院的醫生、註冊護士、牧師、社區代表、社會工作者、律師等。倫理委員會成立之後,醫院的醫患糾紛大為減少。

  在國內,類似的醫患糾紛調解機制已經在探索建立。衛生部從去年開始推行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一般設在區縣,涉及司法等多個部門,由衛生部門牽頭。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人員組成包括,離退休醫學專家、法官、檢察官、警官,以及律師、公證員、法律工作者和人民調解員。

  在北京,今年5月份北京市下發《關於加強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意見》,由6個部門聯合組建的首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調委會將引導醫患雙方依據事實和法律解決糾紛,對於符合受理條件的調解申請,調委會須在3日內受理。遇到重大疑難醫療糾紛,要實行專家合議制度,必要時還要召開聽證會。調委會不收取任何費用,工作經費由財政部門安排。從成員構成到經費來源看,這有利於保證調委會的中立,取得醫患雙方的信任。

  此次發生在同仁醫院的流血事件,以及此前不久發生在廣東的病人砍死醫生事件說明,當下一些地方醫患對立仍然十分尖銳。期待醫患糾紛調解機制儘快發揮作用,減少醫患衝突。


推薦閱讀:

駕馭衝突·談判技巧
俄冷靜對待「土進攻」 輿論猜測衝突如何發展
如何管理團隊的情緒和衝突(一)
兩種「基本國策」互相衝突
俄媒:湄公河為中國,與越泰等國衝突埋下隱患

TAG:衝突 | 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