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藝學習的古詩詞名句總結

  古人有所謂十大雅事,即琴、棋、書、畫、香、詩、酒、花、茶、曲,也有言八大雅事,即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可見詩文、書畫、音樂、飲酒、賞花,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喜歡寫詩填詞,舞文弄墨,自然對詩文作品有不少的見解、評價。如,白居易便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觀點,認為詩文要反映時事,要為現實而作,而不能僅僅抒寫個人的情懷。這是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時提出的口號,在我國文學史上曾產生過深廣的影響。再如陶淵明把「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看作是朋友相聚的樂事,認為與志同道合的讀書人一起交流文學,共同閱讀思考,品味其中的奧妙,共同分析疑難的文義,是值得快樂的一件事。

  

  詩文創作

  

  古人認為,「文以貫道」「文以載道」,文學是傳播「道」的手段,是表達自己思想的工具,所以文章是存世千古之事,正如曹丕所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杜甫也認為文章是流傳久遠,影響深遠,關係重大之事。正因為如此,一個好的作者應該明白自己在寫作上的得失,寫出好文章,給人以啟發和思考,最大限度地開啟人的智慧,讓人擁有正確的思想和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目標。

  趙翼在《題遺山詩》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意思是說,在江山社稷危亡的時候會造就偉大的詩人,因為他們的作品在慷慨悲歌中反映了歷史的變遷,是大時代的縮影。韓愈說,「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道出了我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即文學中最感人至深的往往是那些感時傷世、抒發憂國憂民愁思的作品。國家的不幸造就了屈原、杜甫、陸遊、文天祥等一批大詩人,所以說「國家不幸詩家幸」。

  詩歌創作是一件困難的事,優秀的詩歌不是僅有文字功夫就能創作出來的,還要求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有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當然最重要的是體驗生活,融入生活,這樣才能夠把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認識準確地表達出來。大詩人陸遊在向兒子傳授作詩經驗時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所謂「工夫在詩外」,就是要強調「躬行」,要到生活中廣泛涉獵,開闊眼界。陸遊認為,一個作家所寫作品的好壞,是由其經歷、閱歷、見解、識悟所決定的。一個作家只有從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從格物致知的探索中,從洗濯磨淬的歷練中,才能獲得詩外的真功夫。這是陸遊在自己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真知灼見,對每個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的人都有教益和啟迪。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兩句,是陸遊關於寫文章的心得體會,意思是說,文章本是自然天成的,是造詣較高的人在偶然間即可得到的。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作者舉了正反兩方面的例證,最後發出不能復見後夔的感概。其實詩人所說的「天成」,並非指好的文章是大自然的恩賜,而是說優秀的文章,必定是作者長期積累起來的感性印象和深入的思考,在偶然中創作出來的,而不是作者刻意強求,雕琢得到的。清人劉熙載說:「西江名家好處,在鍛煉而歸於自然。放翁本學西江者,其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昔鍛煉之功,可於言外想見。」

  杜甫對於寫作也有自己深切的心得體會,認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二句一般解為,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寫起文章來才能文思泉湧,猶如神助一般。現在一般用來形容某人讀的書多,學識淵博,作文寫得很精彩。這兩句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係:讀的書多,一般文思靈敏,而寫作好的人,閱讀量也就比一般人大。可以說,閱讀量大是寫好文章的必要條件,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閱讀水平的充分條件。關於這兩句的理解,有不同的觀點,特別是針對「讀書破萬卷」之「破」字。有人認為,「破」即「突破」之義,就是說要博覽群書。有人說「破」就是「磨破」,即熟讀而致「書破」。還有人認為所謂「破」即「識破」,精讀而透徹地理解書中之理,先確定了主攻方向,再深入、刻苦鑽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為止。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不論取「破」字的何種含義,「讀書破萬卷」都適用於那些專門搞學術研究的人。

  

  苦吟

  

