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言文專項訓練

決勝2009高考語文二輪專題複習學案:文言文專項訓練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子產①為政

鄭人游於鄉校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宣子說,乃輕幣。

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廬井有伍⑤。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從政一年,輿人⑥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選編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產:名僑,字子產,春秋時著名政治家,鄭國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

②鄉校:鄉間公共場所。③范宣子:春秋時晉國大臣,晉平公時執掌國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戶編製。⑥輿人:眾人。⑦褚:儲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夠

B.鄭伯如晉 如:到……去

C.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 賄:賄賂

D.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眼 鄙:邊遠的地方

(2)下列句中的「病」字,與文中「鄭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B.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3)下列八句話編為四組,分別表現了子產治國以德,以民為本的一組是( )

①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

③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④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⑤人之愛人,求利之也 ⑥德,國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聞而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輿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產高度重視傾聽民眾意見,並且把民眾的批評指責作為施政的依據。他認為鄉校是民眾發表意見的重要場所,如果取締鄉校,堵塞言路,一定會對國家造成巨大傷害。

B.子產認為政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他對子皮任用年輕而又沒有從政經驗的尹何治理封地,認為如果不經過學習實踐就委以重任,一定會造成危害。

C.子產認為治國應該重德經財,治國以德可以獲取美好的名聲,從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使國家根基穩固,人民快樂安逸。

D.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他具有很強的民本思想,勇於改革,賞罰分明,治國有方。文章最後通過鄭國流傳的民謠,用對比的手法,對子產給予了高度的讚揚。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高祖孝文皇帝,諱宏,顯祖獻文皇帝之長子,母曰李夫人。三年夏六月辛未,立為皇太子。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於太華前殿。

(帝)雖於大臣持法不縱,然性寬慈。進食者曾以熱羹傷帝手,又曾於食中得蟲穢之物,並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譖帝於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數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後,亦不以介意。

聽覽政事,莫不從善如流。哀矜百姓,恆思所以濟益。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禮,常必躬親,不以寒暑為倦。尚書奏案,多自尋省。百官大小,無不留心,務於周洽。每言:凡為人君,患於不均,不能推誠御物,苟能均誠,胡越之人亦可親如兄弟。常從容謂史官曰:「直書時事,無諱國惡。人君威福自己,史復不書,將何所懼?」南北征巡,有司奏請治道,帝曰:「粗修橋樑,通輿馬便止,不須去草鏟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為之,不為不急之事損民力也。巡幸淮南,如在內地,軍事須伐民樹者,必留絹以酬其直,民稻粟無所傷踐。

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庄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後詔冊,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餘篇。受奇好士,情如饑渴。待納朝賢,隨才輕重,常寄以布素之意。悠然玄覽,不以世務嬰心。又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餘歲,能以指彈碎羊骨尃 骨。及射禽獸,莫不隨所志斃之。至年十五,便不復殺生,射獵之事悉止。性儉素,常服澣濯之衣,鞍勒鐵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類也。

(節選自《魏書·帝紀第七》,有刪改)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帝)雖於大臣持法不縱 縱:放縱 B.哀矜百姓 矜:同情,憐憫

C.史傳百家,無不該涉 該:應該 D.不以世務嬰心 嬰:圍繞,纏繞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又曾於食中得蟲穢之物 / 患於不均 B.將何所懼 / 凡所修造

C.不得已而為之 / 任興而作 D.探其精奧 / 及其成也

(3)以上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孝文帝開明的一組是( )

①即皇帝位於太華前殿 ②聽覽政事,莫不從善如流

③直書時事,無諱國惡 ④才藻富贍,好為文章

⑤愛奇好士,情如饑渴 ⑥常服澣濯之衣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4)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敘述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孝文帝性格寬厚仁慈,寬恕了燙傷他的手的侍者,在膳食中發現不潔之物也一笑了之,對在太后面前誣陷他的宦官也不予追究。

B.孝文帝勵精圖治,勤於政治,對於祭祀一類的大事經常親自到場;對於提交上來的公文事務,他多是親自處理。

C.像歷史上其他開明的封建帝王一樣,孝文帝注意節儉,關心民生。他出巡時,盡量不去打擾當地的百姓,避免車駕損害莊稼。

D.孝文帝平常喜歡讀書,手不釋卷,可謂學富五車;並且他擅長寫各種文章,平時朝廷的各種詔書均是他親筆寫成。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尉遲敬德,名恭,朔州善陽人。隋大業末,劉武周亂,以為偏將。與宋金剛襲破(唐)永安王孝基,熱獨孤懷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戰柏壁,金剛敗奔突厥,敬德合餘眾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諭之,乃與尋相舉地降,從擊王世充。

會尋相叛,諸將疑敬德且亂,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執之,猜貳已結,不即殺,後悔無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寧肯後尋相者邪?」釋之,引見卧內,曰:「丈夫以氣相許,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終不以讒害良士。」因賜之金,曰:「必欲去,以為汝資。」是日獵榆窠,會世充自將兵數萬來戰。單雄信者,賊驍將也,騎直趨王,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乃冀王出,率兵還戰,大敗之。王顧曰:「比眾人意公必叛,我獨保無它,何相報速邪?」

竇建德營板渚,王命李責力等為伏,親挾弓,令敬德執槊,略其壘,大呼致師。建德兵出,乃稍引卻,殺數十人,眾益進。伏發,大破之。時世充兄子琬使於建德,乘隋帝廄馬,鎧甲華整,出入軍中以誇眾。王望見,問:「誰可取者?」敬德請與高甑生、梁建方三騎馳往,禽琬,引其馬以歸,賊不敢動。

隱太子嘗以書招之,贈金皿一車。辭曰:「秦王實生之,方以身徇恩。今於殿下無功,其敢當賜?若私許,則懷二心,徇利棄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聞,王曰:「公之心如山嶽然,雖積金至斗,豈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計。」巢王果遣壯士刺之。敬德開門安卧,賊至,不敢入。因譖於高祖,將殺之。王固爭,得免。

(玄武門之變後)王為皇太子。時坐隱、巢者百餘家,將盡沒入之。敬德曰:「為惡者二人,今已誅,若又窮支黨,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敬德曰:「爾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擊道宗目幾眇。太宗不懌,罷,召讓曰:「騰觀漢史,嘗怪高祖時功臣少全者。今視聊所為,乃知韓、彭夷戮,非高祖過。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脩飭,悔可及乎!」敬德頓首謝。

顯慶三年卒,年七十甲。謚曰「忠武」。

(選自《新唐書》,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翼王出,率兵還戰 翼:掩護

B.親挾弓,令敬德執槊,略其壘 略:攻打

C.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 班:排列

D.朕觀漢史,嘗怪高祖時功臣少全者 怪:怪罪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C

B

D

會尋相叛,諸將疑敬德且亂 我終不以讒害良士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斂資財以送其行

今於殿下無功,其敢當賜 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夷戮,非高祖過

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壁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尉遲敬德「忠誠」或「勇武」的一組是( )

①乃與尋相舉地降,從擊王世充 ②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乃翼王出,率兵還戰

③禽琬,引其馬以歸,賊不敢動 ④今於殿下無功,其敢當賜

⑤敬德開門安卧,賊至,不敢入 ⑥敬德勃然,擊道宗目幾眇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尉遲敬德作戰勇猛,曾打敗過唐軍。歸順秦王后有人懷疑他謀反,將他抓了起來,要殺他。秦王不僅下令放了他,還送給他一些金銀。

B.尉遲敬德將隱太子收買自己的事告訴了秦王,秦王斷定對方不會就此罷休。果然後來又發生了尉遲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誣陷等事情。

C.尉遲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時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滿,事後對其進行了重重的責罰。

D.這篇文章通過救王駕、擒王琬、拒收買、鬧御宴等情節,多角度地表現了人物性格,將尉遲敬德這一形象塑造得豐滿鮮活。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書劍俠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濟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婦人,可三十餘,高髻如宮妝,髻上加氈笠,錦衣弓鞋,結束為急裝①。腰劍,騎黑衛,極神駿,婦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駛。試問:「何人?」停騎漫應曰:「不知何許人。」「將往何處?」又漫應曰:「去處去。」頃刻東逝,疾若飛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躡其蹤跡,疑劍俠也。」

從侄鵷因述萊陽王生言:順治初,其縣役某,解官銀數千兩赴濟南,以木夾函之。晚將宿逆旅,主要辭焉。且言鎮西北里許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導之往。方入旅店時,門外有男子著紅帩頭,狀貌甚獰。至尼庵,入門,有廨三間,東向;北為觀音大士殿;殿側有小門,扃焉。叩門久之,有老嫗出應。告以故,嫗云:「但宿西廨,無妨。」持朱封鐍山門②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寢,明燈燭、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風驟作,山門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顧,倏聞呼門聲甚厲,眾急持械謀拒之。廨門已啟,視之,即紅帩頭人也。徒手握束香擲地,眾皆撲。比天曉,始蘇,銀已亡矣。急往市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時游市上,無敢誰何者,唯投尼庵客,輒無恙,今當往訴耳。然尼異人,吾須自往求之。」

至則嫗出問故。曰:「非為夜失官銀事耶?」曰:「然。」入白。頃之,尼出,命嫗挾蒲團跌坐③。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來作此狡獪,罪合死。吾當為一決!」顧嫗入,牽一黑衛出,取劍背之,跨衛向南山徑去。其行如飛,倏忽不見。

移時,尼徒步手人頭驅衛返,驢背負木夾函數千金,殊無所苦。入門呼役曰:「來,視汝木夾函官封如故乎?」驗之,良是。擲人頭地上,曰:「視此賊不錯殺卻否?」眾聚觀,果紅帩頭人也。羅拜謝雲。比東歸,再往訪之,庵已空無人矣。

尼高髻盛妝,衣錦綺,行纏④,羅襪,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挾嫗俱來,不知何許人。嘗有惡少夜入其室,腰斬擲垣外,自是無敢犯者。

(選自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有刪改)

[注]①結束:裝束,打扮。急裝:為便於行動,衣服裝束得很緊。②朱封:用紅筆書寫的封條。鐍(jué):鎖鑰,此處作動詞用。山門:寺廟門。③蒲團:草墊子。趺(fū)坐:盤腿而坐。

④行纏:綁腿布,古代男女都用。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可三十餘 可:可以 B.停騎漫應曰 漫:隨意

C.比天曉,始蘇 比:等到 D.年十八九好女子也 好:美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C

B

D

以康熙戊辰往濟南 吾須自往求之

明燈蝕、手弓刀以待曙 比東歸,再往訪之

持朱封鐍山門而入 非為夜失官銀事耶?

