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3無為如來藏與有為如來藏說

由於如來藏具有佛體義與胎藏義,在如來藏思想開展過程中,出現了 兩種如來藏說,即無為如來藏說與有為如來藏說。一無為如來藏說依於佛性而建立的如來藏之佛體義,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如來藏學說 的正統詮釋。在此種意趣中,闡釋的是一種無為如來藏說。具體而言,此 如來藏作為佛體,含攝一切如來智慧功德,常住不變,為煩惱客塵所遮 覆,一旦去除遮覆,如來藏即得顯現,而成佛身。顯然,此如來藏具有從 因位到果位一如之常住相,因此其在一切法之流轉與還滅所攝之緣起中, 是無為的,不能直接作為緣起之動力性因素。這種性質,令最初的譬喻性 質的如來藏概念得到深化,而與無為性的諸法實性與唯心性心性聯繫起 來,轉釋為法性如來藏與心性如來藏。這樣,標準形態之無為如來藏說在 如來藏典籍表現出三種基本形態:譬喻如來藏說、法性如來藏說與心性如 來藏說。此三種形態貫穿了從早期如來藏經所攝如來藏說階段到晚期瑜伽 行派無為依唯識學所攝如來藏說階段的全過程。(一)譬喻如來藏說最早的佛體義如來藏說是譬喻性質的。一般是將如來藏比喻為在眾生 之煩惱身心中有如來恆常存在,如《大方等如來藏經》所云:「一切眾生 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又 云:「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在此類比喻中,如來藏被直接 喻為佛果之如來,智慧、功德圓滿,身相具足。換言之,「如來藏」即是 「藏」在眾生身心中的「如來」。因位如來藏與果位如來平等無別,法爾 是一,體現了如來藏之常住不變性,以及完滿無缺性。在此譬喻如來藏說中,還有一些譬喻重點唯在強調如來藏之常住性, 強調如來藏在因位與果位同-,只有隱顯之別。如在《大方等如來藏經》 中,有粳糧喻。粳米為皮所覆,不為人知而被輕賤,去皮方現。此即以粳 米喻如來藏,以其皮喻煩惱,所謂「煩惱糠檜」。煩惱覆障如來藏,如同 糠皮覆障粳米。通過修行去除煩惱,如來藏即顯現,如同經過人工去除糠 皮,粳米乃現。還有懷寶喻。貧家有珍寶,且經年不壞,但不自知,仍受 貧苦。有人告之,方乃醒悟,珍寶現前,得脫貧苦。此以珍寶喻如來藏, 以不自知表示無明。意為,眾生雖本具如來藏,但為無明所覆障,而生死 輪迴,受種種苦。如來出世,說種種法,令眾生知如來藏,精進修行,最 終破除無明,使如來藏顯現,而解脫一切苦。與此意趣相似的還有真金蒙 塵喻、金像蒙垢喻、金像在模喻等,此不贅述。②(二) 法性如來藏說在譬喻如來藏說中,雖然以佛身、珍寶、真金、金像等種種法作喻, 但強調了如來藏在因位與果位之同一,具有常住不變相。在如來藏思想之 進一步展開中,臂喻如來藏的這些性質恰與一切法之法性真如對應起來, 而形成法性如來藏說。事實上,在大乘之義境中,從替喻如來藏到法性如來藏有一種邏輯的必然性。大乘關注佛陀的圓滿智慧之獲得,其視野必然從小乘佛教主要關 注生命存在擴展到關注包括生命存在與非生命存在之一切法。這樣的一切 法,當然將眾生與佛一併包括在內。而就普遍之一切法而言,其具有常住 不變性者,即是一切法之離言實性,亦即法性。此法性是於一切法遠離凡 夫所執法之自性或者說二我所顯之性,因此,於一切法平等,可稱空性、 真如、法界、實際等。空性/法性/真如/法界/實際等在般若思想中用於遮 詮,但在大乘早期佛性如來藏經典中已經轉有表詮意趣,而指勝義實有。 