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百家姓》姓氏起源(完)

《百家姓》姓氏起源之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歐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曾毋沙乜養鞠

336.容姓起源參考之一 相傳黃帝有個史官名容成,他是曆法的最初制定者。相傳他還會修鍊論道,懂得采陰補陽之術,後道家尊稱容成真人。而容氏就是他的後人紀念他而定的。相傳,黃帝有另一位臣子容援作鍾,他的後人就以容為姓氏。而在帝舜明高陽氏時,舜的兒子中有一位名為仲容,是為不可多得的賢才,他的後代中有以容為姓的。在周朝,掌管禮樂的官也曾被稱為容,這些官吏的後代就以此官名為姓。史書上又有一說,古代有容氏國,這個國度的子民大多以「容」國名為姓的。 容閎,清朝維新派,廣東香山人。他早年留學美國耶魯大學,是我國畢業於美國高等學府的第一位留學生;回國後曾到太平天國天京(今南京)向洪仁干提出新政建議。1867年,他通過江蘇巡撫丁日昌向清政府建議選派留學生、開採礦產等,後任駐美副使,專管留學生事務。1900年他因參加上海」張園會議」被清政府通緝,被迫前往香港,後移居美國。著有《西學東漸記》等。

337.向姓起源參考之一 出自祁姓。傳說上古時的炎帝的後裔的封國為向國〈今山東省莒縣〉,春秋時被莒國所吞併,不過他們的後人仍以向為姓,以突出炎帝子孫的榮耀。另一種說法,仍與炎帝有關,炎帝有一後人,名向,而向的後人就以向為姓。春秋時,宋桓公之子公子莒,字向父。他的孫子戎就以祖父的字為姓氏,任宋平公時左師。他曾為當時的戰國爭霸的糾紛局面的調停做出了很大的汞獻,換來數年的和平。向氏因此在朝中一直力掌大權。向秀,魏晉之際哲學家。文學家,河內懷人,「竹林七賢」之一。他曾為《莊子》作注,但未竟而死。他擅長詩賦。為哀弔嵇康、呂安所作的《思舊賦》,情辭沉痛,十分有名。338.古姓起源參考之一 古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檀父,他在擔任周族人的首領時,率領族人定居在岐山腳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這裡,古公帶領族人開荒種地,發展農業,還興建了堅固的城牆和宮殿,使周國初具規模並逐漸強盛起來。古公勤政愛民,深受百姓的愛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尊古公為周大公。古公的子孫中有以他的名號為姓氏的,就是古氏。古樸,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古姓起源參考之二 古姓人口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游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眾人另闢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父治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

339.易姓起源參考之一 「易」姓源出:一:出自姜姓。據《尚友錄》云:春秋時齊桓公有寵臣雍巫,字牙,食采邑於易,稱為易牙,其後有易氏。二: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雲: 古易州,舊址在今河北省易縣,居者有易氏。

家族名人 易牙,春秋時齊國人。生卒年不詳。為齊桓公的內侍,擅烹調,善逢迎,甚得桓公的寵愛。桓公死後,易牙與豎刁等謀亂,立公子無虧即位,導致齊國大亂。亦稱為狄牙。 易元吉 字慶之,宋長沙人,北宋畫家。初攻花鳥、蟲草、果品等題材,尤善畫獐猿。曾開鑿池沼,植花木竹石,蓄養水禽,觀其姿態,故作品饒富生趣。曾應召入宮作畫。作品有聚猿、猴貓等。 易順鼎(1858~1920)字仲實,一字實甫、碩父,清湖南龍陽人。官至廣東欽廉道,才思縱逸,少有神童之稱。駢文詩歌皆有名,自號眉伽,晚號哭庵。著有四魂集、盾鼻拾遺、詩詞集等。

地望分布:山西太原 河南蘭考。

易姓起源參考之二 易氏在大陸的排名為九十三位。春秋時,宋桓公有一位寵臣雍巫,字狄牙,精於烹飪之術,深得寵信。得封地於易,故自稱易牙。後圖謀造反,被處死,但他的子孫仍以起初的名望為豪,是以改姓為易。今多分布在山東省菏澤縣。

