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一)

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

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堪布益西彭措譯

頂禮上師!

本來無垢心性者,了義文殊勇士體,

定解正理銳利劍,斬斷一切有暗網。

三世諸佛所說精華之究竟密意,顯密諸法唯一之關要,僅僅是此周遍如來藏。此理極為甚深,故十地大自在者亦如夜晚觀看色法般極難證悟,更何況其它平凡者呢?

複次,導師佛陀所說的經典中,有些是從空性角度開顯如來藏的本體,有些則從本具十力等功德方面開顯如來藏的自性。雖然此二需要無違雙運,但由於對二諦無別深之又深的關要未能獲得信解,所以有些人視如來藏本體為不空且恆常,而有些卻執為唯一單空,無有本具無離的身智功德,墮入斷見,住於損減之邊。雖然為了建立他們各自的宗派而發出各種諍論的嘈雜聲猶如大海瀰漫一般,但只有諸多具上師竅訣的善緣者,心中猶如溶入勝妙甘露精華,對空性法界與光明智慧無違雙運之義,自心獲得信解之中,滅除對顯空任何一邊的偏執。我們自宗即是如此宣說的。

一般說來,如來的教量即是無欺正確的經典,但其無欺性是依三種觀察而得以了知,即由任一觀察均為無垢清凈,故經典決定是清凈的。尤其,彼經所宣聖教之義,以理無法妨害且具正確的能立,故必須承認是了義的,如果捨棄了清凈經典的正理卻於某人所說生信心則實不應理。總之,因為教有正確與顛倒兩種,正教亦分了義與不了義,這是無可否認的。是故凡夫通過聞思斷除增益後,於所趣入之處以三量確認,即能生起信心。此外,如果自己不能以三量確認而且也不能於他人前安立,正如以常人眼識之力無法確定鬼魅是否存在,倘若仍有人說面前有鬼,則這樣的語句,於自他都無法生起信解,是故相應於正確理論而作宣說即是智者之相。如果以理論成立,則諍辯者之舌自會縮短,而且執持自宗之眾人也會生起不退的歡喜。如果是不以理論而成立的觀點,則雖宣說了許多看似莊嚴的語句,但過患卻如泉涌般不斷地增多。是故於此,入於未被分別尋思所打亂的佛及大佛子的傳承道軌後,以捨棄偏執的公正心安立如來藏,而且對此若以清凈能立之理衡量,則見承許如來藏自體不空、堪忍、恆常與無有功德之單空,此二無有能立且有能害。而本體空與自性本具功德之如來藏,在眾生界也具有,其無有能害且有清凈的能立。

初者,若問:眾生相續中具有如來藏有何能立的根據呢?《寶性論》(又稱《大乘無上續論》)云:「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具佛性故諸有情,恆時具有如來藏。」如是所說之義以理抉擇分二:一、宣說他宗;二、安立清凈自宗。

第一宣說他宗。雪域後代的許多人,將上偈作如是解釋:「佛陀法身能現」,即智慧法身唯是周遍一切境;「真如」唯是平等的單空種姓;「具佛性」則唯是能夠成佛。他們對於《寶性論》中此偈的精華未能發掘出要點,只用如此簡單的語句宣說。其實,僅僅法身遍一切境不能成立為真實種姓,因為顯現屬他相續所攝的佛智周遍一切境,雖是周遍一切境,但僅以它的存在並不能作為一切境皆成佛的根據,因自相續的法身尚未現前,故對能顯現法身的根據仍會產生懷疑。

再者,唯是單空(相似勝義)的觀點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種姓之義。依你所想此種姓如種子變成苗芽一樣,雖然佛的功德現在絲毫無有,但可承許以道的因緣將來可以具有,如此觀點與彼實空無遮之反體完全不符,因為無為法不具發生有實的作用,猶如有為法種子之分,在名言中可能轉變為苗芽,但種子上的無實分何時也不能變成苗芽一樣。