山門砉然而辟 吾當為一決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用來表現女主人公武功高強的一組是( )

①但宿西廨,無妨 ②非為夜失官銀事耶? ③吾當為一決

④其行如飛,倏忽不見 ⑤殊無所苦 ⑥腰斬擲垣外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首尾兩段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徵,塑造了一個來無影、去無蹤的飄逸不群的劍俠形象。

B.縣役護送官銀去濟南府,在尼姑庵投宿時被賊人發覺,進而被迷倒擄去官銀,以此引出「尼」的俠舉義行。

C.作者寫劍俠,卻不直接以「尼」為描寫對象,而是通過旁人耳聞目睹來展開,從而使劍俠更富有傳奇色彩。

D.文章首段倒敘起筆,設下疑問,中間兩段借他人之口娓娓道來,盡顯其俠義,尾段回應開頭,解除懸疑。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專項訓練(二)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催科①

[明]江盈科

為令之難,難於催乎。催科與撫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濟。陽城③以拙蒙賞,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④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為有司者,前迫於督促,後懾於黜罰,心計曰:「與其得罪於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於無若我何之百姓。」是故號令不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繼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於是有稱貸耳;稱貸不得,有賣新絲、糶新谷耳;絲盡谷竭,有鬻產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後賦可完,賦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嗚呼,竭澤而漁,明年無魚,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則應曰:「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念爾民也。」余求其比擬,類駝醫然。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腳足麗 ⑤焉。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嗚呼!世之為令,但管錢糧完,不管百姓死,何以異於此醫也哉!夫醫而至於死人,不如聽其駝焉之為愈也;令而至於死百姓,不如使賦不盡完之為愈也。雖然,非仗明君躬節損之政,下寬恤之詔,即欲有司不為駝醫,不殺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無論前代,即求如二祖時,比歲蠲⑥,比歲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選自《雷濤閣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辦繳納賦稅。②撫字:安撫體恤。③陽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足麗 (xǐ):踩,踏。⑥蠲(juān):減少。

(1)對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催科與撫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濟 濟:補益。

B.如是而後賦可完 完:結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請。

D.比歲蠲,比歲免 比歲:連年。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C

B

D

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陽城以拙蒙賞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計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 為有司者,前迫於督促,後懾於黜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懷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說明「催科」危害的一組是( )

①為令之難,難於催科 ②竭澤而漁,明年無魚

③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 ④令而至於死百姓,不如使賦不盡完之為愈也

⑤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用「駝醫」治死駝者的故事作比,指出官吏不擇手段催繳賦稅的危害,表達了作者對飽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駝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駝醫」告到了官府,「駝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是治療駝背,只負責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負責催科的官吏,不顧百姓的死活,採用刑杖相加、牢獄關押等手段催繳賦稅,是出於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當時的催科與前代、二祖時相比照,認為催科過於嚴厲而致百姓於死地,其主要責任在於朝廷,表達了對最高統治者的諷諫之意。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魯宗道,字貫之,亳州譙人。少孤,鞠於外家,諸舅皆武人,頗易宗道,宗道益自奮厲讀書。袖所著文謁戚綸,綸器重之。舉進士,為濠州定遠尉,再調海鹽令。縣東南舊有港,導海水至邑下,歲久湮塞,宗道發鄉丁疏治之,人號「魯公浦」。

天禧元年,始詔兩省置諫官六員,考所言為殿最,首擢宗道與劉燁為右正言。諫章由閣門始得進而不賜對①,宗道請面論事而上奏通進司,遂為故事。宗道風聞,多所論列,帝意頗厭其數。後因對,自訟曰:「陛下用臣,豈欲徒事納諫之虛名邪?臣竊恥尸祿,請得罷去。」帝撫諭良久,他日書殿壁曰「魯直」,蓋思念之也。

章獻太后②臨朝,問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對曰:「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後默然。時有請立劉氏七廟③者,太后問輔臣,眾不敢對。宗道不可,曰:「若立劉氏七廟,如嗣君何?」帝、太后將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輦先帝行,宗道曰:「夫死從子,婦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輦後乘輿。時執政多任子於館閣讀書,宗道曰:「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紉絝子弟得以恩澤處邪?」樞密使曹利用恃權驕橫,宗道屢於帝前折之。自貴戚用事者皆憚之,目為「魚頭參政」,因其姓,且言骨鯁如魚頭也。再遷尚書禮部侍郎、祥源觀使。疾劇,帝臨問,賜白金三千兩。既卒,皇太后臨奠之,贈兵部尚書。

宗道為人剛正,疾惡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為諭德時,居近酒肆,嘗微行就飲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方自酒肆來。使者先入,約曰:「即上怪公來遲,何以為對?」宗道曰:「第以實言之。」使者曰:「然則公當得罪。」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問,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對。帝詰之,宗道謝曰:「有故人自鄉里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帝以為忠實可大用,嘗以語太后。太后臨朝,遂大用之。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四十五》)

[注]①不賜對:不能跟皇帝當面談意見。②章獻太后:姓劉,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後,仁宗即位時年幼,章獻太后遂垂簾聽政。後歸政仁宗,卒謚「章獻明肅」。③七廟:歷代帝王為進行宗法統治,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七廟只有天子才能設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少孤,鞠於外家 孤:失去父母

B.諸舅皆武人,頗易宗道 易:輕視,看不起

C.欲以大安輦先帝行 先:已故的,多用於尊長

D.宗道屢於帝前折之 折:指責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宗道請面論事而上奏通進司,遂為故事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B.後因對,自訟曰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方自酒肆來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實言之。」 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夠表現魯宗道為人剛正的品德的一組是( )

①諸舅皆武人,頗易宗道,宗道益自奮厲讀書 ②宗道請面論事而上奏通進司

③臣竊恥尸祿,請得罪去 ④若立劉氏七廟,如嗣君何

⑤樞密使曹利用恃權驕橫,宗道屢於帝前折之 ⑥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A.②④⑥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魯宗道任海鹽縣令時,縣東南原來有小河道,能夠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鄉丁疏通治理好了這條河道,人們從此稱這條河道為「魯公浦」。

B.魯宗道在朝廷上多次進諫從傳聞得知的事情,皇上心裡很討厭他說得太多。魯宗道為自己辯解不成無奈辭職,皇上在大殿上寫上「魯直」二字,來表示對宗道思念。

C.魯宗道曾指責章獻太后不應該在太廟中設立自己的牌位,又當眾阻攔太后的車隊,要求太后不能無視先皇禮制乘輦。對於這些指責,章獻太后都能虛心接受並一一改正。

D.魯宗道為人忠實,有次去酒館飲酒時遇到皇上緊急傳喚他,他如實告訴了皇上,皇上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韓非作《說難》,而死於說難,蓋諫說之難,自古以然。至於知其所欲說,迎而拒之,然卒至於言聽而計行動者,又為難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執晉侯,晉陰飴甥往會盟,其為晉遊說無可疑者。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曰必報仇,君子曰必報德。」秦伯曰:「國謂君何?」曰:「小人謂之不免,君子以為必歸;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遂歸晉侯。

秦伐趙,趙求救於齊,齊欲長安君為質。太后不肯,曰:「復言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願見,後盛氣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來也。左師徐坐,問後體所苦,繼乞以少子補黑衣之缺。後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曰:「甚於婦人。」然後及其女燕後,乃極論趙王三世之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後既寤,則言:「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於是後曰:「恣君之所使。」長安遂出質。

范雎見疏於秦,蔡澤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澤,天下辯士也。彼一見秦王,必奪君位。」雎曰:「百家之說,吾既知之,眾口之辯,吾皆摧之,是惡能奪我位乎?」使人召澤,謂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對曰:「然。」即引商君、吳起、大夫種之事。雎知澤欲困已以說,謬曰:「殺身成名,何為不可?」澤以身名俱全之說誘之,極之以閡夭、周公之忠聖。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勸其歸相印以讓賢。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辯,敬受命,延入為上客。卒之代為秦相者澤也。

秦始皇遷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殺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請諫,王召鑊將烹之。焦數以桀、紂狂悖之行,言未絕口,王母子如初。

呂甥之言出於義,左師之計伸於愛,蔡澤之說激於理,若茅焦者真所謂劘①虎牙者矣。范雎親困穰侯而奪其位,何遽不如澤哉!彼此一時也。

[注]劘:m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穆公執晉侯 執:俘獲 B.延人為上客 延:伸長,延長

C.恣君之所使 恣:聽憑 D.焦數以桀、紂狂悖之行 數:列舉罪狀加以責備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其為晉遊說無可疑者 臣為韓王送沛公

B.後盛氣而揖之入 吾從而師之

C.甚於婦人 餘威震於殊俗

D.雎知澤欲困己以說 以相國守代

(3)下列各組句子中,是促成「為難而可喜者也」這一變化的一組是( )

A.①小人曰必報仇,君子曰必報德 ②以德為怨,秦不其然

B.①復方者老婦必唾其面 ②恣君之所使

C.①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 ②忘其故辯,敬受命,延入為上客

D.①茅焦請諫,王召鑊將烹之 ②言未絕口,王母子如初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非寫了《說難》,卻死於因勸諫所招致的災難。勸諫之難,自古以來就如此。

