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兒童期或青少年期發展起來的嚴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總體上不適應的一類精神異常。人格障礙導致不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表現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礙,但是思維和智能方面無異常,意識清晰。一、定義和概述  所謂人格障礙,是指兒童期或青少年期發展起來的嚴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總體上不適應的一類精神異常。人格障礙導致不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表現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礙,但是思維和智能方面無異常,意識清晰。這類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頑固的,多數延續到成年階段,甚至終身不能改變。  本教材持狹義的人格障礙概念,以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即過去稱為病態人格的類型作為人格障礙代表疾病,其餘的人格障礙基本上歸入」性格缺陷」中作介紹。  人格障礙不屬於精神病,但是根據傳統和實際臨床診治情況,屬於心理障礙、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處理方法上與精神病不同,患者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要負法律責任,但是量刑較輕。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會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處理外,還應該接受心理治療和心理訓練等綜合防治措施,以減輕癥狀。  人格障礙應該與人格改變有明確區別。人格障礙是心理發育不健全的表現,從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現人格問題,至成年期呈現明顯病理性人格,並延續終身。人格改變或準確地說繼發性人格改變,通常出現在成年期,由於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或嚴重精神刺激之後發生的人格偏離。  二、發病原因與發病機理  病態人格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與發病機理尚未闡明。以下是有依據的相關資料:  1.遺傳。本症在親屬中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成正相關,即血緣關係越近,發生率越高。有資料表明,患者雙親的異常腦電圖率較高;單卵孿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較高,腦電圖很相似,犯罪率超過雙卵孿生子。病態人格的寄養子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有較高的病態人格發生率。  2.大腦發育不良。腦電圖檢查證實該類人格患者大腦發育不成熟,可能有過大腦損害。從病理心理學分析,患者的心理行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徵,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變化。  3.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少調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創傷、不和睦家庭關係、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會環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類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別是在嬰幼兒和兒童期,這已是公認的事實。  三、臨床表現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病態人格)的臨床癥狀特點:  1.早年開始顯露人格偏異,一般在青春期呈現明朗化。  2.嚴重人格障礙,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過分畸形發展,不符合社會規範。  3.人格偏異非常頑固難移,延續於整個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漸趨緩和。藥物治療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矯正困難。  4.社會和人際關係適應不良,常有較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屢教屢犯,並以損人不利己的結局告終。  5.對自己的人格障礙缺乏」自知之明」(醫學上稱為」無自知力」),因此不能從失敗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有時雖能察覺自己的人格問題帶來的困難,但卻始終不能以正確的認識來有效地改正。  6.表現為持久的人格不協調,但是並未達到精神病或神經症階段。  7.智能和認知能力較好,無精神癥狀,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人格嚴重偏離為特徵。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礙患者的一種驅動力,也是經常導致其反社會行為的變態心理動因。概括地說,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有」七無」特徵:①無社會責任感;②無道德觀念;③無恐懼心理;④無罪惡感;⑤無自控自製的心理能力;⑥無真實或真正感情;⑦無悔改之心。  四、人格障礙的處理  病態人格一旦形成,不易矯正。因此,必須強調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加強心理衛生教育的重要性,以防日後人格畸形發展。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有一定幫助,但是難以根治。當患者發生危害社會治安問題時,應予以收容。
推薦閱讀:

九型人格四號應該怎樣和自己的情緒相處?
28.關於人格破產這回事
血型中的9型人格——解開血型的命運密碼
人格權

TAG:社會 | 人格 | 人格障礙 | 反社會 |