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館藏藏傳佛教造像精品賞析(下)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體系中的重要一系,其藝術分別起源於中亞、印度和中原漢地,是西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清宮佛堂內收藏的大量藏傳佛教藝術品皆為供奉的聖物,主要是教義中所說「身、語、義」三皈依的佛像、佛經、法器。這些佛教文物無論是出自元、明、清三代的宮廷製作還是藏蒙地區宗教領袖的進獻,均精妙絕倫,為歷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藝術價值。 故宮收藏有藏傳佛教造像數萬尊,主要來源為元、明、清三代的宮廷鑄造及蒙藏等地區的朝貢。這些造像因製作時代及產地的不同而呈現出各異的風格。宮廷藏傳佛教造像的製作始於元而盛於清。元代以降,歷代宮廷均設有專事造像的機構,如元代的梵像提舉司、明代御用監的佛作、清代的造辦處等。

釋迦牟尼佛坐像 13世紀 西藏 黃銅 高25cm

佛面方,髮際齊平,大耳下端呈方形,神態莊嚴。著袒右袈裟,右手結降魔印,左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身材壯健,臂膀渾圓,結實有力。

彌勒佛坐像 15世紀 西藏銅製鎏金 高76cm

彌勒瓜子形臉,頭略左前傾,寬額細眉,細長的白毫突起於眉間,垂目視左下方,面帶微笑,俊美似女性。頭戴五葉冠及鏤雕耳飾,頸掛纓絡,腰束珠飾,嵌各色寶石,裸上身,手結說法印,結跏趺坐,表現了彌勒講經說法進入精妙之境時的神態。

五方佛坐像 13世紀 西藏 高14cm

五方佛為藏傳佛教所奉主尊,此為金剛界五佛,亦稱五智如來,即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中央毗盧遮那佛。此組造像承襲東印度帕拉造像風格,工藝精湛,堪稱極品。

釋迦牟尼佛坐像 13-14世紀 西藏 黃銅鎏金 高33cm

坐像造型線條流暢,優雅生動。面部極盡靜柔之態,雙目細長低垂,似有一種內蘊的力量使觀者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外部輪廓呈等腰三角形,雙臂圓潤,腰圍纖細。袈裟承襲印度笈多時代鹿野苑藝術處理方法,薄透貼膚,邊褶寬大,並飾以精美的花紋,極具裝飾美感,而左肩上簡單的小衣褶與雙腿下複雜繁密的衣褶生動地表現了衣服的質感。

釋迦牟尼佛坐像 14-15世紀 西藏 黃銅鎏金 高35.7cm

佛頭戴五葉寶冠,高肉髻,面形扁寬,彎眉長目,鼻口細巧,額間白毫嵌松石。臂膀渾圓,身形壯健。著袒右袈裟,用凸起的連珠線分出袈裟的田相格。仰覆蓮座,蓮瓣細長緊密,後背不刻蓮瓣,造型別緻。此類佛像很有特點,可能為藏南地區薩迦寺院的佛像風格。

釋迦牟尼佛坐像 14-15世紀 西藏 黃銅 高81cm

佛像藍色螺發,肉髻碩大高聳,方面泥金,修眉闊目,大耳垂肩,身披貼體袈裟,腰部收束,肌肉於薄衣下起伏隱現,刻畫生動。造型比例嚴謹,鑄造精良,是明代桑唐琍瑪造像的傑作。

毗盧佛坐像 14-15世紀 西藏 黃銅 高32.7cm

佛結智拳印,手指間夾一精緻的小法輪。身材比例準確,形象端莊祥和,通體無衣褶,只在裙邊刻簡潔的卷草紋。寶冠高聳,嵌珊瑚和松石。束髮冠帶與穿耳而過的帛帶連結在一起,在耳邊翻卷盤繞,又與圍繞身體兩側的長帛連接,划出有力的弧線,靜態中增加了動感,造型和諧優美。

