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死關全集 2

生死關全集
[ 作者:陳由斌居士編著來自:報佛恩網 ]

(祖師開示篇)3

懺雲和尚(當代律宗高僧)

淫慾不斷,萬劫沉淪,念頭方動,天怒地嗔。

錄自懺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慾念篇』

根朽樹枯,水涸魚死。膏盡燈滅,精竭人亡。

錄自懺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慾念篇』

德深情淡,孽重欲熾。愛樁未拔,情纜猶牢。

——截流大師(錄自懺雲大師《修行法語》之『戒除慾念篇』)

當自悲嗟,深須勉強,或觀身不凈……或緣聖像,或念佛名,或誦真經,或持神咒,或專憶受體,或攝念在心,或見起滅無常,或知唯識所變。隨心所到,著力治之。

——南山律祖(錄自懺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慾念篇』)

妙蓮老和尚(當代凈宗高僧)

你很喜歡做月下老人?

喜歡做月下老人,這完全是凡情,不是佛陀正信弟子的事,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墮生死欲坑!佛法無量法門總是教導人要離欲,離欲身心才能得解脫。學佛人怎能助長凡夫入生死海呢?

——《妙蓮老和尚解惑叮嚀語》一書頁57

人本與天地並稱三才,出了家為僧又可與佛、法並稱三寶,人是何等的高貴呀!可是一般凡夫卻顛倒妄想一生,那就變得下賤了,簡直已忘了自己是個人了。當有人拉你作惡、或找你麻煩時,沒有關係!只要念句『阿彌陀佛』就沒事。但怕的就是人家對你好,就情情愛愛的沉迷下去;有了這情愛之水,如同春雨走滑路,又如走碎石路般的顛簸危急。

所以我們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這一關,此關若不破,生死難了啊!生死之本在於染,染什麼呢?就是染了五欲。學佛是大丈夫之事,對於男女間的情愛當用金剛利劍來斬,要斬情絕愛不可藕斷絲連,只要有一絲情愛在就會被束縛住。是誰縛你?是你自己啊!

這個情不單是指男女之情,你若真想要求生死解脫,行上菩提大道沒有障礙,那麼老實的告訴你,連父母、子女之情都要斬斷。這是從出世之道來說,非以世俗觀點而論;人間之道完全是情感的,人間的情感是生死法,你若無情人家就以為你冷麵如霜。要知我們學佛修行是超人間的,是要了生死的,這點大家要分清楚。你不要想:怎麼如此違反人情?要人父母、子女、夫妻之間的情愛都要斬斷!當知這是站在『真理無情』的立場而論的。

——《往生有份》頁92-93

諸位已經聞到佛法也信了佛法,就要進一步發大心出家才對呀!不要將難得聞遇的佛法失之交臂了。或有人心想:『老和尚不明世間法,叫人出家,若都出家豈不人間要絕種了嗎?』請您不要誤會,不要以世俗之心來測度,我是為佛教、為眾生、為世界和平而來做這番鼓勵的。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麼這世界的眾生都會變成蓮花化生,當下的娑婆就是清凈的佛國,哪裡還要求生西方凈土?眾生修清凈的梵行是因,清凈因必定感清凈果,所感的國土必也是清凈的。若不離情慾,何日了脫胎生之苦?

——《往生有份》頁59

苦從哪裡來?情情愛愛、恩恩怨怨就是苦。情而不知禮,愛而不知羞;你對我的情愛不滿意,還要求加深,再加深仍不知足。情之深、愛之深,到破裂鬥爭的時候,怨也深,業障就障住了。看世情許許多多的男女,『你今天說要同我訂婚,明天竟是同別人結婚了,你把我甩了!我能同你拼就同你拼;拼不過,我就跳樓、自殺!』世間就是這樣子,太冤枉了,活生生的例子擺在跟前,你難道未見過嗎?

——《往生有份》頁51-52

說到願生西方,念佛的人誰不願意生呢?大家都是希望好,希望快樂嘛!可是這裡頭還有重要的問題:願有二種意義,一是欣求──要歡喜生西方,二是厭離──要厭離這個世界。七情六慾,一切的名利真要可怕它,厭離它啊!什麼情情愛愛的,那都是魔──殺你法身慧命的魔,你還當它是怎樣地好、捨不得,說什麼我們要白頭偕老,長相廝守、死在一起的。世間這一切不厭離,怎能生西方去?所以重在要厭離,那生西方決定就成就了。

還有更重要的心理,想生西方就不可又貪愛此世間,只能隨緣消舊業,不可再造世間情事;要一心敬事佛法的修持,擁護佛法僧三寶。

——《法海釋疑》頁33-34

講到沒有結婚,我就順便告訴諸位!已經結婚的,打了結,昏迷了!沒辦法改了,惟有大丈夫才能改。沒有結婚的青年!你們不要找麻煩、找結打喔!自己一個人多麼自在、解脫!如果結了婚,想打佛七,先生要問太太,太太要問先生,許不許可你來打佛七還是個問題呢!兩個人一打結,很多事情就很麻煩。

從前的女子當然要結婚,靠男人生活嘛!現在女子都獨立生活了,你還要結婚找麻煩做什麼?你們都是好青年,如果精神沒寄託、不信佛,那當然結婚是情有可原。信佛的人,精神有寄託了,為什麼不好好回歸家呢?回家,回什麼家?回到佛家來嘛!再把你的精神力量貢獻到人間,這多麼偉大!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人為萬物之靈嘛!結婚,就只為一個太太,一個先生,這一輩子就為了一、二個人,人生就這樣嗎?太沒有意義了!人從出生到離開母親懷抱、讀小學、中學、大學,辛苦了二十幾年,想要事業成就,披星戴月地搞一輩子,最後又搞來一個太太(丈夫)。結婚物件好還好,不好的又要離婚;自由談戀愛還要離婚,這怎麼講呢?唉!自己找煩惱、找苦受。

結婚,結婚又怎樣?結婚就是受苦啊!大家把念頭轉一轉,好好自修度他,多麼好!顛倒凡夫以苦為樂,清凈之樂當做苦,顛倒了嘛!

