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俄貨幣互換問題的爭論

關於中俄貨幣互換問題的爭論【呼呼轉帖按語】老何在《匯率風暴》書中指出:任何貨幣都有雙重價格:(1)對其他貨幣價格,即匯率,貨幣幣值(2)對商品價格,即實物幣值。近期中俄貨幣互換問題引起熱議。一般而言,建立貨幣互換是制度是為了雙方貿易便利,貿易結算雙方直接使用各自本幣,而避免使用第三國貨幣(美元)。但是,由於一方貨幣急劇波動導致的商品價格變化,可能會從實物角度造成匯率損失,而不僅是名義貨幣交易額的換算數量問題。也就是說,實際交易可能不如利用第三方貨幣結算(根據匯率實際波動而隨時變動)划算。也就是以下作者ibmly35文中所說:如果昨天一個盧布能買1個蘋果,央行用100人民幣互換了10000盧布,這些盧布昨天等於1萬個蘋果。然而今天盧布貶值,要用10盧布才能買1個蘋果,那麼央行貨幣互換的10000盧布就只能等值1千個蘋果了。如果三年後貿易結束,雙方貨幣互換仍然以錢換錢,貨幣互換的名義價格及數量雖然不虧。——可是互換期間以雙方貨幣各自購買的對當實物,本幣未貶值一方(買的蘋果少很多)卻是少了很多!中歐貿易、中日貿易都有相關貨幣互換協議,也都有相關因對方貨幣劇烈貶值引起的價格波動問題,這個問題很複雜,值得研究。以下轉帖是央行的官方解釋與天涯網友ibmly35的質疑。央行的說法:12月19日晚間,針對網路流傳的「因盧布匯率暴跌,中俄貨幣互換協議中方將虧錢」的言論。央行官方微博19日解釋稱,由於中方發放和回收的都是人民幣,並不承擔匯率風險。央行指出,貨幣互換髮起後,協議雙方還將定期根據最新雙邊匯率調整互換金額,減少因某一方貨幣匯率波動引起的質押物減值的風險。以下為銀行微博原文:央行間貨幣互換協議如何使用?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與28個境外央行(貨幣當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通過該協議,任何一方可以發起交易,以一定數量的本幣交換等值的對方貨幣。下面以對方發起一筆人民幣融資為例,講解一下發起動用機制:

圖解

有幾個細節再補充說明一下:1、協議簽署時屬於備用性質,在實際發起動用前雙方不發生債權債務關係。2、第②步中,按發起交易日當日匯率(而不是提前設定的固定匯率)來計算應互換的雙方金額。3、第③步中,雙方換回的本幣與發起時金額保持不變,對方支付的利率以我銀行間同業利率為基礎約定的。從上面的介紹中,小夥伴們可以看到,由於我方發放和回收的都為本幣,並不承擔匯率風險。互換髮起後,協議雙方還將定期根據最新雙邊匯率調整互換金額,減少因某一方貨幣匯率波動引起的質押物減值的風險。對此問題感興趣的小夥伴還可點擊以下韓國央行網站的鏈接,看看實踐中對方央行如何對其商業銀行使用本幣互換資金進行規定。網友ibmly35的質疑:首先,必須說中國人民銀行的確是國內財經界精英雲集的地方,我能想到的,他們每個正式員工都應該知道。所以:央行回應中俄貨幣互換「虧錢」——不承擔匯率風險。強調的「匯率風險」,這絕對是每個字都是審查過的,沒有絲毫問題的。但人民銀行故意選擇性的遺漏一個問題——商品交易損失問題,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應該清楚的,他們也提了,但是是否有意無意語焉不詳啊。問題:假設如果人民銀行與俄羅斯中央銀行某天啟動貨幣互換800億人民幣,假設互換期為2年,假設互換匯率為1人民幣=10盧布,我們給俄國人800億人民幣,收到俄國人的4000億盧布,2年後我們還俄國人4000億盧布,收到800億人民幣。再假設盧布如果繼續下行貶值,假設2年內盧布對美元貶值50%(這個可能性不小吧,當然如果盧布上行升值,問題就不存在了)。那麼互換後,俄國人拿到800億人民幣陸續向中國購買商品物回國,假設人民幣幣值穩定,物品價格無大的波動,俄國人在中國能穩定的購買到800億人民幣足值的物品。而我們也拿到4000億盧布陸續向俄國購買商品物回國,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盧布對美元不斷貶值,俄國國內物價高漲,我們的等額盧布所能買的東西比起原來能買的實際東西就少很多了。然後假設2年內,俄國人在中國市場把800億人民幣花完,中國人在俄國市場把4000億盧布花完。兩年後,俄國央行就有4000億盧布,中國人民銀行也有800億人民幣。然後雙方按照2年前約定的1人民幣=10盧布的匯率完成互換。整個貨幣互換交易完成。完全沒有匯率風險,貨幣名義上沒有吃虧,但是整個實物交易誰吃虧了????——俄國人用互換所得貨幣實際獲得的東西比我們多。  其實更簡單的場景可以考慮,最基本的美元,人民幣,盧布在2年中的套利交易。不說了,關於這些人民銀行的人都熟悉得很。  銀行顯然也考慮到這些問題,所以說:  「互換髮起後,協議雙方還將定期根據最新雙邊匯率調整互換金額,減少因某一方貨幣匯率波動引起的質押物減值的風險。」  但我們都不知道「協議雙方還將定期根據最新雙邊匯率調整互換金額」,這個定期是多久定一次,1年還是1個月?  如果發生盧布在短期內發生大的對美元的貶值波動呢?怎麼避免損失?  以上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附錄】中俄貨幣互換到底是怎麼回事? 2014年10月13日中俄央行貨幣互換,1500億人民幣換8150億盧布,互換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公開信息盡在於此。

10月13日當天即期匯率是1盧布換0.152人民幣左右,按照互換的貨幣規模是1盧布換0.184人民幣左右,可見當時已對盧布作了折讓。對應不同匯率水平,利率水平會有所不同。

三年後,仍以1盧布換0.184人民幣。如果那時人民幣兌盧布市場匯率上升,到1盧布換0.0152人民幣,此時仍按照0.152的匯率換回人民幣會明顯虧損。相反,如果盧布升值了,俄羅斯央行就會吃虧。通常,雙方會在背後進行市場對沖,如做空盧布或者買入保險,但現在成本已經很高,並且很難找到對手盤。

互換的本質是鎖定匯率,但匯率波動不休,風險永遠存在,因此只能在市場對沖。

中俄兩國央行並非商業實體,互換的目的想必不是像企業一樣鎖定風險,而是有其他原因。

由於沒有更詳盡的信息,只能作上述分析。如果互換量大,我們只能乞求俄羅斯經濟儘快好轉,或者盧布儘快恢複信心。(作者:葉檀)
推薦閱讀:

什麼是貨幣互換協議?

TAG:貨幣 | 爭論 | 中俄 | 問題 | 貨幣互換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