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別醫療常規診療法

「陰陽及五行學說」是特醫診治疾病的總綱

天地有陰陽,人體也有陰陽,天地之陰陽與人體之陰陽相呼應。故稱「天人相應」,「天人一體」,「天人合一」。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故中醫根據陰陽學說建立了人體生理學和病理學理論,並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因醫,道原為一家,故氣功愛好者

掌握陰陽理論之後,在特醫臨床應用上,是大有裨益的。

在臨床治療上,中醫採用「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和「陰陽互化」兩種方 法,其應用原則完全符合氣功治病原則。所不同之處是中醫用藥物,氣功用功法。如高血壓病,早期屬陰陽上亢,中醫治療原則是疏肝清熱,氣功治療方法是用瀉心(肝之子)之火的心腎相交的功法。中期屬陰虛陽亢和肝腎兩虛。中醫治療原則是滋陰潛陽,氣功治療方法是得陰伏陽的功法;肝腎兩虛,中醫治療原則是滋補肝腎,氣功治療方法是疏通經絡,調理三焦及充實髓海的功法。晚期屬陰陽兩虛,中醫治療原則是滋陰補陽,氣功治療方法是用采天陽補氣,采地陰補血的功法。所以說,中醫的基礎理論對氣功治療有指導意義。氣功除了起治療作用外,主要是作為養生的手段,因此,氣功應用陰陽學說的範圍較中醫更為廣泛。

根據五行學說中「五行」所屬,結合陰陽學說、臟腑學說、病理學說,把握它們之間的變化關係,可應用於特醫臨床診病治病。五行學說認為:肝臟與膽腑屬木,心臟與小腸腑屬火,脾臟和胃腑屬土,肺臟和大腸腑屬金,腎臟和膀骯腑屬水。三焦屬六腑之一,上焦、中焦、下焦其屬相火。

五行學說相生相剋原理認為:腎(水)之精以養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即火生土。脾(土)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充肺(金),即土生金。肺(金)清下行以助腎(水),即金生水。這是五行相生。肺(金)氣清肅下降,以抑制肝(木)陽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即木克土。脾(土)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火)的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這是五行相剋,即五髒的相互制約。

以肝病為例。肝病可以傳脾,急性黃痘肝炎後期會出現倦怠乏力、納減、使溏等脾土虛證狀態(木乘土)。肝病也影響肺,如支氣管擴張咯血患者,可在情緒剌激、大怒後誘發咯血,這是木侮金。其它臟器的病變也同樣,都可用五行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在中醫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特醫在診病治病初期,可以用之以彌補自身功能和經驗之不足,幫助提高治病效率。

1、表裡臟腑功能

(I)、心與小腸(火):心與小腸通過經絡系統構成表裡關係,心屬里,小腸屬表,在五行中均屬火。心有熱可以移熱於小腸,小腸有熱可以上逆於心。

心:心是臟腑中最重的器官,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心藏神。心是精神、意思、思維的中樞。其功能正常時,則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果這方面的功能受損,則出現有關精神、意識、思維方面的各種障礙。如心悸、驚恐、健忘、失眠、發狂、喜笑不休、昏迷、狂語等癥狀。

心主血脈。心與血脈相連,心氣推動血液在脈管里運行全身。心氣的強弱影響著血的運行。心氣充足則脈搏充盈有力,心氣弱則脈象細軟無力,心氣失常則脈率不整,出現促、結、代脈。

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面部和舌是心的生理病理最先反映的部位。心功能正常時,面色紅潤有光澤,舌質淡紅。心有病時,面色光白或青紫,舌色紫暗無華。心火過旺,則舌尖紅赤或口舌生瘡。痰迷心竅時,則見舌強不語,故稱「舌為心之苗」。

(2)、肝與膽(木):肝與膽通過經絡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肝屬里,膽屬表,在五行中均屬木。發病時常相互影響。故治療時常肝膽同治。

