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 | 你哭著對我說:教科書里的成語故事都是騙人的!

從小到大,「成語」都是考試作文裝逼神器,成語用得好,老師小紅花少不了!

然而但是but,我們熟知的成語,包含著大量的誤解。更有甚者,甚至已經徹底倒轉了其原意。不信?你看!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每個成語都有好幾副面孔,有的成語意思和最初完全相反,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退避三舍。

這個詞語現在被用來形容對某些事物退讓和迴避,簡單來說就是:慫!

那「退避三舍」的原意是什麼呢?話說晉國的公子重耳因奪嫡之戰出逃外國,經過楚國時收到了楚成王的熱情招待。楚王也是心直口快,問重耳今後如何報答自己。重耳回答:「如果我當上晉王,與貴國交戰時退避三舍。」所謂的舍,也就是軍隊的補給站,一般相隔三十里。

/楚成王:重耳,哥對你這麼好,你要在怎麼報答哥?/

後來兩國交戰,當上晉王的重耳果然下令後撤九十里,遵守了自己的承諾。看到這裡,這似乎是一個大人物信守承諾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影視劇中的晉文公怎麼有種玉帝的既視感/

楚軍的領軍大將子玉是一個性格激進的人,其實晉軍一開始就看準了他的這個性格缺陷,主動退卻示弱。子玉的自信心被晉軍搞得十分膨脹,便指揮部隊長驅直入,追著敵人的屁股跑。

孤軍深入本來就是兵家所要避免的必敗局勢,雙方的軍人結構更加劇了這種差異。春秋時期,諸侯對戰主要以戰車兵衝擊,輔以步兵跟上。而楚國由於山林茂密、地勢崎嶇,戰車使用不便,步兵的比例比其他諸侯國高。

/大將子玉:你你你...你們這些壞人!/

可想而知,步兵踩著十一路電車,背著皮甲、銅劍和弓弩跑九十里地,真可謂是精疲力竭。晉軍退到了三舍之後,用以逸待勞的軍隊迅速擊敗楚軍,這才是他們退卻的真正目的。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既不是有雅量的信義君子,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軟蛋膿包,退避三舍可是實打實的高級戰術。

/心機boy晉文公/

這個故事為人所熟悉,是在《晏子使楚》這個小學語文課本當中。聰明機智的晏子通過罵楚國是狗國、說楚王品行差和批評楚國風氣不佳的三個神吐槽,使得楚王自取其辱,保住了齊國的面子。

/分享一個晏子使楚的課後習題/

橘子種在楚國是橘子,過了長江變成枳的這個比喻,後來《喻世名言》中變成了「南橘北枳」的成語。晏子留給我們一個高大偉岸、機變智慧的歷史背影——可是他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這個晏子使楚的故事記載在《晏子春秋》上,這應是一本由墨家弟子編纂的書籍,目的是為了宣傳墨家尚儉的思想。既然晏子是墨家的偶像人物,美化他自然不在話下。

/晏子同志的海拔怎麼也算不上高大偉岸吧?/

其實晏子這個人,把持朝政四十年,齊國從姜太公時期開始的商貿傳統被他打壓,經濟實力一路下滑,執政能力是不行的。

另一個知名的成語「二桃殺三士」,也是晏子乾的。他讓三名勇士分桃不均而自殺,而這三位勇士,都是已經引起了齊王興趣的社會名人。晏子此舉,顯然就是出於嫉賢妒能。

/二桃殺三士/

另外,晏子身為齊國重臣,在齊莊公被臣下篡殺時,既沒有殉死、也沒有復仇,而是繼續心安理得地做著國相,哪裡有點忠君愛國的樣子。

其實這個故事本身也有邏輯缺陷。晏子此次出使楚國是為了尋求楚國的幫助一起對抗日漸強大的晉國,結果把楚國人搞得這麼下不來台。也就是楚靈王心胸豁達開朗,否則聯盟不成,齊國搞不好就滅國了。

比干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死諫」的名臣,他進言讓商紂王不要荒淫無度,反而被紂王給挖了一顆「七竅玲瓏心」。商紂王的淫靡殘暴和比乾的盡忠職守,由《史記》正式固定下來,成為中國人對這倆人的固定印象。

但是仔細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商紂王的殘暴形象非常可疑。首先來看商紂王,一般給他的符號就是「酒池肉林、終日荒淫」。可是酒池肉林這個奢華的發明,其實前一個朝代的末代君主夏桀也用過,他對待寵妃妹喜的態度跟商紂王對待妲己十分相似。

/《封神榜》里的紂王、妲己每次都像剛從澡堂出來/

這極為類似的墮落場景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不是周朝人在往他們身上潑糞,來體現自己的合法性?