另外,實際上建立實空可成佛的觀點是未經慎重的觀察,雖然許心實有不能成佛是正確的,但無實有也未必可成佛,如土石等一切法雖無實有,然誰也無法成立凡是無實有皆可成佛的觀點。無實有作為所緣能遣除障礙,僅以此就安立其為成佛的種姓,則實為最劣之說。正如你自己所許,僅僅緣空性不是遣除所知障的根據,而是還需積累無邊福德資糧。如此,將無遮承認是如來藏毫無意義,這樣應成與聲緣具有共同的種姓了,以此不能成立可以成佛,原因是:唯以此即可斷除所知障產生一切智智也完全不合理,且無遮的自體不具明智分,故成佛時也不可能有明智。是故若心中很歡喜地承認可轉變的有為法種姓之理,即承許一切有情心相續中無始以來存在智悲力三者的種子,譬如野獸、羅剎也慈愛自己的孩子、能了知利害等,進而如以道攝持遠離遮障、不斷增長,則可成就具足無量智悲力的佛陀,如果如此承許亦較無遮是成佛種姓的觀點更為賢善,如是要成為能生所生的因果,捨棄了剎那有事法為能生因,反將本非能生的無實有之無為法承許為因,則成為很稀奇之處。

如果有人認為雖然並非一切無實都是種姓,但僅以心性無實作為種姓應很合理。然而,即使心的無實也無有能生有事的能力,只是有法心的諸多剎那可以產生後剎那,這樣看來,好象你已不需此無為法的種姓,那麼最好捨棄吧!

如果想:假如二諦分開不能安立,那麼心的明分與法性空性無別之實相應該承認是種姓。若如此承許,且所指是與意識相對的智慧無變無為法,這可依教證理證而成立,雖然極能成立,但心中卻認為與空雙運之有法意識剎那分安立為種姓,依此可以次第轉變為佛,這種觀點最為卑劣,因為這樣則種姓應成具有有為法與無為法二種,如是則需安立無有能力的無為法為假種姓,而能生果的有為法成為真種姓,這樣則完全捨棄了承許自性住種姓為無為法法界的一切大乘經典之密意。所以乃至心中不捨棄這種,以能生所生的因果來安立種姓的觀點,雖然口說清凈法界為自性住種性,其實卻正暴露了自心所想與口中所說明顯相違的面目,除此以外別無實義可言。所以若許無變的法界為成佛種姓,則首先必須認識所謂的法界乃是任何施設之基——真勝義二諦大雙運極為不住中觀義。如果未能認識其本性而許其為相似勝義(單空),則猶如將林中群猴錯認成三十三天天人一樣,如此將非法界執為法界且許彼為成佛種姓,及緣彼性修持般若波羅蜜多,彼許自性身之因等所安立的一切,實如大乘改造道一樣而成立,且於般若經等中如此宣說。是故二諦雙運界寂滅一切戲論網之義,應是各別自證智的所境,即是所謂的自性清凈法界與空性,亦即成佛真實種姓與成就具二凈之自性身,此乃一切大乘經論所宣故,則此自性住種姓只能承許是無為法,若是無為法則以此自體產生異體果之後滅盡自體的作用是不合理的,所以法身的一切功德只能承許是遠離障垢之果(離系果)。此點,補處十地大自在菩薩(彌勒菩薩)於《寶性論》、吉祥怙主聖者龍樹於《贊法界頌》中均作明確宣說,故自宗隨順彼等承許法界無為法為種姓,彼界為一切法之實相,彼本體無生無滅,住於顯空無別的本性,不偏墮任何一方。如是顯現生滅的諸有為法,顯而不成立故,彼本體法界未曾被染污,故輪迴因果本來清凈、本體自成光明與無漏諸顯現無合無離的此關要,是如來藏之相,需要無倒認識。

二者宣說自宗。前面偈頌首句之義是:正等圓滿佛身之究竟即等同虛空之法身功德等,曾是具諸束縛的平凡補特伽羅之相續,由彼相續中後來明現,顯現出或能現前故,得知於現在有情相續中就具有如來藏,這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

如何成立之理分共同與不共同二者:初者,如果有情現前智慧法身,則其心中決定具有成佛的種姓,因為根本沒有種姓而能現前法身完全不合道理。《贊法界頌》云:「有藏勤作故,能見黃金等,無藏雖勤作,唯一生煩惱。」如是宣說也。

