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初級》筆記整理

共計五十節課,先整理前二十五節。整理自曾奇峰網課。第一節:精神分析是什麼精神分析的研究內容:1.一個人在早年跟父母的關係中怎樣形成人格,以及早年關係中形成的人格對他成年後的影響。2.在兩個人的關係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態度,部分是由另一個人教會的。我們可以利用跟他在一起時的感受,即反移情,來了解這個人的人際交往模式。3.每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都需要學會自我保護機制。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一個人如何保護自己。弗洛伊德的主要貢獻,就是從生物學角度定義了人為什麼活著(僅僅是生物學)。弗洛伊德認為,人活著的兩個驅力分別是力比多與攻擊性的滿足。新精神分析,是在反對兩個驅力的基礎上出現的。經典精神分析與現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嶺是克萊因,認為人活著是為了滿足關係的需要。第二節: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核心人格,在6歲時就已經形成了。在這個年齡,大腦基本發育成熟。(6歲之前的孩子最好不吃皮蛋,因為皮蛋含鉛,會影響中樞神經發育。)科胡特認為核心人格在前語言期(兩歲以前)就已經確定。克萊因認為一個人出生之後的4-6個月,就已經完成某種重要的心理整合。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嬰兒在出生一個月內,絕大多數時間在睡覺,處於一種原始的、虛幻的自戀狀態,基本沒有客體指向。如果個體下一階段的發展受阻,不曾和母親或其他人形成共生圈,就會導致病理性自閉,即臨床上的孤獨症。人活著的四個基本驅動力:力比多,攻擊性,關係,自戀。在精神分析師眼中,這個世界上只有三類人:神經病,人格障礙,神經症(正常人)。俄狄浦斯衝突包括:生與死,男與女,成功與懲罰。關於俄狄浦斯衝突,主要研究的是對成功的渴望,以及潛意識裡對成功之後可能受到懲罰的恐懼。成長就是把與生俱來的兩個驅動力——力比多和攻擊性象徵化和向外投注的過程,象徵化即不僅僅用原始方式滿足快感。讓小孩學習好,就是讓他們的攻擊性更加象徵化。父母親對孩子的嘮叨,是他們的力比多表達還停留在口欲期。所有藝術都是力比多的升華。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是潛意識中對他人有敵意,再把攻擊性投射成環境對他的威脅。理解自己的防禦,有助於增加安全感,更真實地看待這個世界。攻擊性的來源:早年與媽媽的關係中,有一些沒有解決的憤怒,這些憤怒通過移情,轉移到其他人身上。自卑的來源:把對別人的攻擊轉向自身。第三節:從精神分析談抑鬱症父母親是什麼人比他們做什麼更重要。父母親人格基本健康,如發生單個創傷性事件,不至於對孩子的核心人格產生太大的影響。——科胡特如果一個人的力比多和攻擊性不能投向媽媽,可能會投向物體,形成戀物癖。如果連物體也沒有,就會投向自己,形成自戀。過於自戀的人的人格發展停留在肛欲期。最高級別的惡性自戀,是自殺。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活著是為了尋求跟他人的鏈接。如果沒有回應,就如同死亡。單個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必需在關係之間,才能呈現自己。——比昂實驗研究顯示:早年被父母親強烈忽略的人,成年後會有莫名其妙的全身疼痛或某一部位疼痛。用「好像有人在打我」的方式,虛擬了一個糟糕的關係。糟糕的關係也比沒有關係好。在另一個實驗中,問80個人:把你放逐到一個荒島上,可以選擇自己去還是帶仇人去。80個人中只有1個人選擇自己去,其他79個人選擇帶仇人去。精神分析對移情的分析,就是要消除過去對來訪者的限定,要來訪者「背叛」自己的過去,使其更充分地活在當下。(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任何現在的關係都是過去歷史的呈現。)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埃里克·坎德爾說:精神分析仍然是目前為止關於人類心智的最好模型。抑鬱症的人,通常自我邊界不清晰。