340.慎姓起源參考之一 春秋時,楚國有地名為慎(今安徽省穎上縣),曾有個楚國大夫的封地就是慎邑,他的後人就以此地名為姓氏,流傳了下來。戰國時,著名思想家墨子有一個弟子,名為禽屈厘,即禽滑厘,字慎子,其後人取其字為姓氏以紀念。 戰國時期法家學派學者。趙國人他從「棄知去己」的觀點出發,提出法治政治主張,並把君主的權勢看作行法的力量,認為有了權,有了法,一個平凡的君主就可以「無為而治天下」了。著作現存有《慎子》七篇。

341.戈姓起源參考之一 遠在古夏時,東夷族有人(據說乃先帝禹的後人),被封於名為「戈」的地方(介於宋國,趙國的小國),並建立了戈國,其後人就以祖先的封地作為姓氏。又傳伯明之子夏,封自己的兒子於戈,他的子孫就以戈字為姓氏。

342.廖姓起源參考之一 廖氏在大陸的排名為第六十六位,而在台灣的排名為第十八位。廖姓起源與黃帝的後人有關,是姬姓的後代,在黃帝的直系後代中,有名為廖叔安的,商代時封在廖國(又作□,今河南省河縣),叔安的後人就以廖字為姓氏。據古書姓解記載:廖氏起於周文王之子伯廖,他的後代多以廖字為姓。另有廖氏族譜記載:廖是繆、顏兩氏所改。廖氏堂號有汝南、武威、鉅鹿等。另有福建詔安廖氏,其始祖張元子公於明初入贅廖府,因單生一子而『一嗣雙祧』,子孫均奉守『在世姓廖、死後歸張』之誓約,俗稱『雙廖』,在台灣台中縣、市及雲林、南投一帶之廖氏,均屬之,自立『清武堂』為堂號(取張氏清河堂之『清』,及廖氏武威堂之『武』之意)。廖燕,清朝文學家,曲江人。他的文章恣肆犀利,大多與程朱理學及儒家傳統史論持相反的看法。他寫詩不事雕琢,盡情抒發個人感受,作品隱含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343.庾姓起源參考之一 庾,庾是古時水路運輸的中轉倉庫,朝中掌管這些倉庫的官員叫掌庾大夫。帝堯時,有的人世襲這一官職,後來就以官名為姓,稱為庾氏。庾信,北周文學家,南陽新野人。他曾擔任北周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擅長寫詩賦、駢文。他的早期作品綺艷輕靡,與徐陵都為宮廷文學的代表,時稱「徐庾體」.晚期作品轉向蕭瑟蒼涼,並對當時社會動亂有所反映,有《庾子山集》。他的父親庾肩吾也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

344.終姓起源參考之一 終氏是黃帝的後代,屬正統華夏姓氏。終,上古時期帝顓頊的後代陸終(即也是黃帝的後代),他的子孫中有部分就以「終」為姓氏。另一支終氏是起源於夏朝太史令後為商臣的終古,他的後代中就以終古為姓。終軍,西漢濟南人。18歲時即向漢武帝上書評論國事。以後又擔任諫議大夫。後來他奉命赴南越(今兩廣地區),被殺,年僅20多歲,被人稱為「終童」。

345.暨姓起源參考之一 暨原在上古時的一個地名的一字,這稱為諸暨的地方,如今是在江蘇省江陰縣。後來有貴族受封於諸暨,他的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簡稱為暨姓。黃帝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彭祖。商朝時,彭祖的後代為爵士,而且受封於諸暨。開初時因為以封地為姓,形成暨氏,另外一說,春秋時越國就有位大夫名叫諸暨郢。在他的子孫中,這個複姓又有分化成諸姓和暨姓兩個單姓的,一部分就成了暨姓。還有一說,春秋時,有吳王名夫概,他的子孫中有以概為姓,後來因躲避仇殺被迫改為他姓,其中有的為既姓。而「既」與「暨」兩字互為通假,經常混用,所以既氏又可為暨氏。

346.居姓起源參考之一 居姓,源出於先氏。春秋時期,晉國的先軫和先且居父子曾先後擔任晉國的中軍元帥。分別在崤山和彭衙打敗了奏軍。為晉國立下赫赫戰功。先且居的子孫因祖上的業績而感榮耀,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為居氏。居廉,清末畫家,廣東番禺人。他擅畫花鳥、草蟲及人物,設色妍麗,筆致工整。他還擅長指頭畫,曾畫過二十四番花信圖。

347.衡姓起源參考之一 衡,商湯時,有個賢臣叫伊尹,商湯就是在他的輔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後來。商湯尊稱伊尹為「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伊尹有個後代便以他的尊號為姓氏,這就是衡氏。衡咸,東漢學者。他博學多才,曾經在當時最有辯才的學者五鹿宗門下學習時,併當過王莽的講學大夫。