結婚打結了,你不要打死結,要打活結喔!什麼叫做死結?什麼叫做活結?知道嗎?活結一拉就開了,死結怎樣拉都拉不開。

——《法海釋疑》頁61-62

世間人為了傳宗接代,夫婦之道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來講,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夫婦之事,才有這個苦。所以,真佛法不但講夫婦之邪淫不可有,連夫婦之正淫也要斷,這就是出家人不結婚的道理。其實情慾是生死之根,所以佛陀對斷淫這個法說得最透徹。諸位是受五戒,才初發心學佛嘛!所以講到淫戒,只告訴諸位不要邪淫,正淫就好了;但是學佛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了生死。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生,有生必有死,我們要如何解脫呢?這就要受戒、持戒。現在大家來受戒,就是為了要求解脫。要解脫就須斷淫慾,斷淫慾梵行才能修成;染凈二行必不能同時生存。有了染行就壞了凈行,必要有清凈梵行方能了生死啊!

受戒,受什麼戒才真正能一生就解脫呢?這就是佛陀所教我們的真實之法──要離情愛、奉持沙門戒法。要知道,生死從哪裡來?六道眾生都在生死輪迴之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不錯!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但為什麼人會到媽媽肚子呢?因為有情慾,顛倒想。一有了顛倒想,霎時昏蒙就逕直投胎了。

什麼是顛倒想呢?顛倒想就是慾念。人就是從動淫念而來,也就是中陰身來投胎時有此慾念。因為有情有愛,有情才有愛嘛!愛就是苦的根源,一切的苦皆從愛欲而來。有愛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而不死不可能。生死是個大苦趣啊!你想斷絕苦,就要斬情絕愛,千萬不可有顛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滅,不生不滅才是本性真如清凈之法。那決定要斷淫慾,斷淫慾才是出世之道。你能離欲,連你沒有慾念、不貪愛,就不會受胎的。出家人為什麼不結婚?就是要修梵行。為什麼要修梵行?就是為了離這生死根緣。貪慾是根,淫行是緣;貪慾之因得遇淫行之緣,因緣相會就有生死;貪慾之因得不到淫行之緣,因緣不合,怎麼會有生死呢?你怕生死苦嗎?那你就不要有邪因邪緣啊!

因此,五戒守得好,夫婦之外沒有其他不道德的行為,培養這清凈之因,就有善根進一步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第三條是不淫,不但不邪淫,連夫婦的正淫也斷。這就像維摩詰居士:『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戒法;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是印度話,『梵』是清凈的意義;雖是夫婦不行夫婦事,同出家人一樣,在污泥而不染,這就是不淫。斷邪淫不墮三惡道,斷正淫才能夠了生死。這才是佛法真正之道,明白了嗎?

梵行的功行怎樣呢?也是有生!什麼生?蓮花化生,蓮花化生都是清凈之體啊!不要以為:『如果大家都出家,沒有了夫婦,世間人不是絕種了嗎?』哪是這種下劣的觀念?不結婚,世間人的苦惱就盡了;修梵行,將來這一切世間人就蓮花化生,這裡就是佛國,最極清凈的嘛!不要把因果弄顛倒了。

照佛法來講,不結婚,保持童貞的男女,就算沒有聞佛法,將來還是升天──升色界的梵天。梵天沒有男女之欲,有男女之欲還是在欲界天。梵天的眾生都是清凈之體,沒有夫婦之欲;當然三界都是不究竟的,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一定要出離三界,如果守五戒不邪淫,只可保持不失人身,一定要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出離三界。

《五戒是良師》頁39-42

修梵行,在世俗一般人認為:生理上怎麼能克服呢?情慾重的人就是有這種下劣的想法。當然這是先天的習氣,單是後天的抽煙喝酒,上了癮,要你不抽不喝,那就非常困難了,何況先天的習氣?但是從來不喝酒的人,根本不懂喝酒是什麼滋味,一切的行為習慣都是良好,那多麼快樂!世俗人認為:抽煙快樂、喝酒快樂、賭也快樂;要知這快樂是苦的根源,不但事業受到傷害,人格也下賤了。你只知道情慾之樂,而不知道離了情慾就有清凈之樂、解脫之樂;這些樂你夢都沒有夢到,你不修行怎麼會知道?修佛法才是真真實實的快樂!糊塗愚蠢的人,才以為情慾是樂。

我時常說:在家居士們,若兒女大了,自己的年齡也差不多,夫婦都是道友了,最好要分房;房間不多的,至少也要分床。彼此保持清凈可使身體健康,不要使煩惱種再沉重下去。青年學佛好福氣,沒受到社會的染污,也沒有愛欲來束縛,頭腦清楚,這時來念佛修行最好;千萬不要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念頭,不要到道場來還想找情侶。若不幸有了愛情,那你想念佛就難了;男女一結婚就被情感所迷,還想修道?好多家庭的障礙把你結得死死的。最好不要結婚找罪受!這話有些不合人情,但這是在說佛法呀!你不能用俗情心理聽啊!

到底要如何才能斷淫呢?小乘法五停心觀中有『多貪眾生不凈觀』。觀身不凈,身子是充滿九種不凈、污濁邋遢,就是一張皮包著,皮揭開了,裡頭裝了什麼東西?你愚痴還以為是凈。我們念佛人不必修這種觀,那要如何斷欲呢?最簡潔有力的對治法,就是多多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普門品》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不但斷淫,還可斷嗔斷痴。三毒斷了,就好像一顆炸彈,火藥清除了就不會爆炸;心裡沒三毒,絕對不會再造殺盜淫了。

古德亦警策我們:『須臾離念佛之心,剎那即三途業因』,心中一沒有佛菩薩聖號,一想到貪慾,就是生死之根。當然,凡夫斷淫要先戒身而後戒心,這是有次第的。業障重的人要深思地獄苦,誓發菩提心。《地藏經》上說:地獄有炙火鐵床,一人睡亦滿,多人睡亦滿;也有赤燒銅柱,那是怎麼回事?男女貪戀如膠似漆睡在床上,將來去地獄就睡火鐵床;歡喜擁抱的,就到地獄抱赤火銅柱。夫婦以外的男女情慾絕對貪不得,一貪愛就造了三途的業因;摩擦產生熱度,就感三途業報,因緣就是如此。淫是生死的根本,凡夫於此罪障極重,最要注意!萬不可沾染!

阿難曾問佛,如何對治淫慾?佛告阿難:『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能這樣觀想就不會起邪念。一起邪念了,馬上想父母兄弟姊妹在前,怎敢做下流事?