B.文章列舉左師說趙太后這一典型事例,不僅向讀者展現了左師高超的論辯才能,還有力地論證了勸諫之難的論點

C.蔡澤以身名俱全之說誘導范雎,勸說范雎將相位讓給自己,並最終說服了范雎。

D.茅焦最終說服秦始皇與母親和好如初,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也能看出勸諫之難,在茅焦之前,秦始皇已殺了二十七個去勸諫的人。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康熙戊寅,噶爾丹敗亡,固始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入朝,封和碩親王。其子羅卜藏丹津襲爵,自以青海、西藏舊皆為領土,思恢復先業。會世宗御極,乃於雍正癸卯叛。世宗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以四川提督岳鍾琪參贊軍務,征之。

吳我某,少無賴,好勇,被仇誣作太湖盜,逃塞外,隨蒙古健兒盜馬久,性遂愛馬。一日,見兵所乘,名馬也,夜跳匿廄中,將牽其韁。未三鼓,岳起視,自飼馬,某不能隱,被擒。岳上下視,問:「行刺乎,盜馬乎?」曰:「盜。」問:「白日闌入乎,夜逾牆乎?」曰:「逾牆。」岳微瞠,若有所思。秣馬訖,命隨入室,賜以杯酒,隨解衣卧。遲明,岳起,喚盜馬人同往大將軍府,岳先入,良久,聞軍門傳呼曰:「岳將軍從者某,賞守備銜,效力轅下。」岳旋出,上馬顧曰:「壯士努力,將相寧有種耶!」

及岳征西藏,某從行。天暮,岳立營門,諭曰:「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羅卜藏久稽天誅,昨其母與弟紅台吉二酋密函乞降,機不可失。」收珠寶一囊,金二餅,顧某曰:「先遣汝召賊母來,賊所居穹廬,外有網城,結金鈴於上,動輒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賊營帳四,上有三紅燈者,其母也,對面帳居羅卜藏,左右居丹津、紅台吉二酋。珠寶與金將以為犒。此大事,汝好為之。」解腰下佩刀授之。

某受命出,天大霧,行三十餘里,至賊網城。騰身入,帳燭熒然,母上座,二首侍側,叱問「何人?」某曰:「年大將軍以阿娘解事,識順逆,故遣奴來問好,囊寶貝奉贈,金二餅饋兩台吉。」二人聞之,喜謝。吳乃詐曰:「將軍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顧猶豫,某解佩刀厲聲曰:「去則去。不去,我復將軍。」其母曰:「好蠻子,行矣。」上馬,與二酋隨十餘騎,行不十里,岳來迎。須臾,前山火光起,夾道炮發,斬母與二酋回,入軍營。次日,諜者來報,羅卜藏丹津已逃準噶爾部落,岳命竿三頭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岳兵至哈達河,襲守地賊,追奔一晝夜,士馬饑渴。塞外嚴凍,忽湧泉成溪,萬馬騰飲。遂追入崇山,殲賊二千。羅卜藏丹津窮窘無計,乃放平日所養野騾,使直奔岳軍前。騾尾有焰上騰,諸軍大驚駭,岳曰:「此火牛故法耳,可一不可再。」乃命士卒各持長予向前直奔,又以強弩百餘儘力射之,騾懷痛,皆反奔,羅卜藏丹津陣大亂,遂殲焉。

(節選自《清稗類鈔》)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秣馬訖,命隨入室 訖:結束

B.岳旋出,上馬顧曰 旋:轉身

C.青海酋羅卜藏久稽天誅 天誅:朝廷的討伐

D.年大將軍以阿娘解事 解事:通情達理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隨蒙古健兒盜馬久,性遂愛馬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珠寶與金將以為犒 不賂者以賂者喪

C.去則去。不去,我復將軍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D.乃放平民養野騾 至於鞭棰之間,乃欲引節

(3)以下六句話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岳鍾琪「膽識謀略」的一組是( )

①岳起視,自飼馬,某不能隱,被擒 ②命隨入室,賜以杯酒,隨解衣卧

③解腰下佩刀授之 ④岳命竿三頭徇

⑤岳兵至哈達河,襲守地賊 ⑥乃命士卒各持長予向前直奔,又以強弩百餘儘力射之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是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與分析,其中有誤的一項是( )

A.達什巴圖爾被清廷加為和碩親王,其子羅卜藏丹津承襲爵位,卻趁世宗剛剛登其之時,發動叛亂。

B.對盜馬賊吳人某的任用,體現了岳鍾琪的胸襟與遠見;吳人某出色地完成任務,說明岳鍾琪的用人之當。

C.征討青海一役,岳鍾琪巧妙利用三十三家台吉間的矛盾,殺一儆百,震懾敵頑,取得勝利。

D.「塞外嚴凍,忽湧泉成溪,萬馬騰飲」的描寫,使岳鍾琪平定青海叛亂的故事具有了傳奇色彩。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①外有網城,結金鈴於上,動輒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4分)

②岳命竿三頭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3分)

③騾懷痛,皆反奔,羅卜藏丹津陣大亂,遂殲焉。(3分)

專項訓練(一)軍陣一片大亂,於是就殲滅了他們。

1.B  依據上下文,B選項中的「辭」是「推辭」之意。

2.C  A項中兩個「乃」都是副詞。「才」的意思;B項中的兩個「以」都是連詞,表目的;C項中的第一個「而」是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可以譯為「卻」,第二個「而」是連詞,表順承,可譯為「並且」;D項中的兩個「所」都與後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結構。

3.B  ①句是說曹錫寶拒絕被提拔;②句是表明和珅的奴僕劉全的仗勢謀私;⑤句是說清仁宗對錫寶的賞賜。③句是正面說錫寶的敢諫;④句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肯定錫寶是「諍臣」;⑥句是側面表明錫寶的諫諍。

4.C  和珅是在指示劉全迅速銷毀罪證後,面對皇上的詢問時,才裝模作樣地「乞嚴察重懲」的,C項的說法顛倒了先生的順序;另外,曹錫寶是自己親自到劉全家查看的,並非是派人前去。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曹錫寶,字鴻書,上海人。乾隆初年,以舉人身份考取功名,被授予內閣中書,擔任軍機處章京一職。資歷深了以後,應當提拔為侍讀,錫寶推辭沒有就任。乾隆二十二年改任庶吉士。因為母親的喪事回家,又生了潰爛之病,幾年後才好轉。乾隆三十一年,改任刑部主事。再次陞官擔任郎中。被授予山東一職。皇上到山東巡視,召見曹錫寶,讓他到京城當做部屬使用。因為大學士阿桂的奏舉推薦,皇上讓他進入四庫全書館貢獻自己的力量。《四庫全書》編成以後,朝廷以國子監司業一職來提拔任用他。

過了三年,皇上因為曹錫寶補任司業沒有期限,特意授予他陝西道監察御史一職。當時協辦大學士和珅掌握大權,他的奴僕劉全依仗權勢謀求私利,衣服、車馬、居室都超出了規格。曹錫寶打算論告彈劾,侍郎上海南匯人吳省欽與曹錫寶是同鄉,聽說了這件事,和珅此時正隨著皇上在熱河,吳省欽飛馬把這件事告訴了和珅,和珅命令劉全拆掉超出規格的房屋,衣服、車馬只要是超出規格的,都隱藏得沒有蹤跡。曹錫寶的奏章到了後上那裡,皇上責問和珅。和珅回奏說自己平時對屬下警戒約束很嚴格,但是或許自己隨從護駕在外,奴僕無人管束,逐漸惹是生非,請求嚴格查辦加重懲罰。皇上就命令留在京城處理事務的親王大臣召見曹錫寶到劉全家去檢察查看,沒有發現證據,自己承認魯莽輕率。皇上下詔命令曹錫寶到劉全家去檢察查看,沒有發到熱河當面責問,曹錫寶上奏說劉全依仗權勢謀 求私利,但是沒有實際證據,自己只是為了幫助和珅杜漸防微,才有這次上奏。皇上又讓軍機大臣、大學士梁國治等人審察詢問,曹錫寶又承認「杜漸防微」的話不恰當,請求給自己治罪。交給相關部門議罪,應當降官貶職。皇帝親手寫了詔書,大意說:「朕平時任用人才,處理政事,從來沒有事先猜疑別人心存欺詐懷疑別人不誠信的想法。如果委任群臣百官卻不能示人以誠,公正無私,而猜疑防範,根據一時沒有根據的談論,倉促地給別人罪名,使得全天下人重疊著腳站立,斜著眼睛看人,十分恐懼,絕對沒有這樣為政的。曹錫寶沒有查清實際情況,拿書生拘泥於腐的見解,假託是合於正道的話來向君王進言。姑且寬恕他的罪行,改為革職留任。」乾隆五十七年,曹錫寶去世。

清仁宗親理朝政,誅殺了和珅,一併抄沒了劉全的家產,才回想起曹錫寶的直言進諫,下詔說:「先前的御史曹錫寶,曾經彈劾和珅的奴僕劉全依仗權勢謀求私利,家財豐厚。那時和珅被治罪後,一併抄沒了劉全的家產,發現財產達到二十多萬。這樣看來曹錫寶所彈劾的沒有虛假,應該加以優待獎賞,以表彰他的敢於直言。追授曹錫寶為副都御史,他的兒子曹江也照此封官職。」曹錫寶,是一個讀書人的侄子,經歷兩代就位居台省,以敢於直言進諫而聞名。家裡有個饔,用來焚毀諫書的草稿,曹江曾經請擅長寫文章的人(關於這件事)寫了詩歌,傳誦一時。

四、

1.B  乖:違背。

2.B  都是「你們」的意思。A.連詞,相當於「同」「和」;語助詞,用於句末,表示反詰。C.副詞,表時間的緊相銜接,「就」;副詞,表示事出意外,「竟」。D.連詞,表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

