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當代藝術么?

每次當我去看一個當代藝術的展的時候,我都會深深的感覺到自己越來越不懂藝術了。尤其是當代藝術,彷彿藝術家隨隨便便弄一個裝置然後配上一套自己的解釋就成了一件藝術品。

藝術本來就不是讓你來懂的,不能因為你不懂,就否定藝術品的藝術價值。

既然攝影從攝影術的誕生到現在也不過只經歷了一百多年,那麼攝影算是當代藝術么?關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攝影師都不會做出肯定的答覆。而當代藝術對攝影的影響又是顯而易見的,很多前衛的攝影師都會從當代藝術作品中汲取靈感來完成自己的攝影作品。而一套像當代藝術那樣「看不懂」的攝影作品,除了會引來鍵盤黨的討伐以外,更重要的是會提升攝影師本身在藝術圈的價值,如果被某個藝術經濟相中了,強推你的作品,甚至你就會一戰成名,開啟自己新的人生。

兩個化石,2017 John Raymond Mireles

可是究竟什麼是當代藝術呢?

廣義上來說當代藝術就是指當今出現的藝術作品,由後現代藝術發展二來也接續在現代藝術之後。由於在白話英語中,現代」(Modern)和「當代」(Contemporary)是近義字,所以很多非專業人士都會將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混為一談。

嚴格來說,當代藝術指的是那些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如今還存活著,也可以指從 1960 年代或 1970 年代到此刻所出現的藝術品。

很多當代藝術作品會受到大眾的質疑,甚至抵制,原因就是「看不懂」。而那些裝置藝術、觀念藝術,表演藝術,甚至是攝影等藝術作品本身獨立存在的意義並不大,它們太過於依賴口頭解釋,沒有了口頭或書面上的解釋,它們就失去了意義。

在 1999 年,甚至成立了一個反觀念主義藝術運動,該運動鼓吹以具象繪畫對抗概念藝術。到 2012 年,這個本來由 13 個英國藝術家組成的原始團體已經擴張到了 52 國的 233 個團體。

供應&需求 1972 by Carl Cheng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在看到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都會先迷茫一陣,而後會在心裡想:「這也能算藝術?」「它究竟要表現什麼?」「它有什麼技巧可言?」等等。

尤其是下面這張照片,攝影師 Andreas Gursky 拍攝的 Rheine II,當你最初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你可能覺得平淡無奇,可能上面那些都會在你腦海中一閃而過,但你絕對不會想到這張照片在 2011 年以 430 萬美元的價格被拍賣掉,創造了當時攝影作品的價格之最。

Rheine II by Andreas Gursky

200 年前,在攝影術尚未被發明之前,繪畫是主要(也是唯一)的視覺傳播方法,如果你想要分享一個故事,讓別人看到你腦海中的故事裡的畫面,你就必須把它給畫出來。可是當攝影術面世之後,繪畫的寫實性一度面臨危機,攝影確實能夠比繪畫更加簡單方便的以二維世界的形態來表現三次元。法國畫家 Paul Delaroche 甚至說攝影已經殺死了繪畫。

其實這種危機都相對且對立的,同樣的,攝影的藝術性也一度受到質疑,藝術界一度不承認攝影的藝術屬性,對攝影師們緊閉大門,在他們看來,攝影太過簡單,毫無技巧可言,根本不能稱之為藝術。

所以在一段時間內,攝影界開始流行「畫意攝影」,攝影師們將現場布置的猶如古典油畫那般,再加上柔焦鏡的運用,使得拍出來的攝影作品畫意朦朧,是照片是畫傻傻分不清。

直到 1940 年代美國紐約 Museum of Modern Art 設立獨立的攝影館,1960 年代在美國攝影界開展的「Photography in the Fine Art」計劃,攝影才正式進入藝術的殿堂。

Ansel Adams 的風景攝影

攝影相對於繪畫,永遠都是功能性大於形式的,它不像繪畫那樣需要熟練地技巧,貌似也不太需要自己對畫面的理解,攝影師只需要將相機放在那裡,按下快門,就能得到一幅畫面。在那些質疑攝影的藝術性的人的眼裡,攝影只是使用相機和膠片捕獲圖像的技術,是忠實的傳達被記錄場景的信息,而非創造性的藝術。

如果你是一名攝影師,你是否會意識到,在藝術性上,你根本就是一名現代主義者。

而對於繪畫,則是形式大於功能的,畫家可以運用手中的畫筆任意的用各種方式來表現自己所想像的畫面,可以具象,也可以抽象。繪畫並不是真實世界的重現,而是畫家思想的表達。

繪畫不必遵循透視原理,它可以將多個場景透視(甚至完全沒有透視)融合到一幅繪畫作品中,像畢加索的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這幅畫里所有的人物都沒有一個具體的透視空間。像杜尚的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描繪了在一個抽象人物在樓梯上的多個時間點。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by Pablo Picasso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1912 by Marcel Duchamp

所以到了現當代,因為攝影的寫實性,繪畫從中世紀的追求寫實轉變為抽象主義。畫家好像在刻意同攝影製造分歧。而攝影為了拉近與藝術的距離,好像也在刻意的將寫實的畫面拍的不那麼精緻,從而拉遠與寫實主義的距離。

以下面兩幅肖像作品為例,攝影師 Alec Soth 的 From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和攝影師 Mark Seliger 的作品,後者在技術上更加完美,不論在燈光、模特的服飾道具,以及對圖像的編排上,都體現了一名專業攝影師的素養,但是這幅作品幾乎不會在當代藝術圈留名,儘管這是一幅好的商業作品。而前者看起來不那麼精緻的肖像卻獨得當代藝術的恩寵。

From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2002 by Alec Soth

Image by Mark Seliger

藝術攝影師甚至不需要去創造照片,因為對他們來說,作品最重要的不是量,而是概念。下面這張照片,來自 Richard Prince 的照片,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根本就不是一名專業攝影師,而只是一名會拍照的畫家,這幅作品是他從一個 70 年代的萬寶路香煙廣告上翻拍下來的。這張照片並不由攝影師創造,而是創造者(牛仔)的捕捉者(廣告本身)後的再捕捉(照片)。

聽起來好像很拗口,但是就是這樣一張「剽竊」來的照片,卻拍出了 340 萬美元的高價。

真是搞不懂你們藝術圈。

Untitled 1989 by Richard Prince

從本質上來說,對於藝術攝影師來說,你所關心的那些,器材啊,技術啊,創意啊,哪怕是內容的獨創性,這些那些,全 TM 都不重要。

攝影和當代藝術的關係?越來越搞不清楚了。好像只要想把照片拍好拍精緻就會離當代藝術越來越遠,胡亂拍拍可能還成了藝術品。

可是不要因為這樣就看扁了藝術,藝術更多的是關注探索概念以及對哲學社會的思索,而並非美學上的完美。基本上,當代藝術主要集中於對於歷史觀點的解剖和對傳統的顛覆上。所以,不要以為你不懂藝術,任何人都一樣,不看解釋就不會明白這件藝術作品想要表達的意義。


推薦閱讀:

詩詞索引 當代 添雪齋
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有哪些?
譚安奎:公民間關係、慎議政治與當代自由主義的國家觀
當代琴人榜
外國現當代散文閱讀鑒賞(一)

TAG:攝影 | 藝術 | 當代藝術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