佛陀大慈大悲叫我們離欲,是要我們不受生死輪迴之苦啊!愚痴的人還以為欲是樂的;這就好像被大火燙到,拿清涼葯擦一擦,覺得還蠻清涼的。男女之情像火在燒,得到了欲水以為是樂,但欲境過了是不是就沒事了?不是的。欲是鹹水,愈喝愈渴,鹹水怎麼能夠止渴?末法時代的眾生要想離欲,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聖號像清潔劑,男女的愛欲像油垢;念聖號除去油垢,心才得清凈。身心清凈才真是快樂呢!

居家之士應當知:夫婦之道為宗祠,但亦應有禮節,不可縱慾,更不可輕狂。已有了兒女,最宜分房各睡以保身體健康,亦寶貴法身慧命。若有外染來犯,可讀下面古詩:

美色人多愛,蒼天不可欺。

我不淫人婦,誰敢染我妻?

敬勸一切男女各站本位,各守禮節,萬勿由一念糊塗,致招終身大苦。

——《五戒是良師》頁42-46

凈空法師(當代凈宗高僧)

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經上說,有機會聽到凈土法門和《無量壽經》,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還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情執』沒放下。

——三寶弟子輯《凈空法師法語》續編頁71

一切罪惡中之最重者無過於殺生,在修道方面,最大的障礙無過於淫慾。佛在戒經中無論在家戒或出家戒,第一條均為不殺生。殺生之害,召來冤冤相報,一世比一世嚴重。知此事實,即便是微細昆蟲,如蚊子螞蟻也不能殺害,它們一樣是條生命,貪生怕死。

為欲超越世間,了生脫死,應以淫戒為第一,淫慾不斷,想生到色界無色界也辦不到。禪定功深者,煩惱未斷,可用定功伏住,不起現行,往生到色界無色界天。如想修行證果,就非斷淫不可,絕無淫怒痴未斷而能證斯陀含果或阿羅漢果者。由此可見超越三界之難。凈土法門講帶業往生,不須斷煩惱,只要伏住,就能生到色界天,有此能力即可往生凈土。如真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淫怒痴伏住,伏不住,念佛再多再好也枉然。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親聞記》頁449-450

因緣果報,合情合理。因無法斷,如何能控制果報?幸好有『緣』。如何將『緣』切斷?我們在一生中無論任何逆境、逆緣現前,自己皆能警覺,不發脾氣,不動嗔恚,地獄的果報就不會現前。在生活中無論順逆境,對人、對事、對物,決定不起慳貪的念頭,餓鬼道的緣斷除,就不墮餓鬼道。對一切事理,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惡,這種人就不愚痴,畜生道的緣就斷了。只要能斷貪嗔痴,就是將三惡道的緣斷除了,此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佛法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此說明六道凡夫投胎時,都是因為『愛欲』。愛欲要是斷除,不但三惡道的緣斷,六道的緣都斷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放下的。

學佛,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念佛也不例外,念得再好,《無量壽經》念得再多,若不能斷貪嗔痴,就如古人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列舉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種就是墮地獄。我初學佛時,見到這篇文字,起了疑惑,『念佛即使再不好,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嘛!為什麼念佛人會墮阿鼻地獄呢?』我請教李老師,老師很慈悲的告訴我,『這是個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說,講經時我再向大眾說』。

我們念佛不要以為將來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麼簡單。如果煩惱習氣伏不住,念這一句佛號不得力。所謂『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習氣,境界現前,貪嗔痴慢還會現行,還會發作,這就沒有用處,不能往生。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所以,灌頂法師這一百種念佛的果報,從念佛墮阿鼻地獄,至念佛成佛。我們用什麼樣的心,用什麼樣的行持,才能得什麼樣的果報,其中因緣也很複雜。

——《無住生心集》頁68

如果真心想超出三界了生死,這一條淫戒應列為第一,若不想出三界,以不殺生最重要,因慈心不殺可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想修行證果,超凡入聖,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淫慾。交光大師說:『淫殺盜妄,罪之最重,非但不動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為不犯。』這是大乘戒與小乘戒不同之處,小乘戒論事不論心,大乘戒動念頭就算犯,所以大乘戒重在攝根。交光大師又說:『諸經戒殺居首,謂設化以慈悲為先,此經淫戒居首,為真修以離欲為本。』要想真正在這一生得到成就,必須以斷淫為根本。這一條如果作不到,所希求的目標就難達到。我們自無始以來,均在生死輪迴,就是被這一條害苦了。佛家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必須要覺悟。關於戒淫一事,世間人不願意聽,也不愛聽。倘若他還沒有出離之心,對於這種事還有貪念,縱使他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問題就在這裡。

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有六道,因眾生有愛欲之心。愛愈重墮落愈深。『純情無想』墮地獄,『九分情一分想』墮餓鬼,『八分情二分想』墮畜生,『六分情四分想』在阿修羅道,『情想各半』在人道,『四分情六分想』在天道,『一分情九分想』在菩薩道。《楞嚴經》第八卷中間關於情想之分,說的很詳細,各位可以參考。六道眾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斷了淫慾即不會在六道投生。經中說四果羅漢斷了淫心,永遠脫離三界,他如果再來世間乃是為了度生,乘願再來,我們是被業力牽著而來。

佛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塵勞有污染勞累之義,指此娑婆世界眾生勞碌奔波而言。修念佛三昧的目的是想超越三界,而淫心若是不除掉,就得不到清凈心。淫心是一切污染之根源,此是真正的關鍵。有人讀到此段經文怕了,原來恩愛的夫妻,難捨難離。我就告訴她,你的愛是假的,能愛幾年。死了各自分飛,愛誰去呢?若夫婦二人同修念佛法門,都能了解事實真相,將來同生凈土,豈不更好?若夫婦二人,一個信佛,一個不信。信佛更應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生,將來到了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後倒駕慈航,再回娑婆,搭救他以及其他親人眷屬,這才真正愛他們……

佛對阿難說:『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修三昧必先斷淫,念佛一心不亂就是三昧,若還有淫慾的念頭就是障礙。不要說出世間,修世間禪定也必須斷淫,有淫心即不能到初禪,修的再好也只能生到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王稱為魔王,但是他的淫心非常淡泊而並沒有斷,所以到不了初禪。修禪不容易,財、色、名、食、睡五欲,只要有一條即沒有辦法出三界。四禪八定都是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我們與參禪的人用同樣的工夫,我們可以帶業往生,對於淫心煩惱也伏斷而非滅斷。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念佛法門是有道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教導眾生修行的方法全是一個講法,絕沒有一尊佛說,不斷淫慾還能成就三摩地,還可以成就無上道,沒有這個道理。

