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經方應用筆記.[中醫之家]

1. 古代之瀉火止血方,仲景用於吐血、衄血患者

2. 本方可用於牙周炎、牙齦炎及血液系統疾病導致之牙齦出血

--多伴有唇紅、舌紅、口臭、便秘、失眠、焦慮

3. 市面上作用類似之成藥:三黃片、清膠囊、黃連上清丸(尚有石膏、連翹、梔子,大黃量較大,可能會腹瀉)

中老年人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合適

一、葛根湯

經方:葛根4兩 麻黃3兩 桂枝2兩 芍藥2兩 甘草3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葛根12~30g 生麻黃5~12g 肉桂6~12g/桂枝10~20g 白芍/赤芍10~15g

生甘草3~10g 生薑10~20g/乾薑5~10g 大棗15~30g

1. 本方適用於風寒型(疲勞,受風寒,肌肉酸痛)的牙周膿腫、牙髓炎、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

2. 體質:面黝黑、黃暗、粗糙、壯實、嗜睡、咽喉不紅

→體力勞動或身壯之青年

3. 本方為發汗解表劑,發汗力輕微,服藥後避風寒

若大便乾結,苔厚者可加大黃

4. 醫案:用葛根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面癱,有效

二、附子理中湯 (成藥有附子理中丸→主腹脹、腸鳴)

黃煌方:制附子6~12g 黨參10~20g/紅參6~12g 乾薑10~20g 白朮10~20g

炙/乾甘草6~20g

1. 本方為溫熱性強壯藥,可用於虛寒型牙周炎、膿腫等,可消散炎症、消散膿液、破潰癒合

2. 其人多見面色黃暗、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小便清長、脈象無力等、局部牙周紫暗漫腫、疼痛不休

→服藥後,腹部舒適,精神好

3. 臨床經驗:加黃連、肉桂效果更好

六 溫膽湯(非仲景方,是宋朝時用經方加減)

薑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陳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殼6~12g

乾薑3~6g/生薑3~6片 紅棗10~20g

1. 傳統化無形之痰方 可用於神經症 恐懼症 創傷後應激障礙 精神分裂症

口腔科治舌覺味覺異常 (須先排除腦梗 腦瘤)

2. 適用患者常有下列症狀:

膽怯 驚恐 虛煩恍惚 失眠 多惡夢 頭昏 頭痛 胸悶 自汗 惡心

4. 加減法:

煩躁臉油光 + 黃連

胸悶焦慮 加 山梔

腹脹 加 厚朴

齒痕舌明顯 重用符苓

5. 除煩湯: 半夏厚朴湯 加 山梔 枳實 黃芩 連翹

主治舌體異覺有效

咳喘方

呼吸道:

1. 急性支氣管炎:咳嗽為主(一周~半個月)、聲音嘶啞、咽乾、發燒

2. 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咳痰、氣喘,時間超過3個月、連續兩年發作(冬季好發)

3. 支氣管哮喘:為多發病、常見病。發作前,鼻癢,打噴嚏,接下來就痰咳不清、胸悶、呼吸有聲,白天較沒事,多為清晨2點~3點發作

推薦方:

一、小柴胡湯

經方:柴胡半斤(8兩) 黃芩3兩 人蔘3兩 甘草3兩 半夏半升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12g 黃芩6~12g 薑制半夏6~12g 黨參6~12g 生薑6~12g/3~6片/乾薑3~6g

紅棗6~12枚

1. 小柴胡湯是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只要病人的重要臟器(如:心、腎…)沒有受損,都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而後再慢慢仔細研究

2. 【加半夏厚朴湯(半夏、茯苓10~20g、紫蘇梗、厚朴6~12g)】→稱為柴朴湯: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亦可治重症支氣管哮喘(激素依賴型)

紫蘇葉-功效偏重於發汗

紫蘇子-功效偏重於通便

紫蘇梗-功效偏重於理氣、寬中

適用於感染不明顯、患者精神緊張、對外界環境過敏或飲食過多即感不適

3. 加梔子6~12g、連翹15~30g、重用黃芩可至30g(也可加桔梗):治療咳痰黃稠、久治不愈、瀰泛性支氣管炎

李時珍~骨蒸發熱、吐痰→黃芩→清肺熱

4. 加乾薑6~12g、五味子5~10g:適用於感冒後,久咳不愈,吐白痰,且用抗生素無效者

再加(防風、連翹、生石膏)→慢性支氣管炎、過敏

支氣管患者有一特點,稍遇風寒,咳嗽即來

5. 凡治療咳嗽氣喘,柴胡不須大劑量

二、 半夏厚朴湯

經方:半夏一升 厚朴3兩 茯苓4兩 生薑5兩 乾蘇葉2兩

黃煌方:薑制半夏10~20g 厚朴10~15g 茯苓10~20g 乾薑3~6g 蘇梗10~15g

5~7劑 3.7/劑

1. 本方對咽喉異物感為特徵的咳喘病有效(婦人咽中如有炙癵)

