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到中秋分外明,「賞月」風俗是何時出現的?*

9月15日,傳統的中秋佳節。這前後,正是一年一度賞月的最佳時期。在早期,人們對月還不敢「欣賞」,而是有一種虔誠的敬畏之心,不是賞月,而是祭月、拜月。從何時始,開始流行「賞月」概念,並隨之成為風俗?

從古人所記來看,在秦漢對月亮的極度敬拜之後,魏晉時真正的「賞月」的概念慢慢出現了,這從這一時間流行下來的詩句中,就可以看出來。

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有《秋歌》18首,其中有7首均與「賞月」有直接關係。如有一首寫道:「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颺。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詩里,女生在月圓之夜想男生,看看那麼好的月亮,卻不能共度良宵,感到十分的遺憾。

《子夜四時歌》,傳為名叫「子夜」的晉朝女子所作,她除了在閨房中「看明月」想男生外,還有與情人相月夜浪漫的故事。有一次,她半夜裡與男生騷情難眠,乾脆一起出來賞月:「清露凝如玉,涼風中夜發。情人不還卧,冶遊步明月。」

子夜姑娘月夜舉動比現代女生都大膽,都開放,都前衛,不只與男生浪漫月光之下,還曾在月夜「開房」呢。借著美好的月色,純愛如月光一樣,傾泄出,在閨房裡香榻上,男女心靈與肉體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雙雙進入仙境:「開窗秋月光,滅燭解羅裳。合笑帷幌里,舉體蘭蕙香。」

如子夜女生這般,在月下光談情說愛,卿卿我我,擁擁抱抱,應該是古今女生都最渴望的事情:或斜卧在男生的,或牽手漫步小徑,一起舉頭望月,想著天上的嫦娥姑娘,想著地下的咱倆,以後幸福,白頭偕老……純美的月光,浪漫的愛情,朦朧的感覺,全了!為什麼女生喜歡月夜相約,原因大概就在這裡。

隋唐時稱賞月為「看月」,或「望月」。此時,「賞月」概念已完全成熟——一直流行到現在的賞月風俗,就是在唐風影響下最終形成的。

全唐詩中留下了大量時人所作賞月詩文,就是這個賞月風俗存在的反映。李白的《夜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是其中的經典名篇之一。

伴隨著「賞月」概念成熟的,是現現代接近的「中秋節」概念的形成。但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唐朝時有中秋節,但時人並不怎麼重視過中秋節,連月餅也沒有,遠遜其他節日。此時過中秋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之一是賞月。

從唐人筆記來看,他們欣賞也並不一定是中秋之月,賞月時間節點不只一處,正月十五之月(上元月),七月十五之月(中元月),十月十五(下元月),均是賞月佳時期。如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李群玉的《七月十五夜看月》:「朦朧南溟月,洶湧出雲濤」。

但相對來說,唐朝人最欣賞的還是中秋之月。那麼,唐人賞月時「看點」放在什麼地方?如果說秦漢人迷信月亮的「神」性,那麼隋唐人最有興趣的,還是月亮的自然光輝,重點在月亮之「明」。

以「明月」入句的唐人詩歌特別多,如張九齡的《望月述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白居易《江樓月》:「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

而唐人眼裡的最「明」之月,當然是中秋之月,「月到中秋分外明」嘛。如韓愈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一夜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滿目盡明鏡,歸心折大刀。」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從這些詩句來看,唐朝人對月之「明」,不是一般地有興趣,喜歡「望月」也就很好理解了。

推薦閱讀:

荒唐鬧婚何時止
舊京婚姻風俗--惟我獨尊
風俗通義 漢·應劭
回族禮儀風俗
出殯儀式與風俗

TAG: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