十方世界六道眾生之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其根本原因即是淫根不斷。其餘如殺、盜、大妄語都不能出三界,但是比較之下,習氣最重、害人最深的莫過於──淫慾,要特別注意。此段經文佛先用比喻說,如煮飯用米做,蒸砂不可能做成飯。如想超越三界證大菩提,有淫心絕修不成。修得再好,上品修成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也不能超越欲界,最高生到欲界第六天作魔王。

真想念佛求生凈土的同修要時時警惕自己,五欲六塵依然貪戀,習氣不斷,想於一生中證佛菩薩的果位,乃是不可能之事。佛說縱然得妙悟,皆是淫根……

——《楞嚴經清凈明誨章親聞記》頁9-15

阿迦曼尊者(南傳佛教高僧)

淫慾並不存在於任何一本書上,也不從任何一家學校產生,從來也沒有一個教師教導過它!淫慾存在於戀愛中的男女心中,發情的動物心中也是一樣。淫慾的力量使人和動物不知羞恥,不論年齡、膚色、種族或國籍。不設法去檢查或約束它,社會便很快的墮落,因為心靈將被它暴虐的感染力所泛濫。世間無數的痛苦都是因為不當的激蕩和神化這個煩惱所引起的。泛濫著淫慾(修飾為『愛』)的心,給它自己和別人產生的痛苦,比河水泛濫兩岸所產生的公害更為廣泛。什麼比較重要?內在的洪水經年淹沒著心田,都無旱季。淫慾就是男女之愛的因緣。

透過淫慾的驅使,引導男女互愛互悅,但是淫慾的狡詐是微妙的,作用於一方面,產生愛情;作用於另一方面,生出憤怒、憎恨和其他破壞性的思想和情緒。一陣子,它使一對男女廝守於似乎不朽的愛情之中;另一陣子,又把他們拉開了,讓彼此對立著,直到他們都不願再看到對方為止。

——《尊者阿迦曼傳》頁69-70

阿姜查尊者(南傳佛教高僧)

佛陀談及慾望,和能夠滿足慾望的六事:色、聲、香、味、觸、法。對快樂與痛苦的欲求,對善與惡等等的欲求,乃至對每一件事的欲求。

談到色,再沒有任何像女人一樣令人想看的形體了。不是嗎?一位真的很引人的女人不會令你想去看嗎?一個深具吸引力的形象走近了,『哇塞!』你忍不住的凝望她!音聲呢?沒有什麼聲音能像女人的音聲那樣,能緊緊扣住你,穿透你的心。香也一樣,女人的香氣是最誘惑人的,再沒有別的氣味能跟它相比了。說到味,即便是最可口的食物,也不能跟女人相比,觸也相同,當你擁撫女人時,你被縛住,心被迷醉,激情讓你神魂顛倒,不能自已。

印度有一位來自泰西拉一的魔咒大師,他把咒術全部都教給弟子,當徒弟學會了咒術準備另求發展時,教師在他離去前給了他最後的教誨:『我已將我所知道的一切咒術都教給你了。對於那擁有尖銳的牙、叉角或頭角,甚至大獠牙的動物你不必害怕,你會得到保護,然而,唯獨有一件事是我不能保證你能得到保護的,那就是女人的魅力!對此,我無能為力,沒有任何咒術可以讓她遠離你,你必須好自為之。』

念頭從心升起,而由慾望衍生而來;欲求有價值的財產,欲求富裕,以及無止息的種種追求,這些貪慾還不算深重和強烈,還不致令你暈頭和失去控制。然而當性的慾望生起時,你卻會失去自我的控制,再也平衡不了,你甚至連那養你長大的父母也不認了。

——《我們真正的歸宿》頁27-29

二、戒邪淫

印光大師(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後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一切眾生,從淫慾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縱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畏怖懼,欲心自息矣。對治方法,廣載佛經,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士先生《慾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

——《印光大師信願念佛》頁208(附:周安士著《慾海回狂》台北眾生文化出版社印)

凡非自己妻室,無論良賤,均不可與彼行淫。行邪淫者,是壞亂人倫,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現生已成畜生,來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為恥,不知男子邪淫,也與女子一樣。邪淫之人,必生不貞潔之兒女,誰願自己兒女不貞潔?自己既以此事行之於前,兒女稟自己之氣分,決難正而不邪。不但外色不可淫,即夫妻正淫,亦當有限制。否則不是夭折,就是殘廢。貪房事者,兒女反不易生。即生,亦難成人。即成人,亦孱弱無所成就。世人以行淫為樂,不知樂只在一刻,苦直到終身與子女及孫輩也。此三不行,則為身業善,行則為身業惡。二、口業。有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妄言者,說話不真實。話既不真實,心亦不真實,其失人格也大矣。綺語者,說風流邪僻之話,令人心念淫蕩。無知少年聽久,必至邪淫,以喪人格,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縱不邪淫,亦當墮大地獄。從地獄出,或作母豬母狗。若生人中,當作娼妓。初則貌美年青,尚無大苦。久則梅毒一發,則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為自他招禍殃,不為自他作幸福耶?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165

世間聰明子弟,於情竇開時,其父母兄師不為詳示利害,以致由手淫與邪淫送命者居大半。能不即死,也成殘廢,無可成立。汝既深受其害,當常存嚴恭寅畏之心。不令一念念及女色,努力修凈土法門,久則或可強健。汝娶妻否?未娶則且待幾年再娶。已娶則與妻說明,為養身體,另室以居,相視如賓,決不可以夫妻視之。彼此互相勉勖,切勿一念及乎房事。待其身體大健後,或年一相交,季一相交。若常行房事,則又將重複舊患矣,宜與一切少年說此禍害,以培己福。(知識未開者,勿與說,已開者,當極力為說其禍害)……凡見一切女人,均作母姊妹女想,即自妻亦作此想,則淫慾魔無如汝何矣!(復孫藝民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頁169-170

