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這麼逆天的演員陣容連奧斯卡都請不來!

豆瓣9.4,這麼逆天的演員陣容連奧斯卡都請不來!

這一周對於魚叔來說,有兩件大事。

第一件上影節來了,第二件《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世界》完結了。

今天魚叔要說的是後者——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世界》

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這是由卡梅隆擔任製片的科幻歷史劇集,將科幻界的大佬請來排排坐,講述科幻電影的前世今生。

一共6集,一集40分鐘,每集圍繞科幻講一個主題。

在等待最後一集的一周里,魚叔已經將前5集刷了兩遍了。

目前,豆瓣9.4分。

該劇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卡司陣容

除了貫穿始終的卡梅隆之外,出鏡的業內大咖,雙手雙腳加起來都數不完

魚叔按職業分類,簡單盤點了一下: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銀翼殺手》、《火星救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第三類接觸》、《E.T》),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克里斯托弗·諾蘭(《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環太平洋》)……

演員——

基努·李維斯(《黑客帝國》系列),傑夫·高布倫(《侏羅紀公園》、《變蠅人》),阿諾·施瓦辛格(《終結者》系列),威爾·史密斯(《我是傳奇》、《獨立日》),西格妮·韋弗(《異形》系列),米拉·喬沃維奇(《生化危機》系列、《第五元素》),佐伊·索爾達娜(《阿凡達》、《銀河護衛隊》),瑪德琳·布魯爾(《使女的故事》)……

編劇/作家——

特麗·塔歇爾(《第九區》),羅伯特·柯克曼(《行屍走肉》),詹姆斯·古恩(《銀河護衛隊》、《活死人黎明》),阿齊瓦·高斯曼(《我,機器人》,《我是傳奇》),布倫丹·麥卡錫(《瘋狂的麥克斯 狂暴之路》),劉宇昆(翻譯了《三體》、《北京摺疊》),特德·姜(《降臨》)……

除了以上這三類職業外,還有科學家、宇航員、科幻雜誌主編、科幻藝術家、特效師、動作設計師的加入。

他們從不同專業、不同視角,為我們展現了的科幻電影產業的全貌。

科幻一線人士的坐鎮,加上豐富詳盡的歷史材料,共同構成一張清晰而完整的「科幻地圖」

而這張地圖的嚮導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的傳奇故事就不多講了,手握《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品的他,突然停了下來,回望了一眼來路,做了這麼一部科幻紀錄片。

剛剛提到的超強陣容,並不只是卡梅隆多年積攢人氣的結果,將他們聚在一起的是,讓他們共同痴迷的科幻世界。

簡單來說,全片只圍繞一個問題展開:我們為什麼仰望天空?

「仰望天空」是一個科幻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科幻電影《怪人》中的一段經典台詞,「能聽到我聲音的人,請告訴世人,無論他們在哪,記得仰望天空。」

天空對人類有著原始的吸引力,如此巨大的天幕,就是一團巨大的未知,每時每刻懸在頭頂。

因此,每一個抬頭仰望的人,都會忍不住問一句:天上到底有什麼?

斯皮爾伯格對天空的迷戀,源於父親。

在他只有6、7歲的時候,父親用裝地毯的硬紙筒,自製了一個簡易望遠鏡,他第一次在望遠鏡里看到了木星。

後來,父親帶他看了一場獅子座的流星雨,這場流星雨幾乎還原般地出現在了他導演的電影《第三類接觸》中。

星空給斯皮爾伯格孩童時期留下了影響一生的印記,因此他所拍攝的許多科幻影片也將兒童觀眾放在了靠前的位置。

放棄了「嚇死人不償命」的鏡頭,他在「少兒適宜」的前提下講故事,在他眼中孩子是最充滿想像力的,永遠不要輕視一個12歲的小孩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但在知識水平,技術工藝都無法滿足我們對天空的追問時,人類開始用想像力來回答好奇心的問題。

天空的無限,給人類的想像力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宇宙的未知,也讓想像力能夠不受限制地自由生長。

不難發現,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是一次設問。

故事框架都可以統一成同樣的句式:「如果……會怎樣?」

魚叔來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電影《獨立日》的故事是:如果有一天醒來,發現巨大的飛碟停在城市的上空,人類會怎麼樣?

《我是傳奇》的故事是:如果你成了整個地球上唯一的人類,末日的生活是怎樣?