①、肝:肝主疏泄。肝具有升發(疏)透泄(泄)全身氣機的生理功能,正常時肝氣通達,全身氣機舒暢。若肝失調達,疏泄失常,氣機不暢,可引起多種病症。若肝氣升發太過,便是肝陽上亢,可見頭痛頭暈;若肝陽亢盛化火,則頭痛劇烈或眼紅、眼痛、耳鳴、耳聾;若肝陽亢極而化火生風,則可發生中風的一系列癥狀。肝氣升發不足,又可引起眩暈、失眠、易驚、精神恍惚等癥狀。人的精神情緒的變化(如大怒、憂鬱)有傷肝氣,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而肝氣受病,又常出現精神情緒改變的癥狀。

肝藏血。肝是貯藏人體血液的器官,具有調節供應血量於全身器官組織的功能,以適應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如果肝藏血功能受到障礙,會引起身體各部位出血和月經過多。肝本身需要血的滋養,故人發病時易致血虛。

肝主筋,其華在爪。筋是和全身(主要是四肢)肌肉關節運動有關的組織,它要有肝血的滋養才能進行功能活動。若肝血不足,則不能養筋,就可出現筋痛、麻木、屈伸困難、痙攣拘急;若熱極引起肝風,也可發生抽搐。爪為筋之餘,氣血充足,則指甲紅潤;肝血不足,則指甲枯槁,變薄變軟,故稱「其華在爪」。

肝開竅於目。眼睛靠肝血的滋養,肝的病理變化經常反映到眼睛。肝虛則視力模糊、夜盲;肝火上亢則目赤。

②、膽:膽為六腑之一,但其功能與其他各腑迥異,故又稱「奇恆之腑」。

膽主貯藏排泄膽汁:膽的主要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助脾胃消化飲食。膽排泄膽汁的功能受肝氣支配,膽的排泄功能正常也是肝氣疏泄作用的反映。肝病時膽亦受病,膽病也累及到肝。肝病的主要表現為肋痛、黃膽、口苦、嘔吐苦水等。

(3)、脾與胃(土);脾與胃通過經絡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脾屬里,胃屬表,在五行中均屬土。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等任務。

①、脾:脾氣主升,喜燥惡濕,脾氣升,水谷精微才能上輸於肺,再輸佈於全身其它臟腑。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稱中氣下陷),則出現少氣懶言、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或其它內腑下垂等症。脾屬陰,本生容易生濕,容易受濕邪的侵犯。若脾受外濕侵犯,則可見發熱、頭痛、肢重、體倦、脈濡緩、舌苔白厚等癥狀。

脾統血:脾有統攝全身血液的功能。若脾虛,則統血功能出現障礙,使血不循經,引起各種出血,如吐血、崩漏、便血等症。脾與生血關係密切,脾虛可使生化血液的功能降低而致貧血。

脾主肌肉。開竅於口。脾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滋養全身,則食慾旺盛,肌肉豐滿健壯,四肢有力,口唇紅潤。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則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舌淡白萎黃無華。

②、胃:胃氣主降,喜潤惡燥。胃氣降,水谷才能下行,便於消化。若胃氣不下降反而上逆,則出現噁心嘔吐、噯氣呃逆,胃痛等癥狀。胃屬陽,一般胃病多屬胃熱、胃火,出現口乾喜飲、不欲食,或牙痛、齒齦出血、吐血等症。

(4)、肺大腸(金):肺與大腸通過經絡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肺屬里、大腸屬表,在五行中均屬金。肺氣肅降,則大腸功能正常,大腸通暢。肺受病則易致便秘。若大腸積滯不通,則也影響肺的肅降。

①、肺:聲音的發生與肺氣有作用有關,肺氣充足則聲音宏亮,肺氣虛聲音低微;風寒犯肺,肺氣壅塞,則聲音嘶啞;肺癆病由於肺邪的損害,或因肺氣消耗過甚,可致失音。

肺主氣。肺除了主呼吸之氣外,還主一身之氣 。五臟六腑、經絡之氣的盛衰,均與肺有密切的關係。來源於飲食精微之氣由脾輸送到肺,經肺的功能活動,與外界空氣結合,再輸送到全身,在臟腑中形成腑氣。若肺主氣的功能發生障礙,便出現呼吸系統方面的癥狀。如氣喘、咳嗽、語音低弱、少氣懶言等癥狀。