人格的邊界,由防禦組成。戀愛中邊界是最模糊的,也最容易受到傷害。當你因想念一個人而感到抑鬱的時候,說明你愛上他了。第四節: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一個人的疾病來自他的攻擊性和力比多投注出現問題。如果一個人的力比多和攻擊性不能投向媽媽,投注向物體,就會形成戀物癖。投注向其他人,如果替代者的回應質量較好,也可以部分彌補媽媽的缺失。兩個成年人因為孩子形成衝突,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心衝突,所以媽媽最好不要成為孩子的第二撫養者。成年後的創傷性事件,是誘因,而不是真正的原因。成年後的首次發病,可以理解為童年創傷的延遲反應。父母成為我們的內在客體。內在客體簡單分兩種,一種是內在的支持者,另一種是內在的破壞者。在退行狀態下,陪伴來訪者重新過一次童年,把內在破壞者變成內在支持者,調整內心的親子關係(現實層面可以暫時不做改變),實現治癒。退行是一切心理治療的基礎。尋求治療,就是尋求一個可以恰當對待我的人,而我早年沒有被恰當地對待。治療師能夠恰當地對待來訪者,這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療。所有自我不夠強大的人,都是早年人格發育不良。心理治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增加來訪者的自我功能,讓來訪者的自我足夠強大,能夠應對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也能夠應對外界。在精神醫學和心理學領域中,帶有「症」字的都是不科學診斷。精確統計,不科學診斷佔90%,所以不用把「症」太當真,這只是為了分類方便。第五節:神經症的動力學解釋強迫症的發病原理:攻擊性和力比多被壓抑。強迫行為是一種儀式,儀式用來隔離情感。比如洗手,象徵洗掉道德上的墮落。不斷洗手,是超我在懲罰本我,是對本我的不接納。碰到別人後不斷洗手,是對他人的不接納,本質上是對自我的不接納的投射。恐怖症的發病原理:恐懼是對熱愛的掩飾。比如恐懼小動物,因為小動物的肉感能激發對性的熱愛。掩蓋是為了討好追求完美的母親,掩蓋行為消失之後,就會轉變成熱愛。嬰兒的性格在每一個人的人格中都有殘留,比如通過控制他人來緩解自己的恐懼,來自於嬰兒時期通過控制母親來保證生存。人對挑戰有一種特殊的愛好,通過玩弄恐懼來控制恐懼,體驗自己無所不能。人在高處時想像跳下去會怎麼樣,實質上是自戀——別人跳下去會死而我不會,此時已在腦中完成了一次跳躍。焦慮症有兩種,一種是原始焦慮,害怕自身破碎,害怕邊界被突破,比如疑病症,恐懼癌症,恐懼艾滋病。原始焦慮來自於嬰兒時幻想媽媽突然消失了,如果這種焦慮沒有通過跟媽媽的良好關係轉化成更成熟的焦慮,就會永遠藏在心中。第二種焦慮是成熟的焦慮,害怕喪失客體或客體之愛。比如考試焦慮症,是怕考不好就會喪失父母的愛。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成熟的焦慮,只是焦慮程度不同,程度輕一點能促使人取得世俗的成就。完全沒有焦慮的自我實現的人,可能喪失活力。中年危機與青春期有相似之處,是尋求整合,學會面對變得不像自己的自己,面對失去健康,面對死亡。每一步成長都與哀傷相伴,成長能力與哀傷能力成正比。(成人儀式與婚禮也是葬禮)哀傷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哀傷與抑鬱》:「我們面臨重大喪失時,不可避免地會哀傷,我們越能充分地哀傷,就越不會得抑鬱症。」很多人喪失了哀傷的能力,就會抑鬱。人需要儀式來表達哀傷,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已經成了國家制度。用過於隆重的方式哀傷,可能是在掩飾對父母的攻擊。情緒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感受,二是對這個感受的認知。抑鬱是「一種糟糕的感覺+糟糕的事件已經發生」,恐懼是「一種糟糕的感覺+糟糕的事件正在發生」,焦慮是「一種糟糕的感覺+糟糕的事件即將發生」。情緒對人有保護作用,需要處理的是過度反應,以及對情緒的情緒。第六節:精神分析與佛教精神分析與佛教的共同點:一,決定論。二,幫助人超越過去,活在當下。精神分析的矛盾之處在於,研究不理性,希望恢復理性;承認過去的影響,越是充分地理解過去是怎樣限定我們的,越是不會被過去所限定。背叛就是成長。我們除了被過去限定之外,還有此時此刻改變自己的雄心壯志。