衡姓起源參考之二 商朝時,有位開朝臣子名伊尹,顛覆夏朝的功勞最大,商王湯尊就封其為阿衡。對阿衡的解釋,如今有兩種,一為負責保護教養的官名,另一是意為「國家棟樑,依靠」的封號。伊尹的後人為了記住這榮耀的稱謂,就取其中的「衡」字為姓氏。春秋時,魯國有公子衡,其後代以祖先的名為姓氏。東漢時,袁紹兵敗曹操於官渡,子孫家屬避難逃至湖南衡山,改姓為衡,掩人耳目。

348.步姓起源參考之一 步源出於姬姓谷氏。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谷豹有個三子:稱,芮,義。義之子孫子名揚,他的封邑在一個叫步的地方(今山東省臨汾縣),因此又被稱為步揚,後代就改為步氏。北魏孝文帝時,鮮卑族一音為步鹿根氏的族人進入中原時,取漢姓,改為步氏。步騭,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他年少時家貧,後被孫權召去,以後又因功官至驃騎將軍,領冀州牧,都督西陵。他用兵神速,頗有謀略。常在緊急之時解除國家的危難。他在西陵鎮守了20年,鄰國的敵軍對他一直是望而生畏。

349.都姓起源參考之一 都源出於姬姓。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公孫閼,字子都。子都長相英俊。勇力過人,深得鄭莊公寵幸,因此變得日益驕橫。庄公有個得力助手叫穎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機會用暗箭將穎考叔射死。庄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師詛咒兇手。子都心中有鬼,結果竟然因神經高度緊張而死。子都的後代有以他的名為姓氏的,這就是都氏。都勝,明朝大將,曾仕參將、總兵等職。他做官57軍,一直清廉奉公,生活極為儉樸。每當有親友來訪時,他只有一盤豆腐待客,所以被人稱為「豆腐總兵」。350.耿姓起源參考之一 耿源出於姬姓。西周時有姬姓封國耿國(今山西河津縣西南),公元前「661年被晉國滅掉,耿國國君的後代稱耿氏。晉國滅掉耿國後,將它封給大夫趙夙,趙夙的子孫中也有稱耿氏的。耿壽昌,西漢理財家、歷算家。漢宣帝時任大司農中丞,他建議在西北各郡設置「常平倉」.谷便宜時增價收進,谷貴時減價出售,以利於農業;他還精通數學,曾刪補《九章算術》;同時。他還精通天文學,曾用銅鑄渾天儀測天象。

耿姓起源參考之二 源出於姬姓。相傳在商朝,第十三帝祖乙搬至一個叫邢的地方,因古時,邢字音近於耿,因此,也被後人稱作耿。都城耿(今河南省溫縣東),其後裔就有以邑名為姓的,稱為耿氏。又有一說,商朝的耿國在山西龍門縣,耿國國君的後人就以國名為姓,稱為耿氏。至西周時有,又出現了個叫耿的地名,耿國(今山西河津縣西南),它是周寧王封王族中人於此建國,後為晉所滅,但一些國人仍以國名為姓,以為紀念。晉國滅耿,因大夫趙夙滅霍有功,被封接管此地,他的後代中也有以耿字為姓的。

351.滿姓起源參考之一 滿源出於媯姓。周朝初年,帝舜有個後代叫媯滿,被封在陳國。媯滿的子孫中有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的,稱為滿氏。滿寵,三國時魏國太尉。他曾為魏國立下顯赫戰功,為官廉潔奉公,生活儉樸.死時家中幾乎沒有什麼財產。

352.弘姓起源參考之一 弘,起源於春秋時衛國大夫弘演,他為衛國懿公的臣子,頗受君主的賞識,常委以重任,其後代稱為弘氏。在唐朝,曾因避諱於皇室親子李弘而改姓為李,但弘姓並沒因此而滅絕,後來過了幾代之後,弘氏子孫有復為弘。353.匡姓起源參考之一 匡,春秋時期,魯國匡邑(今河南長垣縣)的長官名叫句須,因而又被稱為匡句須,他的後代稱為匡氏。匡衡,西漢丞相、學者,東海承(今山東棗莊)人。他小時家貧好學,夜裡沒油燈讀書。就鑿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後成為著名經學家。成語「鑿壁借光」就出自於他的故事。