肺主皮毛。肺與皮膚肌表關係密切,肺衛之氣充盛,則肌表固密,皮膚潤澤,身體抵抗力強,不易受外邪的侵襲;肌衛之氣不固,則毛孔疏鬆,易受外邪侵襲,首先傳入肺臟。如果肌表不固,津液外泄,還可發生自汗,盜汗等症。

肺開竅於鼻。鼻與肺相通,是呼吸的門戶。肺有病時,常表現有鼻塞、流涕、呼吸困難,甚至鼻翼煽動。

②、大腸:大腸主排泄糟粕。大腸的生理功能是排泄糟粕,它把小腸傳來的糟粕轉變為大便並排出體外。大腸有病時則排便異常,如大便秘結、腹痛腹瀉或下痢膿血。

(5)、腎與膀胱:腎與膀胱通過經絡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腎屬里,膀胱屬表,在五行中均屬水。膀胱的排泄功能失常,與腎病有關。如腎虛不能固攝,就會出現小便失禁或遺尿;腎虛氣化不及,則出現尿閉或小便不暢。

①、腎藏精。腎貯藏五臟六腑的精氣和本身固有的生殖功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腎精。腎精的機能活動叫做腎氣。人體發育成長直到衰老死亡的過程,便是腎氣盛衰的過程。臨床上腎病多為虛症。生殖系統及有些內分泌系統的病可以補腎來治療。腎主水。腎具有控制尿的形成和排泄作用。通過這種功能來調節體液的平衡。腎臟有病則引起水的輸布失常,可見小便不利、水液滯留、全身水腫或小

便失禁、尿多、遺尿、夜尿等症。

腎主命門之火。命脈門附著於腎、內具「真火」稱為命脈門之火。在腎臟內,腎精與命火,一陰一陽,相制結合,體現了腎的生理機能。如果腎精與命火不調,則出現病態。命火不足時會發生陽萎、早泄、性慾減退;命火偏盛時則出現陽強、性慾亢進。腎的病理變化是腎陰腎陽兩者失調的反映。在腎的病症中,不是腎陰(精)虛,就是腎陽(火)哀,或陰虛陽亢,更嚴重時則會出現陰陽兩虛現象。

腎生骨、生髓、通於腦。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海。腎精充足,則骨、髓、腦三者充實健壯,四肢輕勁有力,行動靈敏,精力充沛,耳充目明。腎精不足,出現動作緩慢、骨弱無力、貧血、眩暈、健忘。齒為骨之餘,腎氣虛衰則牙齒易鬆動脫落。

腎開竅於耳,其華在發。耳為腎之上竅,腎氣充足,則聽覺正常;腎氣虛,則耳鳴耳聾。二陰不足可致便秘;命門火衰可致五更瀉等症。毛髮的生長脫落,能反應腎氣的盛衰,腎氣旺盛,則毛髮茂密烏黑有光澤;腎氣虛囊,則毛髮稀疏脫落或變白無光澤。

②、膀胱:膀胱主小便。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儲蓄和排泄尿液。膀胱有病則出現排尿障礙,如尿頻、尿少、尿閉、尿痛和尿血等癥狀。

2、五臟外象

①、心的外象在顏面、脈管和舌質。正常時顏面和舌質紅潤,脈衝盈有力。心血不足時,面色蒼白,舌質淡,脈弱無力。心陽偏亢時,可見面紅、舌赤、舌上生瘡的現象。

②、肝的外象:通過對目、筋、指甲、趾甲的觀察,可以了解肝的生理活 動的病理狀態。肝正常時,眼的視角正常,肢體關節活動自如有力,指、趾甲榮潤有華。肝陰不足則近視或遠視;肝血不足則爪甲無華。肝陰不足,不能濡養筋骨,可見四肢強急;肝有火時,目赤,肝有濕熱,多有黃疸。