——馬斯洛第七節:移情與反移情精神分析是一門關於時間的學問。移情是時間的錯誤,來訪者在童年時對一個客體(尤指父母)的感情,在治療過程中轉移給了治療師。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的強項,精神分析的強項在於了解人的潛意識,行為主義的強項在於導致短時間內的行為改變。理智是對情感的防禦,一個內心情感過於豐富的人,因害怕情感,於是讓自己變得很理智。只有勇敢地面對情感的人,才適合搞精神分析。為了避免誤解,最好把反移情翻譯成逆轉移情。探索另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最好工具是自己。有些來訪者沒辦法告訴治療師他怎麼痛苦,但他的潛意識知道如何做,就是讓治療師跟他一樣痛。第八節:反移情——治療的關鍵談到與性有關的話題,還是在比較淺的層面。在治療中,交流的深度以談到的事件的時間早晚衡量。反移情是治療師在來訪者的移情的刺激下,產生的反應。在專業的心理治療關係中,治療師先感受跟病人在一起時的感覺,再推導讓自己有此感覺的原因,然後把感覺反饋給病人。治療即照心靈的鏡子。治療師永遠要先考慮:在來訪者面前是什麼感覺?有什麼想法?做了什麼所謂錯誤的事情?然後通過這些來了解來訪者的人格特點。通俗地說,就是我不管你是誰,我首先管在你面前我是誰,通過明白在你面前我是誰,就知道了你是誰。對於反移情的處理,治療師需要注意:1.對自己的心理發展及生活事件保持清醒的頭腦;2.不要把病人的感覺往自己身上攬;3.不要讓反移情見諸行動;4.運用反移情幫助解釋;5.運用反移情的憤怒理解病人的敵意;6.檢查自己的情感反應,作為了解病人的動力學線索;7.當體驗到互補性的反移情時,要尋找一致性的反移情。第九節:再談移情與反移情心理治療的四個過程:1.小時候曾被不恰當地對待,形成有問題的人格;2.試圖改變,希望能夠被恰當地對待;3.在治療過程中,潛意識會不知不覺誘導心理諮詢師像父母或其他人一樣,不恰當地對待自己。4.心理諮詢師要頂住被勾引不恰當地對待病人的壓力,堅決恰當地對待病人。治療師對病人的全部反應=反移情+治療師的移情治療師的移情,是治療師自己沒有解決的內心衝突被投射到和病人的關係中間。互補性反移情:在治療關係中,治療師感受到病人的原始客體對病人的感受,並像病人的原始客體一樣不恰當地對待病人。當治療師發現自己有互補性反移情時,要試圖尋找一致性反移情。第十節:口欲期精神分析框架下心理發展的三個階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0-1歲,口欲期。這個年齡的孩子與外界建立關係、獲得快感,主要靠嘴。父母讓孩子缺乏依賴或過度依賴,孩子的人格會停留在口欲期。停留在口欲期的人可能具有的特點:煙癮、不停地嘮叨、進食障礙。進食障礙分三種:神經性厭食症(男女比例9:1);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暴食症。人的依賴如果沒有被滿足,就會一直在那裡。如果離了一個人就活不下去,多半是口欲期的問題。依賴是為了控制,人一旦發覺自己的這種心理,就會變成熟很多。口欲期可以升華,比如當老師。第十一節:肛欲期越是自由的人,越能為自己和他人承擔責任。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會給人一種我活著、我活得有價值的感覺。18-36個月,肛欲期。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最為重要的任務,關係到對自己身體的感覺,甚至關係到榮譽,以及和媽媽的關係。誰控制大小便,事關權力。父母過度控制,會導致孩子長大後對自己過度控制或過度不控制,人格停留在肛欲期。中國社會對每一個人的控制,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表明我們的集體潛意識還處於肛欲期。第十二節:俄狄浦斯期人不管多麼健康,都會有部分口欲期和肛欲期的殘留心理。一切神經症問題,都是俄狄浦斯期問題。處女情結是俄狄浦斯情結。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說,孩子在心理上把父母拋棄得越徹底,就越健康。科胡特認為,俄狄浦斯衝突並不是人類的共同命運,只有在爸爸媽媽對孩子不好的時候,孩子才會有俄狄浦斯衝突,處在一種想要贏但是又不敢贏的狀態。第十三節:性與死亡往往我們說的死亡,並不是肉體的、生命的消失,而是那些證明我們活著的人不再給我們客體的回應,所以我們就死了。