  苦吟詩人,原指中唐和晚唐詩壇中以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殫精竭慮的態度進行創作,對每個字詞進行仔細推敲錘鍊的詩人。現在,人們也經常把勤於創作潛心創作的詩人稱為苦吟詩人。

  古人寫詩,十分講究鍊字,常常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作詩鍊句之苦由此可見一斑。這兩句詩一般都寫成「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作者通過「捻須」這個下意識動作的描寫,形象地再現了詩人作詩時一面捻撫鬍鬚,一面深思苦慮,斟詞酌句的情態,具有詼諧幽默的意味。後來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文思不暢,好字佳詞不易寫成,也可用來讚賞作家寫作時,絞盡腦汁、苦思熟慮以求精益求精的認真態度。

  賈島的《題詩後》是「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後加的注詩。意思是說,「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這兩句詩是我苦思了三年才得以作出的,每每吟誦都不禁雙淚長流。如果我的知音不能懂得這兩句的含義,那我就只好歸卧山中老家,從此不再復出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體現了詩人作詩的艱辛、刻苦,也表現詩人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後世頗有影響,也應該是後世學習的榜樣。

  李賀一向以文才自負,曾把他自己比作「漢劍」,有著遠大的抱負。可是,現實無情,使他處於「天荒地老無人識」的境地,難於為國效力。詩人說自己的青春就消磨在尋章摘句的雕蟲小技上了,他在一彎殘月,低映檐前時,還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謀篇,如此刻苦讀書、發奮寫作,換來的又是怎樣的結果呢。「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二句,是作者的自嘲之辭,描述了自己艱苦的書齋生活,隱隱流露出怨艾之情,包含著無限的心酸。「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二句,今天可用來形容那種寫作時只知東拼西湊,套用現成詞句,缺乏創造性,或只摘取漂亮詞句,不做深入研究的人;也可用以自嘲,表示從事文字工作不為社會所重。

  

  風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兩句可看成李白詩風的寫照。其意思是說,韋太守的文章,像那剛出清水的芙蓉花,質樸明媚,自然清新,毫無雕琢之感。這其實是對韋太守文章風格的讚美,也表示了詩人自己對詩歌的見解,即主張詩歌要純美天然,要像芙蓉出水那樣清新明媚。李白自己的詩歌正是如此,後人經常引用這兩句來評價李白的作品;也引申為指那些擺脫了堆砌的辭藻、空虛的技巧的至真至純的藝術精品。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四句,是杜甫對李白詩的熱烈讚美。杜甫稱讚李白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與之匹敵。他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甚至已經超越了庾開府和鮑參軍。關於「清新」,楊慎謂「清者,流麗而不濁滯;新者,創見而不陳腐」,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關於「俊逸」,喬億曰「『逸』字作奔逸之逸,才托出明遠精神,即是太白精神,今人多作閑逸矣」,說的是白詩想像豐富,神思飛動,豪放洒脫,讀之使人身心愉悅,美不勝收。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其中「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兩句,已成為世人對李白詩風的重要評價。

  杜甫在評論庾信後期詩風時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庾信是南朝梁詩人,早年作品格調不高,後被扣留在北朝做官,他的詩文內容、風格均大變,一反前期綺艷萎靡詩風,境界開闊,鍵筆縱橫。作者認為,評價一個人要從整體上看,而不應該只看到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那些「今人」,只看到庾信詩文的缺點,而忽略其「凌雲健筆意縱橫」的一面,並對之指手劃腳,嘲笑指責,真是無知至極。

  元好問的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四)是評價晉代詩人陶淵明的。陶淵明詩歌以平淡自然見長,這與元好問所提倡的「自然」,主張的「真」情性是一致的。作者針對當時詩壇雕琢粉飾、矯揉造作的詩風,由衷地讚賞了陶淵明,稱其「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認為,陶淵明的詩歌自然天成而無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無雕琢之弊,具有萬古常新的永恆魅力。當然,這也是元好問心儀的詩的最高境界,表達了他祟尚自然,反對雕琢的藝術主張。