汝二人年紀尚輕,必須恪守舊道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乃做人之規矩準繩。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即謂之『亡八字』。『八字』既亡,便是衣冠禽獸矣。人之少年,最難制者為情慾。今之世道專以導欲誨淫為目的。汝等雖有祖上陰德,不至大有逾越,然須戰兢自守,庶可無愧先人。倘不著力立品,受淫慾之戕賊,後來決定無所成就,或致短命而死。……《壽康寶鑒》青年保身等,看之,則不至隨情慾而『冶遊』,或『手淫』也。今之少年,多半犯手淫病,此真殺身之一大利刃也,宜痛戒之(復寧德恆德復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頁60

今之學堂,直是一個陷人坑,不陷於黨派中,便陷於自由愛戀,任意『冶遊』。須知人只五六尺一動物耳,而與天、地,並稱三才,則人之名尊無與等。名既尊貴,必有可尊貴之實,方可名之為人。否則,便是衣冠禽獸,以其無有人之氣分故也。才者,能也。天能生物,地能載物,人能繼往聖開來學,補天地化育之不及,故與天、地,並稱之為三才也。若只知飲食、男女,不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則較禽獸為惡劣。

是人也,空得一世人身,絕無一點人氣,則一氣不來,當墮地獄,經百千劫,了無出期。欲為禽獸,尚不可得,況又得為人乎哉?汝最初不知此義,聞惡友之誘即『冶遊』。及惡毒已受,疼痛不堪,好後又行,又發又犯,亦太不知好歹,太無志節矣。須知男子『冶遊』,與女子『偷人』,了無高下。世人每以女子『偷人』為賤,而於男子『冶遊』則不以為怪,此皆不知人之名義,所以有此惡劣知見也。幸汝以屢次受苦,始知回頭,亦是宿世善根所使。

而光又詳說所以者,恐汝此心未死,後來或復蹈此覆轍。故欲使知人名尊貴,而不致自暴自棄。並以此勸諭一切青年男女,同凜人之尊貴名稱。實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世善。(復宗誠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頁147

當為彼說葆精保身之恞。若知好歹,自不至以手淫為樂,以致或送性命,或成殘廢,並永貽弱種等諸禍。未省人事不可說,已省人事,若不說,則十有九犯此病,可怕之至。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他疾,均無甚關係,『冶遊』、『手淫』、『貪房事』,實最關緊要之事,故孔子以此告之。而注者不肯說明其大厲害處,致孔子之話,亦無實效,可嘆也。(復念佛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頁246

不邪淫者,陰陽相感,萬物以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生男育女,教養成人,上關風化,下關宗祧,故所不制。若非己配,苟合交通,是為邪淫。此乃逆乎天理,亂乎人倫,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千萬億劫,不能出離。然人從淫慾而生,故淫心最難制伏。如來令貪慾重者,作不凈觀,觀之久久,則見色生厭矣!又若將所見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想,生孝順心,恭敬心,則淫慾惡念,無由而生矣。此乃斷除生死輪迴之根本,超凡入聖之階基,宜常儆惕。至如夫婦相交,原非所禁,然須相敬如賓,為承宗祀,極當撙節,不可徒貪快樂,致喪身命。雖是己偶,貪樂亦犯,不過其罪較輕爾。故須並重戒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頁1106-1107

宣化上人(禪宗溈仰第九代祖師)

邪淫:在因果律上,犯邪淫者最嚴重,其懲罰尤為淩厲。尤其夫婦間,若彼此離了婚,又再去結婚,根據因果律,臨命終時,身體會被截割成兩份。因為生時曾有兩邊的關係,故死後業報呈現,有一把大鋸,把人從頭頂鋸到腳尖。生前曾邪淫多少次,死後就割開多少份,生前曾結婚一百次,死後便分開一百份。乃至每人分得一點點。那麼,分開有什麼不好呢?分得零零碎碎,再想把靈性聚一起,就不容易了,千百億劫恐怕也不能復得人身。這時性化靈殘,與草木同朽,變成無情的植物。本性分散了,便不容易做為眾生。縱使能做眾生,譬如一個人身,能化為八萬四千蚊蟲,但若要把那八萬四千蚊蟲重聚在一塊,則不容易。蚊蟲多數重新做蚊蟲,頭出頭沒,生死輪迴,總不知道背塵合覺,舍迷歸正的。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諸位若能深明其義,可不懼哉!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錄》頁240-241

李炳南老居士(近代凈宗大居士)

問:談戀愛是否算邪淫?

答:未訂婚者,專對一人,以禮貌求偶,而不及亂,世法所許,自不曰邪淫。反以上所舉四端即是邪淫。

——《李炳南居士全集》頁875

問:佛教徒可以當月老嗎。

答:在家眾不妨為人作媒,但指受其父母之託,或其婚姻已定,結婚典禮中臨時作介可也。若拉攏男女,進行戀愛,是作邪淫之媒介,大不可也。

——《李炳南居士全集》頁912

戒淫格言

邪淫者。凡屬他人之妻女,我以邪心犯之者皆是。即己之妻室,而犯之『非其時』(指經期、孕月、產後、乳哺時、疾病中、齋戒日),『非其地』(指非交合之處所),或於其身有生死之關係,或於其日犯人神之禁忌,或於其體失交合之正理,或於其日屬神聖之誕期,皆邪淫也。

至於娼妓,以宿世惡業,致墮此中,宜生憐憫。乃反幸其下賤,恣行淫穢,其損德招報,誠堪畏懼。若犯幼童,奸處女,亂寡婦,污尼僧,是乃禽獸所不為,人神所同嫉,天律所不容者,尤為罪大惡極。所當惕然省,悚然畏,戒慎自持,戰兢勿犯者也。

又或交及禽獸,亂至倫常,此為口之所不忍言,乃成事之所竟或有。磋乎!人心之壞,至於此極,豈止淪於禽獸,殃及子孫耶?《感應篇》以見他色美,起心私之為有罪。起心猶不可,況見諸實事,習為故常者乎?

