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減法與加法—— 成長與死亡,你更在乎誰

生命的減法與加法——

成長與死亡,你更在乎誰

每到周末,我和室友都難免感慨,這一周又匆匆過去了。甚至每天下班打卡,我都會略有遺憾,一天又過了。這種對時間流逝的感傷也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的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說是時間的流逝,其實並不準確,對於我們這些生命體來說,流逝的又何止是時間,它就是生命。不管我們存在與否,時間作為一個概念是永恆的,它又怎麼會流逝,綻放和死亡的只有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

在2017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又不免感慨萬千,總是用回憶過往的方式在緬懷死去歲月,和在這之前的自己。偶然一個靈光乍現,一時間領悟到,在我們緬懷過去時光的時候,不知不覺中我們都很自然的在做著一件事,叫「生命的減法」。

初一看,時間在流逝,我們離死亡又靠近了一點,看似這種生命的減法並沒有什麼不妥。唯一的問題是,這種減法給我們本似流水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焦慮,嘆息之餘也漸感生命的空洞蒼白和日益衰微的力量。

這是一個人人皆知的事實,我們終究難免一死。但是,是不是因此我們就可以如此盲目的一復一日的做減法呢?這種減法除了告訴我們自己我們正在離死亡終點的路上越靠越近之外毫無意義。

會不會有別的演算法?

或者公式?

當然有,而且結果會完全不一樣。能避免死亡?抱歉,這個倒不會,死還是要死的,不同的是在死的時候我們可以笑著死去,滿足的死去,而不是帶著無盡的遺憾或不舍。這個公式就叫做「生命的加法」。乍一看,這好像很難成立。

在說加法之前,我不得不先反思一下我們一直在用的「減法」。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先不說加法是否成立,至少我們可以推翻這個「減法」的合理性。

什麼是減法?這很好理解,我們用死時候的年紀減去已經過去的時間,得到一個我們還剩下的時間,也就是我們還能活多久的時間。或許你已經發現了問題,不要猶豫,你想對了。在這個減法公式了,我們好像並不知道我們還能活多久,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會在哪天面臨死亡。既然如此,那我們的減法公式差了兩個量,只剩下一個「活過的時間」,那它就不能成立了。

但與死亡日期未知相對的,我們都有一個明確和固定的出生時間,我們的生命從睜開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就開始了,如果以時間表示,那一天就是從「零」開始的,然後開始用均衡的速度開始了在地球人間的征途,並且每時每刻都在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生命的生長記錄。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時間就是在增加的,每增加一分一秒都是在做加法。說到這,就拋出了一個哲學問題,我們是更在乎已經擁有的,還是不曾擁有的?

從今天起,打卡下班應該說「我又多活了一天!」

年終的時候我們就該說「我們又多活了一年!」

難道不是嗎?我們憑什麼理所當然的認為那些沒來的時間一定屬於自己?只有已經得到的時間才確認屬於自己,至少我們擁有處理和使用它的權利。至於是不是為自己而活我們今天就不做討論了。此時我不禁想起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句經典台詞:

「人生無非兩件事,要麼忙著去死,要麼忙著去活。」

從今往後,睡覺之前記得提醒自己,我們又成功的得到了一天,然後滿足的睡去,祝福自己第二天還能活著醒來。


推薦閱讀:

死亡無懼
人死後自我的思想有怎樣的結果?
如果真的有冥界,已經去世的人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
在龐貝古城,每個人都有系統隨機分配的死亡,但這個也過於離奇了
如果明天的這個時候你已經躺在了太平間的冷櫃里?

TAG:死亡 | 生命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