降閻魔尊立像 14-15世紀 西藏 高16cm

降閻魔尊是藏傳佛教的護法神,有多種變相,分為內修、外修、密修三身。此尊為外修魔尊,水牛頭人身,戴骷髏冠,前胸掛人頭項鏈,右手舉人骨棒,左手握金剛套索,踏在水牛身上,表示降伏閻王。主像側後立魔尊的明妃,赤身披鹿皮,右手持盛血的嘎巴拉碗,表示對降閻魔尊的馴服與奉獻。

彌勒佛坐像 15世紀 西藏 黃銅 高23cm

彌勒高肉髻,大耳下垂,眉目清秀,面呈莊重慈和之相。手結說法印,身披袈裟,其上以陰紋雕刻十八羅漢像。倚坐於「亞」字形座上,座背面刻藍查體梵文經咒。

四臂觀音菩薩坐像 15世紀 西藏 高19cm

四臂觀音菩薩跏趺坐,面相莊嚴,胸前二手合什,後右手捻佛珠,左手持蓮花,左肩披羊皮,長裙刻出起伏自然的衣紋。此像吸收了漢地佛教造像手法,工藝精美。

黃條:「大利益流崇干琍瑪四臂觀音菩薩,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收嘎爾丹西勒圖羅藏丹巴……。」「流崇干」是藏文音譯,意為「來烏群巴琍瑪佛像」,「來烏群巴」是15世紀中期西藏拉薩地區的著名工匠,他親手所造的佛像稱「來烏群巴琍瑪佛像」,是西藏極為珍貴的佛像。

密集金剛坐像 15世紀 西藏 高20cm

密集金剛為格魯派所修三大本尊之一。該像結跏趺坐於蓮台上,現三面六臂狀,面部泥金,正中主面與左側面呈忿怒相,右側面呈靜相。這三種面相被認為是所有如來金剛之身、語、意的表徵。造像之六臂分別持各種法器且擁抱佛母。

空行佛母立像 15世紀 西藏 高22cm

空行母是藏傳佛教的護法神,是代表智慧與力量的飛行女神。此像弓步立姿,頭高昂,右臂後伸緊握鉞刀,左臂彎曲高舉嘎巴拉碗。軀體造型準確,肌膚豐滿,動感強烈,充分表現了空行母降妖伏魔的威猛氣勢。

綠度母龕像 15世紀 西藏 高41cm

綠度母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乃觀音菩薩之化身。佛龕二層,建於岩石高台之上,下方水池中有龍王與財神。綠度母端坐於第一層方閣中,前面裝飾印度式牌樓,牌樓頂部雕刻我是小狗與雙卧鹿。第二層供奉無量壽佛。此龕將西藏建築藝術與佛教藝術巧妙地相結合,色彩鮮明,形式獨特。

馬頭金剛橛像 15世紀 西藏 高21cm

金剛橛原為兵器,後成為藏傳佛教法器並演變成護法神形象。寧瑪、薩迦等教派中都有金剛橛崇拜的教法。此像為馬頭金剛橛神像,上身為忿怒相護法神,下身為四面金剛橛頭,尖部插入嘎巴拉碗中心,碗置於圓蓮座上。此像形制十分獨特。

喜金剛立像 15世紀 西藏 高20cm

喜金剛為藏密無上瑜伽部主尊。薩迦派尤重此尊。喜金剛有各種變相,此為藍色心藏喜金剛。像八面十六臂四腿,主臂擁護無我佛母。此像多手多臂工藝複雜,製作精細,動感很強。

宗喀巴坐像 17世紀 西藏銅製鎏金 高24cm

宗喀巴上師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山祖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而享有至尊的地位,他的形象標誌也與文殊菩薩相同。此尊像頭戴黃教的通人冠,身穿喇嘛僧袍,衣紋的處理細緻自然。上師面若滿月,眉目含慈,雙手當胸結說法印,雙手各引花蔓至身側左右肩頭,花上分托經、劍,代表文殊之大智。上師結跏趺坐於蓮台上,整體造型給人以平和安詳之感。此尊像造型比例準確,工藝手法精到嫻熟,為清代前期西藏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蓮花生上師坐像 18世紀 西藏 高29cm

蓮花生,古印度烏仗那國人。8世紀中葉應邀入藏傳播印度金剛乘密法,創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被尊為藏密祖師、寧瑪派祖師,廣受尊奉。此像身披袈裟,戴寧瑪派佛冠,雙目圓睜,鬚眉捲曲,相貌帶有印度人特徵,寫實傳神。