在此意義上,法性、空性、真如、法界、實際等是同體異名,皆指一切法 之勝義實性,可以法性,或者法性真如為代稱。法性真如,離言、無分 別、自性清凈(prakTti-pariSuddha)、常住不變,與一切煩惱塵垢性不相 類,因此,在眾生位,即為眾生性(眾生界,sattva-dhatu),在佛位,即 為佛性(佛體性、如來性、如來界),而且由於其作為佛體性而攝一切如 來智慧功德,得稱如來藏。此如來藏由於是依於法性真如安立的,所以又 稱法性如來藏。法性如來藏自性清凈(pari6utWha/vi6uddha),與煩惱客塵不相類, 但作為一切法之實性,與一切煩惱客塵非一非異,因而為煩惱客塵所遮 蔽,而與「心性本凈」說中的自性清凈心相似,因此在早期大乘如來藏 經典中,即被解釋為自性清凈心。這樣,在法性如來藏說中,即融合了法 性說、佛性說與「心性本凈」說,在一切法平等之實性意義上,將法性、 佛性、如來藏、自性清凈心合一。(三)心性如來藏說在早期大乘如來藏經典中,法性如來藏說並沒有真正與「心性本凈」 說形成徹底融合。因為作為一切法平等之法性,如果與自性清凈心完全相 融,那一方面法性就應該是心,而使一切法以心為體,即成唯心意趣;另 一方面,自性清凈心就應是法性真如,即以性為心,而以法性真如詮釋 「心性本凈」說。在這兩方面中,後者在法性如來藏說中已經得到體現, 但前者尚未實現。直到在瑜伽行派唯識學中,法性才與自性清凈心徹底融 合,在唯心之意義上,形成了印度如來藏說之最終形態——心性如來藏 說。這是瑜伽行派之代表性如來藏說,或者從唯識意趣看,可稱無為依唯 識說。在無為依唯識學中,如同在有為依唯識學中,以唯心意趣為前提,但 與後者以有為性之阿賴耶識為一切法之根本所依不同,前者以無為性之心 性真如為一切法之根本所依。因此,在無為依唯識學中,一切圍繞心性真 如展開。在此意義上,在早期如來藏學中的一切法平等之法性真如,轉換 為了在瑜伽行派如來藏學/無為依唯識學中的一切法唯心之心性真如。換 言之,就如來藏說而言,通過唯心意趣,從法性如來藏說轉變為了心性如 來藏說。這樣,心性真如,所謂的「法性心」、「心真如」,即在唯心意義 上的心之實性(心性)/空性/法界/真如/實際等,即為佛性、如來藏、 自性清凈心,而成心性/心性真如、佛性、如來藏、自性清凈心合一之心 性如來藏說。心性如來藏說與法性如來藏說之主要不同之處有二:一者,心性如來 藏說是以一切法唯心為前提的,其心性為唯心意義上的心之實性,而其自 性清凈心即是此心性;法性如來藏說雖然亦談法性與自性清凈心之融合, 但並沒有貫徹唯心意趣,其自性清凈心是與外物相對之心,而非唯心之 心,更非唯心意義上之心性真如。二者,在心性如來藏說中,作為如來藏 之心性真如雖然自性清凈,但與一切虛妄分別雜染法不一不異,而為其所 覆蔽;在法性如來藏說中,作為如來藏之法性真如自性清凈,但與一切虛 妄分別染污法不一不異,而為其所覆蔽,因此此二說一主要談能薄障者是 一切雜染,一主要談能覆障者是一切染污(煩惱)。作為無為如來藏說之心性如來藏說,不僅是瑜伽行派之基本學說之 一,而且亦被采人印度大乘密教,成為其核心學說之一。心性如來藏說還 通過無為依唯識學典籍傳人中國,經地論師等的發展,在《大乘起信論》 中得到了最系統、最精緻的發揮,並進一步與般若中觀思想調融,而被詮 釋為種種新表現形式,如天台宗之「性具」說、華嚴宗之「性起」說與禪宗之「頓悟」說。二有為如來藏說(一)有為如來藏說與印度大乘如來藏思想之開展如來藏之胎藏義,揭示的是一種有為如來藏說。