匡姓起源參考之二 早在周朝時,鄭國有地名為匡邑(今河南省扶溝縣),而且衛國也有匡邑(今河南省雎縣),當地的居民中就產生了以地名為姓,稱為匡氏的人。又傳說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後裔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草屋而居,該山就被稱為匡廬山。而後來的居名中,就有將匡作為他們的姓氏。春秋時,魯國一名為句須的官員,被封於匡邑為官,被稱之匡邑宰。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封地為姓氏。

354.國姓起源參考之一 國姓有兩個來源。一支出於姜氏。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族大夫被周天子親自任命為齊國的輔國正卿,因而稱為國氏;另一支出於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叫公孫僑,字子產。子產是春秋時期很有名的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子國的字為姓氏,稱為國氏。國淵,三國時期魏國官吏,樂安蓋(今山東沂源東南)人。他早年拜鄭玄為師,鄭玄很賞識他的才能,認為他「必成國器」。後來主管屯田事,他計民置吏,定稅賦之法,五年之內就使倉廩豐實。

355.文姓起源參考之一 文姓來源有兩支。一支源出於姬姓。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起周朝後。追謚他的父親姬昌為周文王。周文王有庶子以文王的謚號為姓氏,稱為文氏;另外,戰國時齊國有個孟嘗君,是齊威王的孫子,他門下有食客三千,勢力很大。孟嘗君名叫田文,他的子孫有以他的名為姓氏的,稱為文氏。文天祥,南宋大臣。杭元名將,文學家,吉州廬陵人。元軍南下時,他以右丞相的身份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來在鎮江脫險。流亡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收復了多處失地,不久被元軍所俘,不屈而死。他在被俘後所作的《過零丁洋》詩及《正氣歌》.表現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一直為後世所傳誦。文徵明,明朝書畫家「長洲人,擅畫山水、花卉、蘭竹及人物,多描繪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悠閑生活,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書法上工於草書,精於小楷,也能隸書。當時跟從他學書畫的人很多,形成「吳門派」;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他的兒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都是有名的書畫家。356.寇姓起源參考之一 寇,先秦時,各朝都設置了司寇這一官職,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司寇氏多為擔任過司寇的人的後代。司寇氏後來簡稱為寇氏。寇準,北宋政治家,華州下圭人。為人剛直。景德元年(1oo4年),遼軍南侵,他力主抗,反對南遷,並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與遼訂立「澶淵之盟」。

寇姓起源參考之二 寇姓的起源與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簡化而來的,而司寇氏源於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蘇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從鮮卑族演化過來的,鮮卑族中有口引氏,後漢化時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為姓。

357.廣姓起源參考之一 相傳古人廣成子,是位難得的賢人,他為了修生養性,隱居在崆峒山石屋。黃帝經常拜訪他,以求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他的後人先以廣成為姓,後簡化成廣。漢朝,曾在廣武(今河南省雁門)為官的李佐車,他的後代原以廣武地名為姓,後來簡化成廣氏。同時,陳余也曾在廣武為官,後代也現以廣武為姓,後又簡化成廣姓。

358.祿姓起源參考之一 祿源出於子姓。商紂王之子名叫武庚,字祿父。商朝滅亡後,周武王讓武庚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遺民,而武庚卻不甘心做他人之臣,就聯合管叔等周朝貴族起兵,企圖顛覆新政。然動亂未果,武庚被殺。他的後人便以他字中的祿為姓氏,為祿氏。周朝設有司祿官,專管財政,經營,雖然古時重文官,但由於此官也直接關係國運。這種官員的子孫也以此為榮,就有以祿字為姓的。雲南有地名祿豐及祿功,且在清末此地也出現了有名望的祿氏,因此,這裡的祿氏應是由地名所得。

359.闕姓起源參考之一 根據風俗通義;闕黨以地為氏,這是闕氏的主要得姓起源。闋是古代的一種建築物,通常建在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對稱的裝飾用的建築物,能反映該家族的地位和勢力。春秋時,孔子住在魯國的闕里(今山東曲阜城內),此地的名字就來源於當地的兩個石闕。闕里人的後代就有以闋字為姓,稱為闕氏。闋里人中有些並不是一開始就改為闋字,他們先為闋黨氏,後簡化為闋姓的。按,明時有闕清者,河南人,弘治舉人,知平涼府,天性純孝,為政愛民;又如闕士琦者,湖廣桃園人,崇禎進士,知安南縣。闕姓家族,在台北市南港區是屬於望族之一。