3.C  ①②④不能直接表現範式對張劭的真摯友誼。

4.C  「埋怨範式忘了自己,不來奔喪」錯,文中說「子未我戽,豈能相及」。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範式字巨卿,山陽郡金鄉人。年輕時在太學讀書,是儒生,和汝南郡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請假回家鄉,(分別時,)範式對張劭說:「兩年後該回來的時候,我將前往貴府拜見你的母親大人,並來看你的孩子。」兩人於是互相約好日期。後來約好的日期將要到了,張劭把約定的這件事詳細告訴了母親,請求母親準備酒食等待範式的到來。張劭的母親說:「分別兩年了,相約的人遠在千里,你怎麼會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張劭回答說:「範式是講信用的人,肯定不會違背約定的。」張劭的母親說:「如果真是那樣,當然得替你們準備酒食。」約定的日子到了,範式果然前來赴約,登堂拜見張劭母親後,接著開懷暢飲,興盡才離開。

範式在郡上任功曹。後來張劭病重卧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早晚都去探望他。張劭臨終時嘆息道:「可惜見不到我生死之交的老朋友了!」殷子征說:「我和君章傾心與你結交,這不算死友,還想找誰呢?」元伯說:「你們兩位,只是我的生友。山陽郡的範式,則是我的死友。」不久就死了。範式(有一天)忽然夢見張劭手裡拿著帽子,趿著鞋子喊他:「巨卿,我在某一天死,會在某時埋葬,永遠命歸黃泉。我知道你沒有忘記我,但怎麼能趕得上我的葬禮?」範式猛然醒來,(想起夢境,)不由得悲嘆流淚。(第二天)便得晚上做的夢全部告訴太守,請求前去奔喪。太守雖然心裡不相信(會有這種怪事),但又很難違背他的意願,就答應了他。範式便穿上了朋友死後應穿的孝服,算著埋葬他的那一天,騎馬往張劭家疾馳而去。範式還沒有趕到,靈柩已經起動運往墓地。到達墓穴後,要下棺埋葬,但靈柩卻不肯下穴。張劭的母親撫著棺木說:「元伯,難道你還有什麼願望嗎?」於是將靈柩停了一段時間,這時只見一人乘素車白馬,哭著趕來。張劭的母親看見了說:「這一定是范巨卿來了。」範式到後,拍打著靈柩說:「元伯你走吧!你我生死異路,從此永別。」送喪的有千人,都因此而流淚。接著範式拉著葬繩送棺木入穴,靈柩才肯前進。範式於是留在墓地,住在墳墓的旁邊,給張劭修造墳墓,然後才離開。

第二課時

一、

1.B  解析: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根據文中語境,「受」在此處是「接受」的意思。

2.D  解析:此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題難度較大,可用排除法和比較法。選項①是章君先世的作為,首先排除;選項④直接表述了章君辦學的義舉,因此排除A、B兩項。然後再從②⑥與③⑤中作出選擇。②是章君的原話,說的是田產和辦學的關係,不是「義舉」,故排除,因此答案選D項。

3.C 解析:此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項是對文章第三段第二句話的翻譯,其中「來者」是指「後人」,而不是指「來義塾讀書的人」。

參考譯文:

龍淵即是龍泉,為避唐高祖李淵的諱改成了現在的名字。相傳那地方是鑄劍師歐冶子鑄劍的地方,至今還有河流名叫劍溪。那裡山谷幽深,地勢險峻,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鄉間子弟們無處求學,章君的先人曾把這當做自己的恥辱,計劃創辦桂山、仙岩這兩個書院,因為沒有固定的產業,沒多久(這兩個書院)都廢棄了。章君很憂慮,與他的兒子們商量說:「沒有田產,因此就沒有書塾。那怎麼可以呢?」於是節省下日常的費用,用節餘焉的錢買下了一百五十畝田產。他妻子娘家的陳京兄弟聽說後,把自己曾祖父適齋先生留下的二百三十一畝多的田產拿來資助(他辦學)。章君說:「我的事業可以成功了!」於是選擇官山北面的地方,創辦燕居來獲奉先聖,並且讓先師來跟他們配享,春秋兩季都舉行舍菜的禮節。後面空曠的地方建立一個正義堂,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擊鼓,將眾多讀書人召集起來,用五倫的道理來告誡他們。書院前面建有一座大門,張榜「龍淵義塾」。還在大路上鋪上磚塊,通向東西兩方。那裡種滿灌木美竹,前前後後綠蔭蔽日,鬱鬱蔥蔥。

每年(章君)都要聘請品行道德高尚的讀書人來作為書院的進師。學生學業進步,每月都有獎賞;那些才學聰穎、家境貧寒,吃飯困難的學生,(章君)資助他,讓他完成學業;那些不遵循政教的,就處罰他。田賦的收入,都由主管書塾的人去管理。日常開支都會登籍記錄,每月都會考察盈餘虧空,一年結算兩次。若有盈餘就貯備起來,愈發買下田產來擴大書院的規模。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庭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以後,便讓他們進入龍淵義塾接受學業。這些就是它大致的情況。

江浙行省參加政事石抹公聽說此事後,嘉獎了章君,傳發檄文讓本郡官衙免除了他的徭役賦稅,使(書院)不用再為此開支。章君訂立了義塾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之後,接著又將它們鐫刻到石頭上,但又擔心後人不能繼承下去,便派遣使者來到我這裡,請我為它作記。

古代建校興學,雖然它們的規模有大小區別,但在引導百姓、匡扶正義上卻是一致的。章君有這樣的見識,不效仿時俗以積蓄錢財來作為富家之法。他興建書院聘請老師,來繼承發揚先人的宏偉計劃。他立志宏大,功勛卓著。陳京兄弟為人樂善好義,協助他辦成此事,如果不是適齋先生餘澤庇佑,又怎麼能做到這樣呢?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要做損害書院之事導致爭端,不要培植朋黨互相抵觸,這樣差不多就能夠不辜負章君的願望。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章君興辦的書塾就能夠傳之久遠了。

二、

1.D  夙:早晨。

2.A  都是介詞,因為。B.前者為動詞,像:後者為代詞,你的。C.前者為語氣詞,無意義;後者為兼詞,於此;D.前者為助詞,的;後者為動詞,得到。

3.B  ①是房玄齡被本州推舉為進士,與太宗無關;②是高祖對房玄齡讚賞的話。

4.C  「另看相看,有偏愛之意」錯,這是太宗論功讚賞。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玄齡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於草書和隸書,善於寫文章。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連續了一百天,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藥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太宗攻佔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一見到他,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已經遇到了自己的人,便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輔佐太宗),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玄齡先接納聚攏傑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當有謀臣猛將時,(玄齡)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申情結好,每個人都表示願為太宗竭盡死力。

玄齡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下馬就可以寫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從來不用打草稿。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深地了解事理,絕對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是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面對面說話一樣。」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因此玄齡跟如晦一起被驅趕(出秦王府)。隱太子李建成將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讓他們穿上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內閣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後,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替蕭瑀為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一等,晉爵邢國公,賜給實際封地一千三百戶。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貞觀四年),代替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僕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在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後,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並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用全面的標準來選拔人才,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人才。議論的人都稱讚他是良相。高宗成為太子之後,封玄齡為太子太傅,仍然掌管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太宗)賜下璽書表彰,賜物一千五百段。這一年,玄齡恰逢繼母去,因而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賜給昭陵的墓地。不久,他又重回原來的職位。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軍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撥。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特別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

三、

1.C  訟:責備、自責。

2.B  介詞,憑藉。A.①動詞,參加;②連詞,和。C.①連詞,卻,竟然;②副詞,才。D.①介詞,替,給;②動詞,是。

3.B  ①是表現宋訥不願做官。⑥是為皇帝出謀劃策,表現宋訥有智謀。

4.C  「但開始時對其為人不了解不放心」說法錯,其實皇帝派人觀察、畫像並在第二天詢問他都是皇帝對他愛護與關心的體現。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宋訥,字仲敏,滑人。父親壽卿,是元代侍御史。宋訥性格老成穩重,博學多聞。至正年間,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鹽山尹,他放棄官位回家。洪武二年,皇帝徵召儒士十八人編纂《禮》、《樂》等書,宋訥也參加了。事情做完了,他沒做官而是回家了。過了一段時間,經由四輔官杜斅推薦,擔任國子監助教。因講經出色而被求的人尊崇。洪武十五年,被越級升遷為翰林學士,皇上命令他撰寫《宣聖廟碑》,寫得合乎聖意,賞賜的物品很豐厚。改任文淵閣大學士。他曾經因為天寒靠近炭火取暖,火舌燎到脅下衣袍,火燒到皮膚才覺察。皇帝下詔讓他注意。沒多久,宋訥升為(國子監)祭酒。當時有功大臣的孩子都到國子監跟他學習,一年(來學習的)貢士達到了上千人。宋訥為了嚴格執行學規,整天端正姿態講課,從未虛度光陰,夜晚常住宿在學校里。洪武十八年,又開設進士科,選拔進士四百七十人有餘。其中三分之二是太學的學生。皇上第二次考這些人,又是這樣。皇帝大為高興。寫詞褒揚讚美宋訥,太學的助教金文徴等人嫉妒宋訥,和吏部尚書余熂暗地裡設計陷害宋訥,下達文書讓宋訥辭職。宋訥去皇帝面前辭職。皇帝大驚詢問後,很生氣。殺了余熂、文徴等人。留下宋訥以前一樣做祭酒。宋訥曾經得病,皇帝說:「訥有長壽的命相,是不必擔憂的。」不久,宋訥的病果真好了。皇帝派畫工暗中觀察宋訥。畫下他的肖像,(畫上)宋訥正襟危坐,面有怒色。第二天入朝見皇上,皇帝問:「昨天為什麼發怒?」宋訥吃驚地回答說:「有個學生快跑跌倒,把茶器打碎了。我因教育失誤而感到慚愧,所以很自責。只是陛下怎麼知道的呢?」皇帝拿出圖畫。宋訥叩頭謝罪。

