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十四孝故事裡的絕情之處,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古典書城

「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化公號 最具人氣的古典文化社群 」

國學經典 | 古典文學|詩詞歌賦 | 歷史趣聞| 風俗禮儀

中國自古以來就倡導「以孝治天下」、「百善孝為先」,在傳統的儒家思想里,孝道是做人十分重要的準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中國人推行了千年,「孝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孝順父母、供養雙親當然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我國古代的「孝文化」卻不一定都能原樣照搬到現今。

我國古代的「孝文化」,最出名的當屬《二十四孝》,其中的人物歷來被奉為道德楷模。但通讀一遍後,很容易便能發現其中所謂的「孝」,很多並不溫情,反透著一股絕情。魯迅在雜文中就曾對《二十四孝》進行過無情的諷刺: 「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那麼這「難」究竟有多難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二十四孝中絕情之處吧。

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郭巨的晉代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自供養母親,對母親極其孝順。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終於能在不埋掉孩子的同時供養母親了。這個故事可以說是《二十四孝》中最殘忍的了,為了母親的性命,居然要活生生殺死親生兒子。對生命的漠視,這種「愚孝」的誠篤,背後深深透出的其實是故事主人公的無能:本有殷實的家產,可卻貧困到此等地步,即使擁有黃金也恐怕只是坐吃山空;不能承擔生命之重,卻要生下孩子,無視孩子作為人的權利,且在古代如此重視後代的背景下,不知為何這樣的故事卻能被稱為「孝」。也無法想像擁有這樣父母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會對他的心理造成怎樣的影響。要是自己父閑的如郭巨一般,對任何人來說想來都不是件幸事。不論是兒女還是父母,都是人不能放棄的責任,這樣的行為放在現代,已經是犯罪了。

卧冰求鯉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地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郭巨埋兒的故事是對孩子殘忍,而這個故事則是赤裸裸的對自己殘忍了。中國古代封建統治下,為了使民眾甘於勞苦,統治階級大量宣揚今世受罪是為來世積累功德的佛家思想,而儒家文化中也有類似的「吃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說法。適當的苦難確實會激勵人前進,而這樣「自找苦吃」的吃法似乎應該不算在內。且不說卧冰的王祥也生病了該由誰來照顧,就算是不會生病,難道就沒有更簡單易行的方式鑿開冰層嗎?其繼母的刻薄,其父親的冷漠,也於此暴露無遺。單純為了體現孝心而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於不顧,罔顧父母給予的生命,其實說到底也是一種不孝。

恣蚊飽血吳猛,晉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這個故事也是對自身的殘忍,也許不如前一個故事那般觸目驚心,可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一個八歲的幼兒,也十分過分。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向他人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二十四孝》中除了愚孝,對女性的歧視也是十分普遍的。天天對著木像比對妻子還好,僅僅是戳了一下木像就休掉了妻子。要在今天看來,這個男人就是個心理始終長不大的變態,對女人來說實在是太恐怖了。

湧泉躍鯉姜詩,東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歡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湧泉躍鯉中的男主和丁蘭也是一丘之貉,居然只是因為妻子晚歸了一會,就將她趕出家門,妻子更是逆來順受,不僅沒有怨恨,反而還儘力孝順婆婆,這樣「打不還口、罵不還手」,以德報怨的「優良品質」還真是符合我國古代對女子的苛刻要求。

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他生母早死,父親娶後妻,又生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上一個故事是百般刁難兒媳婦的,這個故事則是百般刁難繼子,這些故事除了殘忍,也是從側面透露出了一些不配為人父母者的人間百態。繼母虐待繼子固然可恨,可這個父親也不見得怎麼愛護兒子,平時對兒子不管不問,讓兒子給自己拉車就算了,還動輒就鞭打責罵,看來說是要休掉後妻也未必是真心。

賣身葬父董永,東漢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這個故事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原型,除去了浪漫元素,」賣身葬父「這個今天在影視劇中常用的戲碼,也是讓人無法苟同,雖說我國古代講究」入土為安「,可是這樣隨意買賣自己的不負責行為也不能提倡。更可恨的是,這樣的」孝子「還有仙女來幫助,又是結為夫婦,又是幫忙還債,只能說是古人將自己的道德取向強加在了他們臆想中的神仙身上,又迷信、又可悲。

除了這些「殘忍」的故事之外,《二十四孝》在極力突出孝道價值的同時,大有一孝遮百丑的味道。比如「懷橘遺親」中講一個小孩跟著大人去坐客,偷藏了主人的橘子,被發現後說是為了拿回家孝敬母親的。這件事被列入孝子故事大書特書,但是現在看來,更象是一個貪心饞嘴的小孩偷東西被捉後的公然撒謊。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完全打破了一個正常人的接受能力。

其實無論是古人還是後人,孝順父母,照顧親兒都是為人應該做的事情,可是作為一個人,更應該做好自己,在愛護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照顧需要我們照顧的人。且在新時代,孝順也不能一味「愚孝」,父母的許多觀念不一定就是對的,尤其是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是非準則,完全機械的尊崇父母,有時候反而是對身邊人、對父母的傷害。《二十四孝》中,有其可取之處,但也要分清其中的糟粕,作為今天的我們來說,對於古典文化的繼承,也該是選擇性的。

※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留言

責任編輯| 婁婧

其它公眾號如轉載,請回復「轉載」查看相關注意事項


推薦閱讀:

陽台
雲之戀
原創故事:一個人的修行之八(」愛』與貪婪)
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對自己的父母很失望?
有哪些人相貌很相似?

TAG: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