而這些問題並不是憑空而來,都是基於人類的現實境遇。

「天上有什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不同的語境之下,就有不同的含義。

如果將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擺得較高,那我們就是宇宙中有技術、有智慧的探索者,由「天上有什麼?」引出的回答便是一次像《星際旅行》一樣的太空冒險之旅,或是像《星河戰隊》一樣到別的星球暴打外星大蟲子。

而如果我們將自己設定成是宇宙中的低端生命體,那麼「天上有什麼?」這個問題就變得極其恐怖了。

面對高級生命體的「降維打擊」,人類幾乎是沒有勝算的。

我們將恐懼投射到了宇宙這塊天然的幕布上,但恐懼的根源,卻來自於我們自身。

我們將恐懼具象成了恐怖而噁心的怪獸,或者變成了一場人類的浩劫。

怪獸題材和末日題材根本上指向的,就是人類對於內心、對於未來最黑暗可能性的推測

影片還以好萊塢史上最成功的怪獸「異形」為樣板,提供了一份設計怪物指南。

製造一個嚇人的怪物需要三步。

第一:有蛇一般滑溜溜的外表,渾身裹滿粘稠的液體,讓人生理上感到噁心。

第二:觸及人類的原始恐懼,比如「強暴」,異形的頭部設計就用了「陰莖」的概念。

第三:超出認知、無法辨識。異形製造了一個雌雄難辨的外物,超出了我們對於生物性別的基本認知。

而《怪奇物語》中的怪物沒有眼睛,讓我們不知道他究竟在看哪裡。不確定的陌生感,讓人害怕。

如果說,怪獸是我們對恐懼這種內心感覺的具象演繹。那末日題材,就是我們對未來最黑暗的推測。

人口過量、氣溫變化、戰爭、核能、潛在病原體、人工智慧……人類對現實的焦慮,成了末日類科幻題材源源不斷的素材。

許多人不喜歡科幻,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覺得「假」

但其實,末日已來,只是分布的不均勻罷了

我們之所以會預言末日,是已經看到了末日的預兆。

氣候變化是我們看得見,能感受得到的環境問題。在某些地區已經因為氣候的變化,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我們憑什麼能泰然地認為局部的災難不會演變成人類的浩劫?

或許某天一個小小的數值的悄然改變,就宣告了《後天》那樣的冰河世紀的到來。

甚至很多時候,末日並不是一種預兆,而是一種已經發生的現實。

《使女的故事》看似講述了一個極端的故事。

環境嚴重污染,導致人口出生率驟降,經歷了血腥政變之後,一個男性集權社會建立。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變成了一種國有財產,被迫當做是統治階級的生育工具。

這可能發生嗎?

《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說:我在書里寫道的,都是人類在某個歷史階段做過的事情,或是現在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劇中女性成為了生育奴隸,現實中這樣的暴行並不是發生在幾百年前,而就在80年前的納粹德國,當時的黨衛軍就被分配了用於生育的妻子。

或許有人會反駁,現在女性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權利和地位,誰都不可能開歷史的倒車。

1979年,伊朗伊斯蘭政變,一場宗教革命之後,前一天,女性還穿著超短裙

後一天,她們就被從學校里趕了出來。

而這一切只發生在24小時之內。

所以,我們對於末日的黑暗幻想,真的只是不痛不癢的幻想嗎?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說《使女的故事》里的素材都來源於現實,但這樣的極端案例集中發生的可能性確實很低,不過也足以讓我們警醒。

其實,科幻電影的意義便是在這裡

沒有人知道真正的末日會是怎樣,也沒有人能回答天上到底有什麼,但是我們還是會一次一次不斷的追問。

因為這巨大的未知,就這樣堂而皇之地高懸在頭頂。

它就在那裡,我們不可能不抬頭。

微信搜索添加公眾號:獨立魚電影

每天推送有趣的影視文章

你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推薦閱讀:

一邊吃飯一邊都能看完的俄國史
《世界歷史》100全集 大型紀錄片
中國電視紀錄片創作50年─── 思維、形態與路徑的軌跡變遷
豆瓣9.6!BBC最新紀錄片,找不到不打五星的理由!
特朗普即將訪華,他的前任《奧巴馬的遠大前程》何在?

TAG:電影推薦 | 紀錄片 | 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