  態度

  魏晉六朝是中國文學由質樸趨向華彩的轉變階段。麗辭與聲律,在這一時期得到急劇的發展,詩人們對詩歌形式及其語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唐代詩歌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然而,六朝文學又有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傾向,特別到了齊、梁宮體出現之後,詩風就更淫靡萎弱了。當齊、梁餘風還統治著初唐詩壇的時候,陳子昂首先提出復古的主張,李白繼起,開創了唐詩的新局面。「務華去實」的風氣扭轉了,而一些胸無定見、以耳代目的「後生」、「爾曹」之輩卻又走向「好古遺近」的另一極端,他們尋聲逐影,竟要全盤否定六朝文學,並把攻擊的目標指向庾信和初唐四傑。杜甫對之,寫了《戲為六絕句》。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兩句,體現了杜甫的創作觀念。杜甫的文學主張是,不能一味推崇古人,一概否定今人。詩人認為,不論是今人、古人,他們的長處就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那些「清詞麗句」並非一無是處,其中也有一些營養成分,因此不應對之妄加菲薄。「不薄今人愛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傑等作家。杜甫之所以「愛古」而不「薄今」,是從「清詞麗句必為鄰」出發的。在杜甫看來,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不能一味厚古薄今,應兼收並蓄,力崇古調,兼取新聲,古、今體詩並行不廢。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二句,是杜甫自道其創作經驗,可見詩人作詩的苦心。詩人稱自己為人孤僻,醉心於作詩,刻意追求最能表情達意的詩句,要求自己寫出來的詩句一定要驚人,否則不肯罷休。這兩句道出了杜甫詩作的特色,其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準確地體現出杜甫對「驚人語」的執著追求精神,這種追求,在別人看來簡直是怪癖,然而詩人卻樂於為之,反映了他認真嚴謹的寫作態度。後人常引用此句,形容寫作或言談中喜歡字斟句酌,力求語言表達盡善盡美,體現自己對寫作的嚴格要求態度。

  趙翼的《論詩五首》(其二)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的主張,即提倡在詩詞創作上要有時代精神和創新觀念。詩人先提出「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這個觀點,認為李白、杜甫的詩歌雖流傳千古,無人能敵,然而,就是如此偉大的詩篇,至今也覺得不新鮮了。這裡是說,即使是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他們的詩篇也有歷史局限性。當然,作者意在引出後兩句,並非刻意厚古薄今,鄙薄李白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兩句,揭示出全詩的主題思想:國家代代都會湧現出一批批人才,他們各自的影響也不過幾百年而已。所以,詩歌應隨著時代而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的時候也應求新求變,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不必唯古人是從。

  

  讚歎

  盛唐時代,李白的詩歌備受推崇,甚至有詩家將盛唐時代列為是李白的時代。中唐之後,詩歌的潮流轉變,由浪漫主義轉為現實主義,這一時期杜甫的詩歌崛起,伴隨著這一現象而來的就是抑李揚杜說,甚至有李杜同被貶低之說。詩人韓愈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強烈的嘲諷。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兩句高度地讚美了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成就。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內容和風格雖大相徑庭,但是分別反映了他們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並且都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是後世詩歌學習的不朽典範。盛唐時代,李白詩一家獨大,李白被稱「詩仙」;中唐時期,杜甫詩一躍而上,杜甫被稱「詩聖」。詩人韓愈則認為,李杜兩人的詩文,魅力並存,各有風采,實力相當,並無尊貴卑賤之分,兩人同為詩歌之集大成者,是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尊重的人。如果對他們進行評頭論足,任加誹謗,那就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兩句,是杜甫對李白詩歌藝術成就的熱情讚頌,歷來被人們看成是描寫李白的佳句。據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其為文。白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且賀知章讀李白的《烏棲曲》後說:「此詩可以泣鬼神矣!」杜甫根據這些史實,濃縮成「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兩句,讚揚李白妙筆生花,才華超絕。這兩句以高度誇張的手法,精妙絕倫的語言盛讚了李白詩歌強大的藝術魅力:李白的詩歌氣勢磅礴,「落筆」能驚動狂風暴雨;李白的詩歌感人肺腑,詩成能使鬼神哭泣。杜甫對李白的讚譽,並沒有言過其實,作為「詩仙」的李白,確實有資格接受這一盛讚。從這裡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的推崇和欽敬。

