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巍巍大漢,不止金工

廣義上的「玉」,在《說文》中早已明確:「玉,石之美者」。《說文》的作者許慎生活的時代是東漢,他除了給玉下了一個廣義的定義外,還說道: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在這裡,這位「許老師」給一塊石頭賦予了「仁、義、智、勇、絜」,至少五個方面的意義,這可不是許老師拍了下腦袋一個激靈的創新。

在前文(史前文化中的玉器藝術)中,筆者提過中國古代用玉:「巫」、「禮」、「德」、「用」的四個階段,將「玉」賦予「德」的含義,正是漢武帝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大歷史條件下的精神產物。同樣耳熟能詳的,還有西漢人戴聖在《禮記》中寫道的:「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褪去了史前宗教的神秘、擺脫了商周禮制的拘束後,又尚未如唐宋轉為實用的世俗化器物之前,玉器在兩漢時期是個如何的模樣。

提到漢玉,最先令人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金縷玉衣了,每次碰上有它的展覽,櫃前肯定是人頭攢動挪不開步子的。漢代貴族依據不同身份等級,以玉作衣並非首創,相應的用玉器作塞堵住七竅、以玉片覆蓋殮葬往前也可發現於兩周時期。

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其中金縷衣墓有八座。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和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

中山王劉勝金縷玉衣 長188厘米

中山王劉勝夫人竇綰金縷玉衣 長172厘米

西漢早期 「食官監」玉枕 徐州博物館

漢代人不僅對前人的用玉制度加以繼承和創新,也對前人遺留的「古物」進行二次創作。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食官監」陪葬墓中出土了一件几案式玉枕,它長35.5、寬7.8、高9.5厘米,由枕足、枕板及獸頭飾三部分組成,枕板內襯以一長方形木枕芯,上面鑲嵌有大小35片玉片,枕板兩端飾有玉獸頭,枕腿呈「工」字型。通過觀察玉枕上所鑲嵌的玉片,發現這些玉片時間跨度可從西周至戰國,由此可見當時匠人利用搜集到的舊玉進行加工製成了這件玉枕。

同樣為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的器物:

龍形佩

流暢的大「S」形、回首、擺尾、卷爪、簡潔的陰線

腹底的幾抹紅

西漢早期 鵝形玉帶鉤

西漢中期 鴨首玉帶鉤

西漢早期 白玉雙聯龍首帶鉤

西漢早期 白玉雙龍首珩(局部)

青白玉鳳紋雙龍首珩

漢代在前朝尤其是楚地風尚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完善的玉具劍,即用玉器裝飾劍體,某種程度上亦顯現出了大漢的尚武精神。

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劍飾:

玉劍首

玉劍格

劍格上有「盜洞」倆字 約是出土位置標記吧

玉劍珌

玉劍彘 連不起眼的小地方都進行了打挖

西漢早期 鋪首形玉飾 徐州市銅山區拾屯火山劉和墓出土

西漢早期 玉韘形佩

劉勝墓出土玉璧

兩面雕刻谷紋,上端透雕一對矯健威嚴的夔龍,夔龍昂首挺胸,尾部高翹,形象生動,罕見珍品。

玉耳杯

不同於海昏侯墓出土的接近於髹漆耳杯的、低矮圓潤薄透風格的玉耳杯,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的這對玉質青灰,有明顯圈足,厚實的羽部還做了鏤空,非常精彩。

大雲山漢墓出土過三件別緻的玉帶鉤:

象首

牛首

人面

三件造型就比較特殊,人面拱手造型也應是僅見,象首帶鉤非玉質整器,下端修補鑲嵌金質鉤身。

在兩漢的很多器物,尤其是漆器、銅鏡上,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吉語銘文,東王公、西王母之類的「神話故事」也是兩漢畫像石中的常見題材,可見當時鬼神思想的盛行。表現在玉器上就是出現了一些翁仲、司南、剛卯這樣的小佩飾。

漢 玉剛卯 天津博物館

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飾物。依等級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製成,長形四方體,有孔可穿繩,四面皆刻有文字,多為驅鬼愕疫等辭,首句常作「正月剛卯既央」,因稱剛卯,與另一種印「嚴卯」合稱「雙卯」。

據說剛卯「玉質皆上好」,且「必須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時在規定時間內刻好」,不知是否可信。

東漢 玉翁仲

南京博物院藏的這件玉翁仲,是迄今所見唯一的出土實物。圓雕作整體人形,以漢八刀手法在面部琢出眉目嘴鼻,頭戴高冠,寬頻博衣,衣領右衽,長裙拽地。腰部兩側橫鑽一孔,用以系掛。

推薦閱讀:

雜話閑談之 康奈爾金工
改性聚苯乙烯塑料件的電鍍仿金工藝介紹
舊銀幣改造個性吊墜
牛仔夾克:從淘金工裝到時尚外套

TAG:金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