次者,宣說此為合理:若想:如良田能生莊稼般,此心雖可立為成佛之因,然本具佛功德的殊勝種姓是如何成立的呢?彼亦可成立,諸佛出有壞本以無為法而安立的自性智慧身,非是無常的所作法自性,此依教證理證可以成立故。

第一教證:《涅槃經》云:「諸比丘!戒律圓滿者,於如來無為法者,若謂如來是有為法,不若成為外道,寧可死矣。」又云:「今於如來,當觀常身、無毀身、金剛、非為肉身、法身。」又云:「若說如來是無常者,不如以舌根觸燒燃之薪,寧可死矣!亦不應聞彼語。」唯是無遮分不能成立為涅槃,彼經又云:「所謂空空,何時尋找,何者亦不可得,裸體外道雖有何者亦無,然解脫非如此也。」又云:「何為解脫者,即不變易之如來藏,彼乃如來也。」《能斷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以上顯示如是所說等在了義經部中廣泛宣說也。

第二理證,與本來法界無二平等一味究竟之果——遍知智慧,若是因緣新生、無常之有為法,則應成非自生智慧、未斷行苦、具生滅性、以自體滅故具欺惑性、以自性生後不久即壞滅故不成究竟皈依,及以聚集因緣處獨住故,諸法未趣平等一味、未離一切邊、未遮意生身等、無自主依他起等過失。如是承認是將金剛身視為無常,由此產生很大的過失,故應捨棄此惡道且於無二智慧身視為無為法、殊勝恆常。有些唯依觀現世量衡量智慧不可能是無為法,其理由是心與常法不成同一體性,如是認識甚為下劣。因為雖然了知所境的心識決定是無常,但能知與所知一味的智慧遍空虛空金剛與彼不相同,無為法自相光明不變之體性中含攝輪涅一切諸法,因此彼本體本來無有生滅,以觀察究竟之理論可以成立。故如是智慧是不住有為無為任何邊之大無為法,由於完全不同於單單的無實法,而且有實無實法二者都是有法,彼等依因緣而生或依觀待而假立故,若以勝義理論觀察是有為法、虛妄、欺誑的,如來藏則是有實無實法之法性的大無為法,真實而無欺。《中論》云:「自性非新作,及不觀待他……實無實有為,涅槃無為法。」

如是究竟法身智慧遍一切有寂、平等性、無為法、無變勝義之自性,以了義經部與究竟觀察之理均可成立。彼某時可以現前之相續中,現在以法性離盈虧之方式存在,即智慧法身自性,雖由離、未離客塵而有現、不現的差別,但於實相中前後好壞的差別縱芝麻許亦無有,是無變無為之自性故。《寶性論》云:「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體無變異。」又云:「心之自性為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應當了知如是反覆宣說,一切輪迴法是變化不穩固的,雖然彼等在法性中似有變遷的顯現,但是心之清凈如來藏如虛空般無有變遷。如是無為法光明之法界無有迷亂染污而清凈,無迷本性自相與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無離而住,猶如日輪與光明一般。如《寶性論》云:「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一切輪迴的過患均由迷亂執著人法二我所產生,彼迷亂心的本性光明無有垢染,如空中暫住的雲故,彼等過患與如來藏是可分離的,故於如來藏的本體上過患是空性即是未染污。不觀待迷亂染污的自體自然光明並且住於諸法本性自生智慧,彼如來藏是以無分離究竟之功德而不空,因為於自體中是不分離的本性故,猶如日輪與光明般。

如是成立自性住種姓即無為法本具功德之法身自體,則可以成佛故,須是一切有情相續中智慧法身以無有盈虧之方式而安住,若修道則可以成佛,此以事勢理可成立,成佛時之法身是無為法,不可能是因緣新生之所作法,故現在存在佛之本體可以成立。

由此,有人想:若現在就存在佛的本體,為何以遍知智慧不除有情之障呢?又因耽著共同乘的認識後,認為:佛是果眾生是因,若因中有果,豈不成立吃飯即吃不凈物等理的能害嗎?