360.東姓起源參考之一 相傳伏羲氏為東方部族的首領,而他的部落的發展最為迅速,生產方式最先進,伏羲的部落在華夏發展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績,他的後代中就以東為姓,藉以紀念他在東方部落的貢獻。而在先帝舜時,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為東不識(或東不訾),他的後代都用東為姓。

361.歐姓起源參考之一 歐源出於姒姓。春秋時期的越國,是夏帝少康的後代所建立的。越王勾踐稱霸後。他的六世孫越王無疆也想稱霸。就去攻打楚國,結果卻被楚國打敗,無疆也被殺死。楚國趁機奪去了越國的大片土地。無疆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將剩下的越國土地全部瓜分了。二兒子蹄佔據了烏程歐余山(今浙江吳興縣)的南面,古時山的南面稱為陽,所以他自稱歐陽侯,他的子孫中有以歐陽為姓氏的,也有就以歐為姓氏的。歐冶子,春秋時期著名的鑄劍家,相傳是越國人,曾為越王造了五把名劍,分別叫湛盧、巨闕、勝邪、魚腸和純鈞;又與另一鑄劍家合作,為楚王鑄了龍淵、泰阿和工布三把名劍。

362.殳姓起源參考之一 殳源出於姜姓。殳是古代的一種兵器,相傳炎帝神農氏有個後代發明了箭靶,帝堯因此封他為殳侯。並賜以殳姓。

殳姓起源參考之二 殳(shu)源出於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孫子伯陵同民人吳權的妻子阿女緣婦一見鍾情,兩人便私下結合了。緣婦後來為伯陵生了三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名叫殳,是箭靶的發明者,因此帝堯封他為殳侯,賜他以殳為姓。殳氏就是殳的後人。 帝堯有臣子殳斨,南朝宋有道家殳季真,清代有女書法家殳默。

363.沃姓起源參考之一 出自子姓。商國第六個帝王太甲的沃丁繼位後,實行德政,百姓安居樂業。沃丁的子孫中就有以沃字為姓,稱為沃氏。據史書記載,古代有地名為沃洲,而古時以地名做為姓氏的例子率見不鮮,這也可能是一些沃氏起源的原因。周朝,宋國的國君微子啟的後人中就有以沃為姓的。

364.利姓起源參考之一 利氏有三個來源。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祖名利貞,其後代中有利氏;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

利姓起源參考之二 有說認為利氏與李氏同宗,因為李氏來源之一是避難時,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後代就以邑名為姓氏,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的後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

365.蔚姓起源參考之一 蔚,古代有蔚州(今河北蔚縣),當地人稱為蔚氏。夏朝時,夏帝少康封他的庶子無餘在會稽,讓他在那裡負責祭祀祖先。無餘的後代便在會稽山一帶建立起越國。越氏是趙國國君的子孫。北魏孝文帝時,鮮卑族越勒氏、越質詰氏也改為越氏。

蔚姓起源參考之二 古有蔚州(今河北蔚縣),據說是小國代國建都於此,當地的居民就以地名為姓氏,稱為蔚氏。上古周朝時,周宣帝將鄭國的公子翩封於蔚邑,於是公子翩又被稱呼為蔚翩,而其後代,就以封地為姓,蔚姓也就如此產生了。

366.越姓起源參考之一 遠古時大禹治水有功,稱禹王。禹王的兒子啟建立商朝。夏朝傳到少康王時,少康將公子無餘封到會稽去,在那兒建立了越國。後來越國公族後代中,有些人就以國名為姓。所以說越姓是大禹王的後代。越姓的祖上有許多傑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踐,就幹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越姓先人還有如:【越其傑】明朝時文士,又愛習武,他的詩詞文章很好,又善於騎射帶兵,朝廷任他為河南巡撫的官。【越升】越其傑的同鄉,也是貴州人,在朝廷中當文官,他的學問很好。【越英】是越升的玄孫,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為人正直,心地仁愛,而嫉惡如仇。他做州官時,地方上風氣清正,百姓心情舒暢。

越姓起源參考之二 出自姒姓。夏朝時,帝少康封他的庶子無餘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讓他負責祭祀祖先的各項事宜。後來,無餘便在會稽山一帶建立起小國,自號為越,國民就以越為姓氏越國發展非常迅速,也出現過如越王勾踐的偉人,因此越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北魏孝文帝時,鮮卑族越勒氏、越質詰氏進入中原時,為適應漢族文化,也改為越氏。