夫古人有獻女不納者,而我乃百計以圖之。古人有昏夜拒奔者,而我乃強逼以污之。古人有舍金還妾者,而我乃多方以挑之。古人有措資嫁婢者,而我乃恃勢以奸之。古人有贖賤為良者,而我乃乘危以脅之。古人有捐金完人夫婦者,而我乃離間以奪之。古人有出財助人嫁娶者,而我乃陰險以破之。隱之為閨閣之羞,顯之系全家之辱。小之亦終身之恨,大之成性命之憂。生則負疚於神明,而無以對其丈夫父母兒女;死則沉淪於惡道,而相連以入於地獄餓鬼畜生。我之罪誠不可逃,而彼之怨未能解。馴至生生世世,久為業緣,子子孫孫,受其慘報。頃刻之歡娛有限,多生之罪累無窮。總由妄認空花,遂沈慾海。風流孽債,何忍結之?須是識得破,忍得過。若是忍不過,仍是識不破爾。

故見人妻女,當作自家眷屬想、其長者視如母、壯者視如姊、少者視如妹如女,則淫心便無由而起矣。《華嚴經》曰:『菩薩於自妻常自知足』。自己之閨房,淫慾過度,猶不可,而敢亂他人妻女乎?《速報錄》云:『我不淫人婦,人不淫我妻』。《冥律》云:『奸人女者,得絕嗣報;奸人妻者,得子孫淫泆報』。古今罪案,見於《戒淫寶訓》、《感應》、《陰騭》諸書注案者多矣,可不畏乎?須知色相本空,嬌姿如幻。畫瓶盛糞,錦袋藏刀。每當暗室閑居,莫生妄想。即使邪緣湊合,勿喪良心。惟以慧力照之,正念持之。當念自小之良知,炯炯然其在我也。虛空之鬼神,森森然其鑒我也。頭上之三台北斗,赫赫然其臨我也。家中之灶神,身上之三屍,凜凜然其伺我也。天堂之福樂,一轉瞬而可登;地獄之苦輪,一失足而將入。臨崖勒馬,苦海回頭。於萬難自持之時,存一萬不可犯之想。《文昌帝君遏欲文》、《鍾離祖師戒淫歌》,當熟讀而力守之。勿造隱昧之業,勿為敗德之行,勿以娼優為賤人,而弗加憐憫,勿以僕婢為卑下,而不與保全。勿以淫奔為自來,而失身蹈火。勿以妻妾為家飯,而縱慾傷生。勿忘長幼之名分,而紊綱常。勿污尼僧之凈行,而觸神怒。勿紊人禽之界,而與毛羽為緣。勿於仇怨之家,而以閨門泄忿。勿看淫詞艷曲,以啟邪心;勿談美色淫聲,以惑人意。除自犯外,凡引誘良家子弟淫蕩,及好談閨閫,編作淫書,摹寫淫畫,以啟人情竇者,為教人邪淫。見聞人慾犯淫,而歡喜贊成者,與自犯同。

《楞嚴經》曰:『十方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若刻實論之,即不必實有其事。而苟有一念之私,已犯萬惡之首。蓋恆性降自維皇,元命賦自父母。見美色而起淫心,則客感奪其恆性之主。維皇所降者,便褻瀆一次,即大不忠也。(忠從中心,不欺之謂,自欺欺天,故為不忠)外誘搖其元命之根,父母所賦者,即虧損一次,即大不孝也。蓋以命不離命,命不離性,動一次淫慾,便耗一次理氣,即丟一次性命,即犯一次首惡矣。

噫!紅顏之白圭未玷,而青年之黑籍已增。故君子先以正心清其源,次以寡慾養其德。何敢恣情縱慾,悖天蔑理,馴至折福減祿,短壽貽殃也乎?《華嚴經》曰:『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得不隨意眷屬。』

語曰: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能不誤平生?可哀也夫!

——黃書雲(節錄《壽康寶鑒》)頁31-35

邪淫十二害

一、害人天倫──男女各有配偶,這是一定的倫常。如果好淫而亂了他人夫妻之倫,致使人夫妻反目,情義破裂,這是披毛帶尾的禽獸行為,生為萬物之靈的人,豈可有此罪行呢?

二、害人名節——婦女一生大事,最重名節,如被人淫亂,必失節敗名,而遺羞後世,永受人恥笑。

三、害名聲──男女偷情,不管做得如何機密,總有被人發覺的一天,一被傳開,必臭名遠播,受人談笑辱罵。

四、害門風──婦女和人有私情,若被人發覺,不但自己受人恥笑,連父母公婆,丈夫及兄弟姊妹,甚至子女孫媳等一門同感羞辱,永難抬頭。

五、害生命──或婦女受騙以致失節,羞愧氣鬱而死。或是丈夫因妻與人有染,氣憤致死。或婦人戀奸而謀殺其夫。或姦情被丈夫或父母所知,因而怒殺其妻或其女。或姦夫為其追殺,或被不幸之眾打死。或貧女被淫,被妒婦發覺,百般用計折磨,致被置於死地。為貪片刻之歡而帶來殺身之厄,思之令人驚懼!

六、害風俗──鄰里中有廉恥喪盡,人面獸心的淫徒,愚人看了引為榜樣,而朋比為奸。故邪淫一事,最足傷風敗俗。這種惡習若不能轉移,天災人禍必定隨時降臨,好淫之徒定難逃劫數。

七、害心術──淫念一生,種種惡念都生。以致惡行昭彰身受惡報。

八、害陰騭──騭是定說,上帝冥冥中有安定人的道理,那就是本善的性,和做人的根源。如淫亂了倫常之道,敗德喪行,傷天地、滅良心,截斷了陰騭之理,便會使一生福分盡被天削,子夭孫絕,潦倒終生。

九、害名利──天地諸神,無時不隨身察人善惡。若犯邪淫,天地必不能容。即是命該富貴也要被削奪,何況那沒有福分而犯淫亂的人,恐將事發而禍隨至。

十、害壽命──鬼神剝奪人壽命,以淫惡為最。況因好淫而慾火焚燒,精神耗損,骨髓枯竭。又或淫亂被發覺,致驚恐死,或淫慾過度致患勞瘵死,或生毒瘡而致死。故犯邪淫者,必不能壽終正寢,而是死於意外的。

十一、害祖先——祖先相傳的血脈,因有不孝子孫的淫惡,致使福分削盡。從此敗家聲,甚或絕後嗣,斷了祖先的香煙,致讓陰間的祖先當作餓鬼。因犯淫行而累及祖先,豈能令祖先不恨呢!