(1) 能降低咽喉黏膜的敏感度,且能消除咳嗽氣喘患者的腹脹(因厚朴、蘇梗可以理氣)

(2) 消化道症狀:腹脹、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3) 失眠、多夢、心悸、眩暈

一般都與小柴胡湯或梔子厚朴湯(梔子、厚朴、枳實)相配伍

2. 加桔梗6~12g、甘草3~6g(即桔梗湯:專治咽中痛):適用於咽癢、咽中痛、咽乾、咳嗽

3. 加枳殼10~20g、白芍10~20g、桔梗6~12g(《金匱》排膿散→吸濕排液):治療痰喘、咳嗽、氣喘、吐痰不爽、腹脹、便秘、支氣管哮喘

4. 加【梔子6~12g、連翹15~30g、黃芩6~12g】→(清熱、除煩):治療胸悶、咽痛、煩痛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伴有焦慮、失眠、胸悶、出汗

(從溫病,葉天士先生的經驗)

三、 麻杏石甘湯

經方:麻黃4兩 杏仁50個 甘草2兩 石膏半斤

黃煌方:生麻黃5~10g 杏仁10~20個 生甘草3~6g 生石膏12~30g

3~5劑 1.5/劑

1. 本方主治熱喘,由下列三條可確定是熱喘:

(1) 汗出而喘

(2) 口渴不惡寒

(3) 痰、唾、涕黏稠

2. 適用於本方者大多身體狀況好,皮膚較粗糙,面部或眼瞼可見輕度浮腫

3. 臨床上加連翹15~30g、梔子6~12g、黃芩6~12g、桔梗6~12g:適用於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伴感染、黃痰、熱症,大葉性/病毒性/痲疹性肺炎

4. 本方去石膏,名三拗湯→平喘基本方

三拗湯加薏仁→麻杏薏甘湯

三拗湯加桂枝→麻黃湯(無汗而喘)

省中所使用的「肺寧合劑」即麻杏石甘湯

四、 小青龍湯

經方:麻黃3兩 桂枝3兩 細辛3兩 乾薑3兩 甘草3兩 芍藥3兩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斤

黃煌方:生麻黃6~12g 桂枝6~12g/肉桂5~10g 乾薑6~12g 生甘草6~12g 白芍6~12g

五味子6~12g 薑制半夏6~12g

3~5劑 5/劑

1. 主治寒喘,以惡寒、口不渴,痰、唾、涕清稀量多

2. 外寒內飲

3. 本方患者面色多青白或青灰色,絕少面紅光亮者

4. 體弱、心悸、喘促者,去麻黃,加茯苓10~20g、山萸肉(固托、斂肺)10~20g:治療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態、肺心病、肺氣腫

5. 乾薑、細辛、五味子是本方基礎

6. 細辛用量要到位,所謂細辛不過錢,是指吞食細辛生粉情況下,而湯藥細辛用量可為3~10g,若擔心細辛用量,可少量逐漸增加。

五、 大柴胡湯

經方:柴胡半斤 黃芩3兩 半夏半升 枳實4枚 芍藥3兩 大黃2兩 生薑5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20g 黃芩6~20g 薑制半夏6~12g 枳殼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黃6~12g 乾薑5~10g 大棗15~30g

6/劑

1. 此方適用於支氣管哮喘見有胸脇苦滿、按之心下滿痛、便秘者

(按之心下滿痛,用大柴胡湯效果很好)

2. 此方加黃連(即大柴胡湯+三黃瀉心湯):適用於支氣管哮喘伴有感染、吐黃痰、煩躁、熱甚厥盛

三黃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天然抗生素,抗血栓

3. 此方加黃連3~6g、全栝樓15~30g(即大柴胡湯+小陷胸湯):治療胸痛、上脘痛、痰黃、便秘

栝樓皮:化痰

栝樓仁:通便

4. 此方加桂枝6~12g/肉桂5~10g、茯苓10~20g、丹皮6~12g、桃仁10~15g(即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適用於支氣管哮喘反覆發作,見有舌色暗、唇色紫、皮膚乾燥、煩躁不安、少腹疼痛

5. 此方適用於充實性的熱性體質→大多體格壯實、中/老年人居多、上腹部脹痛、按之尤甚,輕者輕微不適,按之有抵抗感,多伴有噯氣、噁心、嘔吐,大多伴有高血壓、肥胖、膽囊炎、膽石症


推薦閱讀:

李教授,您是來砸場子的嗎
上百人北大抗議孫東東教授言論
被127次掌聲打斷的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的經典語錄
內地教授香港偷書被判入獄8個月 法庭上落淚求情
【每日一課】劉渡舟教授講傷寒(十三)

TAG:大學 | 醫藥 | 中醫 | 南京 | 筆記 | 教授 | 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