367.夔姓起源參考之一 出自羋姓。相傳堯舜時,有位樂官名夔,他制定樂律,舜帝曾說,夔這樣的人才,一個也就足夠了。後人曾誤傳成他叫夔一足,只有一條腿。他的後代就有以夔為姓的。春秋時,楚國有夔城,因為夔代表強盛。周朝楚國君主熊摯曾因有病,隱居在這理,他的一位後代在春秋時因有功於楚國社稷,受封為夔(今湖北省秭歸縣),並為子國國君,後代中就形成夔姓。

368.隆姓起源參考之一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地方名叫隆邑,居住在這裡的人以地名為姓,稱為隆氏。歷史上,匈奴族中曾出現過隆姓的人。

369.師姓起源參考之一 商朝和周朝時,朝中有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稱為師。如春秋時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鄭國有師融師慧師悝等。他們的後代中有以先輩的官名為姓氏的,稱為師氏。由於,師官中出了不少精通音律的行家,後來喜愛音律的文人們也改姓為師,儘管他們即不是師官,也不是師官的後人。師氏除了源於樂官之外,也有史實證明師姓也出自宮中侍衛之官。師丹,西漢大臣,琅琊車武(今山東諸城)人。他主張限制族、官僚。富豪佔有土地和奴婢的數目,以緩和激化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370.鞏姓起源參考之一 鞏出自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封一名大夫在鞏邑(今河南省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曾在朝中人任官,並對周朝王室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卻因此本人也最終被殺,鞏簡公的後代為了紀念他以封邑為姓,就是鞏氏。春秋時,晉國大夫鞏朔的後代多以鞏為姓。古代羌族的後代中有鞏氏出現。鞏珍,明朝航海家,南京人。他隨鄭和通使西洋,擔任幕僚,歷時三年,到過20多個國家,詢悉各國風土人情,回國後撰寫成《西洋番國志》一卷。

371.厙(she)姓起源參考之一 厙,(方)村莊(多用於村莊名)。厙氏為北方少數民族姓氏。

372.聶姓起源參考之一 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受封於聶城(今河南清豐縣北),因此後人以邑名為姓氏,稱為聶氏。古之聶北,是春秋時的邢國(今山東省茌平縣),邢國因勢小終為他國所滅,後被並為齊國的屬國,稱為聶,此後這裡的居民就以地名「聶」為姓。齊丁公封庶子為於聶城,其後代就稱為聶氏。 聶氏中,唐朝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他的詩多為五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和豪族生活的淫奢,語言通俗,為晚唐時期優秀的詩作。他的代表作有《傷田家》、《公子行》等。

373.晁姓起源參考之一 晁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後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鬥。最後在晉國的干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於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晃錯,西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政論家,穎川(今河南禹縣)人。漢景帝時,他積極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建議逐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著有政論《論貴粟疏》、《守邊勸農疏》等。晁補之,北宋文學家,巨野(今矚山東)人。他10多歲時就因文才受到蘇軾的讚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精於散文和詩詞,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他還積極參政,曾主張以軍事力量收復石敬瑭獻給遼政權的幽薊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374.勾姓起源參考之一 勾,又寫作句。相傳帝少昊有個兒子叫重,死後被封為東方之神,掌管天地萬物的生長發育及生老病死,號稱勾芒官(又有一說,僅主管樹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孫引以為榮,稱為勾氏。據書載,有一些困民之國里就存在以勾為姓氏的。南宋時,勾氏為避宋高宗趙構的諱,有改為鉤氏的,也有改力苟氏的,也有改為句氏的,但發音均不變。

375.敖姓起源參考之一 相傳帝顓頊的老師叫大敖,他的子孫以此為榮,就以他的名為姓,稱為敖氏。古有地名為敖(今河南省滎陽縣),當地的部分居民以敖地名為姓。古代若敖,堵敖氏的後代中就有取他們的名為姓氏的。

376.融姓起源參考之一 相傳上古時火神祝融,他的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為姓,稱為融氏。由於祝融部曾拓展新領地而南遷,因此自古以來,融姓的名門望族多半出在江西,而那裡被稱為南康郡。