十二、害妻子——佛經說:『無有子息,亂人妻故。妻女淫亂,亂人女故』。因此冥冥中,上天總是安排邪淫之徒的妻女去還債,並且又絕其後嗣。

三、戒殺胎

按:目前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利益的。至於避孕可採取其他安全措施,墮胎是可避免的。例如法國人口增長是負數,而墮胎是國法律禁止的。這證明節制生育,並不需要墮胎就可實現。

印光大師(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但念『觀世音菩薩』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無礙。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婦,也如是存心、行事、念,乃至臨產還念。臨產不可默念,要出聲念。旁邊照應的人,須大聲幫她念。管保了無苦痛難產之事。臨產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氣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氣,生大氣則『墮胎』。兼以乖戾之氣,過之於子。子之性情,當成兇惡。又喂兒奶時,必須心氣和平。若生大氣,奶則成毒,重則即死,輕則半日一日死,決無不死者。小氣毒小,雖不死,也鬚生病。以故愛生氣之女人的兒女,死的多,病的多。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樣。生了大氣,萬不可喂兒奶,須當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氣和,過半天再喂。喂時先把奶擠半茶碗,倒了,奶頭揩過,再喂,就無禍殃。若心中還是氣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則不死,也須大病,此事古今醫書,均未發明。近以閱歷,方知其禍。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37

保胎以絕欲為第一義。故保產心法,首戒『交媾』。文雲,婦一有孕之後,切戒交媾。所以昔人有孕,即居另室,不與共寢,恐動慾念也。大抵三月以前犯之,則慾念起而子宮復開,多有漏下胎動諸患。三月以後犯之,則胞衣厚而難產。要知慾火傷胎,必致污濁凝積。且兒身白濁、痘毒、瘡疾,醫治難痊,俱因父母不慎也。此初受胎一大關係也。果能識得受胎與臨產之關係,則凡有所生,自無墮胎,及難產等患。而所生兒女,咸皆姿質龐厚,性情溫良。既少痘疹等毒,又復長壽康健。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頁354-355

宣化上人(禪宗溈仰第九代祖師)

我奉勸大家,要守夫妻之道,不要離婚,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子女,家庭都和樂了,自然國家就太平了!

還有!我要勸大家不要再墮胎了,你想想,一個生命還未出世,就成冤魂,到處是要命的小鬼,你說社會會安寧嗎?這些小鬼需要不貪財、有道行的人才能超度,小鬼難纏啊!很難辦的,到處是罪業,你能說安寧嗎?

——《人生要義》頁279

墮胎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今天世界上會有這麼多疑難雜症,墮胎是很大的因素。這個未出世的生命認為:你叫我這麼早就死,我也不會教你善終。所以,就有這麼多奇難雜症發生。

問:現在報紙上,常見有『供養嬰靈』的廣告,嬰靈是可以供養的嗎?

答:這事不能談『供養』,因為它不是三寶(佛、法、僧),若說是『供養』,就落入邪見。應該講做『超度』,但是此冤甚深,很難超度。因為奪命債,就須以奪命還。但是如果遇到不貪財的真修行者,可以有機會超度他們的。

——《人生要義》頁269

妙蓮老和尚(當代凈宗高僧)

世間的人,不要說是將來,現在全世界已感到有人滿為患之憂;無知的人就主張墮胎,真是可怕。唉!這些殺生的罪業怎麼得了呢?

墮胎是殺生,絕對不可以。既然不想生孩子,那就要從根本的『節慾』下手;好好拿出智慧來,不要等到造了惡因,惡報現前,他來找你要命時,心中又不能安,這怎麼了呢?大家要注意。不要說得太遠,就說我有一個信徒好了。她就是有墮過胎,靈魂找來了,她要幫他超度,靈魂還不受超度呢!他說:『我來投胎是來投生,不是投死的;你不讓我出生,害了我一命,我也要你的命!』這是現前事實的業報。

學佛要看破放下,如果兒女都大了,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應該要分房。你們不要以為老和尚怎麼說這些話?要知道,學佛要與生活打成一片,不要離開日常生活來談佛法;離開了生活來談佛法,那你修什麼行?『極高明而道中庸』呀!佛法在人間,離開人間而求菩提是求不到的。大家好好把人間法做好,在家學佛就像在家學佛的樣子;好好地持五戒、修十善,有機緣多受八關齋戒,種出世的解脫因。

——《五戒是良師》頁90-91

戒溺女歌

虎狼性至惡,猶知有父子,人為萬物靈,奈何不如彼。生男與生女,懷抱一而已,我聞殺女時,其苦狀難比。胞血尚淋漓,有口不能語,咿嚶盆水中,良久乃得死。吁嗟父母心,殘忍一至此,我因勸吾民,毋為殺其女。荊釵與裙布,未必能貧汝,女性最柔慈,愛親甚於子。男子多出外,女恆守父母。男子多違拗,女恆順父母。男子多遠遊,女恆近父母,男子少悲哀,女恆哭父母。女有孝順心,每每救父母,女有好夫子,每每顯父母。不觀緹縈女,免父肉刑苦。不觀唐香女,救父而扼虎。覃氏年十八,能令父喪舉。曹娥年十四,沉江覓父體。叔先痛父溺,抱屍浮於水。袁女母癱瘓,火來不能起。女泣不忍避,甘與母焚死。宋女號陳三,父母貧如洗;三姐共饘粥,專靠采菱米;親死不肯嫁,廬墓沒其齒。唐女玉和子,父兄皆戰死;和子甫十七,披跣走邊鄙;乞丐扶骨歸,營葬憑績縷;剪髮毀面貌,然後廬墓所;大節達宸聰,旌詔表其閭。孝哉蕭氏姬,父母歿異土;姬方十六齡,扶櫬還鄉里;舟子欺其孤,中途委柩去;搦土攢成壙,姬獨與一婢,毀容日夕哀,結廬在水次;服滿不肯釋,求婚不肯配,有能還其棺,乃肯委身事;果嫁還棺者,楊舍一老尉。東洿屠氏女,父瞽目攣痼。家無隔宿糧,親鄰皆相棄,女乃移二親,遠處於紵舍。晝採薪易粟,夜績麻易絮,二親卒天年,負土成墳墓。守墳終不嫁,只為無兄弟。古女賢孝儔,其多難筆記。有司或贈金,朝廷或欽賜,也有為嬪妃,也有夫人類。若能存她命,報施應不悖。奉勸世間人,好還天之道。勿謂嬰女痴,怨恨不知報,女命親不憐,安保憐親命。絕嗣減壽年,赫矣陰司律,及至索命時,噬臍不能及。胡不全其生,骨肉俱獲慶。

——何龍圖(結錄自《感應篇彙編》頁397-398)

註:此文不僅戒殺胎,對女德歌頌,亦甚多美意,讀者多誦之!