宋訥的長子叫宋麟,考中進士,被提升做御史官,出任望江主簿,皇帝惦念宋訥年老,召宋麟回來侍奉。洪武二十三年春,宋訥病很重,卻還住宿在太學。宋麟請他回自己家住,宋訥訓斥他說:「這正趕上了丁祭(祭孔的大典),敢不敬嗎?」祭祀完畢,把他抬回家,宋訥就死了,終年八十。皇帝悼念憐惜他,親自寫祭文悼念。又派官員到他家祭奠,替他置葬地。文官四品得到祭奠置葬的人,宋訥是第一個。正德年間,追封謚號文恪。

宋訥曾經應詔陳述邊疆的事情,他說:「海內安定,只是沙漠還煩擾聖上憂慮。如果窮追遠擊,不免勞民傷財。陛下替皇子皇孫著想,最好是嚴謹邊防罷了。鞏固邊防在於充實兵力,充實兵力在於開荒種地。漢名將趙充國把四萬將士沿邊疆分九郡駐紮,結果單于引兵退卻。陛下最好在將領中選一些有勇有謀的人,以東西五百里範圍劃界分屯,制定法規守住要害,遠近相互照應,遇到敵人就打,敵人離開就農耕。這是長久安定的計策。皇帝完全採納他的方案。宋訥去世後,皇帝思念他。任命他的二兒子宋復祖擔任國子監司業,告誡太學學生遵守宋訥的學規,違反的人罪當死。

四、

1.C  振:通「賑」,周濟,救濟。

2.D  A.代詞,他的/代詞,他;B.代詞,用在動賓短語後,相當於「的事」/代詞,用在名詞後,相當於「的人」;C.連詞,即使/連詞,雖然;D.介詞,給,替。

3.C  ①說的是況鍾故意迷惑別人的做法,不能體現他的「剛正」。③體現況鐘的盡心職守。⑤說的不是況鍾,而是「中使織造採辦及購花木禽鳥者」。

4.B  用本子記錄善惡是用來進行獎善懲惡的,防止下屬行奸作偽的方法是設置「通關勘合簿」。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況鍾,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為尚書呂震屬吏,呂震對他的才能感到驚異,推薦授予他儀制司主事之官。後來又升為郎中。

蘇州地區賦役繁重,豪強猾吏玩弄法律條文,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利益,這裡號稱最難治的地方。況鍾乘驛站車馬來到蘇州府任職。他剛開始處理事務時,群吏圍立在四周請他寫下裁決獄訟的文書。況鍾裝作不懂,向左右的人請教詢問,一切都按照屬吏們的意圖去辦理或不辦理。群吏大喜,說知府昏暗好欺騙。過了三天,況鍾召集群吏責問他們道:「前幾天某件事本來應該辦的,你們阻止我;另外一件事不該辦的,你們強讓我去做。你們這群人玩弄法律條文的時間太長了,罪該處死。」當即下令打死幾個人,將屬僚中貪贓暴虐無能懦弱的全都罷黜。全府上下大為震動,全都奉法行事。況鍾於是免除繁法苛政,訂立法令條文,事情有不利於老百姓的,就立即上書朝廷講明。

當時,朝廷多次下詔減輕蘇州、松江的重賦。況鍾和巡撫周忱精心計劃,奏免賦稅七十餘萬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況鍾都大力協助他辦成。所積累的濟農倉庫存糧每年有幾十萬石,除用來賑濟災荒之外,還用來代交民間雜賦和拖欠的租賦。況鍾為政,細微詳盡而且周密。他曾設置兩本冊子記錄鄉民的善惡,用來進行獎善懲惡;又設立通關勘合簿,防止出納時(府吏)行奸作偽。設立綱運簿,防止運輸人員偷盜侵吞。設立館夫簿,防止無理的需求。他興利除害,不遺餘力,鏟鋤豪強,扶植良善,民間將他奉若神明。

先前,皇宮中派出的採辦及購買花木禽鳥的織造接踵而至,太守以下的小吏,經常受他們的笞縛。而衛所的軍士常常欺凌虐待百姓。況鍾在的時候,這些人都收斂起來不敢放肆,即使經過他管轄的地區的高官及別省小吏,都在心裏面忌憚他。況鍾雖然出身於刀筆吏,卻重視學校教育,禮敬文人儒士,貧寒之家的讀書人多有受到他的幫助的。有的人名叫鄒亮的人,獻詩給況鍾。況鍾想要推薦他,有人寫了匿名書信詆毀鄒亮,況鍾說道:「這是想讓我更快地幫鄒亮成名啊。」(他)當即奏明朝廷,朝廷召見鄒亮並授予他吏、刑二部司務的職務,後升任御史。

最初,況鍾還是小吏時,吳江平思忠也憑藉吏的身份起家,當上吏部司務,對況鐘有恩。到這時候況鍾多次請見,對待他禮節非常恭敬,並且讓平思忠的兩個兒子到自己手下做事,說:「並非我沒有僕役,而是想藉此報答您。」思忠家向來貧窮,但從未因為與況鐘有舊恩而索取回報。人們都稱讚他們兩個。

況鍾曾遭母喪,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請求他留任,朝廷為此下詔重新起用他。正統六年,況鍾任期已滿應當升遷,府中百姓兩萬餘人,前往巡按御史張文昌處,請求讓況鍾繼續留任。皇上下詔讓況鍾食正三品俸祿,仍然留任蘇州知府。次年十二月,況鍾死於任上。蘇州府吏民相聚哭悼,為他立祠祭祀。

第三課時

1.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對於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考生應懂得學會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推斷詞義,推斷原則是「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本題中對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為C項。「賄」在句子中應解釋為「財物、財貨」。

2.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詞類活用是指甲類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徵,並進而產生出某一新的意義這樣的一類語法現象。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動詞、形容詞、名詞活用如使動;二是形容詞、名詞活用如意動;三是名詞活用如一般動詞;四是名詞用做狀語。文中「鄭人病之」中加點詞「病」為形容詞活用如意動,譯作「以……為病」「擔心、憂慮」。與其用法相同的為B項,B項譯作「君子擔心的是自己無能,而不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A項「病」為形容詞,「有病」;C項「病」為動詞,「患病」;D項「病」雖有活用現象,但是形容詞活用為使動,「使……有病」。

3.C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級。篩選並撮信息是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分析能力,難度又比準確理解文意高了一層。要做到能夠準確地篩選信息,必須先讀懂原文,了解文中的主要內容。解題時可以使用排除法。本題要求考生從八句中找出能分別表現子產治國以德,以民為本的一組。A項中⑧是說明令名與品德之間的關係,不能表現子產治國以德。B項⑤是說人要是真正的喜歡一個人,必定會做有利於他的事情。解說什麼叫做真正的喜歡,不能表現子產以民為本的品質。D項⑦是強調治國應因勢利導,不是表現治國以德。通過排除,正確答案為C。

4.A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本題是對文言文閱讀材料相關的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在文章內容的概括與分析。題目中要求找出的是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A項中所擬題面「並且把民眾的批評指責人作為施政的依據」這一說法有誤。結合原文中「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可知,民眾的批評指責只是作為調整旆的參考,並不能作為施政的依據。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聯歡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要毀掉呢?人們早出晚歸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他們)就好像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過用忠厚善良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威權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罅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做治病的良藥。」

(鄭國的上卿)子皮想讓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邑,子產說:「(他太)年輕,不一定行。」子皮說:「(他很)厚道,我喜愛他,(他)不會背叛我。讓他(尹何)去那裡學習(為政之道),他就會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子產說:「不行!人要喜歡(一個)人,是要(做)利於他(的事)。如今您喜歡(一個)人就讓他從政,(這就)猶如還不會拿刀就讓他切割,他(將受)的傷肯定很多。您喜歡一個人,卻只是傷害他,那誰還敢希望得到您的喜歡?您擁有漂亮的綢緞,不讓人學著做衣服;大的官職、大的封地,身家所託付的東西,卻讓學習的人去治理,那不是為漂亮的綢緞著想得(比官職、封地)更多嗎?(我)僑聽說的是(先)學習然後主政,沒聽說過用執政來學習的啊。如果一定這麼做,必定有所損害。

晉國范宣子執政,諸侯向晉國繳納的貢品很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二月,鄭國公到晉國去,子產委隨行的子西帶去一封信將這件事告訴范宣子,信上說:「您治理晉國,四鄰諸侯不聽說您的美德,卻聽說收很重的貢品,(我)僑對此感到困惑。僑聽說群子掌管國家和大夫家室事務的,不是為沒有擔貨擔憂,美名,是傳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國家和家室的基礎。有基礎就不致垮台,您不也應當致力於這件事嗎?有了德行就快樂,快樂就能長久。」范宣子很高興,於是減輕了諸侯的貢品。

子產讓城市和鄉村有所區別,上下尊卑各有職責,士地四周有界標,民戶編製和男地制度(很)有規律,相得益彰。對卿大夫中忠誠儉樸的,聽從他,親近他;驕傲奢侈的,依法懲辦。子產與政事一年,人們稱讚道:「計算我的家產而收財物稅,丈量我的耕地而徵收田稅。誰殺死子產,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稱讚道:「我有子弟,子產教誨;我有土田,子產栽培。子產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呢?」

二、

1.C  該:盡,皆。該涉,意為博覽。

2.B  A項,於,第一個為介詞,在;第二個為介詞,對於。B項,均用在動詞前,構成名詞性片語。C項,而,每一個為連詞,表順承;第二個為連詞,表修飾。D項,其,第一個為代詞,表領屬關係;第二個為代詞,表指示。

3.B  ①只是說孝文帝即位;④表現孝文帝擅長寫文章,⑥表明孝文帝注意節儉。

4.D  原文說是「自太和十年已後詔冊,皆帝之文也」。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高祖孝文皇帝,名宏,是顯祖獻文帝的長子,母親是李夫人。皇興三年夏六月辛末,他被立為皇太子。皇興五年秋八月丙午,在太華前殿即位做了皇帝。