俄狄浦斯衝突與死亡有關。如果突破父母製造的禁忌,那就表示他們已經死亡了,這樣會讓我的早年鏈接崩潰,在感覺上就是死亡。性冷淡與俄狄浦斯衝突非常有關。對父母的仇恨是一種變形的愛,這種愛叫做俄狄浦斯情結。不同階段的死亡焦慮:口欲期:如果我攻擊了媽媽,媽媽會拋棄我。肛欲期:如果我不能控制媽媽,就會死亡。俄狄浦斯期:如果進行與性有關的活動,就會死亡。溫尼科特所說的過渡性客體,就是在我既不能很好地控制媽媽,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時,可以控制的一個中間物,比如毛毛熊。在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通過想像和創造彌補媽媽的不足,這就是創造力的形成。絕大多數創造都是男人搞出來的,因為男人在天然的創造力上永遠不及女人(生孩子),所以要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沒有繼承就沒有創造——溫尼科特第十四節:夢的解析夢是通向潛意識的捷徑。通向潛意識的途徑還有:口誤或筆誤;自由聯想;催眠;夢。弗洛伊德把夢分成三個部分:1.顯夢:被記憶以及被講述的部分。2.隱夢:隱藏在顯夢之後的潛意識的衝突。3.夢的工作:凝縮,象徵,再度校正,轉移,特殊表現。夢到五種工作模式:1.凝縮:濃縮隱藏內容。2.象徵:翻譯隱藏內容。3.再度校正:組織夢的素材,讓顯夢變得連貫。4.轉移:置換人物。5.特殊表現:把潛意識衝突視覺化。有一些人的特殊表現力,比其他人更強,做的夢是彩色的。這也可能說明一個問題:大腦的分工不太好,管視覺的部分與其他部分的功能有重疊。釋夢的三個步驟:1.夢裡的情緒。2.夢和現實衝突的聯繫。3.夢和來訪者的人格的聯繫。經常做骯髒的夢,可能是超我對本我有嚴厲的譴責;不知與客體的關係應該遠還是近,有自我邊界被突破的焦慮;與施虐和受虐有關。夢的功能:實現願望;固結記憶;解決問題和衝突;減少應激;調節情緒;創造。弗洛伊德之後關於夢的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1.顯夢變得越來越重要;2.夢被認為具有多種軀體功能;3.自我和超我的規則變得更加重要;4.客體關係理論日益重要。第十五節 一個夢的解析夢是慾望的達成。——弗洛伊德夢是試圖整合心理碎片的努力。——比昂在多數夢中,視覺感知佔主導地位(60%),但也有聽覺現象及軀體感覺發生(很少,嗅覺或味覺)。夢中的思維過程也能夠被檢測到一些——甚至比感覺及情感更頻繁。如果夢中出現感情內容,它們會和覺醒狀態具有同樣的品質(例如:暴怒、煩惱、焦慮、厭惡、喜悅、興趣、哀傷等)。夢中最明顯的情感是喜悅——甚至多於煩惱或焦慮。做夢之後想不起來,這個想不起來本身就有意義。從精神分析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同性戀,或是潛在的雙性戀。和一些欣賞的同性喝酒,保持很長時間的友誼,從動力學角度說,都是象徵性的同性戀的行為。傾向並不一定轉化成行為。第十六節:夢的延展分析考試焦慮的夢,源於不讓自己充分釋放攻擊性和力比多。一個超我太強的人,或一個兩種驅力都被壓抑的人,不會讓自己釋放得過於順暢,因為過於順暢可能會導致道德上的內疚感。爬樓梯的夢,也是與力比多有關。不斷上升的過程,與性活動中不斷積累性刺激最終達到高潮的感覺相似。也可能與攻擊性有關,因為佔據了高處,就比較容易攻擊別人,沒那麼容易被別人攻擊。夢具有整合功能,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做夢,因為夢可能導致他分裂的各個自我被拼湊成一個整體,而這不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夠承受和容納的。他沒有勇氣或是能力把他的夢呈現給自己看。夢的豐富性在於這三樣東西以不同的比例呈現出來:力比多;日常生活殘留的碎片;夢的稽查員。每一個夢都是高度特異的個體產物,必需根據做夢者的真實情境來闡釋夢的主觀意義,沒有大體有效的象徵。第十七節:夢的象徵意義噩夢像清醒時創傷的強迫性重複。在夢魘的時候,這些攻擊性的東西,或說與力比多有關的東西,就繞過了夢的工作,而直接呈現它最原始的一面。夢見親人死去,表明親密關係處於衝突狀態。在夢裡對父母的攻擊,是尋求獨立的表現。夢見牙齒全部脫落,是因為強烈釋放攻擊性後,產生了巨大的向內的攻擊性或愧疚感。第十八節:溫尼科特與母嬰關係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精神分析協會分成了兩個對立的小學派,一個是以安娜·弗洛伊德為首的自我心理學學派,另一個是以克萊因為首的客體關係學派。