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自己,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

正視自己,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

來自專欄交際的藝術

自己想做什麼樣的人,就會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關係。現代的價值觀是,尊重個人的價值取向,把每一個人依自己的特長、志趣而從事的活動,都視為正當。做正當的事,就是正人君子。

一切從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現代人「多要求別人卻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別人如何如何,很少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中國人最討厭彼此騙來騙去,也不承認自己會欺騙別人,但是實際情況卻顯示中國人常常騙來騙去。相信你一定知道這種情況:

電話響了,小王拿起電話,電話那邊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您好!我姓張,要找李先生,請問他在嗎?」小王用手捂住話筒,對李先生說:「李先生,有你的電話,是一位張先生打來的。」 李先生一聽,連忙告訴小王:「你告訴他,就說我不在。」

這種話不是欺騙,而是中國人慣用的一種「設計」,如果此事發生在你身上,你就要自己檢討,為什麼做人做到這種地步,明明人在這裡,卻不願意和你見面?

人的一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應該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希望,認真地做好自己。這是儒家「反求諸己」的主張,也是「自己負起完全責任」的具體表現。

一表人才能成為十大要領之首,就說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只要彼此來往過幾次,就會互相產生某種評價。人們大多習慣於利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其他的人,同時,也習慣於和熟悉的人打交道。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就可能被對方視為有信用的人。所以中國人常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中國古代的商幫將信用視為生命也是這個道理。開過一兩次玩笑,以後所說的話,常常被當做笑話。我們從小就是聽「狼來了」的故事長大的,對這種情況再熟悉不過。

每一個人遲早都會被人貼上一張看不見的標籤,清清楚楚地寫著他的性格和人品。許多人更是一見面,就喜歡論斷對方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確定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 ,我們要替自己負起責任來,因為我們有權力決定以後的路要怎麼走,我們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因此人際關係要從自己做起。在開展人際關係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

人大致上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忠義之士,為正義而犧牲在所不惜,這種人又叫做硬漢。別人不敢說的他說,別人不敢做的他做,這就是硬漢。我很佩服這樣的人,但我不希望人們都做這樣的人,除非他自願。做硬漢,要承受一些痛苦。比如,你要受很多的苦難,否則怎麼知道你是硬漢?此外,你不能變節,做硬漢最可怕的就是變節,即做到一半不做了。做人應該有正義感,但是小心被利用。如果你所知有限,又充滿正義感,就很容易被別人拿來當工具。每一個時代都有硬漢,如果說他們真的拿捏合理,就會流芳百世,否則就是無謂的犧牲。人各有志,不能勉強,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對自己的選擇,不鼓勵也不反對,因為社會需要這樣的人。

第二種人是順民,即唯唯諾諾、聽話、保平安、少惹事。老實說,不是硬漢,非要他當硬漢,他很辛苦;不是順民,非要強制他當順民,他也很痛苦。在一個組織裡面,一定要有順民,也一定要有硬漢。

如果這兩種人你都不想做,那你還可以走第三條路,做隱士,即不聞不問免得生氣,反正都是別人的事。這種人既不會有什麼貢獻,也不會惹什麼麻煩。

在這三種人中,做硬漢很辛苦,做順民划不來,做隱士也不容易。一個人要做到完全不聞不問是很難的。因為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總希望參與社會事務,總需要有點作為,所以隱士其實不容易當。

那怎麼辦?好在中國人從來沒有走投無路的時候,既然三種人哪個都不好當,那我就三合一。在中國文化中,除了「孝」以外,還有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合」。中國人之所以聰明,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合在一起考慮。我們盡量當順民,但是偶爾也會當硬漢,必要的時候又可以做隱士,這種人就是隨遇而安。領導看得起我,那我就當硬漢;領導看不起我,我就當隱士,反正我講的領導也不聽;領導對我一般,那我就當順民。中國人常常是看你對我怎麼樣,才決定我如何對你。同樣一個人,有時候他什麼都不管,有時候他很認真、很積極,而有時候他又好像很聽話的樣子。

該當硬漢的時候,就當硬漢。當年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崇禎元年(1628)進士,官至兵部尚書。1645年,史可法率揚州軍民與圍城清兵展開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被俘,不屈被殺。