③、脾的外象:肌肉、四肢的豐滿與枯萎,強勁有力與軟弱無力,口唇的榮潤與乾燥,是了解脾的生理與病理的重要徵象。

④、肺的外象:鼻、喉、氣管、皮毛是肺的外象。鼻塞呼吸不利,不能辨 別香臭,多是肺氣閉郁。鼻孔焦黑,可能是肺熱的象徵。肺氣虛,皮毛不能正常閉合,多自汗;外感風寒肺氣閉郁,常見無汗。肺氣不宣,出現喉緊、氣喘、咳嗽、聲嘶等症。

⑤、腎的外象:從耳、前後二陰、骨、發的情況,可以了解腎的功能和病 態,腎精充盈則耳聰目明、毛髮光澤、二便自調。如腎臟有病,則聽力減退、耳輪乾癟、骨骼脆弱、發育遲緩、痿軟無力、毛髮枯萎、二便失調等症。

3、五臟之間的相互關係

①、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在血的關係上 ,心與肝互相影響。肝血不充,心就失去血的滋養。心血虛也影響肝的藏血功能。臨床常見為心血虛症。

②、心與脾:脾氣運化需有心陽推動,心血形成又賴脾,輸送的水谷精微,臨床上常見為心脾兩虛病症。

③、脾與肺:主氣,脾為臟氣之源、臟氣的強弱與脾、肺關係密切,而脾氣和肺氣又互為影響,臨床上的氣虛兩症,多屬脾肺兩虛。

④、肺與腎:肺與腎共同管理呼吸,肺陰虛可以引起腎陰虛,出現潮熱盜汗、夢遺、咽乾等癥狀。腎氣虛則影響肺而致肺腎氣虛症。

⑤、腎與肝:肝陰賴腎陰滋助,腎陰虛則肝陰不足,肝陰虛亦常導致腎陰虧損。臨床上常見肝腎陰虛,虛陽上亢症。

⑥、肝與脾:脾為臟氣之源,肝為藏血之所,它們之間相互靠氣血滋養。肝血虛,常導致脾氣亦虛,脾氣虛又常易引起肝血不足。臨床常見肝脾兩虛症。

⑦、脾與腎:腎藏精,脾主運化。腎精的填補和貯藏靠脾運化水谷精微以資助,脾運化水谷又靠腎陽的推動。脾虛可出現腰膝酸痛、水腫等腎虛癥狀。

⑧、腎與心:心為陽,腎為陰,兩者互為制約和協調,心腎平衡被打破,則出現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心腎不交的癥狀。

⑨、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心肺相佐,共同運作人體的血液循環;心臟的功能不好就會影響呼吸。

⑩、肺與肝:正常情況下肺是克肝的,但在病理情況下,肝反克肺。例如肺氣本虛,不能制肝,因而肝氣上逆,則肺氣下降受阻,而見胸膈脹滿不適。又如肝火過盛則灼肺,出現易怒、胸肋痛、千咳嗽咯血等所謂「木火刑金」的症侯。

3、臟腑與氣、血、精的病理關係

①、氣。氣有兩種含義,一指生理功能或動力 ;二指具有營養作用的精微物質。氣具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外邪,推動臟腑組織活動等作用。人體的氣大體概括為元氣、臟腑之布氣、營衛之氣三大類。

元氣— —亦「真氣」或「正氣」。元氣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及其功用的總稱,由於元氣在人體的分部位、功能作用及其來源不同,它們的名稱因之而異。元氣與生俱來,存在於人體中,不斷為吸入清氣與水谷之精氣所補充,其循環於經脈之中,溫煦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防禦外邪侵入,生精化血,為人體

新陳代謝之源。

元氣充足則精神旺盛,血氣調和,身體健康,元氣損耗則精神萎靡,血氣紊亂,身體衰弱。故預防疾病,重在保持元氣;治療疾病,重在恢復元氣。氣功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導引元氣,以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目的。