377.冷姓起源參考之一 冷,相傳黃帝時有個樂官名叫伶倫,他制定了中國古代的樂律,並同榮將一起鑄造了12口編鐘,演奏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樂。黃帝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為伶姓。此後,「伶」成為宮廷掌管宮廷音樂舞蹈的官員,後成為演員的代稱。而因為當時造字過程並沒結束,且伶的古音與冷相同。所以伶氏又為冷氏。又一說,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後人,有被封地於冷水(今陝西省內),後人即以封地名為姓,稱為冷姓。 冷天祿,清朝嘉慶年間四川東鄉農民起義首領,東鄉(今宜漢)人。嘉慶元年(1796年),他率眾起義,四年後,在岳池的激戰中,中箭犧牲。

378.訾姓起源參考之一 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

379.辛姓起源參考之一 辛,參見莘姓。辛棄疾,南宋大詞人,歷城(今屬山東)人。他一生主張抗金,曾親身參加抗金鬥爭。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他都具體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駁斥了投降妥協的謬論,要求鼓足士氣,積極備戰,收復失地。但他所提的這些建議不為朝廷採納,反而遭受排斥。他的詞主要抒寫了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揭露上層統治者的苟且行徑;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拭並稱「蘇辛」。代表作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辛姓起源參考之二 辛氏就是莘氏,在古時發音一樣且通用。傳說上古時居住在山東省曹縣的人中就有莘(辛)的後裔。相傳先帝的母親就是莘氏的後人。辛出自姒姓。夏啟有個庶子被封在莘(在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其子孫以當地的地名為姓氏,稱為莘氏。後來,莘氏中去草字頭就是辛氏。莘氏在很長時間內與辛氏互為通用,後來語音分化,而寫法不一,最終分成兩個不同的姓氏

380.闞姓起源參考之一 闞,上古時有闞國(今山東嘉祥縣北),是黃帝吉姓子孫的封國,其後代稱為闞氏。闞澤,三國時期吳國大臣,會稽山陰人。年少時家貧而好學,常給人抄書,因而得以博覽群書,曾為漢未劉洪所撰的《乾象曆》作注。

381.那姓起源參考之一 源出於子姓。春秋時期,楚國把權國滅掉後,改設成縣,而將權國人遷往那(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那口城)城,後來國人中就有以地名為姓氏的,就成為了那氏。漢朝時,那縣(今寧夏省固原縣),當地的少數民族中就存在那氏的。古代西域大宛國(原蘇聯亞費爾干納盆地)的破落那氏的後代在漢化時也有改姓為那氏的。古代的羌族的一部也有在漢化過程中,改為那姓的。

382.簡姓起源參考之一 簡,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狐鞠居,他替自己的族人狐射姑刺殺了太傅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鞠居有封邑在續。死後他被謚為續簡子,他的子孫以其謚號為姓氏,稱為簡氏。簡大獅,清朝未年台灣抗日民軍首領,台北人。他對日軍侵佔台灣十分憤慨,並在台北聚眾起義,多次給予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後日本政府勾結清朝官吏將他殺害。

簡姓起源參考之二 簡氏在台灣排名三十二位。出自姬姓。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狐鞠居,他替自己的族人狐射姑刺殺了太傅陽處父,結果被處死。狐鞠原有一處封邑在續,死後他被封謚號為續簡子,其子孫就以其謚號為姓氏,稱為簡氏。周朝簡師父的後代中就有以簡為姓氏的。春秋時,魯國的簡叔,他的後代就有以他的名字為姓的。東漢時,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為簡姓。台灣簡姓族人,很多是從福建南靖遷居的。

383.饒姓起源參考之一 戰國時,齊國有個地方名為「饒」(今山東青州市附近)。當時,這個地方的居民,就隨地名而形成了一些饒氏。齊國有大夫,據說是周朝開朝宰相姜太公的後代,受封於饒地,其子孫就以封邑地名為姓,稱為饒氏。戰國時的齊國,也有一地名為饒,並也有大夫封在此(今河北饒陽縣東北),大夫的子孫就世代以饒氏相傳。384.空姓起源參考之一 由歷史上的複姓空桑所改。相傳商代初年的賢臣伊尹出生在空桑(今河南開封,或認為在山東省曲阜一帶),其子名空桑,其後代中就有以伊尹的出生地為姓氏,稱為空桑氏,後簡化成空氏。另一種認為是由空同(也稱為空桐)所來,商代子姓祖先契(傳說契是黃帝的後裔),有後代封在空桐,其子孫就以國名為姓,稱為空桐氏,再後來,簡化成了空姓。