  

  讀書

  

  人們常說,「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可見讀書對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崇尚讀書的傳統,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說的就是這個現象。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裡,平民百姓要想擺脫貧窮和低賤的社會地位,一個很重要的門徑就是讀書入仕,所以,古人把讀書奉為最高品位。但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每一個行業都有其職責與功用,每一個行業都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根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它的原意也只是為了激勵學子們完成十年寒窗的苦讀,直到金榜題名,並沒有刻意輕賤其他行業的意思。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兩句,是詩人蘇軾勸慰安敦的話,希望他不要太在意考試的成敗,而應該回家安心讀書,先賢的典籍中蘊藏著的無窮學問,「熟讀深思」自能領悟。這兩句詩,歷來被看作是讀書治學的重要門徑,它包含了兩種讀書方法:一種是熟讀,一種是深思。熟讀,就是反覆閱讀,特別是對經典著作,應當「不厭百回讀」,反覆誦讀,融會貫通,便能「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其次,熟讀還必須與深思結合起來。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的境地。所以,讀書不可急於求成,要靜下心來「熟讀深思」,方能理解經典的奧妙。更多有關文藝學習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孟子曾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是書上的話不能完全相信,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而辛棄疾卻說,「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最近領悟到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表面上看,詞人好像是否定一切古書。其實,這只是詞人發泄對現實的不滿而故意說的偏激話,是針對南宋朝廷中顛倒是非的狀況而說的。他否定的並不是「古人書」,而是與這些書上所說的「聖賢之道」完全背道而馳的黑暗現實。

  眾所周知,辛棄疾主張抗戰,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的統一完整,這些本是古書中說的正義事業,可是南宋統治者卻奉行投降國策,使得奸佞當道,愛國志士橫遭排斥,那些聖賢書中所謂的正義主張,被當權派說得全無是處。對此,辛棄疾便發此偏激語。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認為全詞以戲謔玩笑的語氣寫出,只是記述了醉酒後的一種心態而已。由此認為,「古人書」指的就是那些持「酒是用以澆愁的」這類觀點的作品,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類。

  

  書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其中「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二句,是說曹霸—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中,精誠研求畫藝甚至到了忘老的程度,同時他還看輕利祿富貴,具有高尚的情操。曹霸是曹魏皇帝曹髦後人,唐玄宗時期畫家,能文善畫,時人甚至以其祖先「三曹」比之,有「文如植武如操字畫抵丕風流」之美譽。曹霸雖然文武全才,卻沒有入仕,而專心研習書法,自問無法超越王羲之,便改為鑽研繪畫,結果大為成功,成為名滿天下的畫家。曹霸名氣日盛,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但曹霸卻以「富貴於我如浮雲」之句,表達自己不慕名利的心跡。此二句可用以形容一個人酷愛、追求藝術,不覺年老,不慕名利。

