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血液流變學檢查報告單

怎樣看血液流變學檢查報告單

血流變報告單一般有2個低切粘度,1個中切粘度,1個高切粘度,以及紅細胞壓積,血漿粘度等指標。各項指標反映出血液的濃稠性,粘滯性;血漿粘滯性;血細胞聚集性和血細胞的凝固性。它們既是獨立的指標,又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1)血液高濃稠型:

多見紅細胞壓積增高;

意義:紅細胞壓積增高,則表示血液濃而粘,見於紅細胞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等。

(2)血液高粘滯型:

全血粘度增高; 血漿粘度增高; 全血還原粘度增高; 紅細胞壓積增高; 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

意義:常見於下列疾病,如紅細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脈管炎、肺心病、結締組織疾病活動期,白血病等。

(3)紅細胞的聚集增強型:

血沉增快; 血沉方程K值增加; 紅細胞聚集指數增高; 紅細胞電泳變慢。

如:腦梗塞、心機梗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4)紅細胞的剛性增強型:

紅細胞的剛性指數增高; 紅細胞的變形指數增高;

如:鐮狀血紅蛋白症、酸中毒症。

(5)血液高凝固型:

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 血小板粘附率升高; 血小板聚集率升高;

體外血栓形成試驗:血栓長度、濕重、乾重均增加。

(二)血液低粘滯綜合征:

由一個或數個血液粘滯因素非一過性降低所致的血液粘滯異常綜合征稱為血液低粘滯綜合征。

如: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貧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一般來說,低切粘度和高切粘度的變化是平行的,但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可以有相反的變化,如全血粘度正常,血漿粘度偏高,建議醫生讓病人加查纖維蛋白原,血脂及其它血漿蛋白項目,以明確原因。如果低切粘度高,讓病人加查紅細胞聚集,血小板及血漿蛋白指標。如果是單純的粘度增加,使用活血化瘀,輸液等治療方法。

與血壓、血脂、血管硬化度等指標相比,血液黏度等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特點是不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高。血液處於高粘滯的指標項目愈多,各指標異常程度愈高,意味著血液處於高粘滯狀態愈嚴重,最終都會使臟器微循環血液灌注不足,可造成缺血、缺氧、酸中毒、出現微循環障礙。

許多疾病的癥狀和體征出現之前,往往已引起若干血液粘滯因素增高,這標誌著無癥狀病程已經開始。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進行綜合分析,找不到明顯的原因時,進行跟蹤檢查,儘可能查出潛在的疾病,進行早期防治。


推薦閱讀:

流變學講義 前言2
流變學講義 I.緒論
流變學講義 I. 緒論2
流變學講義 答疑(I. 緒論)

TAG:流變學 | 血液 | 報告 | 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