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成:國學與佛學和道學的關係

國學與佛學和道學的關係

2016-01-29 10:25:42摘要

中國佛學和道學,都是中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國學,不能不學習佛學和道學,宣傳國學, 不能不弘揚佛學和道學,國學離不開佛學和道學,佛學和道學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兩岸三地中華國學高峰論壇上的發言

  感謝主辦方邀請我參加今天的兩岸三地中華國學高峰論壇。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國學與佛學和道學的關係。文章內容主要以著名學者和不同時代的官員們的論述組成。

   所謂國學,是指產生和發展於中華大地的,歷時上下五千年而不衰,走向信息時代而彌新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和文化系統,若以門 類分,應包括中國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若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若以思想分,應包 括先秦諸子、儒、釋、道三家等。以先秦諸子、儒、釋、道為支撐架構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各兄弟民族創造的宗教和文化,這些應當統稱為國學。

   但是,從大陸地區來說,由於多年來人們對宗教的誤解和偏見,只承認國學中有先秦諸子和儒家,不太願意承認國學中包括著佛學和道學,在對外宣傳國學時,往 往只重視建立單一的孔子學院,不重視佛學和道學的對外宣傳,顯得勢單力薄,心不從心,影響了國學走向世界的質量和步伐,也缺少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同感。應當 加以改變。

  從世界文明發展史來說,宗教是文化的源頭,宗教是文化的支撐和民族的精髓,離開了宗教的文化是不穩定不連續不可持續的文化, 離開了宗教的民族也是缺泛凝聚力和向心力、難以統一的民族。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說:「人類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且每依宗教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導源 於宗教,人的思想知識以至各種學術,亦無不導源於宗教。」「我們知道,非有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之統一,卻每都有賴一個大宗教。」並指 出:「為了維持社會,發展文化,尤其少不了宗教。」 (1)

  所以,中國的國學離開了佛教學和道教學,便不能成為一個偉大完整的文化,也不能夠凝聚一個偉大的民族之統一。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與中國固有文化長期融合、滲透和互相吸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燦爛中華文明總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佛教不僅在哲學、 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倫理道德、科學技術等領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而且留下了星羅棋布、蔚為壯觀的文物古迹和博大精深的經典論著。佛教文化精華是構成我國 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佛教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和管道。佛教文化在我國歷史上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家、科學家、教育家、旅行 家,被魯迅先生稱為「民族脊樑」的西行求法的玄奘大師;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的鑒真和尚;在佛學和科技領域都卓有成就的一行大師;他們都是傑出的代 表。近代一些著名的愛國仁人志士,例如章太炎、魏炎、林則徐、梁啟超、譚嗣同等大政治家和大思想家;現代有梁漱溟、瞿秋白、圓瑛、趙朴初等,都曾經從佛教 思想精華中吸取過營養,從而走上救國救民的道路。佛學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居 士說:「從哲學方面來說,佛教思想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生理性的反省,對道德行為的價值和保證,對概念的分析,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和 完整嚴密的體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論。反映在世界觀里,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路之中。反映在人生觀上, 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和普度眾生聯繫起來。反映在方法論上,佛教注重辯證思維和邏輯推理的結合運用。在哲學史上,佛教提供了新的命題和新的 方法,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哲學。」(2)

  在中國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兩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晉時期,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合 流,豐富了後期玄學的內容。在神滅神不滅之爭中,使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達到了一個高峰。隋唐以後,佛教各宗派各自對佛典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如天 台宗、華嚴宗、禪宗等,都對成佛的根據和途徑作了各具特點的闡發,並且相互彌補和貫通,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獨有的理論體系。宋明時期,儒家反 對佛教,卻又從思想上汲取佛教哲學,形成了理學,朱熹的『一旦豁然貫通』,就是脫胎於禪宗頓悟之說。而有一些唯物主義哲學家則在對佛教的批判之中發展了唯 物的本體論學說。在宋明時期,儒釋道三者相調和,認為孔子之道與佛教所主張的無上菩提之道無異,「儒以治皮膚之疾,道以治血脈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 (3)

  「近代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更有從佛教汲取養料而批判儒家理學的,如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思想淵源之一就是禪宗。佛教思想作 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部分,對推動中國哲學史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而佛教文化的精華,如敦煌壁畫和經卷,龍門、雲岡、麥積山、大足等地的石刻,金代的趙城藏 等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燦爛的一頁。」(4)

  「佛教傳到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影響是比較深遠、廣泛的。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是分不開的。」 (5)

   「從文學方面來說,佛典的翻譯,實為中國翻譯史之先河,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佛教還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 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佛教經典對晉唐小說的創作,起了啟迪和促進作用。般若學說和禪宗思想開拓了陶淵明、 王維、白居易、王安石、蘇軾等大文學家詩歌創作的意境。變文和俗講對後來出現的平話、小說、戲曲等中國俗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有過很深的影響。

   從藝術方面來說,現存佛教寺塔有許多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一些宏偉的佛教建築已成為各地風景名勝的標誌,在一片鬱鬱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碧瓦、寶 殿瓊樓,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景色。敦煌、雲崗、龍門石窟,是人類藝術的寶藏。佛教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有許多稀世珍品一直保存至今。 佛教音樂具有「遠、虛、淡、靜」四個特點,達到了很高的意境。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醫藥等方面的寶貴資料。佛教的流傳,促進了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 展。關於藏語系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更是藏、蒙、傣等兄弟民族歷史文化的主體。」(6)

推薦閱讀:

國學商道:「順天應道」說黃帝
《大學》求義:第十章 慮
保持開放的心 |《孝經》卿大夫章第四
張立文:國學略說—易、儒、道、釋三句真言
中國國學網-- 唐詩的平仄

TAG:國學 | 佛學 | 關係 | 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