孝文帝雖然對大臣要求嚴格,用法律制約(他們),不放縱,但是生性寬厚仁慈。伺候皇帝進食的人曾經用熱肉湯燙傷了孝文帝的手,又曾在食物中看到小蟲之類的髒東西,他都笑著寬恕了。之前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誣陷孝文帝,太后大怒,打了他幾十杖,孝文帝默默忍受,沒有為自己辯白。太后去世後,也不因此而介意。

教文帝處理政事,沒有不聽從好的建議的。愛惜憐憫百姓,常常思考能幫助百姓、對他們有利的方法。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禮,孝文帝常常親自參與,不因天冷或天熱而感到厭倦。沿書的春意,他大部分都親自推求考察。百官的大小事務,沒有不留心的,務心做到細密周遍。孝文帝常常說:凡是做君主的,都擔心不公平,擔心不能以誠意治理天下,如果能做到公平和以誠待人,那麼胡越之地的人也可以和他們親如兄弟。孝文帝常常隨意對史官說:「儘管直接記錄現在的事,不要迴避國家醜惡的事情。做君主的自己作威作福,史官又不記錄,君主還會懼怕什麼呢?」孝文帝出巡,有關部門上奏請求修路,孝文帝說:「稍微修一下橋樑,能夠通車馬就可以了,不必除草鏟地使路面平坦。」凡是修整建造的,都是不得不修整建造的,不做不緊急的事情損耗民力。孝文帝到江南巡視時,也如同在內地一樣,因軍事必須砍伐老百姓的樹林時,一定會留下絲絹來償還樹的價值,百姓的莊稼沒有被損害和踐踏的。

孝文帝一向喜歡讀書,手不釋卷,五經的要義,看過之後就能夠講出來,他的學問不是由老師傳授的,而是靠自己探究其中的精華奧妙。史專百家,他沒有沒涉獵的。他還關於講述《莊子》《老子》,尤其精通釋義。孝文帝才華橫溢,喜歡寫文章,詩賦銘頌,全憑興緻,提笑可作。有了好的文句,馬上口述命人寫下來,等到寫成後,不再修改一個字。自太和十年以後的詔書,都是孝文帝親笑寫成的。他留下的文章,有一百多篇。孝文帝喜歡有奇才的士人,其情如飢如渴。對進入朝中的賢才,根據他們才能的大小分封官職,常常在他們面前降低身份。悠閑超脫,不讓世俗事務纏繞自己的心。孝文帝年少時善於射箭,力氣很大。十多歲的時候就能用指頭彈碎羊的大腿骨。射飛禽走獸時,沒有不隨心而射殺的。到十五歲的時候,孝文帝就不再殺生,射箭打獵的活動都停止了。孝文帝生性簡相,常常穿著舊衣服,連所乘的馬匹的裝飾也只是鐵和木而已。孝文帝高尚的志向,都是這一類的。

三、

1.D  怪:意動用法,「以……為怪」。

2.D  A.且:副詞,將要/連詞,表遞近,況且;B.以:介詞,因為/連詞,表目的;C.其:句中語氣副詞,「哪裡」「怎麼」/代詞,代南閣子;D.乃:都是副詞,才。

3.B  ①只是說明尉遲敬德歸順了秦王;⑥是說尉遲敬德居功自傲、粗魯。

4.C  「事後對其進行了重重的責罰」的說法不妥,唐太宗只是對他進行了批評,並沒有處罰他。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尉遲敬德,名恭,是朔州善陽人。隋朝大業末年,劉武周作亂,讓他做了偏將。與宋金剛一起擊敗了永安王李孝基,活捉了獨孤懷恩等。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在柏壁作戰,宋金剛兵敗逃往突厥,尉遲敬德集合剩餘的隊伍據守介休。秦王派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招降他,於是和尋相獻城投降,跟從秦王一起攻打王世充。

恰逢尋相反叛,諸將懷疑尉遲敬德將叛亂,把他抓了起來。屈突通等人對秦王說:「尉遲敬德為人剽悍驍勇,現在抓了他,猜疑和叛亂之心已經結下,不趕快殺了他,後悔就來無及了。」秦王說:「不能這樣。尉遲敬德若是一定反叛的話,難道會在尋相(造反)之後嗎?」於是放了他,領他到自己的卧室內相見,對他說:「大丈夫憑義氣相許,小的嫌怨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終不會因讒言而害了忠良。」於是賜給他一些金銀,說:「你若是一定要離開,把這些作為你的盤纏吧。」 這一天秦王等在榆窠狩獵,恰逢王世充親自率兵數萬來挑戰。單雄信,是王世充的猛將,騎馬直接奔向秦王,尉遲敬德催馬大喊著橫刺過來,單雄信從馬上掉下來,尉遲敬德於是掩護著秦王撤退,又率領士兵回來作戰,大敗王世充軍。秦王看著尉遲敬德說:「近來大家都認為你會背叛我,我唯獨確保你,並沒有其他意思,可為什麼報答我這樣快呢?」

竇建德的軍隊駐紮在板渚,秦王命令李勣等作為伏兵,親自手持長弓,令尉遲敬德拿著矟,攻打竇建德的營壘,大聲地叫陣挑戰。竇建德的兵出來,秦王於是領兵稍微後退,殺了數十個敵兵,眾多的敵兵越發向前。埋伏的軍隊衝出,將竇軍打得大敗。當時王世充兄長的兒子王琬在竇建德的軍中作使者,乘坐著隋帝用過的馬匹,鎧甲華麗齊整,出入于軍隊中在眾人面前誇耀。秦王發現後,問:「誰能夠把他捉過來?」尉遲敬德請求與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一起騎馬前往,活捉了琬,牽著他的馬回來,賊兵不敢追趕。

隱太子李建成曾經用書信招他來,贈給他一車金器。尉遲敬德拒絕說:「秦王對我實在是有再生之恩,正要拿生命來報答他的恩情。現在我對殿下沒有什麼功勞,哪敢承受這樣的重賜?如果私下裡答應您,就會懷有二心,圖利而放棄了忠心,這樣的人殿下又哪裡會任用他呢?」 太子憤怒而停止了收買他。尉遲敬德把這事告訴了秦王,秦王說:「您的忠心就像山嶽一樣,即使積蓄成斗的金銀(送您),又怎麼能改變它呢?可是這恐怕不是自保的方法。」巢王李元吉果然派猛士來刺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打開屋門安然地躺著,刺客來到後,竟然不敢進屋。隱太子等於是在高祖面前說尉遲敬德的壞話,高祖下令要殺了尉遲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據理力爭,尉遲敬德才得到赦免。

(玄武門之變後)秦王成為了皇太子。當時因受隱太子、巢王的牽涉而獲罪的有一百多家,財產都將被沒收,人都將被收入官籍(為奴)。尉遲敬德進諫說:「作惡的只是兩個人,現在已經除掉了,若是再窮究餘黨的罪,這不是取得安定的辦法。」於是這些人全都獲得赦免。

曾經在慶善宮陪同皇上喝酒,有人排列在他的前面,尉遲敬德說:「你有什麼功勞,(竟然)坐在我的前邊?」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解說,尉遲敬德勃然大怒,揮拳將李道宗的眼幾乎打瞎。太宗不高興,宴會結束,召他來責備說:「朕看漢史,曾經奇怪漢高祖身邊的功臣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所作所為,才明白韓信、彭越被殺,並不是高祖的過錯。國家的大事,只在獎賞與處罰,意料之外的恩惠不能夠多次得到,自己多加勉勵,不斷地修正錯誤,否則將來後悔還來得及嗎?」尉遲敬德叩頭向太宗謝罪。

顯慶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謚號「忠武」。

四、

1.A  大約,表約數,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其他三個詞語的意思在初高中課本中都曾出現過,「漫」見杜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漫卷詩書喜欲狂」句,「比」見《陳涉世家》中「比至陳」句,「好」見《西門豹治鄴》「是女子不好」句。

2.B  兩個「之」都為代詞,譯為「她」,指「尼」。A項,前者介詞,譯為「在」;後者連詞,表目的,譯為「來」。C項,前者連詞,表順承,譯為「才」;後者連詞,表修飾。D項,前者連詞,譯為「因為」;後來介詞,譯為「替」。

3.C  ①用「無妨」來側面烘托「尼」武功之高強;②側面表現「尼」體物入微,早有所料,非「武功高強」;③表現「尼」態度堅決,但不足以見其武功高強;④用動作之敏捷來側面烘托其武藝高強;⑤臉上無絲毫倦怠,側面烘托「尼」武藝之高;⑥正面描寫。

4.B  「在尼姑庵投宿時被賊人發覺」有誤,由「方入旅店時,門外有男子著紅峭頭」一句可知,是在「逆旅」的門口被賊人發覺的。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新城縣令崔懋,在康熙戊辰年前往濟南府。到章邱(即章丘)西面的新店的時候,遇見一個婦人,(她)大約三十多歲,頭上挽著高髻,如宮中的打扮,高髻上戴著氈笠,身穿華美的帶有彩色花紋的服裝,腳著纏足女子所穿的鞋子,衣服裝束得很緊。她腰佩寶劍,騎著一頭黑色驢子,驢子非常有精神。這個婦人神采四射,前行的速度非常快。(崔懋)試著搭話道:「(你是)哪裡人啊?」婦人停下來,隨意地應道:「不知什麼地方的人。」又問:「將要到什麼地方去?」婦人又隨意應道:「去該去的地方。」隨即向東馳去,很快不見了蹤影,快若飛鷹。崔懋說:「可惜我匆匆忙忙要趕赴濟南府,沒有時間去追趕她,這個婦人好像是個劍俠啊。」

