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國際徵文選登之十二】 劉德祥丨家譜文化在我心

家譜文化在我心

文/劉德祥

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千百年來我們生活在中原大地,講究血濃於水、血緣的一脈相承。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族中,家譜不僅是傳承的一件物品,更具有強大的教化、警示意義。家譜將家族精神刻在每一位族人的心中,家譜文化讓每一個族人都謹記先人的訓示,牢記自己的「根」,為家族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我孩提時,我在父母的帶領下參加過家族的祭祖大典。那時我還很年幼,繁華喧鬧的場景已經模糊,但我仍記得族長主持祭祀的莊重儀態與全體族人肅穆的情景。這種強烈的對比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而在父母的教導下,我從小就培養了「敬祖宗 重親情」的意識,也對宗族產生了比較深厚的情感。敦孝悌,睦宗族,重喪祭,修譜牒,教子女,正婚姻,敬師友,尚勤儉,禁賭博,懲淫盜的族規都在我稚嫩的內心裡生根發芽。

「生活,是我們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中所遵循的一種習慣。」而在言傳身教、不斷熏陶的氛圍中,在經歷了不斷學習後,我對於家譜文化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孝順長輩、團結宗族、尊敬師友、崇尚節儉的族規也都體現在我一個個細微的行動中。從初中開始,在經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和家族長輩的教導,我開始了解到家譜對於家族繁衍發展的重要性,在閱讀家譜後認識到劉氏深厚家族文化與產生了一定的皇族情結。而對於家族文化的崇敬和皇室情結的好奇,共同奠定了我對宗譜愛好與研究的基石。

時光不曾為誰停留,在家族長輩的呵護指導與家譜文化影響下,我順利結束了中學學業進入了大學。同時也意識到在逐漸加入成年人行列時,我除了要對個人言行負責,也要在日常行為中展現劉氏家族的族規,家訓,為家族增光。我在學習之餘志願加入漢服社,積極研究漢文化,在多樣化的活動中領略漢文化的獨特魅力。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上結識了時任中華劉氏宗親總會會長劉忠新先生。在長期的交談中,他對我進行了耐心細緻的指導,這也讓我對於漢劉家譜文化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

大學生活不僅開拓眼界,也為我拓寬了了解姓氏譜文化的渠道,這讓我在閱歷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家譜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我研究家譜文化的動力。大學畢業踏入社會後,我利用節假日時間研究宗譜,族規、家訓的內容讓我感受到先人精鍊的智慧,推動我不斷追尋先人的足跡。2012年開始多次踏入徐州境內,參觀漢文化景點,積极參与世劉總會組織的各項宗譜研究會議及漢文化活動。期間有幸結識世劉總會的相關專家學者,他們為我認知了解漢文化及宗譜研究方面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獻及可行性建議。在他們的栽培提攜下,我加入了世劉總會交公大系統宗編委會,成為江蘇省劉氏宗親會理事,在大家的支持幫助下得以順利籌建鹽城市劉氏宗親會。

另外在近六年的宗譜研究過程中,團結宗族、發展家族的族訓支持我不斷向前,在重重挑戰中堅持下去。我乘車往返數千公里,尋訪鹽城劉氏各支系的脈絡關係。經過深入的調查尋訪後,我對於鹽城支系班輩及各支系開基祖歷史有了詳細的了解。在尋訪的路上我也結識了很多熱心家族事業的劉氏宗賢:劉友清、劉萬桃、劉松青、劉明虎、劉亞洲、劉其俊等,他們也為我的宗譜研究提供了很多的建議與幫助。

縱觀人生歷程,我與家譜文化有著不解之緣,我認為這是家族的感召與家族使命的象徵。我會將家譜文化傳承下來的精髓,作為信仰和精神支柱,將族規、家訓刻在心裡,融入血液與生命相連。我會終身追求從先輩智慧結晶上汲取精神力量,把傳承發揚家譜文化作為今後努力的人生方向,不斷用自身微薄的力量為團結宗族做貢獻,並將其視為最終歸宿而奮鬥終生。


作者簡介

劉德祥,工作於鹽城師範學院通榆校區。

推薦閱讀:

知道分子與知識分子
鳳凰單叢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
為什麼有些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沒有學習,成績卻還是很好?
香港人、台灣人在電影開拍時,為什麼要拜神燒香?
第二屆漢字文化知識競賽卷

TAG:文化 | 國際 | 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