答曰:未曾學習過極為殊勝了義經典的你僅以共同論的認識,難怪會引起如是懷疑。但實際並非如此,法性光明的智慧,雖然於一切無別而存在,但是自心產生迷亂客塵時,只有迷亂的心與境是輪迴的施設基,因迷亂故不能如實了知本具之法性。例如睡眠時,唯有獨頭意識產生身境、眼識等無邊的顯現,彼時分別執著為能境所境,不知意識自體不成能取所取的異體,雖然不知但其本義不成其它。又如雖然諸法安住於空性之中,但僅因為如此也並不須都證悟,因為有實相現相不同的迷亂故。是故心與如來藏智慧二者即是有法與法性,佛與有情也是以實相與現相的方式而宣說,你絲毫不知此觀點,故而發出因中住果之理所害而已。

如此理論即是以果時現前法身之能立,建立因時種姓本具功德。雖然實相中無前因後果,但是觀待現相需要安立因果故,即是所謂「以果立因觀待之理論」。

第二句「真如無有差別故」所說之義是:輪涅諸法實相——空性與本來大光明無別一味故,勝義中佛與有情無有分別,有寂平等性。是故以迷亂客塵似乎顯現諸多幻化之有情,然於實相勝義法性中,少許未動搖,以法性之理論可以成立,故決定具有如來藏。經云:「諸法從本以來光明、涅槃及現前正等覺的自性。」

若謂:正如上面你對他人所說一般,僅以真如無別成立有種姓,則應成土、石等也有種姓的過失。

答曰:所謂種姓是以迷亂心產生的二障舍盡後於所知之自性中不迷亂的覺智佛陀之因,需要無過失而安立,不屬分別心之土石等色法,無法修道故,名言上雖與真如無別,但不須安立其為種姓,因為是由心而顯現土石等,並非由外在的土石產生心,應由夢的顯現與彼夢時心的比喻來了知。於三界之作者此心,具有法性如來藏了義無漏善法之自性,應知如水中存在濕性般,是故輪涅諸顯現唯是心與智慧的幻化,故不需異體存在。真實中法性即本來如來體性中無動搖的一切顯現也不離如來相,極應如此承許。如《般若攝頌》云:「應知色凈即果凈,果色凈乃遍知凈,遍知凈乃果色凈,如同虛空無別異。」所謂有境之障解脫清凈,即為色等清凈或為色等的自性,因為外境色等清凈(並無獨立自體),只是自現之障逐漸遠離而現見的層次而已,其義的本體,本來遠離障而住故。因此當能境心界之垢消盡後成佛,所境之有事不凈也不會剩下,如眼病清凈後毛髮自然清凈。

若謂:依你的觀點一人成佛時,應成滅除一切眾生的不清凈顯現了?

答曰:並非如此,以各自補特伽羅自現之障故,自障之後則會見到實相現相存在相違。

問:那麼實相現相完全相同的佛地中有沒有此諸不凈顯現?若有,則一切法未現前圓滿成佛;若無,則不能知一切周遍道等。

答曰:遍知一切的智慧與自體平等一味中無勤任運了知一切輪涅諸法。彼於不離開見自前一切大清凈的同時,對於六道眾生種種顯現如其各自的顯現而見,彼以滅盡一切所境能境二種顯現障礙之力,遍滿一切有法無有混雜的狀態中且入於法性界平等一味之智慧遠離生滅,故同時而見。此理無須說觀現世量,即使住地聖者也難以思維。如是之理於《菩薩藏經》中云:「諸法等性平等中,自生智此而隨證,是故現前正等覺,如來所見為平等。」心自性光明如實知故,具有心的一剎那間以智慧現前無上正等菩提而成佛。如其所說,阿闍梨月稱云:「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剎那達所知。」如是所說與法界無別的大智慧周遍一切法,猶如海中現星月周遍般無勤而現,寂滅分別中而觀,此自生光明智是基中所住法性滅諸障礙後如是現前之力,故依靠觀察究竟法性之理則獲得不退勝解。此外,以觀現世量衡量佛地,安立其為沒有智慧,或雖安立為有智慧然有變化如凡夫之心,以及不見有情界,或許有不凈之顯現,又有如所有、盡所有不成一味等相違處,可以見到很多以分別垢染引起的觀點。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微信號


推薦閱讀:

如來藏思想與「本體」論
1-3無為如來藏與有為如來藏說
什麼是如來藏?如來藏詳解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第三課
頂禮如來藏

TAG:如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