上樂金剛立像 17世紀 西藏 高56cm

上樂金剛為格魯派無上瑜伽密部三大主尊之一。此像四面十二臂二足,手中各持法器,擁抱金剛亥母。造型比例準確,肌肉豐滿有力。像為特殊合金鑄造,色澤黑中泛紫光,表面光潔滑潤,是珍貴的「紫金琍瑪」造像。

白勇保護法像 17世紀 西藏 高25cm

白勇保護法為藏傳佛教護法神之一。此像一面六臂,面部泥金,呈猙獰忿怒相。六臂中左側三臂手中分持叉、鉤鉞和嘎巴拉碗,碗內有一寶瓶;右側三臂手中分持鉞刀、羯鼓、摩尼寶。足下踏象鼻天,體態威猛。

綠度母立像 18世紀 西藏 高30cm

此像身錯金、銀絲,薄衣透體,突出了圓潤流暢的線條及豐滿的乳房。胸前飾纓絡,下著裙裝,飾花紋,雕刻精細。赤足,扭腰胯站立於單層蓮台之上。造型及背光具有早期尼泊爾風格遺韻。

咱雅班第達坐像 17世紀 西藏 高34cm

咱雅班第達(1599-1662年),原名納海姆哈嘉木措,是17世紀厄魯特蒙古著名高僧,一生致力於藏傳佛教在西部蒙古的傳播,積极參与蒙古族各部的政治活動,在溝通蒙藏文化、保留厄魯特民族歷史文獻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像底板刻銘文,說明其為咱雅班第達圓寂後由五世達賴批准,請尼泊爾工匠在拉薩所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文殊師利菩薩坐像 元大德九年(1305年) 內地 高18cm

文殊師利譯稱「妙德」,為八大菩薩上首,智慧第一。此像底板邊刻銘文:「奉佛高全信一家,舍財造文殊師利一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一切眾生共成佛道。大德九年五月十五日記耳。」此為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有可靠紀年的藏傳佛教金銅佛像,為尼泊爾匠師阿尼哥所傳梵式造像的珍貴實例。

釋迦牟尼佛坐像 元至元二年(1336年) 內地 高21.5cm

作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顯、密宗所共同尊奉。此尊造像運用了漢地製作佛像的藝術手法,如多層寬扁蓮瓣的仰覆蓮座,蓮座後背光滑無蓮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題記的珍貴的藏傳佛教造像。

釋伽牟尼佛坐像 明永樂(1403-1424年) 內地 高22cm

佛像神態莊嚴和悅,身體比例準確,肌膚豐滿圓潤。造型吸收了西藏藝術因素,具有漢藏合璧特色,精美華麗。座面刻「大明永樂年施」款,是明代宮廷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金剛勇識菩薩坐像 明永樂(1403-1424年) 內地 高21cm

金剛勇識亦稱金剛勇猛心、大持金剛、執金剛秘密主、金剛菩薩等,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座面刻「大明永樂年施」款,此像具有明永樂造像的典型風格。

大黑天立像 明永樂(1403-1424年) 內地 高21cm

大黑天梵文音譯「瑪哈噶拉」,在古印度為戰神與施福之神,藏傳佛教尊之為護法神之首,仍保持其原有神性。此像以鐵鋄金工藝製成,座面刻「大明永樂年施」款,為明永樂造像之極品。

秘密文殊菩薩坐像 明永樂(1403-1424年) 內地 高21cm

秘密文殊為文殊菩薩諸變相之一,其造型為一面四臂,四手各持法器。此像台座上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款,款識端正。明代朝廷往往以此類造像頒賜藏地。


推薦閱讀:

佛道講究「輪迴」輪迴之後的人是會轉生到曾經存在的世界 還是投生其他的世界?
智敏上師書信二集 問答部分 藏傳佛教 佛教網 般若文海 佛學文章 佛緣網站
寺院集體苦杏仁中毒事件
王路:對范縝和《神滅論》的誤解

TAG:佛教 | 藏傳佛教 | 故宮 | 賞析 |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