前文已述,在《大 方等如來藏經》中,通過貧女懷子以及種子喻,給出了胎藏如來藏作為 有為如來藏之基本性質。胎藏如來藏,要求是無始時來即有,可增長,可 轉變,最終可成熟與完滿,而且必須是清凈/無漏的。在早期大乘佛性如 來藏經典中,由於將佛性、如來藏建立在一切法平等之法性真如上,形成 的是佛體義之無為如來藏說,而胎藏義之有為如來藏說雖然在《大方等 如來藏經》等經典中有所論及,但未得到進一步的展開與深化,因此沒 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到了瑜伽行派發展時期,瑜伽行派建立了無為依唯識學與有為依唯識 學兩種理論形態,不僅為開展出無為如來藏說,亦為開展出有為如來藏 說,提供了可能。因為在無為依唯識學中,圍繞無為性之心性真如立說, 而在有為依唯識學中,圍繞有為性之第八識立說。事實上,無為依唯識學 以唯心性、無為性之心性真如為佛性、如來藏、自性淸凈心,建立了印度 佛教無為如來藏說的最後一種形態——心性如來藏說。但有為依唯識學卻 沒有開展出其相應的有為如來藏說。原因何在?這是因為有為依唯識學已 經通過阿賴耶識作為種子體而建立了系統的境、行、果學說,再建立如來 藏說似已無必要。這同佛性說在有為依唯識學中的遭遇一樣。但這並不意 味從如來藏學角度看,依據唯識意趣建立一種有為如來藏說沒有意義,恰 恰相反,這樣一種如來藏說是對胎藏義如來藏說的深化,亦是對如來藏理 論的系統化,甚為必要。(二)在唯心意趣下有為如來藏之相在瑜伽行派唯識學中,對有為法之性質/相是有明確規定的。這樣, 即可根據前述的胎藏義如來藏之基本性質以及瑜伽行派所規定之有為法之 性質,確定在唯識意趣下有為如來藏之基本性質,及其具體安立對象。如來藏之胎藏義在有為法之意義上要求有為如來藏無始時來,清凈無 漏,能轉變,能增長,有作用,穩定地相續而不能斷滅,最終能夠成熟與 完滿。而瑜伽行派對有為法的規定,不僅要求剎那生滅,能變化,能增 減,有造作/作用,而且要求以心為體,緣起於心。因此,有為如來藏說 必須在有為如來藏與唯心之有為法二者相融合之基礎上成立。這意味在瑜 伽行派義境中,有為如來藏概念必須具有如下六相:一者唯心相,謂要求有為如來藏必須是唯心的,因此,一切離心而獨 立存在者,亦即唯識學所說的「外境」,或者說「所取」,由於沒有實存 性,不能成為有為如來藏之安立對象。二者緣起相,謂不僅要求唯心,而且要求緣起。在此意義上,唯為唯 心而緣起之一切,即眾生之八識聚及其所攝一切現行,方可為有為如來 藏。這排除了世學唯心論所許的絕對不變之心本體,也就是唯識學所說的 「能取」,以及一切無為法,即圓成實性真如,及其同體之異名安立。由 此可知,有為如來藏只能是唯心而緣起之有為法,即唯心而緣起之剎那生滅、可變化、有造作之法。三者清凈相,謂不僅要求唯心、緣起,而且要求無漏清凈。因此,有 為如來藏唯許唯心性、緣生性之無漏有為法為可能的安立對象,一切雜染 有為法不計在內。這就排除了阿賴耶識及其所攝一切雜染種子與雜染現 行,而唯許第八識之清凈分非阿賴耶識與阿摩羅識,及其所攝一切清凈種 子與現行為可能的安立對象。四者相似相續相,謂不僅要求前述三相,而且要求相似相續相。其 中,相似相續相即是有為如來藏所要求的無始時來之穩定地相續而不斷滅 之性。這排除了一切現行,因為現行是可間斷的,以及一切新熏種子,因 為非無始時來性,而唯許第八識之淸凈分非阿賴耶識與阿摩羅識,及其所 攝一切本有清凈種子為可能的安立對象。五者廣含攝相,謂不僅要求前四相,而且要求可含攝眾廣之善法。這 排除了非阿賴耶識與阿摩羅識所攝之一切清凈種子。