不可以逃走嗎?當然不是,帶兵打仗的人想逃太容易了,但是他一跑,這輩子就白活了,如果不跑,就可以萬古流芳。人遲早是要死的,要死得其所,要死得其時,這是你可以選擇的,所以史可法選擇戰死沙場。岳飛也是一樣,如果他不想回去,別說十二道金牌,就算二十四道金牌也沒用。結果他回來了,身遭不測卻流芳百世。

人生不過是四個字而已——心想事成。我們不要把「心想事成」當做祝語,它本來就是事實。但心想事成不意味著你一直說想成功就能成功,老天聽不懂人的話,整個宇宙都是信息場,老天只接受你的信息,但聽不懂你的話。當你發出「我要成功」的口頭信息時,老天所接收的信息是「這個人沒有成功」,然後就如願以償讓你不能成功。

什麼時候你能掌握宇宙信息場的變化,你就可以心想事成。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心靈管理,即學會怎樣去控制對方的心靈。我相信有一種力量,是到目前為止科學所不能解釋的,叫做念力。宇宙非常大,我們已知的部分很小,如果已知的部分是科學的話,未知的部分就是神,如此而已。

每個人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把自己的價值觀發散出去造成一種磁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頻率相同的人就是志同道合的人,這個就是所謂的緣分。緣是機會,分就是關係,有緣無分就是說,兩個人有機會,但始終無法建立關係。

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否則物極必反,過分親密就容易吵架。「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有道理的,因為兩個人就算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牙齒遲早也會咬到嘴唇的。

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要想和別人搞好關係,首先要同自己搞好關係,要能夠接受自己。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發展,因而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你跟自己相處不好,就不會有人跟你處得好;你跟自己處得好,別人才會跟你處得好。所以人要首先了解自己,跟自己相處好,而不是只看到別人。每當面對著鏡子的時候,問問自己對鏡中人究竟是愛是恨?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大概很少有人會喜歡你。可事實上就是有大部分人不喜歡自己,總覺得自己這兒長得不好看,那兒也長得不好看。要改變別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改變你自己,而改變自己不是說去整容,而是接受你自己。當你哪一天接受了自己,就跟自己相處好了,那時你會發現,所有人慢慢地都跟你處得很好,都開始接受你了。

憎惡自己的人,必然也憎惡別人。不能接納自己的人,在情緒上常常顯得很不穩定,不是有意表現優越,便是相當自卑。這種內心的摩擦,使得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樣也會憎惡他人。

如果發現自己的人際關係並不好,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如何。先調整自我關係,然後改善人際關係,才是有效的途徑。人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這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主要的差異。

既然能夠自主,一切由自己決定,當然要由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換句話說,一切的言行,事實上都要先通過「自己」這一關。自己認可的,才說得出來;自己認同的,才做得出來。所有接觸的對象,也由自己來決定。人,最先也最多接觸的,應該就是自己。

接受自己必須在合理的範圍內,過分地愛自己,有時會成為可怕的自戀狂。自戀狂最大的特徵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人不但不能欣賞別人的優點,而且從來不懷疑自己很可能具有某些缺點,以致自認為十分可愛。我們最好冷靜下來,客觀地反省自己究竟有哪些優點,又有哪些缺點。發現自己有缺點,只要實實在在努力去改善就可以了,不必過分憎惡甚至嫌惡自己,造成自我否定,反而容易成為壞人。

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點,就能夠把它變成優點。接受自己有某些缺點的事實,盡量不要讓它發展,進而將它轉變為自己的優點,才是最好的辦法。貝多芬後來變成聾子,照樣譜寫傳世名曲。人都不是完人,有缺點是十分自然的現象。人沒必要變成完人,「完人」表示把人做完了。對於自己的缺點,固然不可忽視,卻也不必緊張。因為緊張無濟於事,並不能解決問題。

把缺點變成優點,聽起來有一些奇怪,怎麼會這樣?其實任何言行,配合時空的變遷,調整到合理的地步,便是優點。離開了具體的時空,本來就沒有什麼優劣可言。

盡量減少缺點增加優點,並不意味著讓所有人都說你好,想得到所有人的讚美本身就是貪心的想法。大家都說好,未必真的好;大家都說壞,也未必真的壞。特別是多元化社會,同樣一件事,有一個人說好,就可能有五個人說壞。我們不能夠單憑人家的論斷來判定這件事情的好壞,卻應該看看贊成的是哪些人,反對的又是哪些人,然後再謹慎地進一步判斷。