我的堂侄 於是講述了萊陽一個姓王的讀書的人的話:順治初年,他們縣的縣役護送幾千兩官銀前往濟南,用木箱裝著銀子。到了晚上,縣役要抽空一個旅店,旅店主人拒絕了縣役,並告訴他們在此鎮西北一里多地的地方,有一個尼姑庵,凡是有行李包裹的,都往那兒借宿。於是令著縣役前往。在縣役剛進旅店時,門外有一個以紅 包頭的男子,相貌極為兇惡可怕。到了尼姑庵,進入庵門,庵內有三間房屋,坐西向東;北面是觀音大士殿;殿的旁邊有一小門,上著鎖。敲門敲了很長時間,有一老婦人出來應答。(一行人)把原因告訴她,老嫗說:「只管住在西面的房屋內,不會有什麼損害。」縣役們讓人用紅色筆寫就的封條將山門封上才進入西面的房屋。當晚,縣役們相互告誡不能睡覺,點亮燈燭,手持弓刀,來等待天亮。到了三更,大風突然颳了起來,山門嘩地一聲開了。眾縣役大驚,正面面相覷的時候,突然聽到門外大呼開門的聲音,眾人急忙拿起武器準備抵禦。這時,房門已經打開,(大家)一看,就是那個戴紅綃頭的人。(那個人)只是手握一束香擲在地上,眾縣役就立即全部倒了下去。等到天明,縣役們才蘇醒過來,官銀已經都沒了。縣役們急忙去市鎮向旅店主人質問。旅店主人說道:「(戴紅綃頭的)這個人時常在市井遊逛(為非作歹),沒有人敢去詢問他是誰,只有抽空尼姑庵的旅客才能平安無事。今日(發生這樣的事情),應該去尼姑庵訴說了。但庵主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我必須親自前往向她求助。」

到了尼姑庵,那個老婦人出來問原因,說:「莫不是為了昨夜丟失官銀之事?」旅店主人說:「是的。」老婦人進去稟報。過了一會兒,尼姑出來,讓老嫗拿來蒲團,(尼姑)盤腿坐下。旅店主人跑下訴說此前官銀被搶之事。尼姑笑著說道:「這個惡人竟敢到我這兒來施弄這樣狡猾的手段,其罪當死。我應該為你們去懲處此惡人。」(於是,)回頭示意老嫗入內牽出一匹黑驢,尼姑取出一把寶劍,背在身上,騎著驢向南山徑直馳去。(她)疾馳如飛,一會兒就不見了蹤影。

不多時,尼姑徒步牽著驢回來了,手上拿著一個人頭,驢背上馱著用木箱裝的幾千兩銀子,尼姑無絲毫疲憊之意。(她)進入庵門,呼叫肥役說:「過來!看看你們的木箱子,官府封印是否照舊?」縣役們仔細查驗,果然確實還是那樣。尼姑將人頭擲在地上,說道:「看看這賊人,我是否錯殺了?」眾人圍上來一看,果然是那個戴紅綃頭的人。縣役們圍成一圈拜謝後離開了。等到他們從東邊回來,再去拜訪那個尼姑,尼姑庵早已空無一人。

那個尼姑挽高髻,化濃妝,穿著華麗,打著綁腿,腳著絲襪,十八九歲的樣子,容貌美麗。市井中的人說:尼姑三四年前,和那個老婦人一起來到尼姑庵,不知道她們是什麼地方的人。曾經有一個惡少在夜裡闖入她的房間,結果被攔腰砍斷,屍體拋在牆外,從此沒有人再敢冒犯。

第四課時

一、

1.B  解析:完:繳納(賦稅)。

2.D  解析:A項第一個「而」,承接連詞「就」;第二個「而」,轉折連詞「但」。B項第一個「以」,介詞「由於」;第二個「以」,介詞「把」。C項第一個「之」,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第二個「之」,結構助詞,用於定語後置句中。D項兩個「於」,均表被動。3.C  解析:①講的是為地方官的最大難處為「催科」;④討論為「令」之道;⑤議論今天與古代(在為官催科方面)的不同。均非講「催科」之危害,故選C項。

4.B  解析:原文為「其子欲嗚諸官」,還未告到官府處。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當縣令的困難,莫過於向老百姓催稅。催稅和愛惜長養百姓,往往互相妨礙,不能夠互相幫助。唐代的陽城因為拙鈍而受到獎賞,不需貢稅給朝廷,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卻沒有這樣的時機! 國家需要賦稅,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窮苦百姓的繳納賦稅,就像是要挖他的腦、要抽他的髓一樣。那些當官吏的人,前面迫於主管的督促,後面害怕被降職的處罰,內心自我衡量,說:「與其去得罪能夠讓我陞官、能夠讓我貶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對我無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發號施令出去,百姓還不繳納賦稅,接著就是追趕、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罰下去,百姓還不繳納賦稅,接著就是把他們逮捕、囚禁了。老百姓於是就只好去借貸了;如果借貸不到錢,就只有出賣新絲、出賣新谷了;新絲新谷都賣光,就只有典賣家產了;又甚至連家產都賣光了,就只好賣妻、賣子女了。到了這個樣子,然後賦稅都可以繳納了,賦稅繳納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來抓魚,明年就沒魚可抓了,能不讓人覺得痛心啊!偶爾有責備他的人,他就回答說:「我只要讓國家沒有人拖欠賦稅,我的職責就算盡到了,我根本沒辦法再想到你們這老百姓啊!」我試著用比喻來說說這些人,大概類似「駝醫」吧!

從前有個醫生,他自我宣傳說會醫駝背,說:「駝背的像弓一樣的人,駝背的像蝦一樣的人,駝背的像曲環一樣的人,請我去醫,我保證早上醫,晚上直的像箭一樣。」結果有一個人信以為真,請他治療他的駝背,醫生拿了兩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駝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壓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駝背的人立刻變直,但也立刻死了。駝背者的兒子,要到官府控告駝背的醫生,但駝醫我卻說我的職業是醫駝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當縣令的人,只管錢糧租稅有沒有繳納,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個駝醫有什麼不一樣?醫治駝背者而導致醫死了人,還不如聽任他駝背的樣子也算是治癒了啊;做縣令而導致百姓的死亡,還不如讓賦稅不一定全部徼納也算是治理得好啊。即使這樣,如果不仰賴聖明的君王,親自實踐節儉的政策,發布寬容體恤老百姓的詔令,卻要官吏不做駝醫,不害死人,做得到嗎?哎!處在現在這個世道,且不說前代,就是追求像二祖時代,一年比一年減少賦稅,一年比一年免除更多的賦稅,亦是很遙遠的樣子,像今天與遠古那樣相隔久遠了啊!

二、

1. C  (先:……之前)

2.B  A.而:均為連詞,並列關係/因果關係;B.因,均為動詞,趁著、趁機;C.之:音節助詞/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以,均為介詞,把/因為)

3.B  ①表示魯宗道勤奮刻苦有志氣;②是魯宗道的政治主張;⑥是表示魯宗道的忠實;以上三項均與為人剛正的品德無關

4.A  B.魯宗道最終並沒有因此而無奈辭職;(:.在七廟中設立牌位並不是章獻太后的主張,更沒有成為事實;魯宗道也並沒有「當眾阻攔太后的車隊」;魯宗道要求太后出行應該跟在在皇帝後面,章獻太后都能虛心接受並一一改正這個說法也不盡正確;D.重用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后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魯宗道字貫之,亳州譙人。小的對供成了孤兒,寄養在外祖母家。舅舅們都是行武之人,很輕視宗道,宗道越發幫受讀書。(宗道)拿著自己所寫的專章拜見成綸.戚綸很器重他。(後來)宗道中了進士,做了濠州定遠尉,兩次調動任海鹽縣令。縣東南原來有小河;能夠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鄉丁疏通治理好了這條河道.人們稱這個水利工程為「魯公浦」。

天禧元年.朝廷開始詔令兩省設置六名豫官,考核宗道的政績為上等,兩省首先提拔宗道與劉燁擔任右正言。(過去)諫官的奏章都要通過「閣門使」才能送到皇帝手中,並且諫官無法向皇帝面陳意見.魯宗道請求當面與皇帝論事.奏章通過」通進司」直達皇帝,於是成了定例。宗道從傳聞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進諫多次.皇上心裡很是討厭他說得太多。後來趁回答皇上問話之機,宗道為自己辯解說:「皇上任用我.難道只是想讓我徒有納諫的虛名嗎?我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祿感到羞恥.請求罷免我的官職讓我離去。」皇上反思了好長時間,終於明白了他的意思,後來在大殿的牆壁上寫上「魯直」二字,大概是想念宗道。

章獻太后執掌朝政,問宗道說:,「唐代的武后是個怎樣的君主呢?」回答說:「她是唐代的罪人,差點危害國家。」太后默不作聲。當時有人請求在七廟中設立劉氏的牌拉.太后問輔臣們,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贊成這麼做,說:「如果在七廟中設立劉氏的牌位,那後代君主怎麼辦?」有一天。仁宗皇帝、太后將一同到慈孝寺去.想先安排太后坐輦車在皇帝前邊走,魯宗道說:「丈夫死了跟從兒子,是婦人立身的道義。」太后就立即改為在皇上的車子之卮乘輦前往。.當時很多當權者都讓自己的孩子在館閣讀書,宗道說:「館閣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麼是紈絝子弟們憑父輩的恩澤待的地方呢?」樞密使曹利用依仗權勢驕橫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責他,從貴戚到當權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魚頭參政」,因他姓魯,而且說他的秉性像魚頭那樣硬。兩次升職做尚書禮部侍郎、祥源觀使。病重的時候,皇上親向來慰問,賜給他白金三千兩。死了以後,太后親自去祭奠他,追封他為兵部尚書。

宗道為人剛毅正直,痛恨邪惡,不能容忍.遇到事情敢於說話,不注意細枝末節。做諭德時.住得離酒館很近,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緊急召見,派去傳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他才從酒店回來。到了宮中.使者要先進入稟報,就給他打招呼說:「皇上如果怪罪魯公為何來得這麼遲,該找個什麼的理由回答呢?」魯宗道說:「只管將實情告訴皇上。」使者說:「(如果)這樣,那麼魯公就獲罪了。」魯宗道說:「喝酒是人之常情;欺矇君王,就是做人臣的大罪過了。」到了真宗那裡,真宗果然詰問他(為何遲遲而來),使者就完全按照魯宗道所說的話如實向皇上稟報。宋真宗責問魯宗道.魯宗道謝罪說:「有老朋友從家鄉來,我家貧,沒有像樣的杯盤,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聽了不但未怪罪他,而且認為魯宗道忠實可大用,並把這個意見告訴了劉太后。(真宗死後)劉太后臨朝.魯宗道就得到提升重用。

