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到哪兒都受器重的職場人,有這4個特點!

職場中最受歡迎和器重的是一群什麼人呢?

可能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不同崗位,在對外招聘時,往往會在對外發出的JD(職責描述)中標註心目中期待的人才標準。但那些只是冠冕堂皇的「標準」。

實際上職場里有一種人無論到哪裡都受歡迎,而他們所具備的這項特徵卻幾乎不會在公開場合被提及,那就是一個人的「成熟度」。

不會提及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成熟度」不夠有「技術含量」;而且也缺乏客觀衡量的標準。當我們說一個人「夠不夠成熟」、「火候深不深」,往往只能以意會,何難用數字來描述。

在職場初期,背景好、能力優秀的人很容易脫穎而出;但是越往後,越像一場綜合實力的較量,成熟的人會越受歡迎。

從某種程度上,成熟度其實才是衡量一個人職場適應性和職場能力的指標,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評量。

1

態度客觀、情緒穩定

這條陳述的後半句乍看上去挺可笑的,只要不是精神有病,怎麼會情緒不穩定呢。

其實「情緒不穩定」的人還挺多的,比如挨了兩句批評就掉眼淚;一不高興就把辭職掛在嘴邊,還有仗著自己能力強、動不動就在辦公室里「火山爆發」都屬於此列。

剛工作時,我曾經跟著幾個senior的同事去客戶那裡提案。除我以外,同事們都是資深的技術專家。提案後有一個客戶的問詢,對方一位處長提了個特別「外行」的問題,不僅外行,明顯就沒聽我們剛才長達一個小時的presentation。結果我這邊一位專家當場就「哼」了出來,氣氛瞬間降到冰點。

這是一個典型的有能力、卻不成熟的反例。

職場的各種場景下,往往需要一種穩定而客觀的氛圍,但偏偏人又都是主觀的。那些能夠以客觀事實為準繩看待問題、能理性接受評判、不恣意揮灑情緒的人,就顯得難能可貴。

2

在別人的目光之外,依舊完成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條其實反映出一種職業操守。它並不是說「有活的時候你搶著去干」。而是指在那些可以隨隨便便的地方,你仍然有著一定的自我要求,並以自我要求為準繩去行動。

我曾認識一個特別負責的姑娘,那時候她職責里有一項是管理庫房。

記得那是春節前放假最後一天。雖然大家還在上班,其實辦公室的氣氛早就和已經放假差不多了。大家聊著要幹什麼吃什麼玩什麼。她也和大家一起聊了兩句,然後收攝心神,去把庫房裡的東西都清點一遍。

其實這個工作,就算不清點,下午一放假也沒有人知道。節後開始工作兵荒馬亂的,估計一時半會也不會被人注意到清點沒有——可謂是一項做與不做,都既沒有後果,也不會有成績的事兒。

「搶著去幹活」,也可能是表面功夫。但我始終覺得:在那些並沒有嚴格要求的地方,還能依據規矩行事者,都是可以被信賴的人。

3

關聯思考力

以前我曾經寫過:

在大部分職場中,信息其實是一種特權。

職場中成熟的人,即便他們當時並不具備「信息特權」,往往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經驗和判斷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只單單思考一件事。

比如我曾遇到過兩位諮詢顧問聊天,都是入職一年的姑娘,一個輕易私下評論客戶說「他們怎麼那麼落後,連XX系統都不知道用。」但另一個就回答她:「不是不會用,也不是不想用,而是他們集團自己的子公司已經開發類似系統很久了,估計在等那個。」

關聯思考力的人不會做貿然的價值評判。

遇到和自己判斷、想法不一致的地方,不會上來就反對,而是傾向於往後退一步,從大局來看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自己想的那樣?有沒有一些隱性的因素是自己曾經忽略的。

4

灰度合作能力

這個能力是那天和好朋友Susan聊天時,她提到的。

""灰度合作」是一種在「合不來」基礎上的求同存異:儘管我和你可能並不對付,但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彼此目標中共同的某個點,我們可以暫時擱置那些爭端,來共同合作努力,去達成彼此都願意完成的部分。

說起來好像很簡單輕鬆,但現實操作起來必然需要很多的磨合、妥協和策略型思考。

這個不用再舉例子了,一般而言,任何一個企業總監以上級別的人都必須得是灰度合作的高手。同理,一個普通經理與部門經理的分水嶺往往也在這裡。

以上,是我觀察到的一個職場人發展中,最值得培養的四種成熟度。

但必須說明的是,職場成熟度其實不一定等一個人他的情商或才華。哪怕一個平庸的人,只要注意積累、留意觀察,都可能成為「成熟者」。

但另一方面,職場上的成熟者也不應該僅僅等同於「世故」的人,因為成熟不應該來自厚黑,而來自於觀察、思考和積累。


推薦閱讀:

職場中一定要讀懂的三十句話!
【孫允珠】美圖攝影|很強設計感的職場OL連衣裙
面對誇張「搶人」政策,如何判斷一座城市的前景?
擺脫職場倦怠症
學會這些,你就是下一個職場「賀涵」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