385.曾姓起源參考之一 曾源出於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在曾(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公元前567年,曾國被楚國滅掉。曾國國君的後代將曾去掉偏旁,稱為曾氏。曾鞏。北宋文學家,南豐(今屬江西)人。他的散文風格平易,部分文章對當時統治者的因循苟且表示出不滿,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國藩,清朝大臣,湖南湘鄉人。 1853年他籌辦湘軍,對抗太平天國,是鎮庄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1865年開辦洋務。與李鴻章。左宗棠等創辦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雖久居高官,但他生活儉樸,教子嚴格,他的長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外交官。

曾姓起源參考之二 曾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八,在台灣排名第十六。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禹的後代。禹的後代,夏王少康封自己的兒子曲烈在曾,後來,曾國被滅掉,太子巫跑到魯國,並且在魯國做了官,用自己原來國家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他的後代就姓曾。曾姓因為在魯國得姓,早期一直在魯國發展,西漢時開始遷居湖南,陝西,河北,山東等地。唐代時曾姓首次進入福建,宋代時,一部分從福建遷往廣東。清代,福建人曾振賜移居台灣,成為第一個到達台灣的曾姓人,以後,就不斷有曾姓遷往台灣。曾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魯國,廬陵,武城,長沙,扶風,冀州,青州,吉陽,南豐,韶州,虔州,交州,會稽,蜀郡,豫章,吳郡,河內,南陽,江夏,襄陽,寧化,長樂,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新寧等。按曾氏亦屬孔門四大姓之一,與孔、孟、顏氏一樣,有全國共用的字輩譜(昭穆),例如,制定於清朝的二十字為:『興、毓、傳、繼、廣、昭、憲、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386.毋姓起源參考之一 出自田氏。相傳帝堯時,有位得力的臣子名為毋句,曾創造了懸掛的樂器罄,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中一字為姓,稱為毋氏。另外,春秋時候齊國有個地名為毋邱,齊宣王將自己的弟弟封於毋邱,為紹胡氏之祀,賜姓胡毋,其後又分三姓:一為胡毋,一為毋邱,一為毋姓。這三個姓名的後代中均有簡化他們的姓氏為毋氏的。

387.沙姓起源參考之一 早在上古時,相傳神農氏有夙沙部落,他的後代就以「沙」作為姓氏的。周代宋國的始皇名微子啟,他的後代中就有以沙為姓氏的。另外,古時諸侯國的君主若失去侯國後,慣例會被稱為「公沙」,這些侯國君主的後代中可能會為了紀念失去的國度,而改姓為沙氏。在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於一個名為沙(今河北大名縣東)的地方,他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氏,稱為沙氏。沙書玉,清朝醫學家,江蘇丹徒(今鎮江)人。他精通內、外、喉科,聲振大江南北,著有《醫原紀略》和《瘍科補直》等醫學著作。

388.乜姓起源參考之一 後周時,蕃族宇文部中賜部族費乜頭為「乜」氏。一說,由也姓改變而來。也姓原來是蒙古族姓氏,後因為在明朝時,蒙古在一段時間內曾與漢族交好,「也」氏也在交流過程中,改為「乜」,並出現了乜姓。

389.養姓起源參考之一 周朝曾有養國(今河南省沈丘縣東南),後為楚所滅,但當時的養國國民仍有部分以養為姓。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名由基,被封在養,叫作養由基,他的後代就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養氏。而養由基是著名偽神箭手,成語「百步穿楊」就是形容他的。鄧大夫養甥之後以養為姓,後人隨之為養氏。

390.鞠姓起源參考之一 鞠,鞠姓來源參見姓。鞠詠,北宋官吏,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人。他遇事敢言。在擔任三司鹽鐵判官時,河北、京師旱災,他曾奏請出太倉米10萬石以賑災民。

鞠姓起源參考之二 出自姬姓。遠古時候,周始祖棄的支庶孫子名陶,據說陶出生時,手心的掌紋象個古文「鞠」字,所以給取了鞠陶這個名字,後來他曾做過周人的受領,因此他的後代,就沿襲了鞠這個姓氏。戰國時燕國大夫鞠武的後代就都以鞠為姓。東漢時,曾有過鞠氏的人為了避難而改為他姓,如『麴』。

推薦閱讀: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4
宇宙的起源:中國神話盤古開天地
姓氏起源
范氏的起源
東正學術 | 佛教造像藝術的起源--犍陀羅造像

TAG:姓氏 | 起源 | 百家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