三、

1.B  延:招請。

2.A  A項,均為介詞,替。B項,都是連詞,表修飾/表順承。C項,均為介詞,表比較,相當於「比」/引出對象,在。D項,連詞,表示後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介詞,憑藉……身份。

3.A  「為難而可喜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是變災難可喜可賀的事情了」,A項,兩句話都是促成「為難而可喜者也」這一變化的遊說之言。

4.C  蔡澤勸說范睢時,是勸范雎將相位讓給更為賢明的人,而不是「讓給自己」。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韓非寫了《說難》,卻死於因勸諫所招致的災難,勸諫之難,自古以來就如此。至於(國君)知道(臣子)所要勸諫的內容,雖然接見了(來勸諫的臣子)卻拒絕接受他的意見,但最後還是言聽計從了,這又是變災難為可喜可賀的事情了。

秦穆公俘獲了晉惠公,晉國的陰飴甥前往秦國拜見秦穆公,在王城訂立盟約,他將替晉國遊說(秦穆公)是毫無疑問的。秦穆公問道:「晉國和睦嗎?」陰飴甥回答說:「不和睦。見知短淺的人說一定要(向秦國)報仇,君子說一定要(向秦國)報答恩德。」秦穆公又說:「你們國家認為你們君主(指晉惠公)的命運如何?」陰飴甥回答說:「見識短淺的人認為他不會被釋放,君子則認為一定會讓他回晉國去的;把恩德變成仇怨,秦國一定不會這樣做的。」泰國終於讓晉惠公回國了。

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提出要讓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趙太后不肯,說:「誰敢再說讓長安君作人質的事,我—定要向他臉上吐唾沫。」左師觸龍希望拜見太后,太后氣呼呼地請他進來,知道他必定是讓長安君做人質的事而來。左師從容落座,先問太后身體如何,接著請求太后恩准讓他的小兒子當個宮廷的黑衣衛士。太后說:「男子漢也愛憐自己的小兒子嗎?」左師問答說:「勝過婦人。」之後就談到了太后的女兒燕後,接著深入探討趙王三代以來沒有功績而封侯的子子孫孫,災禍(最終)降臨到他們身上的情況。太后醒悟後,左師隨即問道:「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身處世?」太后說:「聽憑您安排長安君吧。」於是將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

范雎在秦國逐漸被疏遠,蔡澤到了秦國,讓人公開講一些激怒范雎的話,說:「燕國來的客人蔡澤是天下能言善辯的人,他只要—見到秦王,必定要奪去范雎的相位。」范雎說:「百家的學說,我都了解,眾人的雄辯,我都挫敗過,這個人怎麼能奪去我的相位呢?」(於是)派人找來蔡澤,對他說:「您揚言說要取代我為相,有這事嗎?」蔡澤回答說:「是這洋的。」隨即引用商鞅、吳起、大夫種的例子。范雎知道蔡澤要讓窘迫從而說服自己,就故意說:「殺身成名,為什麼不可以?」蔡澤生命、名聲都能保全的道理誘導他,極力以閎夭、周公的忠正聖明說服他。現在秦王在不背棄功臣方面,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樣,而范雎的功績也比不上閎夭等人,規勸他把相印歸還秦王,把相位讓給更為賢明的人。范雎肅然起敬,沒有了原先的惱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辯,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見,並招請蔡澤入室待以上賓之禮。最後取代范雎作宰相的就是蔡澤。

秦始皇曾將生母放逐出秦都,下令說:」有敢來以太后之事為諫的殺無赦」。已殺了二十七人。茅焦請求入宮勸諫,秦王讓人抬來大鍋準備烹殺他。茅焦列舉夏桀、殷紂狂妄背理的行為加以責備,話還沒說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呂甥之言出於義,左師之言出於愛,蔡澤之說激發於理.至於茅焦真是所謂老虎嘴裡拔牙了。范雎曾親自使穰侯遭受困厄,從而奪取了他的相位,為什麼突然就不如蔡澤了呢?這就叫此一時彼一時呀!

四、

1.B(旋:馬上,立即)2.A(A中兩個「遂」皆譯為「就」;B中前一個「以」是介詞「把」,後一個是介詞「因為」;C中前一個「則」是「就」,後一個是「但是,卻」,錶轉折;D中前一個「乃」是「於是就」,後一個是「才」)3.B(其中①④明顯不能體現岳鍾琪的膽識與謀略,只是在直接陳述事實)4.C(「巧妙利用了三十三家台吉間的矛盾」錯,原文 「昨其母與弟紅台吉二酋密函乞降」, 應是羅卜藏丹津與其母、弟間的矛盾)

5.見譯文。

參考譯文:

康熙戊寅年間,噶爾丹被朝廷打敗並去世,固始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接受朝廷轄制,被封為和碩親王。他的兒子羅卜藏丹津承襲爵位,羅卜藏丹津自己認為青海、西藏過去都是他們的領地,企圖恢復先人基業。正趕上世宗剛剛登上皇位,他就在雍正癸卯年發動叛亂。世宗命令年羹堯擔任撫遠大將軍,讓四川提督岳鍾琪參贊軍務,征討羅卜藏丹津。

吳地有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強橫無禮,喜好勇力,被仇家誣陷為太湖盜,逃亡塞外,跟隨蒙古健兒干盜竊馬匹的勾當時間很久,於是自己也就非常喜愛馬。一日,他看見岳鍾琪騎的是一匹名馬,於是就在夜裡翻牆跳入藏匿於馬廄中,準備盜走那匹馬。不到三更天的時候,岳起床巡視,親自喂馬,某不能繼續隱藏,被擒拿。岳上下打量他並問:「你是行刺的還是盜馬的?」某回答說:「盜馬的。」岳又問:「你是白天擅自闖入的還是夜裡翻牆而入的?」回答說:「翻牆而入。」岳微微地盯著他看了一會兒,若有所思。喂完馬,岳命令他跟隨進入房中,賜給他一杯酒喝,隨後脫下衣服休息。天剛亮的時候,岳起床,招呼盜馬人一同去大將軍府,岳先進入大將軍府,過了好久,有人打開軍門高聲傳呼:「岳將軍的隨從某某,接受賞賜擔任守備一職,應當效力於將軍部下。」岳鍾琪很快走了出來,上馬回頭對他說:「壯士好好努力吧,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

等到岳鍾琪征討西藏時,吳人某也隨從行。傍晚時,岳鍾琪站在營門,下命令說:「這次出征並非征討西藏,而是因為青海首領羅卜藏長入以來就應當要受稽朝廷的討伐,昨天他的母親和他的弟弟紅台吉兩個首領秘密來函乞求投降,機不可失。」於是拿出珠寶一袋,黃金二餅,回頭對吳人某說:「先派你去把叛賊的母親召來,叛賊所住的帳篷,外面有網繩結成的城牆,上面掛滿了金鈴,稍有觸動就有人知道,不能善於逾越的人是不能進入的。叛賊營中有四頂帳篷,上面掛有三盞紅燈的,是他們母親的,對面的大帳中住著羅卜藏,左右的大帳分別住著丹津、紅台吉二個敵酋。珠寶和黃金將要作為對他們的犒賞。這是重大的事情,你要好好地去干呵。」解下腰中的佩刀交給了他。

吳人某接受命令出營,天降大霧,走了三十餘里,到了叛賊的網城。騰身越入,見大帳中燈燭明亮,叛賊母親坐於上座,二個敵酋侍坐一旁,(他們見了吳人某)大聲喝問:「什麼人?」吳人某說:「年大將軍認為阿娘通情達理,知道事情的順逆,所以派奴才我來問好,帶來寶貝奉贈阿娘,黃金二餅饋贈給兩位台吉。」二人聽說以後,非常高興表示感謝。吳人某於是就騙他們說:「將軍在十里外的地方等待阿娘,阿娘趕快去吧!」三人面面相覷有些猶豫,吳人某解下腰中佩刀厲聲說:「去就要快去,如果不去,我還要回去稟報將軍。」他們的母親說:「好一個蠻子(北方少數民族對當時南方人的稱呼),我們一起走吧。」翻身上馬,和二酋以及隨行十餘個騎兵同行,走了不到十里,岳來迎接。很快,前山火光起,兩邊山道的大炮擊發,清軍斬殺了叛賊母親與二個敵首領回到軍營。第二天,密探者來報,羅卜藏丹津已經逃往準噶爾部落,岳鍾琪令命用長竿挑叛賊的三顆人頭示眾,其餘三十三家台吉都震驚恐懼,乞求投降。

有人說,岳鍾琪兵至哈達河時,攻打守地的叛賊,追擊奔跑一晝夜,士卒馬匹饑渴,塞外嚴寒地凍(四處無水),這時,忽然見地上湧出泉眼流成溪流,萬馬歡騰飽飲一頓,於是能奮力追入大山之中,殲殺叛賊二千名。羅卜藏丹津陷入絕境無計可施,於是就放出平日所養的野騾,驅趕它們直奔岳軍陣前。騾子尾巴上有火焰騰起,眾軍非常吃驚恐慌,岳說:「這是火牛陣的老辦法罷了,只能用一次而不能用兩次啊可。」於是命令士卒們各拿長矛向前直奔,又用強弩一百餘把儘力射殺它們,騾子感到疼痛,都反身往回奔跑,羅卜藏丹津


推薦閱讀:

體能訓練(核心肌群的鍛煉)
體態大師:維秘天使高端腰腹塑形和馬甲線訓練
中國象棋實戰中殘局棋力訓練之二 阻擋戰術
【摩登舞】重心控制力訓練
《論語》導讀訓練(一)-屠龍客-搜狐空間

TAG:文言文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