主要衝突點在於,在兒童的精神分析中,應該怎麼做。安娜·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的自我功能很弱,在給兒童做精神分析治療時,需要有更多的教育引導。克萊因認為,兒童的自我功能不弱,甚至比成人更強大,給成人怎樣做,就給孩子怎樣做。溫尼科特關注的不再是母親或孩子個體,而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是怎樣促進或阻礙孩子的發展。第十九節:過渡性客體當孩子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大小便時,就不再需要一個身外之物作為過渡性客體。好的母嬰關係是每個人承受一部分的不完美,這樣壓力就不會在一個人身上。第二十節:母嬰間隙和創造力父母對孩子的方式和態度,造就了孩子的性格。「青春」之所以被深深記得,是因為成長之痛。恰到好處的挫折可以促進一個人的成長。溫尼科特按時間來限定一個挫折到底是恰到好處的挫折還是會造成創傷的挫折。抱持性環境 Holding environment:既可以在嬰兒達到自體滿足時給他認可,也可以在嬰兒經歷挫折時給他保護。母嬰間隙 Span:溫尼科特認為,在嬰兒和母親之間、孩子和家庭之間、個人和社會之間,甚至是民族之間,都應該有一個間隙。一個媽媽越是能夠忍受孩子的遠離,她的人格就越健康,她養育的孩子就越健康。孩子的疾病,很可能是潛意識想滿足媽媽需要的結果。第二十一節:溫尼科特的五個治療要點對「玩」的反感,表明內心有一個過於緊張和嚴厲的超我,潛意識太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玩的人。病人費了好大力氣才把自己變成一個不好玩的人,治療師在說「好玩」時,會讓病人好玩的部分出來,讓病人的超我覺得受到威脅。在一個新的自我出現時,我們的第一感覺往往是恐懼:我還是我嗎?溫尼科特把心理治療比喻成遊戲,治療師需要具備兩個能力:1.邀請病人進入遊戲(心理治療)的能力;2.跟病人較長時間遊戲(心理治療)的能力。溫尼科特的五個治療要點:1.治療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即讓自己有足夠獨立的人格,不會輕易被病人撩撥得不知如何是好,為從事心理治療準備充足的人格素養。2.與來訪者有專業化的設置。穩定的關係本身就是治療有機的一部分。3.安全的、便於退行的氣氛。不僅包括治療室的硬體條件,更包括治療師的人格散發出來的場,讓病人覺得絕對安全,沒有隱藏的攻擊性。4.允許病人表達他的情感創傷。病人在表達創傷時,多半會有羞辱感,治療師要提供抱持性的環境,才能夠讓病人繼續活下去。允許病人表達攻擊性。要注意的是,處理急性的巨大創傷絕不可以用精神分析治療,應該用心理學會或美國心理學會制定的關於急性創傷的規則來處理。5.重建病人自戀性的無所不能感。其他需要了解的精神分析理論家:W.R.D.Fairbairn費爾·貝恩,Margaret Mahler瑪格麗特·馬勒,Heinz Hattmann海因茨·哈特曼,Sandor Ferenczi費多爾·費倫齊。第二十二節:比昂的臨床思想說出對病人的診斷就是對病人進行貼標籤式的暗示。好的精神分析師必須具備保持沉默的能力,堅決不先說第一句話。比昂: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群體動力學研究的先驅,首次把精神分析用在團體治療中,被譽為精神分析領域最深刻的思想家,哲學來源是康德。比昂的思想具有前後一致的統一性,著作有《思想等待思想者》、《群體中的經驗》。比昂對傳統精神分析的顛覆在於:1.沒有過多地在乎一個問題產生的前因後果;2.認為與其使用意識與潛意識的說法,不如使用有限和無限;3.人除了趨樂避苦的天性,也有面對痛苦和承受痛苦的天性。4.夢是精神整合心理碎片的過程。第二十三節:阿爾法功能和鏈接貝塔元素是不能承受的情感,阿爾法元素是能夠承受的情感,把貝塔元素轉化成阿爾法元素,就是阿爾法功能。決定母親阿爾法功能的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她對嬰兒的愛以及對丈夫的愛。命名,就是母親將孩子不能承受的情感概念化、邏輯化、理性化之後,再返還給孩子的過程。不可忍受的情感被命名之後,就變得可以忍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本質,就是誰向誰投射焦慮,或是誰為誰承擔焦慮。