  蘇軾《柳氏二外甥求筆跡》(其一),是蘇軾論書法的著名作品。「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兩句是說,書法藝術僅靠禿筆堆成山的苦練是不夠的,更需要高度的文化素養來支撐;而讀萬卷書是提高素養的一種途經,讀書萬卷才能使學問與藝術間相互滲透,才能妙悟通神,運筆如神助。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揭示的是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係,蘇軾在這裡用在讀書與書法上,亦顯得極其精當。「讀書萬卷始通神」一類的警句,是古人勸學的常用語,也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二句,是鄭板橋題書齋聯,也是他藝術創作的一種心得,更是他的繪畫觀。上聯是說,(作畫要)簡練得就像深秋的樹,沒有繁茂的枝葉,只有嶙峋的枝幹。即以最簡練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達到以少勝多的妙境。下聯是說,(作畫要)新穎得就像二月的花,領異標新。即主張要自辟新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格調。這是鄭板橋的繪畫主張,也適用於其他文藝作品,比如做學問寫文章,要有新意,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還要刪繁就簡,力求言簡意賅。

  李唐的《題畫》是一首題畫詩,但真正涉及到畫本身的只有第一句「雲里煙村雨里灘」,其他三句抒情,流露出憤懣不平的情緒。「雲里煙村雨里灘」七個字,把一幅優美生動的畫境形象地凸現出來,有聲有色,朦朧而不失清晰。這幅畫顯然用盡了作畫者的心力,但在常人看來,這種高妙的意境是很難欣賞的,他們自然很難體會到畫好它有多艱難。所以作者感慨,「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意思是說,如果早知道時人都偏愛濃色重彩的牡丹花,就應該迎合時人的口味,多練習畫牡丹得了。顯然,這是作者的負氣之語,表面上說要迎合時人,實際上卻是對時人只重浮華富貴,不識人才的憤怒和諷刺,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之嘆。這種飽含著心酸的幽默,亦庄,亦諧,痛快,淋漓。

  孫承宗的《漁家》,道出了漁家的艱難與哀怨,對詩人、畫家號為「漁家樂」的時弊提出了詰難。「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兩句發表議論,直陳對詩人畫家好為「漁家樂」流弊的不滿。許多詩人畫家並沒有深入到民間體會到農家生活的艱辛,他們根本「不識」大自然的險風惡浪,總想當然地認為漁夫的生活都是悠閑自在的,充滿閒情逸緻的,因此他們多「好作寒江釣雪圖」,描摹出一幅幅風花雪月圖,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惆悵和苦悶。孫承宗認為,一個詩人、畫家要想如實描繪出漁家的苦樂,必須要深入民間,真切地體味漁夫們的生活,這樣寫出來的詩才是真正的好詩。

  

  樂曲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詩以一個猜測性的問句開篇,「誰家玉笛暗飛聲」,那悠揚的笛聲到底出自何人呢?詩人不言聞笛,而說笛聲「暗飛」,便客體為主體,體現出笛聲給人帶來的觸動之深切。一個「暗」字,下得十分精當,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也不知吹笛者為何人,只聽得笛聲暗送,使得他鄉客子不免起了羈旅之愁。「散入春風滿洛城」,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它無處不在。這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並隨著春風散布了整個洛陽城,彷彿每個角落裡都有笛聲響起。這一「散」字,用得極妙,笛聲只有「散入春風」,才能「滿洛城」;「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較為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也表現了作者豐富奇詭的想像力,被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李憑是唐憲宗時期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其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如此著名樂師,他的技藝自當不同凡響,箜篌一響,致「空山凝雲頹不流」,甚至連善於鼓瑟的湘娥素女都被這樂聲感染,以至潸然淚下。可見,這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聲音到底多麼美妙,作者形容為「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那箜篌聲,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彷彿玉碎山崩;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上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下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芙蓉泣露,香蘭含笑,都是極美的事物,詩人用分別用以摹寫琴聲的悲抑及歡快,具有形神兼備之妙。