四、對治法

紫柏大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我本母生不及養,寸心耿耿實難化。

期酬至德無所從,慶我離塵為佛子。

深思婦人淫業重,堅固難拔等須彌。

須彌可傾淫難斷,津梁苦海須聖力。

佛說諸經度眾生,皆先戒殺後淫慾。

先淫後殺惟楞嚴,是故報母應仗此。

南無無上楞嚴咒,消母淫業如天風。

片晌之間不可得,戒珠清凈光無缺。

見佛聞法得自心,一切萬法悉堅固。

我發此願等法性,見者聞者皆出苦。

——《紫柏尊者全集》(《卍續藏經》第一二六冊975下)

奇男子,須割愛,愛不割則墮軟暖魘網矣。

——紫柏尊者(錄自懺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慾念篇』)

印光大師(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普門品》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嗔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98

一切眾生,從淫慾而生。汝發心守貞修行,當須努力。倘有此等情念起,當思地獄刀山劍樹鑊湯爐炭種種之苦,自然種種念起,立刻消滅。每見多少善女,始則發心守貞不嫁,繼則情念一起,力不能勝,遂與人作苟且之事。而一經破守,如水潰堤,從茲橫流,永不能歸於正道,實可痛惜。當自斟酌,能守得牢則好極。否則出嫁從夫,乃天地聖人與人所立之綱常,固非不可。(復陳蓮英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45

女色之禍,極其酷烈。自古至今,由茲亡國敗家,殞身絕嗣者,何可勝數。即未至此,其間頹其剛健之軀,昏其清明之志。以頂天履地,希聖希賢之姿,致成碌碌庸人,無所樹立之輩者,又復何限?況乎逆天理、亂人倫?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見之耶?

噫!女色之禍,一何酷烈至於此極也,由是諸聖諸賢,特垂悲愍。或告之以法言,或勸之以巽語,直欲福善禍淫之理,舉世咸知。而又征諸事實,以為法戒。企知自愛者讀之,當必怵然驚、憬然悟,遏人慾於橫流,復天良於將滅。從茲一切同倫,悉享富壽康寧之福,永離貧病夭折之禍。此《不可錄》所由輯也。張瑞曾居士欲重刻印施,命余作序,暢演窒慾要義。

須知美色當前,欲心熾盛,法言巽語,因果報應,皆難斷其愛心。若能作不凈觀,則一腔慾火,當下冰消矣。吾秦長安子弟,多玩促織。有兄弟三人,年皆成童,於月夜捉促織於墳墓間。忽見一少婦,姿色絕倫,遂同往捉之。其婦變臉,七竅流血,舌拖尺余,三人同時嚇死。次日其家尋得,救活者一,方知其事。活者大病數月方愈。其家子孫,不許夜捉促織。

夫此少婦,未變臉時,則愛入骨髓,非遂所欲則不可。及既變臉,則一嚇至死,愛心便成烏有。然當其群相追逐時,固未始無血與舌也。何含而藏之,則生愛心。流而拖之,則生畏心。了此,則凡見一切天姿國色,皆當作七竅流血,舌拖尺余之弔頸鬼想矣。又何至被色所迷?生不能盡其天年,死必至永墮惡道耶?

以故如來令貪慾重者,作不凈觀,觀之久久,則尚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豈止不犯邪淫,窒慾衛生而已。其女貌嬌美,令人生愛心而行欲事者,不過外面一張薄皮,光華艷麗,為其所惑爾。若揭去此之薄皮,則不但皮裹之物,不堪愛戀,即此薄皮,亦絕無可愛戀矣。再進而剖其身軀,則唯見膿血淋漓,骨肉縱橫,臟腑屎尿,狼藉滿地。臭穢腥臊,不忍見聞。

較前少婦所變之相,其可畏懼厭惡,過百千倍。縱傾城傾國之絕世佳人,薄皮裡面之物,有一不如是乎!人何唯觀其外相,而不察其內容,愛其少分之美,遂不計其多分之惡乎!余願世人,遺外相而察內容,厭多惡以棄少美,則同出慾海,共登覺岸矣。

又當淫慾熾盛,情不能制之時。但將『女陰』作毒蛇口,如以『陽』納蛇口中。則心神驚悸,毛骨悚然。無邊熱惱,當下清涼。此又窒慾之最簡便法也。(不可錄重刻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469-471

何以言之,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須斷絕房事,方可速愈。欲滅宿現殺業,必須戒殺吃素,又復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種善根。倘怨業病,除此治法,斷難痊癒。其人,與其家父母妻子,望愈心急,未必不肯依從。倘肯依從,則便種出世善根,從茲生正信心,後或由此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則於彼於汝均有大益。至於斷欲一事,當以為治病第一要法。無論內外症,病未十分復原,萬不可沾染房事(請參考印光大師增訂之《壽康寶鑒》一書,專治此病,宜詳閱之。台北新莊福峰彩色印刷公司印。)一染房事,小病成大,大病或致立死。或不即死,已種必死之因。欲其不死,亦甚難甚難。縱令不死,或成孱弱廢人,決難保其康健。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42

求子之道,人多背馳。汝欲身體龐厚,性情賢善,福慧壽三,通皆具足之子,須依我說,方可遂心。世人無子,多娶妾媵,常服壯陽之葯,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以秕稻種之。或不出。或出,亦難成熟。第一要斷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當與婦說明,彼此均存此念,另屋居住。若無多屋,決須另床。平時絕不以妻作妻想,當作姊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養足後,待婦月經凈後,須天氣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從此永斷房事,直到生子過百日後,或可再行。婦受孕後,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宮常開,致易墮胎。此種忌諱,人多不知。縱有知者,亦不肯依。(切勿謂光乃出家人,論人行房事,不知此事是世間第一生死關節,正宜救濟。)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說命不好,反將行房當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35

註: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慾,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35

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鬚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正)復高邵麟書四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82

聰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慾。當常懷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人前尚不敢為非,況於佛天森嚴處,敢存邪鄙之念,與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謂:『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若不守身,縱能事親,亦只是皮毛儀式而已。實則即是賤視親之遺體,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臨終,方說放心無慮之話云: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未到此時,尚存戰兢。曾子且然,況吾輩凡庸乎?(續)復徐書鏞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95

推薦閱讀:

生死在天,富貴由命?人活著是否要這樣......
晚安心語: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生死自如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解釋
看破生死

TAG: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