因為種子皆是各各區 別的,每一種子唯能生起一個現行,不構成一個整體而含攝眾廣之善法。六者可成滿相,謂不僅要求前五相,而且要求可增長、成熟與完滿。 此相排除了非阿賴耶識,因為其所攝為菩薩法而非如來法,雖然可增長、 可成熟,但不能完滿。這樣,唯許因位之阿摩羅識,即無垢識,可為有為 如來藏。因為,雖然因位之阿摩羅識勢力不成熟與完滿,但在修行之過程 中,由聞思修而旁熏,勢力逐漸增長、成熟,最終阿摩羅識完滿而發生現 行,即是佛位。(=)阿摩羅識作為有為如來藏依據前述在唯心意趣下之有為如來藏六相,可知有為如來藏即是阿摩 羅識(amala-vijftana),即無垢識。換言之,有為如來藏之當體,是因位 之阿摩羅識。阿摩羅識所屬之第八識分有三分,所謂阿賴耶識、非阿賴耶識與阿摩 羅識。其中,阿賴耶識是雜染性,攝一切雜染種子;非阿賴耶識與阿摩羅 識是清凈性,非阿賴耶識攝菩薩之淸凈種子,阿摩羅識攝佛之淸凈種子。 此三識,由於各攝相應境界之法,可分別稱為凡夫藏、菩薩藏與如來藏。無始以來,本唯是凡夫藏顯現而生起現行,但在眾生初發菩提心而走 上菩提道後,由聞思修之力,旁熏菩薩藏,從而凡夫藏與菩薩藏勢力開始 變化,出現消長,雖然仍是前者強,後者弱,但前者漸減,後者漸增。自 見道始,此二藏勢力翻轉,菩薩藏勢力超越凡夫藏勢力,菩薩藏開始現 行,而與凡夫藏互為隱顯,同時菩薩藏之現行旁熏如來藏,使之勢力漸漸 成熟。到證人佛位之剎那,有漏性之凡夫藏阿賴耶識被除滅,而劣無漏性 之菩薩藏非阿賴耶識被捨棄,唯余已經成熟、圓滿之如來藏阿摩羅識存在並發生現行。此後,唯是如來藏之完滿形態——如來阿摩羅識顯現。上述之道次第,如果從如來藏說之意境看,表明的是從如來藏在纏而 隱伏,到受旁熏而漸成熟,最終完滿顯現之全過程。根據如來藏之變化狀 態,可將上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凡夫惡性流轉位,謂從無始時來之流轉到發心走上菩提道 之前剎那。此位是凡夫藏阿賴耶識勢力最為強盛的階段,菩薩藏非阿賴耶 識與如來藏阿摩羅識被徹底遮蔽,勢力不能增長,眾生陷入惡性之生死流 轉中。換言之,凡夫藏不能產生隨順解脫與菩提之現行,無法旁熏菩薩 藏,菩薩藏亦不能產生現行而旁熏如來藏,因此,此階段如來藏被纏覆得 最為嚴重。此為如來藏被完整且強勢纏覆之位。第二階段是凡夫聞思修位,謂自凡夫發心走上菩提道始,到見道前之 剎那。在此位,惡性流轉開始弱化。以發菩提心為起點,凡夫以聞思修熏 習凡夫藏而於其上生起隨順解脫與菩提之有漏善種子,同時旁熏菩薩藏使 其無漏勢力增長。雖然菩薩藏仍不能生起現行而旁熏如來藏以令其勢力增 長,但如來藏所受之覆纏開始減弱。此為如來藏被完整但弱勢纏覆之位。第三階段是菩薩成就位,謂自見道始,到成佛前之剎那。此位之菩薩 藏勢力反超凡夫藏,開始生起清凈現行,由此旁熏如來藏,使之成熟,乃 至圓滿。在此階段,眾生之如來藏所受纏覆已不完整,已受旁熏。此為如 來藏被非完整纏覆之位。第四階段是如來成就位,謂自成佛之剎那始。在此位,凡夫藏已斷, 菩薩藏已舍,如來藏已無纏覆,即已徹底遠離一切有漏與劣無漏法,圓滿 顯現。此為如來藏無纏覆之位。
推薦閱讀:

認識如來藏(談錫永)
大佛頂首愣嚴經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第四
起信論導讀(一)
大佛頂首愣嚴經七大即如來藏(周遍法界)第二
「如來藏」的「本來面目」

TAG:如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