  以下寫聲音效果。人們沉浸在美妙的箜篌聲中,以至感覺不到深秋風露的寒冷了,彷彿十二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了。「二十三絲動紫皇」,不僅人間被弦歌聲所陶醉,就連天上的神仙都被驚動了。「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都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責,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兩句,想像十分奇特大膽,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把音樂的強大魅力以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呈現出來。同時,「秋雨」又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它象徵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那漠漠復瀟瀟的秋雨聲,恰如緊湊繁複的樂聲,帶給人以極壯觀的藝術聽覺享受。詩至此,已把樂聲的美妙寫到極致,然而作者並沒有收束,而是繼續發揮想像,從天庭描寫到神山,「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再從神山寫到月宮,「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全詩以神奇瑰麗、浪漫大膽的想像,把詩人對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描寫成具體可感的物象,構成一個令人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作者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

  《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更多有關文藝學習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幾句,描寫了琵琶女高超的彈琴技巧。「大弦嘈嘈如急雨」之「如急雨」形容琵琶聲的節奏之快之響。大弦奏響,就如烈日夏雨,驟然來臨,嘰嘰嘈嘈。「小弦切切如私語」,句式和上句相同,「切切如私語」形容琵琶聲之細之輕,如寂靜處兩人交耳,相互不敢高聲,嚶嚶嗡嗡直如蚊蚋。詩人這幾句對琵琶聲大弦和小弦的描寫,運用了兩個通俗的比喻,形象生動,令人如聞其聲。不過這些還不夠,如果大弦和小弦同時彈奏,會是一副什麼樣的情形呢?「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如果兩種聲音同時奏鳴,就好像大珍珠和小珍珠同時掉落在玉盤上一樣,叮叮砰砰,熱鬧萬分,吵而不雜,紛而不亂,悅耳動聽。「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個比喻既具有視感,又具有聽感,視覺與聽覺同時出現,實在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生動地寫出了琵琶女高超的彈琴技藝。

  琵琶女的琴聲乍起乍停,乍作乍歇,聽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彷彿飽含幽愁暗恨,令人不盡感傷。琴聲餘音裊裊,迴響不絕,彈奏至此,詩人本以為彈奏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爆發而出。琵琶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濺,四溢而出,不可阻絕;如「鐵騎突出」,敵我廝殺,刀槍齊鳴,轟轟烈烈。琵琶聲在短暫的靜寂中積蓄了強大的情感,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了最高潮。詩人被這突如其來的琴聲所驚詫,所震撼,驚魂未定,情緒還未平穩,琵琶女竟收撥一畫,琴聲戛然而止。「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琵琶聲四弦齊響,聲如裂帛,凄凄然慘痛,聞者為之心驚。一曲已終,琴聲仍然在耳旁縈迴,迴腸盪氣,驚心動魄。「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句,可用來形容樂聲、歌聲等高亢激昂。

  《贈花卿》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只從字面上看,這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讚美詩。首句「錦城絲管日紛紛」,以「紛紛」來形容樂曲,就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樂曲,化為有形可感的事物,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柔、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半入江風半入雲」句,延續「紛紛」寫來,說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或隨風蕩漾在錦江上,或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這兩句詩,把樂曲之美妙刻畫得十分形象生動,給人以「行雲流水」般的暢快之感。

  既然樂曲如此美妙,作者自然少不了讚歎幾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曲調只應屬於天上的仙樂,人間難得一聞,既然有幸得聞,那絕妙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誇,將樂曲的美妙讚譽到了極致。後來一般用以形容歌曲、樂曲悅耳動聽,美妙絕倫;或用來諷刺一寫奇怪的話語論調。

  

  以上所舉都是古人最常進行的活動。作為21世紀的我們,寫詩填詞、書法繪畫、彈琴賞樂仍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因此,對這些文化傳統,我們應該繼承發揚。

  (責任編輯:夏素箏)

推薦閱讀:

【秋霜詩詞】第一百一十二期
什麼是詩詞格律
《康縣詩詞》2017第19期
最強詩詞百科知識手冊(讀寫必備)!
宋彩霞詩詞

TAG:文藝 | 學習 | 詩詞 | 古詩詞 | 名句 | 古詩 | 文藝學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