/比干挖心/

中國的王朝更替,一般都發生在世家大族合併地產、人民流離失所、天災人禍橫行、皇室的徵稅能力驟減的時代。末代帝王根本沒有荒淫無度的能力。不信我們來考察一下歷代的窮困潦倒的末代帝王:

  • 東周的周隱王發明了「債台高築」這個詞,明顯是窮的不行了;

  • 新朝的王莽因為國內大量的幣制改革搞得百業凋敝,也是最後窮得叮噹響;

  • 東漢的漢獻帝,稅收全部被地方軍閥瓜分,自己都是飢一頓飽一頓;

  • 隋煬帝挖運河、攻朝鮮,留給兒子恭帝的家底誰看了都心酸;

  • 唐哀帝的錢都在節度使手裡,連自己的老娘都護不住;

  • 南宋的末代小皇帝還沒有發育就死了,哪來的時間荒淫;

  • 明思宗崇禎皇帝臨了連自己國丈的捐款都拿不到;

  • 溥儀更不提了,就從來沒有享過福。

  • /溥儀補襪子/

    面對世家大族把持下的收稅難題,商紂王如果不做點什麼,恐怕連給妲己買一個包包都做

    不到。那麼他應該做些什麼呢?

    一個合理的推斷,就是變法改革,把被地主兼并的土地還給人民、把被豪族把持的稅源顆粒歸公。一旦假設商紂王是勇敢變法的皇帝,那比干就只能是阻撓變法的權貴。為了積極推行新法,紂王幹掉一個保守派殺雞儆猴,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這個場景在中國後來的歷史當中反覆重演,只不過沒有那麼血腥。

    /宋神宗/

    最可憐的變法者大概就是王安石的老闆宋神宗。他的變法也是六親不認,把保守派統統請回家,最後落得了一個「神宗」的廟號。謚號系統中,「神宗」的意思是無法評價、沒什麼話好說;而和宋神宗共享這一個稱號的下一位皇帝,是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

    兩個家庭結成兒女親家之後,雙方父親也許會說:「很高興我們兩家結為秦晉之好。」,不過兩位親家公真的知道「秦晉之好」是好還是不好嗎?

    話說春秋時期,秦國的老大秦穆公娶了晉國的長公主,是晉國公子們的姐夫。秦穆公還幫助了公子夷吾獲得王位、把女兒嫁給他的兒子。後來,秦穆公又出兵幫助公子重耳登上王位,是為晉文公。那個女兒,又一次許配給了晉文公,秦穆公做了人家的老丈人。

    /你們這幫白眼狼!/

    按理說應該兩國關係親密無間啊,然並卵...

    這兩位公子在位期間,拒絕給饑荒的秦國輸送糧草、截取秦國軍事情報、搶在秦國前面勤王、挑撥秦齊楚三國關係,做了不知道多少對不起秦穆公的事情。後來晉文公去世,秦穆公的軍隊又被後來的晉王一頓胖揍。要知道那時候他的女兒可還是晉國的太后呢。

    這秦晉之好到底有多好,真的是誰用誰知道。

    秦檜殘害忠良,至今還跪在岳王廟裡,據說最近他老婆王氏的胸都被人摸掉漆了,可見中國人民有多恨這對夫婦。在風波亭英雄受難之前,這對男女還貢獻了一個少見的三字成語「莫須有」。這個詞在今天的漢語語境里被用作「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簡稱。如果當年秦檜想表達的是這樣一個意思,那也許他就不會被稱為大奸臣了。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韓世忠在岳飛下獄之後質問秦檜岳飛是否有罪時秦檜的回答:「莫須有。」仔細聯繫上下文想一想,秦檜的這個回答如果是「沒有的罪」的意思,豈不是把話柄交到了韓世忠手上?作為一個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手,秦檜的智商應該還不至於弱到這種地步。

    也有人認為,「莫須有」是「或許有」的誤傳,其實也不可靠。原因基本類似,秦檜既然想要搞倒岳飛,把他打翻搞臭再踏上一隻腳還差不多,怎麼會留有餘地呢?

    從清朝開始,就有學者認為,這個「莫須」是宋朝口語,意為「難道不」的意思。結合宋朝史書、筆記、小說中出現的大量對比,這個結論現在基本已經坐實。這樣才能對得上史書上留下的線索。

    韓世忠:「岳飛下獄,有罪嗎?」秦檜:「難道沒有嗎?」

    歷史的深處,奸臣陰冷的心理和嘴臉通過這三個字躍然紙上。

    語言是一個在不斷進化和變動中成長的事物,它的發展方向就是越來越簡約、越來越貼近生活。近年來法國、德國等的語言審定部門都在不斷地承認自己語言中語法簡化的趨勢,中國語委對於網路新詞的追認也令人感到欣慰。

    我們重新審視這些成語背後的故事的真正目的,其實是在獲得飯後談資的同時,還給那些曾經的風雲人物一個公正的看法。中國人通過成語學歷史,但是最好不要學到偽歷史。


    推薦閱讀:

    幾段故事,一點法味
    你有哪些奇葩的受傷經歷?
    關於你的一切
    如果王家衛來寫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一個感人的情感故事

    TAG:故事 | 成語 | 教科書 | 腦洞 | 成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