不要太過在乎別人的批評,聽到有人說自己的壞話,要看看說的人是誰。希望每一個人都說自己好的人,往往過分害怕得罪人而成了鄉愿,並不是大家所喜歡的對象.因此,聽到不同的聲音,要先明辨是非,因為不同的人立場常常不一致。憑良心,不討好,也不刻意為了凸顯自己的好而得罪小人,這才是上策。

以實實在在為做人的準則,中國人從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實實在在,做事要規規矩矩」,這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則。中國人雖然處世追求圓通,但始終以務實為修身之本。中華文化一直強調「君子務實」,務實的具體表現為,做人重誠信,不傷害其他人,並且以誠懇的態度對待別人。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能認識自己的過錯,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正是務實、務本的實踐,也是對待自己的最佳途徑。

從古至今,獲得成功的人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正道,一是偏鋒。以務實的方式來建立人際關係,屬於正道;用欺詐的方式來建立人際關係,即為偏鋒。循正道成功,才是實至名歸,值得敬重。因偏鋒而成功,不過是欺世盜名,並無多大價值,徒然惹人背後恥笑。中國人厭惡權術而欣賞藝術,便是由於藝術才是務實、務本的方式與技巧。

成功離不開實實在在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但只是實實在在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並不一定能成功,這只是基礎工程。就像打地基一樣,地基穩,才能在上面建造高樓大廈,但地基並不等於高樓大廈。所以務實只是本分,守本分之外,需要進一步持經達變,培養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

如何培養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最好是多看、多聽,先了解環境,再適應環境,然後才動腦筋改造環境,最後才有能力合理地創造環境。多看、多聽、多問,並不一定只限於正面的、好的東西,對於那些負面的、不好的東西也要了解一下,這樣有助於防患於未然。記住,此處只是教你多看、多聽、多問,但要少說,正所謂言多必失。貿然說出一些話來,固然痛快,卻也很快就要承受某些痛苦。但少說並不意味著不說,否則就是矯枉過正。當你看準了、想明白了再說話,才會言必有中,每一句話都合理,這樣比較妥當,也會受歡迎。胡言亂語,不但讓別人看不起,而且降低了自己的信用。

在不忘本的情況下權宜應變,才不致亂變。人際關係是不進則退的,就好像一株幼苗,需要時時澆灌才會茁壯成長,否則的話就會枯死。如果不能隨時注意調整,久而久之,人際關係只會轉壞而不可能轉好。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因時、因地而制宜,才會增進與別人的良好人際關係。

務實的同時必須適當地調整,使根本穩固。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必須富於改善意識,運用精銳的眼光,發揮自己的智慧,不斷尋求改善。我們常說隨機應變,就是說,任何事情都需要因人、因地、因事、因時而制宜,不可以一成不變,但是「不可亂變」,不可以為了求新求變而忘本。有所變還要有所不變,變來變去都能夠務實,才是以不變應萬變。

人際關係的建立還有賴於自己長期地培養聲望。同樣一句話,聲望不夠的人說出來,便是人微言輕,很少有人加以理會;換一位有聲望的人說出來,馬上顯得有分量。

養望相當困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培養自己的溝通力,是比較可行的途徑。人際關係有許多地方離不開溝通,良好的溝通力,正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主要方法。溝通能力強,就是說話說得讓對方聽得進去,讓對方樂於接受,能夠引起對方的共鳴,進而引發共同的行為。

溝通力良好,才能在和諧的氣氛中彼此協調。這時候更需要重視人倫的道理,使大家覺得這種尊重他人的態度,值得敬重,也能夠給予相當的信任,久而久之,聲望就建立起來了。這是急不得的,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在中國社會,遇到爭執的時候,經常會請幾位德高望重之人出面調停。難道德高望重之人就一定公平嗎?未必,但是大家對他們有信心,知道他們一定會公正,所以將其視為溝通的橋樑。不管他們的評判有沒有道理,對立雙方都比較方便下台階。


推薦閱讀:

搞好人際關係其實很簡單,只需牢記這4句話

TAG:人際交往 | 人際關係學 | 人際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