臟腑之氣——亦稱臟氣。乃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的合稱,言五臟之氣,包括六腑。五者,合於五行之數也,五臟之氣在其生理活動、病理變化等方面亦遵循五行的生克制化等規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在生理、病理上有著密切聯繫。內臟與口、眼、舌、鼻、耳五官及肉、筋、皮、骨五體都有相互對應的關係,臟氣的變化通過這些官竅體表組織反映於外,由此可以了解臟氣的虛實,預知生死之候。

衛氣與營氣——營氣之氣皆來源於水谷,滋生於脾胃。營氣柔順屬陰,行於脈內,有化生血液、營養全身之功;衛氣強悍屬陽,行於脈外,有溫養臟腑、充實肌膚,抗禦病邪。若營衛之氣運行及功能失調,可出現一系列病變。

氣的病症主要有:氣虛、氣滯、氣逆三類

氣虛— —指五臟之氣不足,以肺脾二臟之氣不足為多。出現少氣懶言、語音低微、頭暈神倦、自汗、食欲不振、內臟下垂、脈虛弱、苔薄等,治療用補氣法。

氣滯(氣鬱)— —臟腑之氣不暢,氣的運行發生障礙,則出現氣滯病症。常見的是肺氣滯,脾胃氣滯及肝氣鬱滯等,其病症是胸、肋、腹部脹滿疼痛。如肺氣滯則見胸滿、胸痛、氣促、痰多;脾胃氣滯則見腹部脹滿、疼痛、消化不良、肝氣鬱滯則多見情志不舒、脅腹脹滿疼痛、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經脈氣滯則四肢肌肉、關節疼痛。治療用理氣法。

氣逆— —肺氣、胃氣都以下行為順,肺胃之氣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則出現氣逆病症。肝氣疏泄升發太過,也可以引起肝氣上逆的病症。肺氣逆,則見眩暈、昏倒或吐血等症。治療肺胃氣逆,用降氣法;治療肝氣上逆,用鎮潛法。

②、血:血是人吃進的食物經過脾胃作用化生而成。血循環全身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人體的臟腑、筋骨、皮毛等一切組織器官沒有血液的滋養,就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血液運行發生障礙,肌膚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使會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手足不溫,甚至癱瘓。

氣與血,一陰一陽,互相依存,所謂「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就是說血的運行要靠氣來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反之,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又要靠血液來滋養,故血又為氣之母。

血的病症主要有:出血、血虛、血瘀三類

出血— —火熱實邪迫血妄行,或氣虛不能攝血,或肝不藏血,或脾不統血,或腎陰虧損,虛火內升,傷及脈絡,或精神剌激,情志化火等,都能引起出血。如因胃火吐血,應用清熱降火法治療,脾虛而月經過多或經來不止,用補中益氣法。

血瘀— —有因外傷出血聚集於組織器官而成,有因氣滯血停而成,有因寒在血脈血瘀成瘀,有因熱盛迫血妄行,血液離開脈道積而成瘀,有因熱極傷陰、傷血,使血郁成瘀。如瘀在心,可出現心悸、心痛等症,瘀在肺可出現咳咯痰血、胸痛等症,瘀在胞中則沖任不調,可出現月經不調、閉經、腫塊、腫瘤等症,瘀在脅或腹,可出現脅或腹部疼痛、麻木或運動不足,癱瘓等症。血瘀的治療可用祛瘀或補氣活血法。

血虛——失血過多或生血不足,都可引起血虛。其癥狀為面色萎黃,唇舌 爪甲色淡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或手足發麻,脈細弱等,治療方法:用補氣法。

推薦閱讀:

病曆書寫不合規與患兒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患方最終敗訴
王仕川個人資料
手術後有什麼忌口的?
大數據、人工智慧和醫療
這兩隻猴子讓國內外媒體炸了 未來可能帶來醫療革新?!

TAG:醫療 | 中醫 | 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