比昂認為問題既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是父母的問題,而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鏈接是引發情感體驗的催化劑。鏈接包括三對東西:L(愛)、-L(負愛),H(恨)、-H(負恨),K(知識)、-K(負知識)。負愛:愛上一個人之後,怕對方沒有回應會導致自戀受傷,於是壓抑自己的愛。負恨:害怕恨自然流露後遭到對方報復,於是壓抑自己的恨。負知識:一個人掌握了心靈的知識,沒有用來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而是用來和他人競爭。第二十四:科胡特與自體心理學力比多和攻擊性無法向外投注,導致自戀。一個人的自戀是否健康,取決於他的理想自我與本來自我是否和諧一致。健康的自戀:一個人能夠發展自己的能力,並運用能力滿足需要,即他的能力配得上他的自戀。不健康的自戀:一個人在幻想中非常強大,當他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就會抑鬱。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就是性心理發展。科胡特認為,人格發展中還有一條與性心理平行的主線,就是自戀。「自戀」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屬於二級辭彙,在科胡特的理論中上升到一級辭彙。弗洛伊德的治療模式:通過病人對治療師的移情,把內心衝突變成與治療師的人際衝突,通過治療人際衝突,解決內心衝突。弗洛伊德認為自戀的人不具備移情能力,所以不能被精神分析治療。科胡特認為,自戀的人也有移情能力,他們移情的對象是自體客體。科胡特通過創建自體心理學,擴大了精神分析的治療範圍。自體客體,簡單定義是:自己的別人。精確定義是:別人被我體驗為自己的一部分,並且能夠為我發揮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在如何看待患者與治療師的關係方面,與精神分析不同。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精神分析師要在情感上與病人保持距離,以便客觀地分析接收到的信息。在自體心理學中,治療師使用共情來獲得病人的信任,一旦病人信任了治療師,就會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讓治療師做出更精確的解析。第二十五節: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的疾病類型分四種:1.自戀型人格障礙,癥狀有:抑鬱;對微不足道的事過於敏感;疑病和抱怨;缺乏生活的風趣。2.行為障礙,例如反社會、性倒錯、成癮行為。3.融合饑渴型人格,傾向於與他人共生,在人際關係中尋求高度的融合關係,並要求他人處在一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距離上。4.逃避接觸型人格,非常需要親密關係,但如果在親密關係中受到一點點傷害,就會以完全的逃避和自我隔離來避免危險。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具有前三條可以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具有第四條說明自戀程度尤其高。)1.自我誇大;2.唯我獨尊;3.讚美成癮;4.對權力或無限成功的幻想。巨大的幻想可能對應著低價值感,幻想的榮譽越大,潛意識中的屈辱感就越大。不能獲得巨大成功時,幻想會轉化成抑鬱。自戀程度較高的其他特徵還有:稍微受到一點批評,就有巨大的情緒反應,甚至見諸行動,通過攻擊社會、殺人放火來平息內心的憤怒。人努力奮鬥都是為了實現兩個終極理想:我要使自己變得如此特殊,以至於我犯了錯誤也不會受到懲罰;我如此特殊,以至於可以長生不死。意識到這兩點,可以獲得一定程度上的人格解放。


推薦閱讀:

讀書日書單滿天飛,這是一份最不該錯過最長長長長長長的書單|吐血整理
成長中的10個啟示(李開復)【整理】
乾貨整理:華法林的臨床應用要點
手把手教你整理衣櫃
李湘生金鎖玉關八卦砂水論——彧泉整理 作者:彧泉

TAG:精神分析 | 精神 | 筆記 | 整理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